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無錫名人薈萃,英才輩出。我在無錫參觀完錢鍾書故居后向東行走了不遠便見到了秦邦憲故居的指示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我知道,秦邦憲是中共早期的領導人之一,在遵義會議前,他是我黨的總負責人,是指揮紅軍長征的“三人小組”(博古、李德、周恩來)成員之一。在延安期間,他創辦并主持了《解放日報》和新華社的工作,是我黨宣傳領域的先驅,于是我懷著一顆崇敬的心情一路向前,走進了秦邦憲故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其實,在中國近代史中我們聽得最多的一個名字是博古,博古之名來源于秦邦憲蘇聯留學時取的名字“博古諾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秦邦憲故居位于無錫崇寧路112號, 故居原是秦邦憲的族叔秦琢如的家宅“既翁堂”,建于清光緒末年。建筑分為東、西兩條軸線。西軸線上共七進,每進面闊三間,兩邊有內廊相通,中間有中廊相連,計有房屋四十余間。布局完整,保存完好,為典型的江南水鄉民宅。1916年至1921年,秦邦憲隨父母租賃其第四進居住,計有平房三間,門額有磚刻“進德修業”四字。秦邦憲在此居住6年,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具有重要的紀念價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秦邦憲故居”的匾額由前國家主席楊尚昆題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愛人在博古故居前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2013年3月5日,秦邦憲舊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然,江蘇省人民政府早已于二OO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將此處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走進秦邦憲故居首先見到的是他的半身塑像,基座上刻著“秦邦憲烈土”五個字。塑像的背景墻上寫有周恩來總理在《四·八烈士永垂不朽》文章中對他的評價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博古!你是為修改憲草而粉身碎骨的。我記住,我永遠記住。我敢向你保證:我們要為堅持完成一部民主憲法,建立民主中國而奮斗到底!”博古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博古的崇高品德和光輝形象,永遠留在中國人民的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們從博古塑像前緩緩走過,懷著一片崇敬之情開始觀看主題為《秦邦憲展覽生平事立陳列》的展覽,開始領略博古的人生豐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展覽的前言是這樣介紹博古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黨的新聞事業的重要奠基人和開拓者秦邦憲,又名博古,字則民。生于1907年6月24日,江蘇無錫人。早年在無錫、蘇州求學。1925年9月進入上海大學學習,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秋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5月回國,曾在全國總工會、團中央任職。1931年9月,任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負總責(習慣稱總書記)。1934年1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總負責人。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長江局委員兼組織部部長、南方局常委兼組織部部長、《解放日報》社社長兼新華通訊社社長等職。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46年2月作為中共代表團代表,赴重慶參加同國民黨的談判。4月8日,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享年39歲。他的革命業績、高貴品質、獻身精神和光輝業績將永遠銘記在人民的心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立志報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秦邦憲出身書香世家,家學淵源。早年在無錫、蘇州就讀小學、中學。他勤奮讀書,對國文更有濃郁的興趣,才思敏捷。他關注國家大事,追求真理,積極參加進步社團活動和五卅運動,撰寫了多篇反帝反封建文章,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愛國青年。</b></p> <p class="ql-block"><b> 秦氏公學有良好的學風,秦邦憲在該校接受啟蒙教育。無錫秦氏公學原址在大河上(今崇寧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百年樹人,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范是英才的搖籃,秦邦憲在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附屬小學(今省錫師附小)就讀高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1年秋至1925年夏,秦邦憲在蘇州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簡稱"二工",后為"蘇工專")預科學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投身革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創設于1922年10月的上海大學,是以共產黨人為骨干,國共兩黨共同創辦的一所大學,1925年9月下旬,秦邦憲被錄取為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生,這是他投身革命道路的起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卅”慘案發生時,秦邦憲為蘇州學聯負責人和“二工”學生會主席,他抱病參加蘇州市民的聲援活動,和蘇州民眾舉行集會并進行演說,聲討帝國主義的罪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24年夏,秦邦憲相繼參加進步社團中國孤星社和錫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秦邦憲被推舉為無錫后援會委員后,經常參加該會召開的會議,提出開展聲援活動的建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秦邦憲在上海大學發表的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三、探求真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25年9月,秦邦憲進入上海大學后,認真學習革命理論,聆聽瞿秋白等人講授馬列主義,10月即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革命,致力于宣傳工作。1926年10月,他奉命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刻苦鉆研馬列主義,了解蘇聯情況,擴大了視野,理論水平和觀察分析能力得到較大提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秦邦憲作為共產黨員參與國民黨工作,任上海市黨部宣傳部干事,開展有關合作事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b><b style="font-size:20px;">1926年10月上海法租界國民黨黨部被淞滬警察廳查封,秦邦憲被捕,經詢問后即行釋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26年10月,秦邦憲由中共中央派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三年多的時間里,他刻苦鉆研馬列主義,耳聞目睹蘇聯社會經濟情況,俄語水平、理論知識和觀察剖析問題能力得到長足的提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四、臨危受命,歷盡艱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30年5月秦邦憲回國后,即在上海秘密從事革命活動。1931年9月,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他臨危受命,挑起中共臨時中央總負責人的重擔。遵義會議后服從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決定,執行北上方針,反對張國燾的反黨分裂行為,歷盡艱難險阻,跋涉萬里,勝利地完成了長征,到達陜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933年1月秦邦憲赴江西瑞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央蘇區路線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33年1月19日,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秦邦憲到達瑞金。1934年1月15日至18日,秦邦憲出席了中共六屆五中全會。全會決定他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總負責人。秦邦憲作為臨時黨中央總負責人,多次在瑞金沙洲壩老茶亭村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參加會議和發表演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在1934年2月1日的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秦邦憲及其夫人劉群先(后犧牲于蘇聯衛國戰爭中)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從瑞金出發,開始戰略轉移,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秦邦完編在軍委第一野戰縱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舉行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批評了秦邦憲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過雪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歷盡千難萬險,更加志同道合。秦邦完(左一)與毛澤東(右一)、朱德(右二)、周恩來(左二)在陜北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一九三六年五月十八日,博古發表在《斗爭》雜志上的文章:《停止內戰一致抗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來到故居的第二進繼續參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五、統戰工作,嘔心瀝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隨著抗日斗爭形勢日益高漲,參邦憲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做了大量工作。他與周恩來等人在廬山南京,武漢等地多次同國民黨介石進行談判,商討國共合作抗日事宜,同時致力于恢復和重建華中等地黨組織,壯大黨的隊伍、為鞏固與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了重要貢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秦邦憲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和周恩來、葉劍英等同志,參與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談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抗日民族解放的關鍵時刻,秦邦憲被派往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擔當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重任,他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針鋒相對的和國民黨展開斗爭,不辜負黨和全國人民的重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國民黨心臟里進行戰斗,環境再險惡,條件再艱苦,也難不倒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宣傳黨的政策,爭取團結每一個愛國人士,組成浩浩蕩蕩的抗日隊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秦邦憲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兼組織部長調至武漢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這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公開發行的第一張報紙。秦邦憲十分關心、支持《新華日報》的出版發行,他為該報創刊號的題詞:“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從抗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無論是在前線或后方,無論是戰斗或工作,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b></p><p class="ql-block"><b> 1938年,中共中央長江局負責人王明(左三)、周恩來(左五)、秦邦憲(左四)、葉劍英(左二)與新四軍政委、副軍長項英(左七)、參謀長張云逸(左一)和曾山(左六)在漢口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38年9月,從武漢回到延安參加中共六屆六中全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39年1月起,秦邦憲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兼組織部部長,在此工作,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重大貢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40年,中共代表在重慶曾家巖合影。后排右起: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前排右起:林伯渠、徐特立、董必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張越霞,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曾任中共廣東省委委員兼婦女部長。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期間,不幸遭到敵人的逮捕,經積極營教釋放,1939年與秦邦憲結婚,她是秦邦憲的第二任妻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38年10月28日,國民政府在重慶舉行第一屆國民參政會第二次會議,中共代表團應邀參加。1940年4月,秦邦憲作為國民參政會中共參政員出席參政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六、新聞事業 輝煌新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秦邦憲是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重要莫基人和開拓者,他艱苦創業,鉆研業務,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強調新聞工作必須密切聯系群眾和真實。傾力報道抗日根據地情況,鼓動軍民投身抗日斗爭,他為黨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并翻譯了多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在黨的新聞史上寫下了光輝章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1941年3月,秦邦憲奉命籌備出版《解放日報》,任該報社長和新華通訊社社長。他是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重要奠基人和開拓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報》創刊,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全面勝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成為黨的喉舌、民族解放的號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6年4月,陜北紅軍將領劉志丹犧牲后,在其家鄉建造陵園。1943年6月2日,劉志丹靈柩在志丹縣舉行安葬。秦邦憲為紀念碑題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題詞內容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謹以無限的哀悼和敬意來紀念志丹同志。他是陜甘寧邊區的創造者,中華民族的最優秀子弟。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奮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43年9月11日,毛澤東為轉載并廣播羅梁夫《對于中國政府之批評》給秦邦憲的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1944年8月31日,毛澤東關于"家庭問題"給秦邦憲的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45年2月12日,毛澤東致秦邦憲的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經過長期艱苦卓越的斗爭和考驗,秦邦憲已成為一名堅定成熟的革命領導人,他的業績和作風贏得黨內高度的威信,1945年,在中央七大會議期間,他被當選為中央委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七、鞠躬盡瘁 名垂千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46年4月8日,秦邦憲與王若飛、葉挺、鄧發等人赴重慶參加同國民黨談判后返回延安,在山西興縣黑茶山因飛機失事遇難,英年早逝,震動全國,為沉痛悼念“四八”烈士,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寫了題詞,延安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秦邦憲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鞠躬盡瘁,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共產黨人的目光是堅定的,胸懷是博大的,為了革命的最終目標他們孜孜不倦地攜手奮進。1946年,中共代表團成員吳玉章(左)、鄧穎超(中)、秦邦憲(右)在重慶代表團駐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四八”烈士陵園博古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46年4月19日,延安3萬多群眾為遇難者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毛主席親筆寫下:“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的題詞,并寫下《向“四八”烈士致哀》的悼詞。而這一年博古才剛剛39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96年4月8日,江蘇省中共黨史學會、無錫市委黨史工委舉行紀念秦邦憲遇難50周年座談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97年11月14日,首都舉行紀念秦邦憲(博古)誕辰九十周年座談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觀看完《秦邦憲生平事跡陳列》展,我們開始參現他的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既翕堂”為秦邦憲族人秦琢如的家宅,是一組典型的晚清江南家族宅院建筑群,共有東西兩軸七進院落,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既翕堂”堂匾上的字由清末南通籍狀元張謇題寫。堂上掛著一副顏色已經發黃了的對聯“第一件好事只是讀書;幾百年人家莫非積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這里連接東西兩進房屋的中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秦邦憲舊居坐北朝南,位于既翕堂第四進。1916年,秦邦憲的父親秦肇煌患病從浙江離任回錫,租賃其族叔秦琢如家宅西軸線的第四進平房居住,面闊三間,中間為客廳,西廂房前后均為臥室,東廂房前為書房,后為灶間。同年11月22日,父親病逝于此,家境更加貧寒。秦邦憲和弟弟秦邦禮、妹妹秦邦范與母親朱氏一起相依為命。自1916年﹣1921年,秦邦憲在此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這是秦邦憲童年住過的“慎德堂”。房屋面寬三間,中間為客廳,西間前后均為臥室,東間前為書房,后為灶間。書房墻上掛有一幅題匾:“國之將亡,焉顧我身!寧愿生為中華人,死為中華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書 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臥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秦氏家族為無錫名門望族,是北宋著名文人秦觀(字少游)后裔,秦邦憲是秦觀的第三十二代孫。無錫的秦家分為“河上秦”和“西關秦”,“西關秦”的始祖秦金是秦邦憲的第十五世祖,被稱為“九轉三朝太保,兩京五部尚書”,曾經開創了無錫寄暢園。秦邦憲的父親秦肇煌(1870—1916),字雨農,是清光緒年間秀才,列浙江省候補縣丞,曾任溫州府地方審判廳刑事庭長,鄞縣、長興縣統捐局長等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16年,他返回家鄉養病,寄寓在大河上秦琢如家宅,即現在的秦邦憲故居,同年11月22日病逝。秦邦憲在母親朱阿菊的撫育下,與弟秦邦禮、妹秦邦范在此生活、讀書,但家境日趨貧困。秦邦憲故居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秦氏家族世系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錫金續游庠錄》"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匱題"中提及秦肇煌1895年考中秀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秦肇煌后裔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秦邦憲的母親朱阿菊(1878-195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秦邦憲的胞妹秦邦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秦邦禮(1908-1968),系秦邦憲之胞弟。1931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赴蘇聯莫斯科列寧學院學習。1937年回國后,長期在香港,華南一帶從事黨的經濟工作。1960年受周恩來總理之命組建國家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并任常務副主任、黨組書記、副書記等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錫山秦氏宗譜》刊載的秦肇煌、秦邦憲、秦邦禮的條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主席楊尚昆為秦邦憲故居題詞。</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后 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秦邦憲故居系無錫名人故居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財富。新世紀,在中共無錫市委、無錫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市民的關心與支持下,故居全面整修,并通過征集文物,籌辦布展《秦邦憲生平事跡陳列》,讓后人更具體形象地了解秦邦憲忠誠黨的事業,獻身革命的一生,激勵后人繼承發揚革命傳統,為振興中華做出貢獻。布展陳列不足之處,竭誠歡迎批評指正,更期盼捐贈有關秦邦憲生平事跡的文物資料,讓革命精神火炬永遠照耀我們前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在秦邦憲故居的東則是文淵坊,這里是一個文物保護小區,小區內有秦淮海祠堂、秦氏對照廳、景福樓、長春堂、舊方書屋和牡丹書屋,我們在這里略做游覽后告別了秦邦憲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小區入口處有秦邦憲烈士全身塑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金匱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游完文淵坊,我們告別了秦邦憲故居。通過參觀,我對博古以及他的家吏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山县|
石狮市|
砚山县|
永善县|
通渭县|
信宜市|
惠州市|
格尔木市|
乌鲁木齐县|
彭州市|
阿瓦提县|
文安县|
拉孜县|
六枝特区|
富源县|
天等县|
达拉特旗|
中西区|
东兴市|
南陵县|
抚宁县|
西华县|
友谊县|
开平市|
阜南县|
阳江市|
咸阳市|
迁西县|
四川省|
新安县|
永登县|
唐海县|
穆棱市|
天台县|
宁武县|
遂川县|
阳朔县|
甘泉县|
顺平县|
奉化市|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