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本小說成就一座城,在國內外都已不是稀罕事。1934年沈從文寫作了一本小說《邊城》,老先生一定想不到多年后成就了湘西邊陲小鎮茶峒,2005年,茶峒為此更名“邊城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有旅行社設計了一條包括邊城的旅游路線,于是,也成就了我的這次跟團旅游。4月7-11日,五天之內,我們游走于桂湘黔渝三省一市的眾多邊境城鎮之間,所以,我干脆以邊城為題,既包含狹義的邊城,也包含廣義的“邊城”。</p> 廣西省三江侗族自治縣被譽為“世界樓橋之鄉”,現存200余座風雨橋(還有230余座鼓樓) ,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座,我們第一站游覽的是三江宜陽風雨橋。它橫跨潯江之上,融合侗族傳統建筑技藝與現代工程技術,兼具交通功能與文化象征意義,是三江侗族自治縣的重要文化地標。<br><br> 風雨橋周圍青山如黛,碧水長流,近旁幾支盛開的泡桐花,像頑皮的少女擁向古樸的橋頭塔樓,講述著歲月靜好的故事。 來到廊橋上層遠眺,其巨大的規模令人驚訝。全長399.6米,寬28米,橋身兩側各建6座亭塔,東西橋頭門樓由5個亭塔組成,象征當地侗、苗、瑤、壯、漢五個民族的團結。橋高19.52米,對應三江侗族自治縣成立年份(1952年),橋檐七層則寓意2022年通車時自治縣成立70周年。<br> 其建造采用侗族傳統木構技藝,全橋無一顆鐵釘,僅以榫卯銜接,展現了侗族木匠的高超技藝。<br> <p class="ql-block">橋分兩層,下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承載交通功能;上層為木構風雨廊橋,兼具遮風避雨、休憩觀景的公共空間功能。</p> 侗族視風雨橋為“福橋”,認為能“鎮邪留財”,守護村寨的福氣與平安。宜陽橋的亭塔布局與裝飾細節(如民族圖騰、歷史數字符號)強化了侗族文化認同,成為民族共融的象征。<br> 從橋上遠觀縣城所在地古宜鎮,潯江穿鎮而過,一派秀水青山的如畫田園。這里地處桂、湘、黔三省交界處,也有“雞鳴三省”之稱。<br> 黔陽古城,位于湖南省懷化市黔城鎮,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作為全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現存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古建筑群、街巷格局及原生態居民生活場景,被譽為“江南古建筑博物館”。<br> 黔陽古城以“活態古城”著稱,既保有明清街巷的完整肌理,又延續著鮮活的生活氣息。古城內約90%為原住民,延續著傳統生活方式,街巷里隨處可見老人們在路邊安逸地閑聊,小貓小狗在一旁做伴,生活氣息濃郁。而且,當地居民都很熱情友善,愿意與我們聊天,令人親切之感油然而生。<br> 古城街巷系統以“九街十八巷”聞名,名稱與其歷史功能、建筑特色緊密相關,深含文化底蘊。如南正街是黔陽古城的商貿中心,兩側多為明清時期的窨子屋,前店后坊。上河街、下河街以會館和碼頭文化為主,歷史上是商賈云集、貨物中轉的重要區域。玉壺巷得名于王昌齡詩句,寶山書院巷因北宋寶山書院得名。<br> 走在古城街巷中,古跡、古宅目不暇接。少伯井,相傳為王昌齡謫貶任尉時所建。清順治年間,黔陽古城被圍困,百姓靠此井水生活,為感謝王昌齡掘井之恩,遂將此井命名為"少伯井"。(注:龍標縣,即黔陽縣古稱,黔陽縣后并入洪江市。)<br> 渤海世第,清道光年間黔陽縣令龍光甸之子龍啟瑞被"少伯井"故事所感動,于少伯井附近挖了一口井,后龍啟瑞高中狀元,人們便將此并命名為"狀元井"。不久,,舉人高思慧(據說是渤海王子孫)修建窨子屋,取名"渤海世第",將狀元井圈于院內。<br> 文廟,始建于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現存遺址以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復建為基礎。文廟是黔陽古城第一所官辦高等學府,宋元明清時期為沅水上游文教中心,輻射湘黔桂交界地區。黔陽歷代出狀元2人、進士24人、舉人75人,江西瑞州知府宋以方、四川按察使王有為等均曾在此求學。<br> 晉陽世第,黔陽縣唐氏后裔世居地。唐氏祖先,始祖唐堯,即堯帝,曾受封于唐(今山西臨汾西南),后其后裔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以國為姓,稱唐氏,經歷四千三百余年。此人家乃晉陽唐氏后裔,故府名"晉陽世第"。<br> 浴蘭小室,清末,擅書法的楊景山棄官從商,于此間購置瓦屋三棟,植以芝蘭,名之"浴蘭小室"。其子楊于茂,清末民初書法家,今山東、江西及湖南博物館、黔陽古城芙蓉樓均存有其墨跡和石刻;其長孫楊周震書法為蔣介石所稱善,馳名江浙;次孫楊周懷,曾榮獲海峽兩岸"王子杯"書法大賽創作獎。因此,人們又將"浴蘭小室"稱之為"書法世家"。<br> 明代木屋,明永樂三年(1405年)舉人向以箴故居,為明代早期木質結構建筑,抬梁式斗拱結構,建筑面積280㎡。抬梁式結構在宮殿、廟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為皇家建筑群所選,是我國木構架建筑的代表。<br> 王有為故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建筑面積480㎡。王有為乃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歷任河南歸德府、浙江嘉興府知府,晉升四川等處按察使司副使。因不滿奸臣嚴嵩父子當權,借丁憂致仕不起,兩辭朝廷優聘,悠游林下三十年,人謂其有漢時"二疏遺風"。兩度主講寶山書院,黔陽學政為之一新,進士楊正芯、舉人向大有等人皆出其門下。<br> 節孝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代官方推行節孝文化的核心場所。1926年起先后作為國民黨縣黨部、縣參議院、《黔陽民報》社等機構辦公地。<br> 1938-1939年,軍統副局長戴笠在此設立“中央警官學校黔陽特訓班”,其左廂房為戴笠臨時住所。現辟為“戴笠與軍統黔陽特訓班陳列館”,展示抗戰時期情報訓練史料。<br> 為了發展旅游,黔陽古城也在妝扮自己,主街上也有商店,但是回想起來對這里的商店幾乎沒什么印象,而且離開南正街,見到的只有民居和當地居民。絕對不像許多景區,主街甚至全部都被外地商人所占領。<br> 在一些古老的宅院里,還能見到這樣的傳統手藝人,或者民間工藝品和非遺產品展示??上覀兊竭_時已經下午6點,許多地方都關門了。<br> 黔陽古城城墻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如今僅存不足1000米城墻根。中正門(原安遠門)是古城現存最完整的城門,門樓懸掛戴笠題寫的“中正門”匾額。周邊街巷如老爺巷、鐘鼓樓街等,曾是官署和文人活動區域,現存縣衙遺址、文廟等歷史建筑。<br> 走出中正門,來到沅江邊,距離“楚南上游第一勝跡”芙蓉樓僅有幾百米距離,可惜1小時的時限快到了,我們只能懷著遺憾快步趕往集合點。王昌齡于唐天寶七年(748年)被貶為龍標縣尉,任職約七年。他在龍標城東修建芙蓉樓,用于宴賓送客、飲酒賦詩,并在此寫下名篇《芙蓉樓送辛漸》。詩中“一片冰心在玉壺”成為千古絕句,被傳誦至今。<br> 茶峒古鎮,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邊城鎮,地處湘、黔、渝交界處,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這里不僅是文學大師沈從文筆下《邊城》的原型地,更是一座融合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的獨特古鎮。<br> 走在進鎮的路上,居高臨下俯瞰清水江,碧綠清澈。臨江綠樹掩映下,幾位游客坐在岸邊,興奮地觀賞眼前美景。她們何嘗不也是景中之人?<br> 平水期清水江的寬度僅大約30米,隔江望去,重慶市秀山縣的洪安鎮就在眼前。對面是差不多的山,差不多的吊腳樓,傳統的拉拉渡和游船不停地來往重慶與湖南之間。<br> 當然,眼光所及,如今上下游還各建有一座大橋,方便兩地交往。<br> 穿過這座木制牌坊,就進入古鎮的小街小巷。翠翠是小說《邊城》中的主人公,自然精明的商家們不會放過這張名片,我們經過的一家客棧,就命名“翠翠客棧”。<br> 在一家宅院前發現一件從未見過的門當,據查這是青石吸水獸,也叫蚣蝮(gōng fù),是“龍生九子”之一。在傳統民俗文化中為聚財獸,是具有吸財、聚財寓意的祥瑞之物,常作為庭院、別墅、會所等地的石雕擺件。<br> “沈從文旅居地”如今是茶峒的重要景點,里面布置了生活場景,也有圖文介紹。據查,他生于湘西鳳凰縣一個軍人家庭,14歲小學畢業后投身行伍,隨湘西土著部隊輾轉于湘、川、黔邊境及沅水流域,親歷底層社會與軍閥混戰的動蕩。1922年隨軍隊換防時途經茶峒,僅在此地短暫停留了三天,但茶峒的自然風光、民風民俗以及清水江畔的渡口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br> 沈從文當年秋季赴京報考燕京大學未果,轉而旁聽課程、自學寫作,1924年開始在《晨報副刊》發表作品,正式走上文學道路。1929年任教于吳淞中國公學,1930年代先后在國立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等校教授文學。1934年,他重返湘西探親,沿途觀察到的社會變遷與故土記憶交織,遂將茶峒作為湘西縮影,通過《邊城》描繪了一個未被現代文明侵染的“世外桃源”。<br> 他筆下的茶峒融合了湘西多地(如鳳凰、沅陵、洪安等)的自然景觀與人文特質,清水江的渡船、翠翠的純真、老船夫的堅守,都成為“人性美”與“自然美”的載體。沈從文在自傳中強調,其寫作意圖是“使讀者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br> 一條江孕育了一座城,清水江既是兩省一市的界河,也是茶峒的靈魂。歷史上清水江是湘西最重要的水運通道,沈從文《邊城》的文學影響力,如今又使其轉型為文化地標。走在“清波漾漾”的江邊,不禁想起翠翠與儺送的愛情萌芽于江畔,老船夫的渡船維系著三省人情,端午賽龍舟、捉鴨子的民俗活動更以江水為舞臺。<br> 如今的清水江仍是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當然,更重要的是擔起了文旅功能。江上的花船和“水上集市”自然是為游客設置的,不過也算是為美麗的清水江錦上添花。民族服裝旅拍,學生們集體寫生,也都成了江畔的風景。<br> 翠翠島,原名“三不管島”,因位于湖南、重慶、貴州交界處,歷史上長期處于行政管轄的模糊地帶。2005年茶峒鎮更名為“邊城鎮”后,該島被命名為“翠翠島”。翠翠塑像高9米,采用漢白玉材質,她手持野花,身旁伴有一只黃狗,等待心上人儺送歸來,呼應小說結尾的凄美意境。<br> 小白塔,是沈從文《邊城》中標志性場景,象征守護與等待。塔下的翠翠居是《邊城》中翠翠與爺爺的居所,屋內陳設高度還原小說描述,門前巖石上有“翠翠與黃狗曬太陽”的雕塑場景。這里距離我們的集合點已相當遠,因時間緊張,我只能在山下拍一張照片就匆匆離開。<br> 一位篾匠正在干活,用傳統手藝做些日常用品。雖然這種產品如今不一定有人買,但作為傳統生活方式的遺存,在古鎮里應有其一席之地。<br> 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渡江指揮所。1949年11月6日,第二野戰軍3兵團12軍106團的先頭部隊從湖南花垣縣直抵茶峒鎮的清水江畔。為再現那段光輝歷史和艱苦歷程,在當年的渡江前哨恢復重建指揮所,以圖文并茂、實物并舉的形式,講述了渡江前后的歷史史實。<br> 我們在這個古渡口體驗了一次拉拉渡。早期的拉拉渡是用粗麻繩橫貫清水江兩岸,渡船通過竹環套住麻繩,船夫手拉麻繩牽引渡船過江。后來用竹纜與鐵環代替麻繩與竹環,如今升級為鋼纜。兩位船工一前一后用帶凹槽的木棒(拉槌)作牽引工具,大大減少了人力消耗。<br> 我們在重慶的洪安鎮街上走了走,滿街飄著麻辣火鍋味兒,這里也打翠翠牌,宣傳“三省煮一鍋”。<br> 萬年臺始建于清代商貿碼頭興盛時期,每逢趕集日(農歷三、六、九)上演辰河高腔、陽戲等地方劇種,吸引三省商賈民眾。1949年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時,曾在此召開群眾動員大會。如今的文化廣場上,還可見晾曬大量柑橘皮,但不知是做什么用的。<br> 洪安二野司令部舊址。1949年11月6日,沿川湘公路入川的解放軍先頭部隊攻占洪安。11月30日,劉伯承(二野司令員)、鄧小平(二野政委)、李達(二野參謀長)等首長進入洪安,司令部駐扎在碼頭上街口處和復興銀行,當晚整個洪安街燈火通明,人們歡呼雀躍,如同過節一般。 我們最后自費乘機動船,在江上開了幾分鐘,隨即上岸觀賞“一腳踏三省”石碑。石碑上部正面刻著“中國邊城茶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下部大字刻著“一腳踏三省,兩側面江處分別刻著“重慶”和“貴州”,背江處刻著“湖南”。這里成了最火的游客打卡拍照處。 <p class="ql-block">攝影器材:華為Pura 70 Pro</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crzxi5m" target="_blank">走馬觀花游邊城:2 酉陽桃花源、蒲花暗河、濯水風雨廊橋、疊石花谷</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cv3179j" target="_blank">走馬觀花游邊城:3 苗王城、朱砂古鎮、安江農校</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比如县|
横峰县|
连南|
广德县|
新沂市|
老河口市|
铜陵市|
茶陵县|
鄂州市|
辽宁省|
全南县|
宜兰市|
丰镇市|
青浦区|
上犹县|
宁阳县|
永兴县|
高台县|
融水|
察雅县|
民丰县|
乌鲁木齐县|
界首市|
会昌县|
忻州市|
邵阳县|
项城市|
随州市|
江西省|
台州市|
共和县|
革吉县|
龙川县|
白山市|
卢龙县|
凤翔县|
大姚县|
津市市|
突泉县|
乐业县|
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