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樵山,位于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西樵山原名叫錦石山,是大約4500萬年前一場火山運動而形成的死火山,因山上峰石燦爛如錦而得名。樵是砍柴的意思。據傳古時候廣州人到東面的羅浮山砍柴,稱之為“東樵”,而往西面的錦石山砍柴,則稱之為“西樵”。不過,我很難想象古代的廣州佬在交通條件那么落后的情況下,會跑到五十多公里的錦石山和近百公里的羅浮山去砍柴,他們自己不也有很多山嗎?為什么只把錦石山改稱西樵山,而羅浮山沒有改成東樵山?會不會是當時的廣州佬以自我為中心,北仰五嶺,南瞰南海,東看羅浮,西瞧錦石,而得名西瞧,后來訛化為西樵了?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辯證批判和異想天開而已,沒有任何的依據,權當調侃一下吧。西樵山為廣東四大名山之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據說西樵山有72座奇峰、36個巖洞、232眼清泉、28處飛瀑、東西2口天湖。作為景區的西樵山,包括白云洞、九龍巖、石燕巖、碧玉洞、天湖、翠巖、云海蓮臺、黃大仙圣境園、黃飛鴻獅藝武術館九大景區。在西樵山腳下,還有西樵環山花海、瞧溪谷、南海博物館、國藝影視城、漁耕粵韻文化旅游園、聽音湖、廣東千古情等景區景點。</p> <p class="ql-block"> 作為在佛山工作生活快28年的新佛山人,不可能沒去過西樵山。不過,由于每次都是跟著別人或者陪著別人走馬觀花,不光不屬于西樵山景區的那些景區景點沒有參觀過,就連屬于西樵山的白云洞、碧玉洞、翠巖、黃大仙圣境園、黃飛鴻獅藝武術館這五個景區也沒有去過。西樵山從去年的10月1日開始免收門票之后,聽說去玩的人多了起來。有一次妻子說想去西樵山瞧瞧,我才開始把西樵山認真的研究了一下。我發現,西樵山有東南西北四個門。其中:東門有西樵環山花海和瞧溪谷等景區景點;南門有南海博物館、黃大仙圣境園、國藝影視城、漁耕粵韻文化旅游園等景區景點;西門有聽音湖、白云洞以及附近的黃飛鴻獅藝武術館、廣東千古情等景區景點;北門為正門,有碧玉洞等景區景點。與之相對應的,有東南西北四條登山路線。其中:東線為徒步路線,在云巖古寺附近分岔,一邊前往九龍巖景區,一邊前往石燕巖景區;南線為公路,通往四方竹園、茶花園、桃花園等景區景點;西線為徒步路線和纜車,通往天湖等景區景點;北線為公路,通往翠巖、云海蓮臺等景區景點。但無論是從哪個門進從哪條路線上,都是“四海歸一”,以云海蓮臺(及其東邊的翠巖)為中心,建有環線公路,并分別向石燕巖(東門方向)、南門、天湖(西門方向)、北門輻射,像一個四角的紙風車。于是,我以云海蓮臺為中心,以四個門為連線,設計了游完西樵山的東西兩線,稱之為大東線和大西線。后來發覺這樣設計路線過長,耗時過多,于是又把大東線拆分成東線和北線,將大西線拆分為南線和西線,形成了最終的東南西北四線。</p>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0日(星期天),多云。我們開始執行游完西樵山的東線計劃。上午十點半,我和妻子從家里出發,十一點十五分到達西樵山東門。不過,在管理上和地圖上它不叫東門,而是叫做南門東區地上停車場。這顯然不符合一般人的認知,還是建議改成西樵山東門的為好。我們停好車,沿著河涌邊上的道路往里走。道路右邊的山腳地帶是西樵環山花海,種植了大片的黃花風鈴木和宮粉紫荊等。雖然現在不是花季,但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不少人在這里露營和玩耍。再往前就是瞧溪谷,這里不僅有多條溯溪路線,還有露營及射箭、泡泡池、撈魚等豐富的活動,適合親子探險及玩耍。我們沒有進入瞧溪谷,而是沿著東區步道上山。門票站已經閑置。上山的道路都是用麻石鋪就的臺階,兩邊的路沿石也是麻石做成的。雖然天氣有點熱,但綠樹成蔭,山花點綴,抵消了悶熱帶來的不適。由于現在還是旱季,很多美文和視頻里展現的流泉飛瀑還沒有來得及恢復?;赝较碌纳;~塘,與村莊織成了美麗的圖畫。勤勞智慧的西樵農民自明清開始發展起來的萬畝桑基魚塘,成為完整的、科學化的人工生態系統,既促進了珠江三角洲種桑、養蠶及養魚事業的發展,還帶動了中國紡織工業的興旺,使得西樵成為“中國紡織名鎮”。西樵山南麓一萬多畝的?;~塘生態農業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保護單位,譽為“世間少有的美景”“良性生態循環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燕巖景區的云巖古寺。云巖又叫噴玉巖,以巖上有云瀑如吐珠噴玉得名。巖在蜘蛛峰麓峭壁間,為火山口崩下的巨石疊壘而成,可容數百人。后經人工開鑿,辟成石室和石榻,曾在此建云巖古寺,現僅存一石匾和少量崖刻。南漢時,烏利道人在此修煉,故又稱為”烏利巖”。若在滂沱大雨后,九曲泉在巖右石頂飛越,形成一大水簾,故云巖也稱作水簾洞。云巖古寺的東邊,就是岔路口。往西是石燕巖景區的冬菇石及九龍巖景區,往東是石燕巖景區的其它景點。我們繼續往東參觀石燕巖的其它景點。途中有不少古代采石留下的洞穴遺跡。我們來到石祠堂。以前,我們都是到觀光車石燕巖站,然后步行下來,到達石祠堂即返回。石祠堂又名清暑巖,是明代采石遺址。巖高數十米,幽深曲折,內有小湖,涼風陣陣,夏日進巖,暑氣全消,以此得名。如遇日午,光柱從斜井透進,照在奇形怪狀的巖壁上,給人以奇幻幽渺的感覺。果然,當我們走近的時候,一陣陣陰風從洞中涌出,頓感清涼。不過,洞口已用鐵柵欄封閉了,無法進入參觀。在石燕巖的前面,是石屏風和駱駝峰。石屏風是因當年不同的采石者,各從坡面往下鑿,坡越鑿越低,中界凸現出來,成為一堵高墻。石壁凌空卓立,正看如指天長劍,側看似云底屏風,狀頗雄偉。駱駝峰則是采石留下的石頭狀如駱駝而得名。石燕巖原為明代石礦遺址,以洞內曾棲息石燕得此名。礦區內嵌于山腹,停產后貯水成湖,水深48米。湖中有水底汽車、七彩牌坊,均為當年采石所遺留。湖面可供游艇,我們曾經泛舟其上,湖水清澈見底,深邃懼人。石燕巖是目前國內少有的保存完好的采石場遺址,初步估計遺址面積約60000平方米,被列為第八批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經考古專家初步發現,其水下遺址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是水上遺址的6倍,是迄今發現的國內最大、最完整、最雄宏的水下古代生產遺跡。早在1958年,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等就發現了西樵山以細石器和雙肩石器為特征的史前人類活動古遺址,成為中國華南史前時期最大的石器制造場,形成獨特的“西樵山文化”,開創了珠江文明之先河,被譽為“珠江文明的燈塔”,和山西懷仁鵝毛口列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南北方兩大石器制造場。從石燕巖往上走,還有天海亭、天窗格和景良亭。其中天窗格是明代采石留下的透光井。巨直石橫欄,形成深井。探頭下望,只見井穴下巖壁削,底有積水,深不可測,下視寒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拾石投井,經7秒鐘左右才聞水響之聲,人稱之為“險煞萬仞”。</span>走到絕壁下往上望,即見井口像天窗。</p> <p class="ql-block"> 從景良亭往右,便到了觀光車石燕巖站。往上,則通往碧云村。西樵山上現存七個古村落,碧云村是一個,另外六個分別是白山村、石牌村、云端村、云路村、大科村和寺邊村。從景良亭到碧云村的這條步行道,我們之前還沒走過。今天,我們選擇走這條路前往碧云村。爬上一段臺階,就基本上是平路了。長石板鋪就的步行路,掩蔽在樹林中,幾乎沒人走,顯得格外幽靜。走到碧云村的村尾,就是傅氏宗祠(傅氏山莊)。傅氏宗祠是該村傅老榕(又名傅德用)于1932年興建,占地面積為57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265平方米,包括宗祠、炮樓、院宅、花園和抽水房等,是一組嶺南和西洋建筑風格相結合的民國建筑群。從傅氏宗祠沿著小路走進去,兩邊都是以青磚為主的古老房子,散發著歷史的氣息。如果當地能夠把這些房子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葺一下,并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就更好了。穿過一個門樓出來到達公路,回首一看,原來這就是豫章首第門樓。碧云村沿公路兩邊分布,另一端在翠巖的坑尾。這里是一個十字路口,南北向的步行道一端穿過南半村連接石燕巖,另一端穿越北半村連接翠巖;東西向的公路西端連接云海蓮臺、天湖、南門等,東端又分成南北兩支,南支連接發射臺和石燕巖,北支連接翠巖、云海蓮臺和北門等。公路兩邊,村民開了幾家農家飯店。我們沿著公路往西走,有一座羅氏宗祠。再往前一點,就是福記美食。妻子說我們之前曾經在他們家吃過飯,味道不錯,老板娘也熱情。此時已經是中午一點二十,我們決定在這里吃飯。一只炒雞和一碟番薯葉,飯任吃,137元。吃罷午飯,我們繼續往云海蓮臺方向走。地圖上顯示,離碧云村250米處有一個西樵山動植物園和丹桂園。我們走過去,丹桂還在,動物早已沒了影蹤。曾記得,以前很多公園都會弄一個小小的動物園,里面放幾只猴子活蹦亂跳的吸引小孩及大人。隨著時代的變遷及大型野生動物園的出現,這種陳舊的商業模式早已淪為歷史的塵埃。更何況,這年頭猴子都滿大街上躥下跳了,誰還稀罕動物園里的那幾張紅屁屁呢?不過,那里有幾棵木油桐,滿樹白花,地上也灑了一片白月光。</p> <p class="ql-block"> 離開西樵山動植物園,我們原路返回,經過碧云村,沿著公路往白山村方向走。公路左邊的山溝里也有一些木油桐,可惜夾雜在樹林中,只能起到點綴作用,無法獨占鰲頭。溝里還有一些魚塘。我們到達白山村,原先的青磚房子多數被修葺改造成了白色的民宿,煥然一新。村前有池塘,還有休閑步道。再往前就是一個岔路口,右拐可以經過東天湖和碧玉洞下到北門,直走可以到達云海蓮臺的下方(北端),左拐可以徒步翠巖景區。我們沿著公路而來就是想自下而上穿越翠巖,這樣的視覺效果會比自上而下好一點。翠巖又稱觀翠巖,是碧云峰北一條陡峭短小的峽谷,以滿目青翠而得名。谷中兩崖林蔭茂密,榕樹氣根交錯如網。中有碧云泉流經,成瀑成溪,泉歌不絕。崖壁多清人留下的題刻,到處充滿詩情畫意。清代畫家黎簡與何丹山曾在此結廬寫詩作畫,留下了寫生用的“”百花臺”和供飲用的”半月泉”等。巖中有聽瀑樓和玲瓏徑,履險可達碧云村。翠巖牌坊就在路邊,它的左邊還有一個石泉書院,但只修復了當面的大門及部分院墻。穿過牌坊沿著臺階往上走,右邊有一個蟹眼泉。兩眼清泉從一塊隆起如蟹蓋的巨石下左右噴涌,沖動浮沙,似蟹眼閃動。繼續往山上去,路邊有一個勝利亭,是1947年馬超文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所建。再往前有兩條路,右邊是沿山坡,左邊是沿山溝。沿山溝的是翠巖的核心所在。我們選擇了走山溝,沿途有半月泉、功德善祠、休息亭、龍須泉、摩崖石刻、聽瀑樓、碧云瀑、玲瓏徑等景點。其中有點意思的是玲瓏徑,它壓在幾塊巨石之下,必須躬身彎腰,手腳并用,拉著鐵鏈才能從低矮濕滑的石壁上爬上去。穿越翠巖,上來就是碧云村了。村頭有一座小廟逍遙宮,與村尾的傅氏宗祠一頭一尾的為碧云村壓軸。逍遙宮上方是無葉井,井呈方形,深米許,四圍潛水從井壁滲出,常滿外溢,寒碧異常,是西樵山的第一名泉。井上濃蔭覆蓋,但井內不留一葉,故名無葉井。</p> <p class="ql-block"> 穿過碧云村的南半村出來,我們沿著公路往石燕巖方向走。在碧云村的東面,還有一座山峰,上面有一座發射臺,沿著公路上去約有750米。我正在猶豫要不要上去看看,但又擔心妻子太累。妻子一下子就看清了我的心思,她說:“去吧!”我們沿著公路往上走,除了我們,路上只遇見了兩個人,還有守門口的兩只狗。公路蜿蜒曲折,林木遮蔽,兩邊是厚厚的落葉,只有中間才裸露出水泥路面。走在這樣的林蔭大道上,不知道有多么的寫意。我跟妻子說,我們這一程,最舒服的就兩段路,另外一段是從石燕巖到碧云村的那條石板路。發射臺并不開放。從發射臺下來,我們穿過石燕巖的牌坊,經過觀日亭,回到石燕巖站。這樣,我們以碧云村為中間節點,在西樵山上走了一個“8”字。從石燕巖站往下,就是原路返回了。下午五點鐘,我們回到停車場。這次我們用時近六個小時,約16公里。</p> <p class="ql-block">附:西樵山東線路線圖:東門(南門東區地上停車場)?西樵山環山花海?瞧溪谷?石燕巖景區:云巖古寺→石祠堂→石屏風→駱駝峰→石燕巖→天海亭→天窗格→景良亭?(沿步道)碧云村:傅氏山莊→豫章首第門樓→羅氏宗祠?西樵山動植物園→丹桂園(返回)?碧云村?(沿公路)白山村?翠巖景區:翠巖牌坊→蟹眼泉→勝利亭→半月泉→功德善祠→休息亭→龍須泉→摩崖石刻→碧云瀑→聽瀑樓→葫蘆井→玲瓏徑?碧云村:逍遙宮→無葉井?發射臺(原路返回)?石燕巖牌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公路)觀</span>日亭→觀光車石燕巖站→(原路返回)東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乡县|
云霄县|
温宿县|
河西区|
正安县|
金堂县|
泰安市|
周口市|
镇宁|
临桂县|
观塘区|
渝北区|
贵南县|
佛山市|
乐清市|
江川县|
宜春市|
方城县|
武义县|
自治县|
江山市|
临颍县|
句容市|
荔浦县|
桂平市|
醴陵市|
济阳县|
大邑县|
明星|
和顺县|
基隆市|
澄迈县|
大渡口区|
义马市|
无极县|
监利县|
南部县|
三明市|
利辛县|
淳化县|
盐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