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篇編號:20250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幾點說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本篇配曲《綠野仙蹤(陶笛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本篇配圖是我們在甘肅和寧夏的六盤山地域參訪三座佛教石窟寺時的拍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本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配圖100幅,敬請留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談談佛教與中國佛教的西來東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教西來東傳,并不只是一個宗教事件。乘著這艘佛教大船而來的,是同樣優秀且極具特色的印度、希臘、波斯和中亞文化與風情。雕塑、繪畫、音樂、美術,物產、珍寶、工藝、科技,思想、邏輯、性格、風氣,形形色色,五方雜俎,都借助著這只航船渡過瀚海,來到中土。眼界、知性、文藻、胸襟,都為之一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三個開放的時期,首先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吸收佛教文化,其次是隋唐時期通過“絲綢之路”接受西方和中亞文明,再次是明清時期的基督教入華。雖然還有許多的不那么集中的文化傳播時期,對這些傳播時期還有各種各樣的爭論和質疑,但是,只要舉目望去,屈指數來,佛教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卻是那樣地滲透骨髓、徹人心睥。以致于我們幾乎很難避開外來的佛教文化,提煉出真正純粹的“國粹”來。不能不說,佛教文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教大約產生于公元前5世紀的印度。當時的印度正處于一個大動蕩、大變革時代:有的地方建立了奴隸制國家,有的仍處于部落聯盟時期。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就誕生在這樣的時代。他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凈飯王家。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部落的名字,牟尼是圣人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釋迦牟尼他自幼愛沉思,思考社會和人生問題,深感世間人事變化“無常”,一心想擺脫人生的苦惱,于29歲時,毅然放棄豐厚的財寶和優越物質生活,在一個夜晚逃出家門,削發剃須,作了“沙門”。他先到跋迦婆仙人苦修林進行苦修,又找到阿羅陀伽蘭處過梵行生活,再跟隨另一名沙門學坐禪修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釋迦牟尼雖然經過六年的苦修,身體瘦弱如老朽,但仍沒有擺脫“無常”苦境,達到解脫的境界。于是他又重新振作起來,到尼彈連河洗了澡,重新進食,在一棵菩提樹下禪定,審諦思惟了七天七日夜。他想到人們生、老、病、死的痛苦,用“輪回”思想解釋其根源,提出了“十二因緣”、“八正道”和“四諦”等一整套佛學的基本思想,達到大覺大悟的境界。35歲時,釋迦牟尼終于修成了圣人——“佛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伴隨著佛教的產生,用形象和比喻的方法宣揚佛教教理的佛教藝術也隨之出現,佛教藝術在印度固有藝術的基礎上發展了起來。塔是古代印度人的墳墓,上面用土壘高,有的外面還包砌石塊,塔下埋著死者的遺骨,塔上布滿了精美的雕刻,是祭祀的對象。同時,在山地又開鑿石窟,修建寺院,雕刻造像,彩繪壁畫。而雕刻出的動物則比較細膩,形象較逼真。這些特點正是印度古風藝術質樸風格的體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向西傳播到犍陀羅地區。這里是古代溝通亞歐陸路交通的十字路口,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處。公元l世紀中葉,原居住于中國的月氏人在此建立貴霜王國,其三世王迦膩色迦效法阿育王尊信佛教,在境內推行佛法,舉行結集,一時大乘佛教興盛,建塔修寺,雕琢石刻佛教藝術之風盛行。貴霜王國的人們刨造了佛教藝術史上久負盛名的“犍陀羅藝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犍陀羅藝術的另一功績是創造了佛的形象。佛的形象首先在犍陀羅地區出現。對佛的偶像的崇拜逐漸替代了塔,發展成禮拜的主要對象。佛形像的產生,表明佛教藝術的主要題材已經完成。這時與以后的幾個世紀里,佛教及其藝術沿著絲綢之路向北、西、東面弘揚,在中亞除上述地區外,在西至阿姆河以南,北到錫爾河流域,包括今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部得到當地統治者的尊信和推崇。佛教在這一帶如火如荼地興盛了起來,他們用白膏泥等塑制佛像和建筑的裝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教大約于公元前1世紀傳入我國,隨之佛教藝術也興盛了起來。首先出現在新疆地區。這些地區的人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用土夯筑和土塊壘砌了佛塔;修建了“木骨泥墻”的“回”字形殿堂;并使在印度出現的中心柱窟得到發展,形成具有當地特點的“龜茲式”形制;用泥和石膏等塑造佛和菩薩像,發展了泥塑藝術;將我國中原繪畫中的線條與印度的凹凸暈染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產生了“西域畫派”中的“于闐藝術”、“龜茲藝術”和“高昌藝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教藝術傳人中國中原地區,又和我國固有的中國畫藝術相結合,出現了中原風格的佛教藝術,如重視線條的運用和敷彩的敦煌藝術相渾厚純樸的云崗石窟藝術等。同樣,中原各地的佛教藝術也表現出本地區的特色,在統一中放射出異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兩千年以來,隨著佛教僧倡們艱辛跋涉,把佛教思想、教理灑播在沿絲綢之路沿途各地,隨之,佛教藝術——建筑、雕塑、繪畫等也在這些地方發展起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商路,也是佛教及其藝術的傳播之道,而且是一條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融合和促進各自傳統文化發展的文化之路。雄偉的塔寺、莊嚴的佛像、絢麗多彩的壁畫,這些精美的藝術品,象一顆顆珍珠,被絲綢之路一一串聯起來,成為全人類不朽的文化藝術遺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通過這些佛教藝術,可以了解和認識絲綢之路沿線佛教建筑、藝術及其與當地社會、文化發展的關系。這些全人類不朽的文化藝術遺產正侍我們積極地去探索、研究、開發、利用,再用來為人類服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年來的旅行,我們幾乎造訪過國內所有的著名佛教寺院和石窟,所以我們的關注重點開始轉向一些小眾的。并不那么著名的佛教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探秘西北陜甘寧地域的小眾石窟寺,是我們此次西北旅行的一個重要主題。</b><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年秋,我們曾在甘肅造訪過一些并不為大眾熟悉的石窟造像,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所以,此行西北,我們又奔石窟造像而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行中我們共造訪了三處精彩的小眾佛教石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是,位于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的南石窟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是,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茹河和蒲河交匯處的北石窟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是,?須彌山石窟,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地處城西北六盤山北垂須彌山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探秘獨具魅力的小眾石窟》之北石窟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日,我們在甘肅慶陽造訪了北石窟寺。采訪北石窟寺,我們被這處藏在赭紅崖壁上的千年佛國震撼到了!作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這里沒有莫高窟的人潮,卻藏著北魏到唐宋的精湛藝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石窟寺在長120米、高20米赭紅色石崖上,分上中下三層,開鑿窟龕295處,大小雕像2125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石窟寺,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茹河和蒲河交匯處的覆鐘山下,是涇川南石窟寺的姊妹窟,屬敦煌研究院管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由涇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始建。自北魏開鑿以來,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增修,形成密集的窟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觀賞時,我們一邊聽講解員講述著石窟寺的傳奇,一邊觀察到,陽光斜射在石窟上,赭紅色崖壁泛著金光,仿佛穿越回千年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石窟寺的窟龕大都建在一個崖面,造像有立像、菩薩、菩薩乘象、倚坐菩薩、三頭四臂阿修羅、交腳菩薩、薩埵那太子本生、佛傳故事、坐佛、飛天、蓮花、化生、佛塔等,內容豐富,部分造像軀體高大,如165窟中的石雕七佛立像,高達8米。在藝術風格上,已顯出由北魏早期的粗獷勁健向晚期的秀骨清像過渡,其中第一窟造像略顯清秀,人物造型明快有力,并施以彩繪。另外北石窟寺還存有西魏、北周、隋、唐、宋諸代窟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石窟寺其千姿百態的石雕藝術濃縮隴東漢唐文化的精華,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和藝術繁榮昌盛的見證,更是中華文明開放包容,交流互鑒的歷史見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石窟藝術主要指石窟寺藝術。石窟寺是佛教寺廟建筑的一種,就山崖開鑿而成。石窟藝術是中國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中外文化結合的產物,又是中華傳統藝術的瑰寶。石窟寺在中國分布廣泛,正如有人描述的,“西起昆侖,東至東海,南抵吳越,北達幽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石窟寺北魏時期開鑿的七個窟龕中,以165窟最具代表性。165窟位于窟區正中,是北石窟寺開鑿時代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北魏代表洞窟(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建造),也是北石窟寺的精華所在。窟內以七佛為主體,配以十身脅侍菩薩、兩身彌勒菩薩、乘象菩薩、阿修羅天、飛天、千佛、佛傳和佛本生故事等。佛身后鑿舟形背光,舟形背光交接處下部雕脅侍菩薩,頂部四披雕伎樂天、供養人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5石窟的七佛圖和七佛造像題材,是全國早期開鑿的石窟中最早、最宏偉、最有代表性的。七佛,即佛祖釋迦牟尼之前的六位成佛圣者,他們的名字依次為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遜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連同釋迦牟尼佛,共七佛。七佛造像均作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圓,細眉大眼,直鼻厚唇,體魄雄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內著僧祗支,外著雙領褒衣博帶袈裟,內衣束帶于胸前打結,下著大裙,服飾衣紋細而密集,顯得厚重繁雜。十身脅侍菩薩,高發髻,上束小花蔓,面目清秀,形體修長,上身多袒露,戴項圈,下著長裙,披巾自雙肩搭下于腹際穿壁或下垂后反折上自小臂向外搭下。窟門內兩側靠南北角各雕一尊交腳彌勒,高髻方冠,上身袒露,戴項圈,項圈上飾各種鈴形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窟門內南壁雕一俯首立象,象背正中雕一端坐著的菩薩,高發髻上束花蔓冠,面容清秀,儀態安祥,從容和善,雙目遠視前方。菩薩身前雕一馭象奴,上身赤裸,下著短裙,鎖眉怒目,雙手持一如意象勾,雙膝跪于象背之上。菩薩身后雕一弟子,身著袈裟,雙手捧如意寶珠,半跪于象背,面帶微笑,善良純潔。窟的四壁遍布浮雕佛傳故事,特別在西披上部以連環畫的形式浮雕舍身施虎圖,北披浮雕割肉貿鴿等佛本生故事。窟門外兩側雕兩尊天王,身著戰靴,神情威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順便說一下,北石窟寺洞窟內沒有照明,很黑暗,根據行前我作的攻略,我們帶了LED電筒,但景區的講解員電筒更亮,所以我們才能借光拍片。北石窟寺只有三個洞窟可供游人入內觀看(165號、222號、240號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歷史的塵埃中,隱藏著這片璀璨的石刻瑰寶——北石窟寺。這座石窟寺,以其深邃的歷史和精美的雕像,吸引著無數探尋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探秘獨具魅力的小眾石窟》之南石窟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石窟寺位于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是一座重要的佛教石窟遺址,?始建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由涇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 該石窟因其與慶陽北石窟寺的相似風格而被譽為“隴東石窟雙明珠”。?南北石窟寺兩地相距45千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石窟寺俗稱“東方洞”,?窟龕開鑿在涇河北岸的紅砂巖上,?現存5個石窟,?其中1號東大窟和2號西小窟保存較為完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東大窟作為主窟,?結構獨特,?造型宏偉,?內部有三壁聳立的7尊高達2米多的佛像和13座脅侍菩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展現了北魏時期的藝術風格。?窟頂布滿了浮雕,?講述了諸如舍身飼虎、?宮中游戲等佛經故事,?雕刻手法簡練概括,?線條生動流暢。?南石窟寺不僅因其精湛的雕刻藝術而聞名,?還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石窟寺窟內原有《南石窟寺之碑》(現存涇川縣文化館),碑文650余字,詳細記載了南、北兩個石窟的開鑿時間和主造者。此碑不僅是考證石窟創建年代的原始依據,而且也是研究地方志、職官的實物資料,?為研究北魏時期的宗教和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據我們實地現場觀察,南石窟寺規模比北石窟寺要小得多,南石窟寺只有兩個洞窟供游客入內觀賞。石窟寺造像的完好性也遠不如北石窟寺,我們抵達南石窟寺時,鮮有游客參訪。</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探秘獨具特色的小眾石窟》之須彌山石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日,我們從甘肅慶陽又進入了寧夏固原,為的就是參訪須彌山石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須彌山石窟,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地處城西北六盤山北垂須彌山上,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 各代修葺重妝,是古代固原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寺禪院、中國十大石窟之一。須彌山石窟是北朝、隋唐時期的須彌山大型石窟藝術造像,現存洞窟162座,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八個區域。1982年,須彌山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須彌"是梵文音譯,意為寶山。這里峰巒迭嶂,巖石嶙峋。夏秋之際蒼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異常秀麗,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風景區。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的北朝、隋唐時期的須彌山大型石窟藝術造像,就開鑿在"寶山"諸峰的峭壁上。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崗、龍門石窟一樣,都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瑰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說明一下,參訪須彌山石窟這天,這里嬌陽似火,?石窟又分布較廣,許多在山頂上,參訪石窟寺十分艱難。夫人基本未登山,我也僅僅看了幾處石窟造像。不過須彌山石窟博物館很不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參觀罷三個佛教石窟,我們我們感覺很疲勞,于是在六盤山北麓的甘肅鎮遠縣城休整了一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夫人說累了,想再休息調整一下,于是咱們停下了旅行腳步,就是這么簡單!這里很涼快,今天的氣溫是15~27度,且咱入住的酒店又新,房間也大,價格還實惠。我們的旅行就是這般隨心所欲,自由自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夫人在酒店休息了一整天,未出門,而我還是忍不住到縣城中心區逛了逛。用我自己的話說:是出門看看“大好形勢”!</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本篇配曲《綠野仙蹤(陶笛版)》,配圖100幅,主要是我們在參訪甘肅寧夏六盤山麓的三座佛教石窟寺時的拍片,文字首先介紹了佛教西來東傳的歷史以及傳入中國后對中國文明歷史的影響,并介紹了三座佛教石窟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希望大家喜歡,謝謝關注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謝謝關注分享!</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法库县|
双牌县|
内黄县|
勐海县|
元阳县|
沙河市|
资阳市|
皮山县|
杂多县|
清新县|
盈江县|
舒城县|
昌乐县|
山东省|
商南县|
蓬溪县|
乌兰浩特市|
阜城县|
深泽县|
济源市|
楚雄市|
城步|
肃宁县|
石景山区|
鄂托克旗|
囊谦县|
咸阳市|
虎林市|
正安县|
汉中市|
类乌齐县|
双鸭山市|
诏安县|
新民市|
民丰县|
谢通门县|
孟津县|
句容市|
龙泉市|
宁化县|
大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