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熊明:千年雜傳入胸懷</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兼評《漢魏六朝雜傳敘錄》</span></p><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艾前進</span></h5> <h5><p></p><p></p><p></p><p></p><p></p></h5><h3><b style=""><font color="#b06fbb">學者簡介: </font></b></h3> <font color="#167efb">熊明,中國海洋大學“繁榮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傳記評論》輯刊主編。長期致力于中國古代雜傳整理研究、中國古代小說整理研究以及中國古代雜傳與小說關系問題研究,先后承擔國家社科重大、一般、教育部人文社科等課題十余項。著有《漢魏六朝雜傳敘錄》《唐人小說與民俗意象研究》等多部學術專著,獲得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省政府哲學社科優秀成果獎等多項。</font>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2024年8月,熊明教授在第四屆傳記研究論壇上演講</font></h5> <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近幾年來,我先后兩次赴青島,到中國海洋大學參加傳記研究前沿論壇,有幸結識了海大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熊明教授,從他的學術演講中,了解到他多年專攻中國古代小說及小說文獻研究整理工作,出版了《雜傳與小說:漢魏六朝雜傳研究》《漢魏六朝雜傳敘錄》等一系列“冷門絕學”研究著作。《傳記文學》雜志斯日主編告訴我,熊明教授的問學起步并不高,但他敢與自己較勁兒,從中專畢業的小學教師成長為大學博導,從基礎研究成為專家人才,她在主編的刊物上開設《學人自傳》欄目,邀請熊明教授寫了一篇傳記文章《遇見美好——我的問學之路》。從中獲悉他從20世紀90年代初走出川北南充,先后到遼寧大學歷史系、南開大學文學院學習,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成為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并到浙江大學和美國華盛頓大學做駐訪學者,2019年成為中國海洋大學“繁榮人才工程”特聘教授。30多年間,熊明教授經風雨歷霜雪,蹚出了一條不同于傳統讀書人學優登仕,而是專心學術的人生道路。</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熊明教授是一位開明的古典文學研究學者,是一個謙卑的傳記理論家。跨越千年的歷史和多彩的古典文學在他筆下交融激蕩,為我們貢獻了一大批理論研究成果,給讀者一種獨特、真切、奇麗等元素的古典文獻閱讀鑒賞體驗。2024年8月,在第四屆傳記研究前沿論壇上,中國海洋大學文科處董躍處長介紹說:“熊明教授是我們學校引進的特聘專家,不僅自身論著質量高,在國家和省部級獲獎多,而且由他領銜的傳記與小說研究團隊,也是海大重點扶持的13個重點團隊之一,是7個非涉海重點團隊之一。”</span></h5> <h3><font color="#b06fbb"><b>研究廣度:從史料搶救到漢魏雜傳文獻集成</b></font></h3><h5><font color="#167efb"> 熊明教授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先后承擔國家社科重大、一般、教育部人文社科等課題10多項。他的獲獎新作《漢魏六朝雜傳敘錄》,重在鉤稽資料,條理源流,辯證真偽,厘定正訛,發明得失,收錄了上自公元前206年的西漢之始,下至公元618年隋亡時期800多年的雜傳類人物傳記,既錄其本來之傳名、作者、篇目、卷數與傳主簡歷,亦敘其歷代之著錄、刊刻、版本、流傳與遞變,又考辨其撰述手法、藝術特征、影響及歷代相關的評價。正如著者所言:“排比先賢高議,陳列時賢新論,亦間加闡析,略陳己見,以論定其歷史地位,非徒事羅列材料而已。”作為此書作者的學生和讀者,深感手捧的這部傳記史學研究著作厚重,作者從漢魏六朝雜傳的史料搶救到文獻集成,做了大量的文獻收集和研究工作,通過文史與文獻的密切契合明晰準確定位,追溯起源與流變使敘錄更加全面詳明,以豐富的學術價值喚醒了歷史的記憶,研究的廣度得到歷史傳記學界的普遍認可。<br></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定位明晰準確</b><br></font><font color="#167efb"> 優秀的學者總是能不斷地給學術界帶來驚喜和震撼。熊明教授在沉潛20年的基礎上,編纂出版了《漢魏六朝雜傳研究》《中國古代小說史論》等6部專著之后,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雜傳敘錄、整理與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漢魏六朝雜傳敘錄”,他把兩大國家項目交會對接,傾力完成了這部文學與文獻融匯的力作。《漢魏六朝雜傳敘錄》在中華書局出版后,受到古典文學和傳記研究學界的肯定。<br></font><font color="#167efb"> 雜傳是正史以外的、與列傳相類的人物傳記。書錄解題式的敘錄列于書名之后,是用來揭示圖書內容主旨、價值得失,介紹作者生平事跡、學術源流的,讀者和研究人員通過敘錄可以詳細了解雜傳原著的版本、校勘、流傳等情況,是古代目錄書中最重要的結構成分。閱讀熊明教授的新作《漢魏六朝雜傳敘錄》,清晰感知漢魏六朝時期雜傳創作的異常興盛和繁榮。<br></font><font color="#167efb"> 《漢魏六朝雜傳敘錄》定位明晰準確。熊明教授說,漢魏六朝雜傳是那個時期正史以來與列傳相類的傳人篇什。《隋書·經籍志》首錄稱為“雜傳”,作者在《敘錄》中沿襲“雜傳”的定義,但又不是全據史部雜傳和史志書目所定義的雜傳,沒有收錄“志怪”“科錄”“名號”“譜系”等。作者在上下八百多年的《敘錄》文獻整理研究中,依其時代先后,分為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四大部分,共收錄《燕丹子》《曹操別傳》《吳質別傳》《陶淵明傳》等360篇,這些都是如今留傳下來為存世文獻。作者另列編收錄雜傳存目92篇,這些敘錄在今天僅存其名,而沒有具體的文本存留。<br></font><font color="#167efb"> 《燕丹子》是成書較早的雜傳作品,學界對其時代、作者以及文本屬性等諸問題向來多有關注,論者甚眾,未有定讞。熊明教授將其作為開篇文獻進行綜合性考辨,詳述荊軻刺秦的歷史事件,理清歷史上三個文本間的異同現象與復雜關系,據史考定《燕丹子》的成書年代和編撰者的身份,確定其傳記體制,綜合總結這部作品的主題表現、形象塑造和風格營造,文章肯定《燕丹子》的文學成就,尊重《左傳》史實,敘述情致粲然,精細縟麗,生動可觀,同意明代學者胡應麟“當是古今小說雜傳之祖”的說法。從作者明晰準確的定位中,《燕丹子》和中國傳記史、小說史的研究,對當代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br></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敘錄全面詳明</b><br></font><font color="#167efb"> 閱讀《漢魏六朝雜傳敘錄》,可對各傳的書名、篇目得到全面詳明的了解。熊明教授在編撰著述中,對傳名的擬定大多是根據《隋書·經籍志》等史志書目的著錄而判定,如果雜傳中有多名或歧疑者,則以早出且有確證者為主。如果一個人有多種別傳見于史志書目著錄或諸書稱引,則列一個總標題,分別敘錄。在三國雜傳敘錄中,書中對曹操的介紹以《曹操別傳三種》為題,分別介紹了《曹瞞傳》《曹操別傳》《曹武別傳》。在兩晉雜傳敘錄中,歷史上給嵇康留下了四種雜傳,作者立題《嵇康別傳四種》,分別以《嵇康別傳》《嵇康傳》《嵇中散傳》《嵇康贊》進行了全面詳明的介紹。歷史上,有的一個人有多種別傳見于諸書稱引,而實難判定其是否為一傳之異稱或不同之傳,熊明教授則在著作中附列疑者于后,如對三國時期的葛仙公,除以《葛仙公別傳》正文介紹后,附錄介紹了《葛玄傳》《太極左仙公葛君內傳》。歷史上有一些名人的雜傳,而又有稱其家傳的,也有附錄介紹,讓讀者閱讀參證。著者對三國時期的孔融,除以《孔融別傳》推介,并附錄了《孔融家傳》《孔氏家傳》兩篇。<br></font><font color="#167efb"> 《漢魏六朝雜傳敘錄》輯錄的每一種雜傳,都采取先題注,后文本輯錄校勘的體例結構。題注對漢魏六朝時期的每一種雜傳,都進行了細致的個案考察與解析,力求窮盡每一種雜傳的相關資料,匯集并包括每一種雜傳的作者、文本、影響、傳播等所有相關資料,并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和跨學科的考察研究。熊明教授在研究著述中,不僅考定每一種雜傳的歷代著錄、補錄情況、流傳、刊刻情況,厘定每一種雜傳流傳的歷史軌跡,而且還考定每一種雜傳作者的生平著述,傳主的生平行事,并對每一種雜傳的文本內容、特征、影響、歷代評價進行分析、考察、研究,最終形成對每一種雜傳文本的作者、文本、影響、傳播進行客觀的述評。對有歧疑的歷史人物雜傳,參考采納古今學者的研究考辨,最終形成對每一種雜傳文本歷史生態的客觀、準確的基本判斷。熊明教授通過搜佚補缺,校訂同異,去偽正訛,條理篇章,以文獻為依據,在充分的文獻證據下,盡量恢復漢魏六朝雜傳原初的本來面貌,使文本最大限度地趨近準確客觀。<br></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學術價值豐富</b><br></font><font color="#167efb"> 我們閱讀熊明教授的《漢魏六朝雜傳敘錄》,不能簡單地視作一部目錄學工具書。這是一部富有深度的學術著作,著者對漢魏六朝時期的所有雜傳,可以說是進行了奔流到海地的搜集、整理與研究,著作輯佚全面、編次合理、辨偽準確、校勘精審、體例全面,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br></font><font color="#167efb"> 鑒賞熊明教授的《漢魏六朝雜傳敘錄》感知,著者輯錄校勘了漢魏六朝時期八百余年間,已經散佚且無精善輯本的雜傳種類,基本囊括了這一時期有佚文存世的雜傳作品,使漢魏六朝雜傳有了較為完備和可靠的輯本,極大地方便了漢魏六朝雜傳研究乃至整個漢魏六朝的文學研究。<br></font><font color="#167efb"> 熊明教授在《漢魏六朝雜傳敘錄》的書寫中,通過對每一傳前的題注,對漢魏六朝時期的每一種雜傳,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清理、考訂和分析,不僅厘清了漢魏六朝各個時期尚有佚文存世的360多種雜傳的文本撰作、流傳、存佚、史志書目著錄及補錄情況,也明晰了每一種雜傳的撰者、傳主生平及創作背景。更重要的是,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揭示了這些雜傳各自獨特的文體特征。<br></font><font color="#167efb"> 熊明教授寫作出版考證精深的《漢魏六朝雜傳敘錄》,形成了一套規范、成功的古籍文獻整理方法與制度,為學界推動古籍整理事業發展,為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發掘和運用提供了有益的經驗。這部書的價值還體現在裝潢和版式設計上,上下兩冊精裝本的封面設計厚重樸素大方,版式疏朗,印裝精致,有品有質,值得閱讀和珍藏。中華書局以繁體字排印出版這部書,或許是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認可和敬意,使這部著作更便于海外的華人研究者閱讀。</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漢魏六朝雜傳敘錄》熊明 著 中華書局</font></h5> <h5></h5><h3><font color="#b06fbb"><b>治學高度:從嚴謹考證到歷史主線左右連接</b></font></h3><h5><font color="#167efb"> 熊明教授治學嚴謹,令人敬佩。專攻傳記文學學術理論40多年的中國傳記學會副會長全展說,熊明教授對傳記學術始終秉持著一種科學求是的精神,采用文物與文獻互相契合印證的方式,做到嚴謹、細微、剖析、考證,將歷史的主線左右連接。2024年3月25日出版的光明日報《文學遺產》專版,刊發了熊明教授的學術新論《雜傳與君子形象建構》,作者結合漢魏六朝雜傳的整理與研究認為:“以傳錄人物生平行事為主要任務的傳記,必然在人物傳寫中呈現并突顯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君子及其核心內涵的君子人格,就屬于這樣一種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在中國古代傳記的人物傳寫中,君子形象的塑造成為一種自覺追求。雜傳人物形象塑造聚焦君子,初興、初盛時期的漢魏六朝雜傳開其端并形成共識,對君子形象,乃至君子文化的建構有著重要影響。”</font></h5><font color="#167efb"><br></font><h5><font color="#167efb"><b>不忽細微塑造君子形象</b><br> 在熊明教授的古典文學研究視域里,“雜傳”是一種新的命名,將中國古代正史以外的與列傳相類的所有作品都稱作“雜傳”。源遠流長的雜傳創作文史兼容,千年傳承的史學性和文學性,要求當代人在學習中不忽視文本的細微,正是那些細微的史實資料和便于傳播的文學語言,較好地塑造了歷史上的君子形象。<br> 熊明教授的雜傳研究表明,《漢魏六朝雜傳敘錄》中的傳錄人物,君子形象的塑造是普遍追求和主要目的,突出地體現在“以類相從”的類傳,這一時期大量地出現了孝子傳、高士傳、列士傳、先賢傳、耆舊傳等傳體文章。熊明教授以孝子傳為例說,自劉向作《孝子傳》開始,漢魏六朝時期先后有虞槃佐、王韶之、蕭廣濟、師覺授、周景式、鄭緝之、宋躬、徐廣《孝子傳》和陶淵明《五孝傳》、梁元帝蕭繹《孝德傳》以及佚名《孝子傳略》《孝友傳》《雜孝子傳》等。至于各地撰作、有“郡國之書”之稱的先賢傳、耆舊傳更是一時并作,幾乎郡有其書。《隋書·經籍志》的雜傳類序說:“后漢光武,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郡國之書,由是而作。”這些類傳,往往以君子某一突出的共性人格側面為主,從而突顯出具有某一方面突出人格的君子形象。比如孔子認為“君子”最核心的品德之一就是“孝悌”,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大量的《孝子傳》正是聚焦“孝悌”,傳寫孝子們的孝事,從而塑造出一群有著“孝悌”品格的君子群像。<br> 熊明教授研究說,“以類相從”的類傳如此,作為“單篇個人傳記”的散傳,雖不能如類傳以傳名體現其人物塑造的價值追求,但這些散傳傳錄人物的基本取向,也多以君子形象的塑造為旨歸。單篇散傳經常傳錄孝事,表現傳主的孝悌品格。三國時佚名《孟宗別傳》即云孟宗“事母至孝”。與類傳不同,單篇散傳往往從多側面突顯人物的君子形象。《孟宗別傳》不僅表現孟宗的“至孝”,也寫其為豫章太守,“民思其惠,路有行歌,故時之生子者,多以孟為名”,表現其為政有德,深得百姓愛戴;還寫其“大會”時因飲酒吐麥飯事,表現其簡樸清貧,從而多側面突出孟宗“德行純素”的君子形象。熊明教授的研究表明,漢魏六朝雜傳和正史列傳一樣,不僅塑造了“善可為法”的君子形象,也塑造了“惡可為戒”的“非君子”形象。漢末佚名《董卓別傳》《梁冀別傳》,三國吳人《曹瞞傳》等便是這一類型。在雜傳初興的漢魏六朝時期,君子形象的塑造成為雜傳人物形象塑造的普遍追求,與漢魏六朝時期動蕩不寧的社會現實有關,是時代需求在雜傳中的回響。<br><br></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善于剖析體現人格價值</b><br> 熊明教授通過長期對漢魏六朝雜傳的文本剖析和解讀研究,認為這一時期的雜傳多以塑造君子形象為目標,人物傳寫聚焦于傳主的君子人格,展示出了君子形象的價值理想。<br> 《漢魏六朝雜傳敘錄》中的《邴原別傳》是典型代表。三國時期的邴原家貧早孤,以力學成名,仕不過郡主簿、司空東閣祭酒、五官中郎長史,但邴原卻以君子見稱。《三國志·魏書·邴原傳》引述崔琰評語:“秉德純懿,志行忠方,清靜足以厲俗,貞固足以干事,所謂龍翰鳳翼,國之重寶。”這便是歷史對他的君子人格概括。<br> 書中收錄的《邴原別傳》介紹說,雜傳作品首先寫邴原少年時的勤苦好學,“嶷然有異”;寫邴原青年時負笈遠游,“金玉其行”,繼而以不同的言行側面表現邴原的君子人格。雜傳寫邴原為郡功曹主簿,孔融殺人而獨不為說情,傳中直接引用邴原對君子言行一致的看法“君子于其言,出乎身,加乎民,言行,君子之樞機也”,表現邴原對言行一致的態度和堅守;寫邴原在遼東時,其所居“邑落獨無虎患”,得遺錢“拾以系樹枝”,并引當地里老之謠“邴君行仁,落邑無虎。邴君行廉,路樹成社”,突出邴原的“仁”與“廉”;同郡劉攀參與“圖奪太守公孫度”事,窘逼無助,邴原“匿之月余”,幫助脫險而不受報,表現出他“義”與“信”;寫邴原歷經“十余年”,終得突破公孫度限制返回故鄉,表現出他的“智”與“勇”;寫邴原見魏武帝,“辭去,直去不顧”,表現其“禮”與“節”;寫邴原為五官長史,不參與太子關于君父問題的討論,表現出他的“忠”與“孝”。傳中還寫邴原在鄉里“講述禮樂,吟詠詩書”,表現出他的“禮”與“樂”。《邴原別傳》通過他人之口,突顯邴原的君子形象,如公孫度稱“邴君所謂云中白鶴”,荀彧稱之為“此一世異人,士之精藻”。雜傳在傳中直敘云“高遠清白,頤志淡泊,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故英偉之士向焉”,是當時君子的標準和榜樣。<br> 通過《漢魏六朝雜傳敘錄》中的《邴原別傳》篇章閱讀,這篇作品對邴原君子的人格書寫是全面的。熊明教授說大多數漢魏六朝雜傳,塑造君子形象往往擇其主要,突顯其君子人格的某一側面;不僅關注忠孝、仁恕、信義、禮樂等主要方面,在君子的大關懷、大抱負的傳寫中,突顯君子人格,亦及于細微,用日常生活的細節自然呈現君子的人格魅力。<br> 熊明教授通過對漢魏六朝的360多篇雜傳剖析認為,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劇烈變動中,雜傳對君子與君子人格的彰顯,既是那個時代的君子形象清廉人格呼喚,也是人們價值理想的表達和追求,包含了士人群體乃至普通民眾對建構良好社會道德倫理秩序的思考和期待。<br><br></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考證建構傳承君子文化</b><br> “君子”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標識與精神基因。“君子”作為“君子文化”的“母體”與核心概念,經歷了“身份標識”“社會人”等意涵的衍化與變遷。閱讀文獻學著作《漢魏六朝雜傳敘錄》,到漢魏六朝時期,“君子”的概念已經泛化為統治社會的為政者,代表的一種身份地位,顯現出“道德-倫理原則”的君子文化。熊明教授通過長期執著對漢魏六朝大量雜傳的考證研究,對這一時期君子文化的傳承建構,豐富多彩的雜傳塑造了一大批君子形象和君子人格,“達到了‘英偉之士向焉’‘儒雅之士集焉’的效果,引導人們以君子為楷模、以君子人格為目標修身養性,并最終成為君子。”<br> 熊明教授在《光明日報》刊文論述說:“漢魏六朝雜傳塑造君子形象,具有寓教指向,重要目的在于教化民眾,引領社會人倫向善向上。”閱讀他的《漢魏六朝雜傳敘錄》,其中有多篇雜傳是君子以身作則的教化實例。東漢時期的名臣陳寔,思想品德對后世影響很大,書中收錄了史上留傳下來的《陳寔別傳》《敘錄》記載:陳寔察覺有盜賊入室,他并沒有揭露或呼人捉拿,而是通過“呼命子孫,正色訓之”,間接勸導盜者,使得“盜大驚,自投于地,稽首歸罪”,陳寔這時才直接誨訓盜者“克己反善”。陳寔勸引盜者的方式十分得體有效,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此盜者改過自新,且“自是縣無復盜竊”,帶動了社會風氣的整體轉變。<br> “君子是人倫典范,君子的言傳身教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漢魏六朝雜傳敘錄》記載的漢末名士郭泰對鄉人賈淑的勸導很有代表性。在《郭泰別傳》里,賈淑“雖世有冠冕,而性險害,邑里患之”。郭泰丁母憂,允許賈淑來吊,巨鹿孫威直怪郭泰“受惡人吊”“不進而去”。郭泰追謝:“子厚誠兇德,然洗心同善,仲尼不逆互鄉,故許其進也。”郭泰以特殊的方式引導賈淑改過向善,不僅承認與賈淑同鄉,也承認和賈淑是朋友,而不將其視為“惡人”,排除在自己的朋友圈外。賈淑聽聞此事,理解了郭泰的良苦用心,“改過自厲,終成善士”。不難看出,郭泰自覺承擔起了引導賈淑向善的責任,如何引導賈淑改過,他必然思之已久。<br> 熊明教授說:“在孔子的論說和言教中,君子是一種理想和目標,傳記通過對人物生平經歷的記敘呈現現實中活生生的君子。雜傳通過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人間言動’來呈現,塑造出的君子形象鮮活生動,成為人們身邊具體可感、有血有肉的君子,在君子從抽象到具象、君子人格從理想到踐行的轉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雜傳是君子和君子文化重要的建構者和傳承者。”</font></h5> <h3><font color="#b06fbb"><b>待人溫度:從上承大家到下傳學生悉心培養</b></font><br></h3><h5><font color="#167efb"> 干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會一勞永逸,是久久為功還是奮始怠終,決定著事業的成敗。熊明教授的研學之路一直前伸,學術成果與教學成果結伴而行,用活潑的文字寫活漢魏六朝的雜傳歷史,他用幾十年的堅守與“苦熬”,完成了一場漫長而寂寞的“長跑”。我和熊明教授交往幾年來,觸摸到了他待人育人的溫度,熊明教授半生求學不畏難,上承遼寧大學顧奎相、田廷柱,南開大學李劍國等學術大家的指導,在潛心治學中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基礎上,下傳他悉心培養的周芹、張靜楠、陸天一等一批研究生、博士生,未來一定會有一些學生在熊教授的指點下,走向深化研究的探新路。<br></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半生求學不畏難</b><br></font><font color="#167efb">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須努力;會心不遠,要登絕頂莫辭勞。”我常想,南岳衡山的這副對聯仿佛是為熊明教授的寫實,他在半生求學中做到了銳意進取不懈怠,在教育教學和理論研究中奮發有為不停步,這種精神和狀態,從他的自傳文章《遇見美好——我的問學之路》中得到了印證。<br></font><font color="#167efb"> 目標是前進的燈塔,更是勵人向上的“催化劑”。熊明教授的求學奮斗目標是明晰的。1985年7月,初中畢業報考南充縣師范學校,成為一名小學教師。熊明深知自己的中師學歷有限,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和時代需求,必須參加自學考試補齊“文憑短板”,完成了漢語言文學的專科學業。緊接著,熊明老師抓住教育學院面向在職教師開辦專、本學歷教育的機遇,1991年9月脫產入學四川教育學院歷史系,成就了他的大學夢。大學期間,他意識到自己心中長久以來朦朦朧朧、未曾喚醒的追求,過往學到的、獲得的“文學”“歷史”,只是“知識”,只是“事實”,他希望探尋這些“知識”“事實”背后的生成邏輯,真正走入對“文學”“歷史”的研究之路,自我樹立了的新目標。<br></font><font color="#167efb"> 逐夢“考研讀研”新目標,必須有挑戰自己的奮斗意志。熊明老師首先攻克了沒有英語基礎的外語考試難題,從零起步,一口氣學完了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的英語教材。1994年9月,如愿報考進入遼寧大學歷史系攻讀,成為治史學史的名師顧奎相、田廷柱的學生。熊明老師說他在碩士期間,很幸運遇到了兩位恩師的教導。顧奎相著述豐碩,從司馬光、《資治通鑒》研究拓展中國古代改革史的新領域,盡管是公務繁忙的遼大副校長,依然開課教學,引導他研究古代史學的方法和路徑,指導他以《通鑒紀事本末》為研究對象,完成了碩士論文。熊明老師心目中的田廷柱老師治學授課精細不茍,他的《東觀奏記》和《明皇雜錄》點校本,牽引熊明走上了一生追求的古典文獻研究之路。他說閱讀老師的兩部著作,第一次近距離與古籍整理相遇,發現《明皇雜錄》目錄有卷上、卷下,還有“補遺”“逸文”“輯佚”,曾有疑惑:名目這么多?“補遺”“逸文”“輯佚”都是輯佚,為何不并入兩卷之中?這使他初步了解了史料辨析的基本方法。多年后,通明教授整理漢魏六朝雜傳文獻時,重翻《東觀奏記》和《明皇雜錄》,才明白一本薄薄的《明皇雜錄》,卷上、卷下之外,“補遺”“逸文”“輯佚”之設的真正學術意涵,對先生古籍整理的嚴謹也有了更深的認識。<br></font><font color="#167efb"> 1998年9月,熊明老師從容考進南開大學博士生,師從中國古代小說史研究名師李劍國先生。就讀期間,李劍國教授指導熊明全面補習小說史及小說理論、小說批評、研究方法等,結合長期學歷史專業的優勢,跨學科研究中國古代小說史,重點攻堅雜傳與唐人傳奇之間的關系,寫作博士學位論文《雜傳與小說:漢魏六朝雜傳研究》,這一基本立足點也成為熊明教授此后20多年專注雜傳研究的最初動因和起點。2002年畢業后,熊明博士長達50多萬字的論文《雜傳與小說:漢魏六朝雜傳研究》,首版由遼海出版社出版,出版后由中華書局修訂再版,導師李劍國先生作序說:“在我10多個博士生、碩士生里,我的感覺,熊明是那種讀書非常刻苦,悟性也很高的學生。記得給熊明他們講課,其實常常是聊天,我經常講這些看法,有時針對學生的問題講得很狠,我說‘響鼓須得重錘敲’,叫你們一輩子都忘不了。熊明每每笑嘻嘻地說,先生,我記住了。我自信不偏愛哪個學生,一碗水端平,但也沒少對其他學生說過熊明的好話,稱贊他上路子很快,做學問用功、踏實。”<br></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潛心治學成果多</b><br></font><font color="#167efb"> 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熊明教授2003年成為遼寧大學文學院副教授,2008年晉升為教授,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亞洲語言文學系當訪問學者,2018年在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擔任駐訪學者,2020年成為中國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一路走來,潛心治學的意志堅定,自覺感到“從來處處有芬芳”。<br></font><font color="#167efb"> 2002年6月,獲得博士學位的熊明教授離開南開園,回到沈陽繼續任教遼寧大學。他放棄博士后的攻讀,是因為已經獲得充分的學術訓練并找到了學術方向。在遼寧大學教學之余,熊明教授埋頭故紙堆中,安安靜靜地繼續進行小說和雜傳研究,使《雜傳與小說:漢魏六朝雜傳研究》得以再版并在國際參展。接著,熊明教授著手整理先前搜集到的近四百種漢魏六朝時期的雜傳文本,確立采用輯校的整理方式,題《漢魏六朝雜傳輯校》,設計基本整理體例,將漢魏六朝雜傳分為散傳、類傳兩大類,以時代為序,分設兩漢雜傳、三國雜傳、兩晉雜傳、南北朝雜傳四編,每一篇首標傳名,次作者,繼之題注和正文。題注對該傳及其作者進行簡單而精省的考證,正文分條輯錄,以注釋校對文字異同,以按語考證相關問題。在原來整理的基礎上,再一次查對原文,補充新的資料。從2003年到2007年完成整理工作,2008年以“漢魏六朝雜傳輯校與研究”為題,申報并通過了國家社科基金的立項。<br></font><font color="#167efb"> 在“漢魏六朝雜傳輯校與研究”中,熊明教授意識到有必要略微轉換對雜傳的考察視角,從之前的小說主體視角,轉變為雜傳主體視角。他一邊繼續完善《漢魏六朝雜傳輯校》,一邊依據雜傳主體新視角,并根據最新整理成果,修訂《雜傳與小說:漢魏六朝雜傳研究》書稿,更名《漢魏六朝雜傳研究》。即使是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也沒有中斷兩大課題的完善和修訂,2011年以“優秀”等級獲準結項,被中華書局相繼出版,獲得學術界肯定,《漢魏六朝雜傳集》被評為2017年度中華書局古籍類圖書年度“十佳”。<br></font><font color="#167efb"> 熊明教授說他在學術研究中,得到從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到省社科基金等各類項目基金的支持。這些基金支持,使他的思考從粗糙走向成熟、從大略走向具體,從設想走向計劃,從計劃走向行動,而在獲得支持的研究開始后,它們也變成一種動力,促使他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好它、完成它。他非常感激這些基金支持,使他在讀書過程中產生的許多想法和思考得以付諸實施和完成。<br></font><font color="#167efb"> 2019年,在劉懷榮先生的關懷下,中國海洋大學將熊明教授引進學校,他將一直以來的漢魏六朝雜傳與小說研究為基礎,申報通過了當年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21年1月,為了支持熊明教授更加宏觀地深入研究,中國海洋大學重點組建“傳記與小說研究團隊”,安排他擔任團隊負責人。團隊定位以中外傳記與小說文獻整理為基礎,考訂、輯佚、校勘、匯集傳記小說資料,掌握國內、國際傳記與小說研究動態,建設中外傳記與小說文獻和研究信息資源庫,使團隊成為中外傳記與小說文獻信息與研究信息的主要平臺,相繼組織舉辦了四屆傳記研究前沿論壇,編輯出版《中國傳記評論》輯刊,打造出了一支由黃湘金、薛海燕、劉秀玉、張治、柳卓霞、馬宏偉等構成的骨干研究隊伍,先后承擔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在內的各類項目20多項,整理出版傳記與小說相關學術資料上千萬字,出版相關研究專著30余部,初步形成以傳記與小說文獻整理為基礎、文本細讀與理論建構相結合的多向度學術研究個性。<br></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h5><h5><font color="#167efb"><b>悉心教學育英才</b><br></font><font color="#167efb"> 走上三尺講臺,熊明教授既是執教小學、中學、大學的教師和教育管理者,也是教育教學科研和學術研究者。從教30多年來,他堅持教師不能只做道理的“搬運工”,學生不能只是知識的“背誦者”,要更多地幫助他們求是掌握“世界觀”和“方法論”,讓他們有能力“看見”世界,“走進”現實。<br></font><font color="#167efb"> 熊明教授感恩中國海洋大學這片創新的沃土,自覺以教育家精神弘揚“勇立潮頭,謀海濟國”的海大精神,聚力原創性引領性學科,努力培養更多胸懷夢想、堪當重任的優秀人才。多年來,他堅持上好自己的每一節基礎和專業課,給每個學生指點一條適合的研究路徑,吸收采納學界專家意見培訓學生成長成才。2023年11月,熊明教授結合學術會議,邀請中國藝術研究院傳記研究中心主任斯日古楞、上海交通大學中文系主任劉佳林、北京大學世界傳記研究中心主任趙白生、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趙敏俐、暨南大學教授程國賦、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全展、浙江師范大學教授邱江寧、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田恩銘、廈門工學院藝術傳媒學院院長陳國軍等專家教授出謀劃策,共商傳記學科建設與傳記研究人才培養之路。論壇統一共識,高校應將傳記文學鑒賞與研究納入教學計劃,高校學報要多開設傳記文學研究專欄,傳記文學和學術機構應主辦傳記研究期刊,并在傳記類文學期刊上開辟傳記專題研究欄目,鼓勵國家級學術社團、高校、研究院所、研究機構舉辦學術研討會、論壇、講座、研討班等。熊明教授認為,高校教育僅靠課堂教學和專業授課是不夠的,今天的傳記是一個開放包容、交叉融通的新型學科,需要像中國海洋大學的校訓一樣“海納百川”,快速優質發展需要前賢學者的學術成就作為底色,需要大學院所的教學研究機構,需要傳記高端論壇,傳記研究的刊物等。傳記的發展,諸如學科內涵、專業體系、培養目標及相關學科等等,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舉辦圓桌論壇,就是想讓全社會的傳記相關機構加強聯合,形成傳記研究共同體,共同推進傳記學科、傳記人才培養。<br></font><font color="#167efb"> 古典雜傳整理研究可視為“冷門絕學”,主要原因在于古典雜傳多已散佚,研究者們只能在一些古籍舊注和類書中找到斷章殘句,研究工作極為困難,而從事古文字學研究的學者本身數量也不多。熊明教授在漢魏六朝雜傳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礎上,將整理研究向歷史前端推移,對自先秦至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中國古代所有雜傳,按照歷史發展的自然時間順序,分先秦漢魏六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宋遼金元時期和明清時期四個階段,進行系統、全面的清理和考察,構建中國古代雜傳研究的基本文獻資源庫和基礎理論體系。<br></font><font color="#167efb"> 熊明教授深知,焐熱這門“冷門絕學”,不知還要多長的時間?需要多大的一支隊伍?他帶領大學“傳記與小說研究團隊”的教育教學骨干,多開設傳授冷門絕學核心課程,多培育學科專業后備人才。為此,他和學校圍繞理論、方法與實踐,每年舉辦兩期傳記研究前沿論壇,在每一屆論壇上,都組織國內的專家教授和傳記作家介紹研究新成果、傳授新實踐、開拓新視野。為鼓勵更多的青年學子心入“冷門絕學”,執著傳記研究,專門設置“會文”未來論壇,以“傳記書寫的多樣性探討”為題探討傳記的前沿問題。從學生們精心寫作的論文中優選,使馮阿鵬、周芹、張靜楠、陸天一、張波濤、徐陽、龔雪等來自全國各高校的年輕學者們登上論壇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請余中先、趙白生、全展、張元珂、陳斯懷等權威專家點評,給新秀們拓展了未來的學習研究之路。現在,隨著給青年研究人才搭臺鋪路的提高和加寬,古典文獻特別是雜傳研究的“冷門絕學”正在一點點被焐熱。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在一線歷練研究的青年人才綻放光彩。</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本文刊登于《時代報告》雜志2025年3月上)</font></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至县|
宁河县|
张家港市|
玛纳斯县|
屯门区|
湄潭县|
天峻县|
桐城市|
永顺县|
泾川县|
科技|
明溪县|
枣强县|
登封市|
普兰县|
阿克陶县|
开封县|
太湖县|
综艺|
博客|
罗平县|
铜川市|
监利县|
阳东县|
沈丘县|
浠水县|
鄂尔多斯市|
大连市|
泊头市|
本溪|
镇原县|
汉寿县|
宁德市|
合肥市|
通辽市|
那曲县|
古丈县|
环江|
吴堡县|
东台市|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