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文史情緣】講好張家川故事木河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今年春節前應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的邀請參加全縣村名由來審稿工作,現結合作者和自己的見解推出和美木河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木河溝春景)</i></p> <p class="ql-block"> 坪王村</p> <p class="ql-block">文字初稿:馬麗</p><p class="ql-block">圖 片:馬麗、部分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修改審核:隴頭過客</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遠眺鞭桿梁古堡)</i></p> <p class="ql-block"> 木河鄉坪王村位于木河鄉西北部,距縣城13.5公里,全村有5個村民小組,轄麻崖、坪王、鞭桿梁三個自然村,共409戶2122人。現有耕地2032.9畝,全村主要收入為傳統農作物種植業、養殖業和勞務輸轉餐飲業。與張家川縣龍山鎮毗鄰,因大部分群眾走出家門,在北京、新疆經營飯店,也被號稱為“小北京”。此村坐落于秋木村與莊河村的中間,縣道穿村而過。</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鳥瞰鞭桿梁古堡)</i></p> <p class="ql-block"> 據了解,坪王村在清朝以前,以漢族群眾居多,漢族群眾多數姓王,當時的地理環境以平川為主,經過村民的商議,取名“坪上王家村”。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戰亂時期,多數回族為了躲避戰亂,避免吃不飽穿不暖的現狀,遷移到了“坪上王家村”。當時村里的姓氏主要為王姓和馬姓。兩姓也是相處和諧,互幫互助。但王姓漢族總感覺與回族居住在一個地方風俗習慣有很多的不方便,受約束太多,他們就決定遷移到別處。在王姓遷移出去之后,“坪上王家村”就剩回族一氏馬姓,馬姓認為既然王姓已經全部遷移,咱們的村名就不能再叫“坪上王家村”,應該因時因地因人而取名。在家族的商議下,將村名改為坪王村,寓意平川之上步步為贏。</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王真保墓志)</i></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在修梯田時,出土王司徒墓志碑,該墓志碑建于北魏孝莊永安元年(528)兩塊,志文相連,魏碑字體,墓志記述了秦州略陽人王真保之事,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王真保墓志)</i></p> <p class="ql-block"> 坪王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且本村群眾積極進取,自發創業。在80年代,村民走出家門,在北京發展餐飲業,不僅成效顯著,也讓大多數家庭走向了小康生活,更讓更多人知道了坪王村。村民馬登肖,1980年他獨自去蘭州學習拉面手藝,從月薪40元的學徒做起,一年間掌握了和面、拉面、調湯所有的拉面技術。1981年,他輾轉到了北京,謀得拉面師的職位,月薪500元。一年后,他將馬世娃、馬成龍、馬國帥召集到北京先后經營了自己的拉面館,獲得了自己餐飲業的第一桶金,隨后不斷擴大規模、豐富種類、創新菜品,開創了坪王人的餐飲創業先河。多年的艱苦創業,不僅使自己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他還將自己的創業經驗和技術毫不保留的傳授給村內的有志青年,在他的帶動、帶領下,越來越多的群眾也與他一起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截止現在坪王村餐飲店為109家,餐飲業人數545人,年產值為1308萬元。隨著餐飲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只要提及坪王村,大多數都會說那是“小北京”,這一稱號不僅提高了群眾的積極性,也成為了村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在木河鄉政府的支持下,坪王村委會得到重新修建,建筑面積為269.84平方米,改善了辦公環境,提高了辦公效率,能夠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做到“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新建的黨群服務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 2014年4月在坪王村黨支部書記馬和祥同志的努力爭取下,縣宗教局撥付資金30萬,用于坪王村三組、四組、五組道路硬化,硬化面積為6486平方米,使群眾出行雙腳不在是泥濘不堪,而是干干凈凈,滿心歡喜。2015年5月坪王村委會在馬和祥同志的主持下召開黨員大會,會議的主要議程商議是修建坪王小學。在馬進元、李俊峰、楊國杰等同志的發言下,會議一致同意修建坪王小學。在2016年8月坪王小學修建工程竣工,總面積為4395平方米,教學樓一層,教師宿舍12間,在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學習環境差、教師住宿難的問題,也提高了坪王小學的教學質量。</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坪王村小學)</i></p> <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坪王村召開黨員大會,共同商議小巷道硬化,會議一致通過硬化全村小巷道。共硬化30318.84平方米,實現了小巷道全覆蓋。</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小巷道硬化)</i></p> <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由木河鄉政府牽頭,在木河鄉鄉村兩級干部的共同努力,坪王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坪王村文化廣場的修建正式開始啟動。歷時一年修建完成并投入使用,從此坪王村的村民臉上笑容多了,健康狀態也更好了,綠化過后天更藍樹更綠了。</p> <p class="ql-block"> 坪王村的發展不僅提高了群眾的生活水平更大的改善了居住環境,從一片片灰色瓦片到現在的紅磚亮瓦,歲月的沉淀,歷史的長河中孕育著一代代兒女奮勇向前,見證了坪王村一步步走向小康村。</p> <p class="ql-block">后記附:王真保墓志</p><p class="ql-block"> 王真保墓志,北魏永安二年(529年)。該文物經甘肅省張家川王真保墓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據墓志記載,墓主王真保為當地豪族,世代為官。從其高祖王擢至王真保五代,相繼效力于西晉、后趙、前涼、前秦、西秦、北魏,在當地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勢力。王真保早年跟隨北魏名將呂羅漢立下戰功,孝文帝時官至廣武將軍,封都成侯,后卒于任上。北魏末年高平鎮起義軍首領萬俟丑奴追贈其使持節、大都督西道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司徒公、天水郡開國公、太原王,謚號“懿”,似是以此爭取王氏族人及其它豪族的支持。該墓志紀年為大趙神平二年,即北魏永安二年,對補史證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墓志內容為研究北魏末期河西地區階級斗爭、民族融合等方面的歷史,提供了寶貴材料。</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权县|
福安市|
刚察县|
绥滨县|
万安县|
长丰县|
全南县|
兰州市|
和田县|
太仆寺旗|
永康市|
江达县|
肇庆市|
申扎县|
黄冈市|
阜南县|
博湖县|
凤凰县|
清远市|
安达市|
南投市|
宜昌市|
平谷区|
进贤县|
东方市|
湾仔区|
互助|
左权县|
浮山县|
海原县|
离岛区|
闻喜县|
鹤壁市|
凌源市|
南靖县|
淅川县|
钦州市|
南充市|
东乡族自治县|
石城县|
上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