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是“十四五”教育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關鍵之年?!督逃龔妵ㄔO規劃綱要(2024——2035)》再次明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建設教育強國強大合力,教育系統要主動作為,牢牢把握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方向和重點任務,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進入更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p><p class="ql-block">小記者團是學校德育處、少先隊所屬轄下的一個特色組織,配合學校開展各項德育工作的開展,發揮其獨特的職能作用。因此,小記者團在學校開展的家校社“教聯體”的工作中起著重要的強梁作用,連接著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通過采訪、報道等活動,傳遞信息、增進交流、促進合作。</p><p class="ql-block">蓮花小學至美小記者團自2010年開辦以來已經有十五年的歷史了,作為小記者團的開創者和負責老師,承擔著重要的工作。因此,我就小記者團在家校社“教聯體”協同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作用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粗淺地談談我個人的看法。</p><p class="ql-block">一、角色定位</p><p class="ql-block">(一)小記者團的角色</p><p class="ql-block">1、信息傳播的紐帶</p><p class="ql-block">蓮花小學至美小記者團活動一般都是在周末,而且都是親子活動。家長陪同孩子參與采訪、報道、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將家庭、學校、社會的育人理念、活動案例進行雙向傳遞,打破信息壁壘。例如:親子閱讀活動、社區志愿者服務活動等,促進三方理念互通。</p><p class="ql-block">2、實踐教育的平臺</p><p class="ql-block">學生以小記者身份參與社會觀察,在實踐中培養社會責任感、溝通能力與公民意識,成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直接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p><p class="ql-block">3、三方互動的橋梁</p><p class="ql-block">通過專題策劃(如親子閱讀、家教故事、社區志愿服務、家庭教育講座等活動),引導家庭傾訴教育困惑、學校展示教學特色、社區傳遞資源信息,形成對話平臺。例如,蓮花小學至美小記者團結合學校開展閩南傳統文化教育,推動閩南話的傳承工作。我們除了在學校以各種方式教學、宣傳閩南話,例如:周一學??偧系摹岸逢噥碇v閩南話”欄目、學校的閩南方言社團、閩南方言冬令營和夏令營等。另外,我們還攜手社區在社區舉辦“閩南童謠冬令營”活動,把傳承閩南方言工作擴大到社區,或者說是與社區的攜手合作。同時,學校還經常聯系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廈門晚報》閩南方言公益班以及思明區、湖里區等區屬閩南文化研究會等組織,邀請專家走進學校開展閩南傳統文化的講座和實踐活動;小記者團也定期組織小記者走出學校,參與社會相關機構組織的閩南文化活動。</p><p class="ql-block">(二)小記者團負責老師的角色</p><p class="ql-block">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新格局下,小記者團的負責老師已經從教師角色這一單一的“知識權威者”拓展為“關系協調者”“專業引領者”“資源整合利用者”等多元角色。</p><p class="ql-block">二、具體作用</p><p class="ql-block">(一)小記者團的作用</p><p class="ql-block">1、促進三方信息傳遞與溝通的橋梁</p><p class="ql-block">(1)對學校:小記者團通過采訪學?;顒印熒L采等,將校園信息及時傳遞給師生和家長,增強了校園內部的溝通。另外,小記者團還將學校的教育理念、活動成果等向社會傳播,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p><p class="ql-block">(2)對家庭:小記者團的活動都是親子活動,家長陪伴孩子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增進了親子關系。同時,他們通過參與有關家庭教育的活動,促進家長間的經驗共享。</p><p class="ql-block">(3)對社區和社會組織:小記者團積極攜手社區以及社會組織,挖掘社區歷史、社會文化歷史等資源,為學校開展傳承閩南傳統文化的工作提供在地化素材。</p><p class="ql-block">2、促進家校合作與理解</p><p class="ql-block">小記者團通過開展親子活動,通過參與采訪家長、報道家庭教育故事、聆聽分享家教故事等方式,增進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小記者團也可以將學校的育人理念、教學成果等反饋給家長,促進家校之間的合作與溝通</p><p class="ql-block">3、社會參與與責任擔當</p><p class="ql-block">小記者團通過社區乃至社會活動,報道社會現象等方式,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在報道過程中,小記者可以接觸到各行各業的突出人才及道德模范等,學會關心他人,提升道德修養。</p><p class="ql-block">4、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p><p class="ql-block">小記者團可以借助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以及閩南文化研究會、各報社等新聞媒體,開展傳承閩南文化采訪報道,提升學生的傳統修養。同時,小記者團也可以發揮創意,創新報道形式和內容,推動校園文化的繁榮和發展。</p><p class="ql-block">(二)小記者團負責老師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中,小記者團負責老師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中,起著關鍵的樞紐作用,其專業能力是保障協同育人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家校社協同育人要求教師具備跨場域溝通、資源整合以及沖突調解等一系列復合能力。小記者團負責老師不僅具有專業素養,又具備綜合能力,他能夠在組織活動中發揮專業特長,又能很好地指導家庭教育,以及處理家校沖突。同時,他還能與社會相關單位、部門進行溝通,協調好各種關系,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p><p class="ql-block">三、未來發展趨勢、面臨的挑戰</p><p class="ql-block">(一)發展趨勢</p><p class="ql-block">未來,實現育人新生態的首要路徑是充分調動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積極參與。學校作為教育主體,不僅要提供專業的教育資源,還要發揮引領作用,整合社會力量和家庭力量,構建教育共同體。因此,小記者團更應承擔這一方面的重任。</p><p class="ql-block">未來社會是高科技現代化的社會。科技是驅動育人新生態發展的核心動力。教育信息化、數字化的推進能夠為育人提供更多可能性。小記者團未來發展的趨勢如何呢?</p><p class="ql-block">1、政策驅動下的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隨著國家“雙減”政策推進和《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實施,家校社協同育人逐漸成為教育生態重構的核心。小記者團將更大程度地成為連接家庭、學校、社區的實踐平臺,通過采訪、報道等形式,推動三方資源的整合與共享。</p><p class="ql-block">2、數字化賦能與實踐創新</p><p class="ql-block"> 未來小記者團將更多借助新媒體技術(如短視頻、直播、AI工具)實現內容創新與傳播。如:</p><p class="ql-block">(1)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模擬新聞場景,增強實踐體驗;</p><p class="ql-block">(2)通過線上平臺搭建“小記者云社區”,打破地域限制,促進跨區域寫作;</p><p class="ql-block">(3)結合人工只能輔助寫作,提升學生信息篩選與表達效率。</p><p class="ql-block">3、從“活動型”向“項目型學習”轉型</p><p class="ql-block">小記者團活動將更注重與學科知識的結合,形成“跨學科項目制學習”模式。例如:</p><p class="ql-block">(1)圍繞社區環保問題開展調研報道(鏈接科學、語文、社會學科);</p><p class="ql-block">(2)通過采訪非遺傳承人完成文化傳承主題的紀錄片(融合歷史、藝術、信息技術)。</p><p class="ql-block">4、社會問題導向的公民教育</p><p class="ql-block">小記者團將更多關注社會熱點(如鄉村這行、老齡化、科技倫理等),引導學生以“小公民”視角參與公共議題討論,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批判性思維。</p><p class="ql-block">(二)面臨的挑戰</p><p class="ql-block">1、角色定位模糊,目標共識不足</p><p class="ql-block">家庭、學校、社區對小記者團的目標理解存在偏差。家長可能視其為興趣培養,學校注重綜合素養的提升,而社區可能關注宣傳效應。這種分歧導致資源分配沖突,活動設計難以滿足多方需求。因此,三方應明確共同的目標、責任,簽署合作協議,定期召開三方會議。</p><p class="ql-block">2、溝通機制不暢,協作效率低</p><p class="ql-block">缺乏定期溝通平臺(如聯席會議或數字化工具),信息傳遞滯后或失真。例如,學校未及時通知家長活動變更,社區資源未被充分利用。因此,三方應建立溝通平臺,長期保持聯系,經?;?,加強溝通。</p><p class="ql-block">3、資源整合困難,利用效率低</p><p class="ql-block">三方資源分散且整合難度大。學??赡苋狈I師資,家長時間有限,社區資金或實踐機會不足。例如,采訪活動因場地審批延遲而取消。因此,小記者團負責老師要整合校內外資源,互通有無,讓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多元化。</p><p class="ql-block">4、專業指導缺乏,活動深度不足</p><p class="ql-block">新聞采編、媒體倫理等專業培訓不足,教師或家長指導能力有限。學生作品可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因此,小記者團可以引入專業,例如聘請媒體記者等到學校進行指導,建立長期合作機制。、</p><p class="ql-block">5、激勵機制缺乏,參與動力不足</p><p class="ql-block"> 學生缺乏展示成果的平臺(如刊物或者公眾號),家長和社區合作未被認可。因此,在傳統紙媒逐漸被新媒體取代的今天,我們要與時俱進,建立新型的激勵平臺,如公眾號、美篇等,設立學生作品發表渠道,頒發家長或社區貢獻證書。</p><p class="ql-block">6、安全責任不清,風險管理薄弱</p><p class="ql-block">外出采訪或社區實踐中的安全責任劃分模糊,如交通意外處理預案缺失。因此,小記者團在每次活動前要制定風險管理預案,購買團體保險。</p><p class="ql-block">7、文化差異沖突,包容性不足</p><p class="ql-block">不同家庭背景的家長和孩子對活動的接受度差異大。例如,部分家長認為課外活動影響學業,限制孩子參與。另外,學生的家庭背景和自身能力不足導致對活動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對于家長,小記者團可以定期舉辦家長課堂,提高家長的文化素質和認知水平。而對于小記者,小記者團可以組織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活動,分層組織,活動的要求也要有所區別。</p><p class="ql-block">8、政府支持不足,系統性保障缺位</p><p class="ql-block">缺乏專項政策引導(如跨部門合作機制)和資金支持,評估體系不健全。因此,學校應向政府部門申請專項資金支持,建立有效的評估機制。</p><p class="ql-block">綜上所述,學校的小記者團雖然只是學校德育部門管轄下的組織,但是,只要我們能夠重視這一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小記者團“紐帶”“橋梁”的作用,推動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課堂延伸至社會,就能讓小記者們在這一方小小的舞臺盡情綻放自己,讓他們走向更廣闊的天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碚区|
闸北区|
灵丘县|
博兴县|
临沧市|
六盘水市|
孝昌县|
克什克腾旗|
万宁市|
特克斯县|
青田县|
盐津县|
苏州市|
德清县|
章丘市|
中牟县|
竹溪县|
廉江市|
郁南县|
蓬溪县|
大新县|
河源市|
衢州市|
浦城县|
合肥市|
玉门市|
和静县|
洛隆县|
平昌县|
虞城县|
金门县|
安国市|
高台县|
宜章县|
荆门市|
曲麻莱县|
甘肃省|
灵山县|
奈曼旗|
阜康市|
响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