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圌東郭氏南陔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郭廉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圌東江左郭家堂,刻桷丹楹氣勢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滄海桑田風雨歷,悲看斷壁萬重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探訪小大港郭氏宗親南陔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郭春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老宅荒蕪綻野芳,明清建筑歲悠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今時雜樹穿書屋,昔日笙歌繞畫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難覓庭前青石路,留存頂上馬頭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蟲聲切切藏蛇鼠,院影斑斑漏日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觸目殘垣呈破敗,凝眸舊照顯輝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叢生草木聞啼鳥,講解宗親恨斷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寶塔擎天煙渺渺,圌山枕水色蒼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家風振越培人杰,祖訓聆銘育鳳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攜手懷情修譜牒,吟詩執筆寫華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溯源原是同根脈,催發后昆齊奮翔。</b></p> <p class="ql-block"><b> 99間半”是一個特有的稱謂,它是老百姓對一些官宦、豪富們上規模的住宅的一種俗稱。據說在古代,除皇宮、官府、寺廟以外,不允許私人住宅超過100間,所以無論再大的官、再富的商人,也只能建99間半的住宅。昨天,記者得知,鎮江新區大路鎮正在拆遷的郭家村,竟發現了兩座“99間半”老宅。慶幸的是,這兩座老宅都被及時發現,并暫予保留。</b></p><p class="ql-block"><b> 99間半占地約4000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這兩座建筑位于鎮江市大路鎮郭家村47號,在圌山和興港東路的南邊,離興港東路約一公里。通往郭家村的是一條小路,即使是其他住宅大多已拆遷,這兩座房子也不起眼,等到走進建筑內,記者才感覺到它們的氣勢。上午8點多鐘,記者和文化保護志愿者馬阿林來到郭家村,81歲高齡的房主郭錚已在此等候,將記者引入建筑內參觀。</b></p> <p class="ql-block"><b> 記者看到,這座建筑為三進五開間,體量巨大,且保存完好。不過,雖被稱為“99間半”,但實際只有四五十間。郭錚介紹,這座建筑占地有2000平方米,之前一直住著人,所以保存比較好,但遺憾的是,部分磚雕等精美裝飾在“文革”期間被毀。這座建筑的大門并不顯眼,是普通木門,寬度只有2米左右,但進門后,庭院便豁然開朗,精致精美。郭老先后將記者帶到各個廳和房間觀看,雖然當年的盛況不再,但還能感覺到昔日的繁華。</b></p><p class="ql-block"><b> 在這座建筑的西邊幾米遠處,還有一座風格相當的建筑,只不過在體量上稍小。兩處建筑加起來,約有4000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竹苞松茂”釋義 語出《詩經·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苞:茂盛。意為松竹繁茂。比喻家門興盛,也用于祝人新屋落成。</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雕刻精美令人贊嘆</b></p><p class="ql-block"><b> 除了青磚、小瓦、馬頭墻等典型的建筑風格外,最讓人贊嘆的要屬精美的磚雕。進入進中間的院落,回頭抬頭往門樓上看去,可見“竹苞松茂”幾個磚字,雖然已有部分損毀,但仍依稀可辨。門樓上其他部位則是精美的花草和人物磚雕。</b></p><p class="ql-block"><b> “本來還有兩副石馬,可惜被人偷走了。”郭老痛心地說。記者注意到,在兩邊廂房外的墻上,還分別鑲嵌著一塊約2平方米大小的梅花形磚雕組,一塊完整未被破壞的組雕不久前被盜,在另一塊已局部損毀的組雕上,有山、水、亭和人物圖案,雕刻細膩而精致。郭老說,水代表長江,而亭子和山則代表圌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老宅是新四軍干部居留處</b></p><p class="ql-block"><b> 郭錚說,他原名叫李建華,父母出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在他2歲時,托付給了大路本地的郭長貴收養,郭長貴當時是新四軍的交通員,在大路街上以開店為名進行地下工作。后來郭長貴年紀大了,又由陸九皋收養他,并把他從揚中接回大路,在小港村上學。那時的“99間半”是新四軍干部聚集居住的地方,陳毅、譚震林、葉飛等新四軍領導經常在此過往,而管文蔚、趙文豹等人在此留守,至今還有很多革命斗爭故事在當地流傳。</b></p><p class="ql-block"><b> 記者翻閱郭老提供的相關資料,雖然有新四軍在當地活動的記載,但沒有提及郭家村這兩座老建筑。郭老解釋,這可能是出于秘密工作或者居住地對于新四軍歷史并不重要的原因,所以沒有留下史料。而房子的主人是他養父郭長貴,養父已于上世紀80年代過世,他現在是這座老宅的主人。現在,這個村莊正面臨拆遷,他不愿看到這座古建筑面臨厄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建筑群在鎮江少見</b></p><p class="ql-block"><b> 這所保存完好的古宅有多少年的歷史?郭老自稱有500多年,但根據文化保護志愿者馬阿林的經驗,這不像是明代建筑,倒是與清代的建筑風格相似。不過,這并不影響它的文化價值。馬阿林說,他經常往來于鎮江“東鄉”一片尋找歷史文化遺存,像這樣的“99間半”并不多見,而兩座相同風格、規模相當、體量龐大的“99間半”并存,更是少有。</b></p><p class="ql-block"><b>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鎮江新區大路鎮政府,大路鎮文化站站長徐明福告訴記者,郭錚所反映的老建筑地處郭家村,屬于拆遷開發范圍,政府最初對老建筑的情況并不了解,當郭錚得知要拆遷時,將老宅的情況向政府部門反映過,鎮政府非常重視,讓他調查了解情況。他到現場調查了解后,認為從建筑風格和規模來說,這兩座建筑在大路都不多見。目前新區經社發局批準,將這兩座老建筑暫予保留。至于它的年代和歷史文化價值暫時還不清楚,還有待考證。</b></p><p class="ql-block"><b> 對于郭錚所說的老建筑是新四軍領導居留處,徐明福表示并未聽說,有關史料上并未看到記載,也沒有聽到當地群眾的傳說。他認為,這樣體量龐大的建筑,且相對隱蔽,新四軍將此作為居留處是有可能的,但這一切都有待考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摘自網絡</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德县|
京山县|
六安市|
西华县|
海兴县|
黄浦区|
新龙县|
沁源县|
阳新县|
洱源县|
昌图县|
鹤壁市|
宜川县|
怀柔区|
余干县|
化德县|
彭泽县|
新丰县|
盐津县|
皋兰县|
黎川县|
灵宝市|
望城县|
南川市|
潞西市|
郸城县|
乌兰浩特市|
页游|
垣曲县|
扬州市|
青阳县|
富阳市|
广西|
紫云|
耒阳市|
长春市|
寿阳县|
新平|
绥宁县|
灵丘县|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