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8日,隨家人一起去了一趟河北省淶源縣參加親友為孩子舉辦的婚禮,順便去了“拒馬源頭”公園看看。漫步在淶源縣拒馬源頭公園,仿佛踏入一幅靈動的山水畫卷。清澈的拒馬河水自地下奔涌而出,浪花歡騰,折射著粼粼波光。岸邊垂柳依依,嫩綠的枝條隨風輕拂水面,蕩起層層漣漪。園內亭臺錯落,雕梁畫棟間盡是古樸韻味,漫步其中,能感受到歷史與自然的交融。遠處青山如黛,與藍天白云相映成趣,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草木清香。孩童在廣場嬉戲,老人于亭中對弈,歡聲笑語回蕩在碧水綠樹間,一派悠然閑適的景象,讓人沉醉在這靜謐美好的時光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淶源被譽為“涼城”的街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拒馬源頭”公園門前</b></p> <p class="ql-block"> 在拒馬源頭公園門口處,就能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距今近1300年的“</span>興文塔”。興文塔位于淶源縣城拒馬源頭泰山宮院內,2005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拒馬源公園簡介 </b></p><p class="ql-block"> 拒馬源公園位于河北省淶源縣城東南部,本公園占地55畝,是拒馬河的發源地。淶源盆地為斷陷盆地,四周的巖溶裂隙水滲入到盆地第四紀砂礫巖中,由于地層斷裂切割和東部巨大花崗巖體的阻隔形成了七組構造上升泉。目前,拒馬源泉群是河北省境內唯一沒有斷流的溶巖大泉,總出水量達3m3 /秒,泉水溫度常年基本恒定,夏季冰涼徹骨,冬季霧氣蒸騰。泉水水質稍硬,為一類優質飲用水。</p> <p class="ql-block"> 拒馬源泉群類型齊全,"珍珠泉"、"翻沙泉"、"手刨泉",觀賞價值極高。拒馬源景區清泉噴涌,綠柳成蔭。拒馬源廣場湖光塔影、魚翔淺底,是淶源縣的標志性景觀,也是人們休閑娛樂、避暑納涼的理想去處。</p> <p class="ql-block"> 拒馬源公園位于拒馬河源頭,地處縣城中心地帶,依泉傍塔而建。公園總占地面積36685平方米,約55畝,其中水面面積12700平方米。是游客游覽觀賞和縣城居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為亮化、美化公園,全面展現淶源三源匯通的獨特景觀,體現人文、秀水、雅致的旅游要求,我縣聘請天津中治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按照全新的理念,對公園的建設進行全新設計,投資882萬元,規劃拓寬改造東側游園路,新建詩書廣場,改造或新建親水平臺等16處景觀節點,補植綠化、增加綠量,使綠地率達到60%。</p> <p class="ql-block"> 同時充分挖掘旅游資源,高起點站位,高品位規劃、高標準建設,改造提升景觀,強化生態保護,和諧理念,建設健全、休閑、文化、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詩畫山水 涼城淶源</b></p><p class="ql-block"> 淶源,太行山、恒山、燕山三山交匯,拒馬、淶水、易水三源共生,是一個鐘靈毓秀、詩意棲居的旅游勝地。以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景區白石山為代表的自然風光,雄奇險幻秀,譜寫出山水間最美妙的詩篇;以國保單位興文塔、閣院寺、明長城為代表的文物古跡,彰顯出歷史之厚重,銘記著文脈之悠長;以黃土嶺戰役、少年英雄王二小為代表的紅色印跡,見證著英雄淶源本色不改,紅色基因薪火相傳。</p> <p class="ql-block"> 被譽為"涼城"的淶源,以其優良的生態氣候和宜人的自然環境,成為了全國旅游避暑目的地,國家級滑雪旅游度假地,造就了近悅遠來的現代化旅游城市。好山好水好風景,沿著"景城同建、主客共享、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發展方向,一座崛起的國際級、山地型的旅居康養度假大區正為當代淶源書寫新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拒馬源河流的傳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相傳很久以前,在西南最高的山頂住著一戶人家,只有婆媳二人,生活還好,就是吃水十分困難,要到十余里的山洼中挑水,羊腸小路,崎嶇難行。挑回水需用大半天。而這家婆婆生性高傲自私,對兒媳小娥十分刻薄,要求兒媳天天給她挑新水吃。小娥相貌不揚,心地善良。無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或風霜雪雨天氣,她必須下山擔水,累得腰酸腿疼。婆婆還故意刁難她,每次擔回來的水只留前面的一桶,把后面的一桶潑掉,水缸必須天天滿著。</p> <p class="ql-block"> 活兒這么累還不給她吃飽飯。一天,烈日炎炎,小娥挑著一擔水爬上山崖,大汗濕透了衣裳,她放下擔子正擦汗,一個白胡子老頭騎著一匹馬突然出現在她的面前,老頭和藹地說:“這位大姐能舍給我一桶水嗎?我的馬數日未喝上了”。小娥打量了一下老頭,慷慨地說:“給您桶”。白馬將一桶水喝完,忽然連人帶馬都不見了。第二天小娥擔水回來,又在這里遇到老頭,又要去一桶水飲馬。第三天、第四天,直到第五天都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第六天小娥擔水回來,又路過這個地方,她決定不停歇,沒想到老頭已在這里等候她。老頭慈祥地對小娥說:“這位大姐實在太辛苦了,我的馬白白喝了你五桶水,沒別的可送,就給你這把馬鞭子吧”。小娥不要,老頭告訴她:“拿回這把鞭子,搭在缸沿上,每天清晨晃兩下水缸就滿了,從此就不必受苦了”。小娥半信半疑地接過鞭子,一眨眼老頭和馬又不見了。第二天凌晨,小娥決定試試,她把缸沿的鞭子晃動兩下,果然靈驗。水缸真的滿了。</p> <p class="ql-block"> 過了兩天,婆婆發現小娥不去挑水,便怒氣沖沖地走進廚房,一看缸里滿滿的水,更奇怪的是缸上還搭一把鞭子。婆婆高叫:“這是什么玩意?”說完往外一抽,“嘩”的一聲,水如柱的噴了出來,竄到屋頂,流出門外,婆婆見勢不妙,拔腿就跑。可是水比她快,眼看婆婆被水淹沒沖走。小娥急中生智,掀起鍋蓋扣在缸上。從此,一股清泉源源不斷的從這里流出,匯成一條大河,河水把大山沖出一條彎彎的河谷,小娥化作泉口上面的小山。</p> <p class="ql-block"> 后人為了紀念小娥便在泉口上面的小山修了一座廟,廟前建了一座塔,這就是現在說的廣昌廟(即泰山宮)和廟前的古塔(興文塔)。千百年來,這個美麗的傳說在拒馬河沿岸人民中流傳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拒馬源河流的傳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span></p><p class="ql-block"> 關于拒馬河有這樣一個故事:晉朝時,羌族首領石樂,驍勇善戰,野心勃勃,一直虎視眈眈有侵犯之意。終于,石樂騎馬橫槍的率領百萬雄師,雄赳赳奔赴拒馬河,皇帝派出了將軍劉坤掛帥,點十萬精兵攔阻石樂。</p> <p class="ql-block"> 拒馬河地勢險要,水面寬廣,水流湍急。夜晚,劉坤徘徊拒馬河邊愁眉不展,交戰雙方兵力如此懸殊,以一抵十,羌族人又生性彪悍,怎樣才能阻止石樂進犯呢?望著急流的水面,劉坤靈機一動,命人砍來樹樁,連夜將樹樁釘進河里,樹樁與樹樁間纏上拌馬索,樹樁拌馬索全部隱藏水中,岸上的人只能看見風吹水面哪知機關暗藏,劉坤安然等待,以逸待勞。</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的石樂軍隊,氣勢洶洶地立馬橫槍于拒馬河對岸,來不及休整,石樂就一聲令下,頃刻喊殺震天,豈料行至河當中,馬匹被馬索鉗制,很多人被樹樁絆倒,頃刻間人仰馬翻,就連石樂也被困在了河中央,前不能進后不能退,憤怒、絕望、傷心、加上征途疲乏,一口鮮血噴出,落水而亡。劉坤大獲全勝,演繹了一段以少勝多的佳話。拒馬河是一條智慧的河!</p> <p class="ql-block"> 另外,拒馬河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拒馬河邊有一個相貌奇丑的少年,但他心地善良,熱心助人,經常幫鄉親們耕田擔水推碾拉磨,有一天,少年正在田里勞動,見一美麗無比的少女被一伙匪徒追趕,少女邊跑邊呼救命,少年放下鋤頭,奔到少女眼前,匪徒竟然被少年奇丑無比的容貌嚇得抱頭逃竄。獲救少女為報救命之恩以身相許。</p> <p class="ql-block"> 少年以容貌丑陋為由拒絕少女好意,少女粲然一笑,走向拒馬河邊打了一盆水讓奇丑少年洗臉,少年洗臉后突然變成了一個英俊瀟灑的小伙子,原來,少女是上天派來的仙女,特來考驗少年是否像傳說中的那樣善良正直熱情。后來,凡是拒馬河畔人家生小孩后,家人都要用拒馬河的河水給嬰兒洗臉,以求英俊瀟灑美貌如花。拒馬河是一條美麗的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拒馬河被稱為“生命之河”</b></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拒馬河以她甘甜的乳汁養育著沿岸的兒女,灌溉了沿岸成千上萬畝的良田,它也是本地唯一的水源,多少年來,不知是否有人專門留心檢驗過河水的成分,村民們都是直接把清亮亮的河水挑到自家水缸,用于澆菜、燒水、洗米做飯等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拒馬河當地,從來沒有聽說誰家使用了先進的過濾儀器,村民們不知道什么是水的凈化,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以來從來沒有聽說過誰得了城市中的奇病怪癥,更沒有癌癥患者,而且大多數老人的壽命都年過古稀。拒馬河蘊藏著豐富的長壽秘訣呢!它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生命之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拒馬河境內涼城風景區</b></p><p class="ql-block"> 涼城風景區位于保定市西北部的淶源縣境內,太行山、恒山、燕山在此交匯,易水、淶水、拒馬河同源于此,這里氣候涼爽,群峰吐翠,碧潭泉涌,萬壑競秀,是太行山深處一處絕好的旅游勝地。“拒馬尋源”是淶源涼城風景區的核心部分,是一處著名的景觀。淶源,是河北平原西部深山中的一個山間盆地,盆地中間有泉水涌出,形成拒馬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拒馬河側紫荊關長城</b></p><p class="ql-block"> 拒馬河側的一段,是著名的紫荊關長城。紫荊關位于紫荊山上,是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隘口之一,是中國九大名關之一,名氣很大。拒馬河的河床寬幾百米。現時只剩下一條小溪,河床兩則布滿了垃圾。紫荊關城門剛經過維修,但讓人遺憾的是城門的四周也有很多垃圾堆積,更有不少塑料袋掛在樹枝上。反映當地政府和人民在環境保護方面,仍需多做一些工作。</p> <p class="ql-block"> 拒馬河古稱淶水,所以這里被稱為淶源。拒馬河原稱巨馬河,“巨馬”乃水大流急如巨馬奔騰之意。后相傳因曾拒石勒之馬南下又被寫作“拒馬”。無論“巨馬”還是“拒馬”,均言其水勢之大。</p> <p class="ql-block"> 拒馬河是河北省內唯一一條長年不斷的河流。不到源頭很難想象,那清流滾滾的拒馬河是從淶源縣城東南部平地鉆出來的。拒馬河源頭泉眼密集成群,泉區林地手刨一坑即可成泉,泉水頂著細沙翻涌,成為一大奇觀。</p> <p class="ql-block"> 淶源縣城一帶泉群的出水量,總流量達到3.4立方米/秒,出水量之大,在華北地區實屬罕見。為保定市做旅游規劃的專家,看著汩汩翻涌的拒馬河源頭的泉水驚詫不已,他們評價說:拒馬河源頭的泉,是全國最好的,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p> <p class="ql-block"> 中國北疆每年流失110億方水,卻被鄰國攔河建水庫,規模超過三峽。淶源縣城有七大泉群,其中以北海泉、南關泉和老龍潭最為著名。群泉密集的拒馬源地區達6平方公里,泉水淙淙,白楊綠地,山水相映,環境清幽,小橋流水人家,一派水鄉風光。</p> <p class="ql-block"> 拒馬河源頭的泉水溫度,常年保持在7℃左右,夏季感覺冰涼刺骨,冬季因與外界溫差大而霧氣騰騰,來不及結冰就已奔流出了幾十公里,成為冬季北方最大的不結冰的河。</p> <p class="ql-block"> 拒馬河因水大流急,對所經山地切割作用強烈,多形成兩壁陡峭的峽谷。拒馬河從淶源發源流經著名的旅游勝地野三坡、十渡,形成一條百里畫廊。專家們稱這里是北京西南部一條黃金旅游線路,而拒馬河源頭的泉水則是其“點睛之筆”。</p> <p class="ql-block"> 拒馬河景區不僅風光秀麗,氣候宜人,而且有眾多的文物古跡與自然風光相匹配,形成了彌勒四眺、層樓朝爽、東塔松濤、閣院鐘聲、鎮海晚霞、淶(水)易(水)合流、秀山返照七大美景。到拒馬源頭景區觀光游覽,那份回歸自然的情趣,定會使人終生難忘。</p> <p class="ql-block"> 在拒馬源頭公園,公園中央湖中有一泉眼,據說是拒馬河源頭,湖邊垂柳依依。湖正中有一亭子,在亭子中矗立了一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拒馬源頭的泉水清澈透明見底,泉水不斷的從地下冒出來流向遠方。</b></p> <p class="ql-block"> 拒馬源公園的背后,一邊是淶源縣第二中學,大門修的古香古色。中學的隔壁是泰山宮,宮內有一古塔,興文塔,據說唐代天寶年間始建,明代有修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泰山宮簡介 </b></p><p class="ql-block"> 泰山宮地處河北省淶源縣縣城,與拒馬源頭的北海第一泉毗鄰,泰山宮院內的興文塔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山宮始建于唐代貞觀14年,俗稱"泰山宮奶奶廟",廟內供奉以碧霞圣母、送子娘娘、眼光娘娘,還有天王殿、藥王殿、財神殿、三清殿等道家神團體系。</p> <p class="ql-block"> 古代泰山宮松樹成蔭,與始建于唐天寶三年的興文古塔交相輝映,每當大風吹過,濤聲如歌,故有"東塔松濤"之美譽。時世變遷,二十世紀中葉文革期間,大部分殿堂廟宇被毀,現只存山門碑廳(已改為碧霞圣母殿),兩側有東西配殿,鐘樓鼓樓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3年4月13日,經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批準,泰山宮正式成為道教活動場所。從此泰山宮香火鼎盛,聲名遐邇。每年的農歷十八時值泰山圣母碧霞元君誕辰之日,大德信眾慕名而至,香客云集,規模之大,廟會盛景,堪為空前,實乃道教之興盛之地。時至今日,道教建筑唐代興文塔的"水母娘娘"的傳說亦是膾炙人口,為后人傳為美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興文塔簡介 </b></p><p class="ql-block"> 淶源地處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文明交匯帶,作為宋遼古戰場與邊貿重鎮,興文塔見證了唐代邊疆治理、宋遼軍事對峙、明代民族融合等歷史階段,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 興文塔位于淶源縣城拒馬源頭泰山宮院內,2005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距今近1300年。其建筑形式為五級八角實心樓閣式磚仿木結構,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座為須彌座,高1.42米,仰覆蓮形;塔身高25米,底部直徑7.33米,每層有出檐,檐下設磚制斗拱,椽、飛為平座,卷剎很大,兼具唐代雄渾風格與遼代工藝特征。</p> <p class="ql-block"> 其斗拱頭層出雙翅四鋪作,二層檐以上均為三鋪作,各檐有柱頭一朵,補間一朵,其獨特的磚仿木斗拱、直欞窗、鐵制塔剎(部分損毀)及碑文遺存,展現了中原建筑技術與北方游牧文明工藝的融合,是唐代至明清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p> <p class="ql-block"> 塔身一層有碑文一塊,鑲嵌在第一層塔身東面盲窗位置的漢白玉碑刻長52厘米,寬40厘米。上面記載:<東西南北總同山,萬萬千千彌億年,錢房日鑄百萬貫,工匠千人若神仙,天寶三載制此塔,不朽不壞與天連。>這通碑刻主要記載了淶源古代礦業、冶煉業及鑄錢作坊的勝況及建塔的時間,從而也可以看出是鑄錢作坊出資修建了這座塔。</p> <p class="ql-block"> 塔本來是佛教用于安放供養舍利子的。但興文塔沒有地宮,始建碑也未提到佛教內容,而且塔名為"興文塔",是振興文化的意思。淶源古時文氣不旺,據當時勘輿學家觀測,建塔之地為八卦巽[xun]的方位,有缺陷,文化之靈氣隨風而走了,在此需有高聳建筑。</p> <p class="ql-block"> 建塔,即解決了風水的缺陷,又為周圍環境增色,所以"興文塔"的性質即是風水塔,也是風光塔。由于興文塔位于道教場所泰山宮內,每年吸引各地各族游客30余萬人次,有力促進了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p> <p class="ql-block"> 興文塔以千年身姿銘刻淶源各民族共生共榮的歷史,我們將進一步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充分挖掘其歷史和文物價值,將其打造為各民族"三交"示范標桿,為新時代淶源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文化支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進入“泰山宮”門的四大金剛</b></p> <p class="ql-block"><b> 在公園最前面有一抗日英雄王二小的雕塑,小英雄就是淶源人,在淶源放牛,也在淶源犧牲。</b></p> <p class="ql-block">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歲月悠悠,轉眼間70多年過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在中國傳唱了半個多世紀。</p> <p class="ql-block"> 淶源縣王二小紀念館中保留著原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蕭克將軍的題詞:<b>“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紀念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關于“王二小”人物爭議</b></p><p class="ql-block"> 在河北平山、淶源都有王二小紀念地,在河北順平以至山西等地都有王二小式少年英雄的事跡流傳。關于王二小的原型,有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閻富華、保定市淶源縣王二小等多個版本,關于其犧牲時間也有1941年9月16日及1942年10月25日兩種說法。王二小,其實是無數少年英雄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據《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詞作者方冰淶源縣王二小紀念館中保留著原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蕭克將軍的題詞:“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紀念碑”。唐縣、平山縣等都說是他們縣的。對此,方冰說:“你們不要爭,你們每縣都有這樣的好孩子”。事實上,當年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到處都活躍著兒童團員的身影,各地都涌現出了王二小式的少年英雄,正是他們的英雄事跡給了作者創作靈感。</p> <p class="ql-block"> 方冰回憶:“在我的腦子中,當時并沒有一個真名實姓叫‘王二小’的孩子,而是有不少叫二小的。所謂‘二小’就是指當地的那些孩子,至于為什么要寫放牛的‘二小’,是因為在反‘掃蕩’中冀中的老百姓為了對付敵人,保護自己,發明了一種消息樹。如果消息樹立在山頭上,就說明沒有敵人。如果消息樹倒了,就說明有敵情,得趕快轉移,而看護和掌管消息樹的一般都由放牧的孩子來擔任, 這些‘二小’一邊看護牛羊,一邊看守消息樹。</p> <p class="ql-block"> 至于歌中的‘二小’為什么姓王,那只是隨便選的。王姓比較通俗、普遍!”他說:“王二小和劉胡蘭、 董存瑞、黃繼光不一樣,他是我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是無數少年英雄的化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岸区|
莎车县|
丹巴县|
琼海市|
嵩明县|
鄄城县|
普兰县|
肃宁县|
孟村|
政和县|
兴和县|
仁化县|
华池县|
辽源市|
民县|
辉县市|
什邡市|
弥渡县|
玉门市|
乌什县|
太白县|
会宁县|
秦皇岛市|
怀远县|
泗阳县|
宁安市|
肇东市|
安平县|
乌鲁木齐县|
梧州市|
华安县|
抚顺市|
西贡区|
云梦县|
政和县|
维西|
中卫市|
普兰县|
常山县|
手游|
岑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