<p class="ql-block">周末閑晃,在河洛文明的腹地,鞏義市回郭鎮清西村,遇到一座距今已五百余年的張家祠堂,這座青磚黛瓦的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坐南面北,背倚嵩岳,北臨洛水,三進院落以中軸對稱布局,盡顯中國傳統建筑的莊嚴與秩序。大門兩旁雄踞一對石獅,威嚴中透著靈氣,相視守護在祠堂門旁。</p> <p class="ql-block">祠堂大門的正前方為一雁翅型照壁,照壁中間兩側的八塊小型石刻,內容為傳說中的八仙。中心處有九十公分見方的和合二仙浮雕,構思巧妙,精美絕倫,石雕中的二仙“寒山”和“拾得”,在“鏤空”的樹下,一人拿荷花,一人拿盒子,席地而坐,談笑風生,臉上還有嬉笑的酒窩。在石雕的左上部有扇面一塊,其上用行書刻詩:“堪笑世人太碌忙,爭名奪利在何方。恥食周粟首陽隱,留得青名萬古揚。民國三十四年”。</p><p class="ql-block">這照壁中央的石雕和大門旁的石獅,都是族人在1966年“破四舊”時暗埋于地下,在1994年修繕祠堂時又重見天日。</p> <p class="ql-block">大門前上方,是木雕垂花鏤空雕飾“鳳凰戲牡丹”,大門正上方懸掛著“張氏祠堂”木匾。門旁磚柱上的磚雕也極其精致。</p><p class="ql-block">本來大門緊閉,有村民指點說門旁墻壁上有電話,可以打一下。正準備打電話時,附近一熱情的張家大嫂已回家取來了鑰匙,說鑰匙有專人掌管,她家也有一把,祠堂大門平常上鎖,有人參觀就打開。</p><p class="ql-block">門檻兩邊的石墩上,坐臥著兩只小石獅,憨態可掬。</p> <p class="ql-block">跨過大門門檻,是臨街房過廳,過廳上面是木閣樓,有四扇雕花朱紅色木門,這里曾是清易鎮(清西村因位于清易鎮西而得名,后撤清易鎮,歸回郭鎮)人民公社的廣播站。過廳兩邊是倒坐的臨街房。</p> <p class="ql-block">過廳迎面是圓形青磚儀門,上鑲有民國年間的“清河第”石匾,字體雄渾,結構嚴謹。儀門的兩邊各有一個青磚圓券敞開門。圓券門與月亮門之間的磚墻上,兩邊各鑲嵌著一只磚雕插花花瓶,甚為精美。</p><p class="ql-block">楹聯“郡本清河世第傳百代;宗源洪洞家聲續千年”。張氏得姓始祖張揮,黃帝之孫,因發明弓箭受封“弓正”,賜姓于濮陽清河,故張氏子孫以“清河世第”為榮。明洪武六年(1373年),張家祖輩自山西洪洞縣遷至鞏縣清易鎮,墾荒拓土,奠定張家樓基業。五百余年間,家族以耕讀傳家、忠孝為本,文臣武將輩出,尤以漢留侯張良后裔為傲,譜寫出“枝繁葉茂,英賢輩出”的家族傳奇。</p> <p class="ql-block">在月亮門內兩米處,又有一道屏風樣四扇木雕門,門腳之下還有兩只可愛的小石象。寓意“吉象如意”。有貴客到來或是舉行重大活動時,此門中間兩扇可打開。</p><p class="ql-block">屏門北面橫匾:“孝思維則”,出自《詩·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大意是講自古以來孝親敬老,乃人生準則。</p> <p class="ql-block">屏門南面橫匾“東西銘”,出自于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張載所寫《東銘》和《西銘》。他的“橫渠四句”為文人最高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p><p class="ql-block">天井中現存古柏三棵,最大一棵距今已350余年。最小一棵距今亦有150余年。</p> <p class="ql-block">天井東西兩旁是廂房,這里在民國初年曾做過小學,建國后,做過清易鎮人民政府、回郭鎮糧管所、村倉庫等。</p><p class="ql-block">東西廂房外墻壁上分別懸掛木刻金字牌“東銘”和“西銘”。</p> <p class="ql-block">駐足細讀,這些先人的教誨,飽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與道德規范,字里行間流淌著的是家族傳承的精神血脈。</p> <p class="ql-block">天井院南側是大殿,其前有石欄桿圍起的拜臺,拜臺上有大石香爐一只。石香爐南邊就是大殿廊道,大殿門旁穿廊下豎立有兩塊巨型的木屏,上雕金色的“麒麟”和“鳳凰”。大殿門上的鎏金木匾題有“文魁”二字。這里是整個家祠的核心,惜大殿門閉不得進,不過應該能想見,里面應該供奉著張氏先祖的牌位吧!</p> <p class="ql-block">大殿后面是后花園,種植了四棵“狀元紅”桂花樹、四棵銀杏樹和兩棵柏樹,象征著張氏家族人才輩出、勤勞富貴;健康長壽、幸福吉祥;堅韌不拔、感念先祖。</p> <p class="ql-block">張家祠堂 ,始建于明朝晚期,久經滄桑而不衰,歷經戰亂而不毀,后又經多次修繕。據現存碑文記載,大殿歷經多次重修(其中一次重修碑文記載是乾隆41年,即公元1752年),東廂房建于宣統三年,西廂房建于民國九年,大門、臨街房、儀門、照壁等建于民國二十六年,其中照壁毀壞后,于1994年又用原物在原地重建。</p> <p class="ql-block">張家祠堂是張家樓張氏家族的根脈所在,更是中原文化的一曲凝固史詩。1988年,祠堂被列為鞏縣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升格為鞏義市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鄭州市政府認定為鄭州市文保單位,成為中原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家族祠堂之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顺市|
公主岭市|
咸宁市|
灵寿县|
无锡市|
拉孜县|
东港市|
博白县|
公主岭市|
平顺县|
东丽区|
重庆市|
呼和浩特市|
邳州市|
松溪县|
朝阳县|
合作市|
上林县|
临沭县|
澎湖县|
甘南县|
龙山县|
洞口县|
会理县|
灵台县|
利川市|
济阳县|
石城县|
洛宁县|
平江县|
万山特区|
温泉县|
嘉鱼县|
正宁县|
正蓝旗|
呼伦贝尔市|
怀仁县|
东光县|
漠河县|
镇赉县|
大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