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三天,去古德寺,晴川閣。二個景點都在漢陽。</p> <p class="ql-block"> 古德寺,是漢傳佛教唯一一座融中國傳統文化與印、緬阿難陀寺、印度帕那瓦建筑風格于一身的獨特寺院,全國僅有,世界無雙,具有極重要的佛教文化、文物、歷史價值。</p><p class="ql-block"> "古德"二字來自"心性好古、普度以德"的修持以軌。</p> <p class="ql-block"> 古德寺大門是一座非常簡陋的鋼管門樓。</p><p class="ql-block"> 古德寺一直是免費參觀的,但從今年4月開始,收門票13元,但70歲以上老人與小孩免費的。</p> <p class="ql-block"> 古德寺游人甚多,而絕大多數是年輕人,拍建筑物都被游人占住,用A1消除了游人,才能看到全貌。</p><p class="ql-block"> 古德寺原貌是坐東朝西而建,寺院整體配套設施有古樹、楠竹林、紫竹林、花園、果園、菜園、古井、一片湖泊連著正北面一條放生小溪環繞著寺院,湖泊上有一座古樸的吊橋。山門傍西南,為單孔三開間牌樓式樣,因古德寺與孫中山、黎元洪等名人有著特殊的緣分,古德寺獲得了黎元洪總統親自提寫豎匾“古德寺”的殊榮。</p> <p class="ql-block"> 寺內建筑殿堂設施(圓通寶殿、天王殿及其它配殿等)齊全,環境優美,香火鼎盛,受到各階層人士的景仰和朝拜。據抗戰前的《武漢指南》一書記載:“古德寺為全鎮各寺之冠,供奉香火,每屆佛期,善男信女多往祈禱,盛極一時?!鼻以谛梁ジ锩鼤r,古德寺周邊從黃埔路到丹水池方圓4公里的范圍是“辛亥革命陽夏保衛戰(亦稱武漢保衛戰)”的第一個戰場,當時古德寺僧眾以佛的無畏大慈悲精神,不畏艱難險阻,自發參與救護傷員并還在寺后掩葬了三千多具烈士遺體。</p><p class="ql-block"> 戰爭結束后(1912年4月13日)以孫中山先生專門帶領專員來古德寺憑吊烈士,古德寺因此受到了民國政府的表彰和資助。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及女兒甘地等一行9人,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古德寺,對圓通寶殿別致獨特的造型而贊譽不絕。</p><p class="ql-block"> 在1931年的洪澇中,古德寺傾盡全力捐助大量古樹木,用來抗洪搶險,修橋鋪路?,F今,古德寺內百年老樹已所存不多,唯有井旁幾棵無人知曉年齡的古樹靜靜佇立,默默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土改時,古德寺擁護國家土地改革,政府留有3萬余平方米的土地給僧人維持正常的宗教生活。在時代變遷中,原有的土地面積和建筑原貌已滄海桑田,輝煌的舊貌已顯滄桑。2008年,在政府支持下又收回寺院原有部分土地。如今,在各級政府領導、善男信女及古德寺法師的共同努力下,古德寺正在逐漸恢復舊貌。</p> <p class="ql-block"> 古德寺圓通寶殿的建筑風格起源于印度的阿難陀寺。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摩羯陀國的阿難陀寺是當時政治、商業、文化及佛教的中心,時值唐朝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在阿難陀寺學習佛法多年。后印度上座部佛教傳入緬甸,在緬甸這塊土地上扎下了根。因阿難陀寺建筑精美,獨樹一幟,緬甸于是依照阿難陀寺建起一座阿難陀塔。后來,隨著緬甸與中國的佛教、經濟、文化交流中,阿難陀寺的建筑風格也傳入了中國。</p><p class="ql-block"> 在建筑風格上,古德寺內的“圓通寶殿”仿印、緬阿難陀寺建造但又不是照搬照抄,它除了神似阿難陀寺,更多的則創造了自身的特點。大殿呈正方形,占地面積112塔為西式攢尖亭,尖頂為十字形,橫向為禪仗。從地面上任何一個角度觀看,總有兩座佛塔是看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殿頂高低錯落的佛塔共九座(象征五佛四菩薩),佛塔為西式攢尖亭,尖頂為十字形,橫向為禪仗。從地面上任何一個角度觀看,總有兩座佛塔是看不見的,與中國道教的北斗九星、七現二隱的說法暗合。</p> <p class="ql-block"> 圓通寶殿供奉著釋迦弁尼,阿彌陀佛,藥師佛。</p><p class="ql-block"> 圓通寶殿左殿前有座中國佛教式的大鐘靜靜地站立著,覺得怪怪的。</p> <p class="ql-block"> 延壽堂。</p> <p class="ql-block"> 觀音殿供奉著觀音菩薩。從兩側的扶梯上二樓,高大的歐式回廊,圓形拱券,許多游客在這里打卡拍照駐足。走到走廊盡頭,對面的圓通寶殿赫然登場,非常振憾。</p> <p class="ql-block"> A1消除游人及觀音殿后的高樓圖。</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與圓通寶殿的風格迴異,兩座建筑放在一起場面相當違和。這是一座徵派建筑,方方正正的造型,顯得十分簡陋。</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供佛著大肚能容的彌勒佛,分別兩側是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 廣場上的古德寺香爐。</p> <p class="ql-block"> 廣場上還供奉著一尊從泰國請來的四面佛,有四面、八耳、八臂、八手。四面分別代表慈悲、仁愛、博愛、公正;八手分別持令旗、佛經、法螺、明輪、權杖、、水壺、念珠和手印等,在陽光照耀下,鮮明奪目,望之儼然,十分壯觀??梢哉f,古剎豐富的內涵,呈現出至真、至善、至美、至圣的佛法精神,無一不藝術,無一不莊嚴。</p> <p class="ql-block"> 四面佛(網絡圖)</p> <p class="ql-block"> 1997年春,原清濟寺的演順老法師帶領40余比丘尼入住古德寺,久違的晨鐘暮鼓,磬魚梵唄又回響在古德寺殿堂……</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網絡圖。</p> <p class="ql-block"> 晴川閣始建于明代嘉請年間(1522-1566),因唐代崔顥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而得名。閣樓依山面水,景觀奇特,譽為“楚國睛川第一樓”。</p> <p class="ql-block"> 晴川閣景區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地處長江、漢水交匯處,為全國首家專題研究大禹文化的歷史類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筑與附屬古建群,以及毗鄰長江邊的大禹神話園,構成了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豐瞻的人文歷史與旅游資源。</p><p class="ql-block"> 奇特難識的禹碑、古樸滄桑的禹功磯、山高水長、荊楚雄風碑、詩詞楹聯匾額等文化遺存,述說這里的古風逸史?!毒胖萦碹櫋氛龟?,為觀眾呈現出一幅幅遠古時期的歷史畫卷。</p><p class="ql-block"> 2010年12月,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掛牌;2013年“禹稷行宮”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大禹,姓姒,名文命,稱夏后氏,是諸夏部族有崇氏人。據《史記》記載,為黃希的四世孫。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婦孺皆知,傳誦千古。</p><p class="ql-block"> 堯舜時期,洪水泛濫,民不聊生,禹奉舜命治理洪水。他走遍全國,爬山越川,觀察地勢水情,研究治水方略,歷時十三年,終于治水成功。他鑄九鼎,劃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染州、梁州、雍州),發展農業生產,為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一夏代的建立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 大禹在治水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艱苦奮斗的實千精神、 尊重自然的科學精神、開創基業的創新精神、九州一家的民族團結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化身。在歷史的長河中,大禹的崇高精神、優良作風被繼承發揚,并不斷豐富和深化。數千年來,華夏人民在大禹足跡所到之處,過后建起了許多紀念性的建筑,以寄托對大禹的崇敬之情,并歲時祭祀,緬懷先賢,逐漸形成了以大禹精神為核心的大禹文化。</p> <p class="ql-block"> 鐵門關始建于東漢末年,已歷一千八百年。唐以前是軍事要塞,唐以后成為商貿通道。明末毀于戰火。清代鐵門關遺址上建關帝廟,祭祀關公。199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荊楚雄風碑 此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為荊南觀察使者李撥所書。碑文意為贊揚楚民眾與洪災水患頑強拼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禹稷行宮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原名禹王廟,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改為現名。為武漢歷代祭祀大禹之地。現建筑為清代同治三年(1864)重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楚波亭 始建于明代,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今亭建于1986年,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禹碑亭。</p> <p class="ql-block"> 登上晴川閣,放眼四面景色。</p> <p class="ql-block"> 晴川閣上展示了不少名人墨客贊美晴川閣的詩詞。</p> <p class="ql-block"> 站在晴川閣三樓, 看到武漢長江大橋,將武昌蛇山與漢陽龜山連接。</p><p class="ql-block"> 武漢長江大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也是武漢市重要的歷史標志性建筑之一,素有“萬里長江第一橋”的美譽。</p><p class="ql-block"> 武漢長江大橋是蘇聯援華156項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動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車,全長1670余米。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橋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橋下可通萬噸巨輪,8個橋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鉆孔法”,這是由我國首創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著我國橋梁工作者的機智和精湛的工藝。</p><p class="ql-block"> 武漢長江大橋將武漢三鎮連為一體,極大的促進了武漢的發展。同時,大橋連接起中國南北的大動脈,串起被長江分隔的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形成完整的京廣鐵路,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國民經濟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這是漢陽的龜山及電視塔。</p><p class="ql-block"> 龜蛇對望長虹色,茫茫人海任逍遙。</p> <p class="ql-block"> 1956年6月月,毛澤東主席在《水調歌頭-游泳》中題寫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正是對武漢長江大橋溝通中國南北交通這一重要作用的真實寫照。</p><p class="ql-block"> 此圖是網絡圖。至今武漢有長江大橋10座,全國長江上的大橋有100座。</p> <p class="ql-block"> 萬里長江笫一橋是一定要留下倩影的。</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回到賓館,漫步走到附近的宋慶齡漢口舊居紀念館,刷身份證免費進入參觀。</p> <p class="ql-block"> 珍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去武漢天地晚歺。</p> <p class="ql-block"> 精武</p> <p class="ql-block"> 這次武漢四天游,使我對武漢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感受,或許原來只知黃鶴樓的詩意,武漢長江大橋的壯闊,熱干面的喜愛。武漢不僅是充滿魅力的旅游城市,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城市,更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武漢九省通衢,不僅是地理上的交通樞紐,是文化歷史與現代文化交織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武漢博物館楚文化的魅力,一件件文物講述著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東湖之美,在于寧靜與廣闊,湖水清沏,遠處山嵐疊障,微風吹來一絲絲清涼,別有一番風味;</p><p class="ql-block"> 戶部巷,穿越時空的隨道,一頭連接古代繁華,另一頭現代化的喧囂,古色古香的建筑與現代建筑錯落有致,煙火器交融,生動的視覺畫面。熱干面芝麻香濃不膩,豆皮的蔬菜和糯米軟糯完美融合,味覺的極致;</p><p class="ql-block"> 長江與漢江在這里交匯,給了城市獨特的生命力。長江大橋連接南北的通道,是武漢人的驕傲。</p><p class="ql-block"> 總之,武昌的繁華、漢陽的寧靜、漢口的典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彝良县|
蚌埠市|
清原|
天峻县|
凤凰县|
石家庄市|
邻水|
陆良县|
鸡西市|
娄底市|
慈利县|
景洪市|
临澧县|
屯门区|
平潭县|
湖州市|
巢湖市|
昭苏县|
铜陵市|
云林县|
长武县|
乌鲁木齐市|
会东县|
福海县|
柳江县|
大田县|
商洛市|
特克斯县|
盐边县|
南城县|
积石山|
平塘县|
鹤峰县|
武陟县|
唐山市|
峨眉山市|
阜新市|
瑞丽市|
三门县|
扶风县|
玉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