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行歐游,發現所到國家的城市中各種藝術雕塑比比皆是。且不說古堡、教堂、博物館里,即使是街頭、廣場也隨處可見。從材質分,主要是石料或青銅;按形態分,大多為圓雕或浮雕;就題材、功能而言,又有紀念性、裝飾性和宗教類的區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法國首都巴黎有著名雕塑家羅丹的代表作——《巴爾扎克》雕像。其身披睡衣、蓬松頭發、微瞇雙眼、仰望夜空的姿態,給人以無限的想象。想象他寬闊的前額與魁偉的身軀里潛藏著的藝術才華和人格力量。據說,為了完美呈現作家的形神風骨,羅丹做了極其充分的準備。不僅閱讀了有關巴爾扎克的各種資料,還長途跋涉去巴爾扎克的故鄉圖爾市,做細致的探訪與調查。聘請多個模特,穿上特制衣服,擺出不同姿勢,反復比較、研究,歷時七年才最終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這么有名的青銅雕像竟被擠立在了街頭的酒吧邊、雜樹旁、車流中。也許,安放雕塑的本意就是如此,讓這位創作《人間喜劇》(91部小說的合稱,包括《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等名著)的小說巨匠永遠生活在充滿煙火氣的人間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壯觀的圣馬可廣場南側聳立著兩根白色石柱。它乃是威尼斯的官方城門、迎接貴賓的入口處標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西側的石柱上雕刻的是威尼斯的守護神圣狄奧多爾,腳下踩著一條鱷魚。東側的石柱上雕刻的是耶穌使徒圣馬可的標志、也是威尼斯的城徽——青銅飛獅。遺憾的是,人與獅都高踞于石柱頂部,只能借助相機將其拉近,才能看個大概。據介紹,飛獅左前爪扶著一本圣書,上面用拉丁文寫著天主教的圣諭:“我的使者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不過,圣馬可是不可能專心“安息”的,因為他也肩負著威尼斯守護神的職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瑞士的盧塞恩(又譯琉森)的一處石巖上,有一尊丹麥雕塑家特爾巴爾森創作的獅子雕像:因受傷而瀕臨死亡的獅子匍匐在地,神情痛苦且哀傷,其右爪的兩個盾牌上,刻有一個象征瑞士的十字徽章和法國王室的香根草鳶尾。石像上方刻的拉丁文“HELVETIORUM FIDEI AC VIRTUTI”(“獻給忠誠勇敢的瑞士”),透露了背后的故事——法國大革命時期,786名瑞士雇傭兵為保衛路易十六家族的安全而犧牲。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曾稱贊這一雕像為“世界上最悲傷、最感人的石雕”。我想,他之被感動、為之悲傷,決不限于這一故事本身吧,應該還有更深廣的含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夾在瑞士與奧地利之間的蕞爾小國列支敦士登,其街頭也有可觀之處。弗朗茨·約瑟夫二世王子與奧地利貴族小姐吉娜的半身塑像就立在瓦杜茲的街頭,肩并著肩,仿佛在講述他們生死相伴的愛情故事:弗朗茨·約瑟夫大吉娜15歲,因共同的藝術愛好走到一起。丈夫登基后忙于治理國家,妻子結婚后熱衷于慈善事業,兩人親密相守46年。1989年10月18日,吉娜因癌癥去世。死后26天,弗朗茨·約瑟夫也隨之而去。一如吉娜曾說過的:“我和丈夫早已融為一體,我們都不能失去對方。”我想,正是這故事、這段話,讓過往的游客都會在這尊雕塑前駐足、留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比較,意大利佛羅倫薩市的雕塑似乎格外的多,成就也特別高,無愧于“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歐洲文化中心、文藝復興運動發祥地”的歷史定位。隨便提一下,多年前,我就因徐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而向往佛羅倫薩。至今我還認為,他把市名譯成“翡冷翠”,包含了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實在是有創意、耐琢磨、韻味無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市中心的西尼奧列廣場是這些雕塑最為集中的地方。它亦稱為市政廳廣場,因為廣場東南角的韋奇奧王宮(Palazzo Vecchio),又稱老宮,乃是傳統的市政中心,如今也是市政廳的所在地。門前的《大衛》石雕十分高大、極為醒目,雖是復制品(原作已被移至附近的阿卡德米美術館保護起來),仍保留了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神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為雕塑大師的代表之作,以解剖學為基礎,對人體結構和筋肉肌理有準確的把握,采用全裸的方式給予了寫實的表現。雖取材于《圣經》故事,卻突出的是人體的自然健美與沖破束縛的偉力。而這,恰恰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市政廳的右側可見16世紀末活躍在佛羅倫薩的雕塑家章博洛尼亞的青銅作品《科西莫一世騎馬像》。因為是應科西莫一世的兒子為紀念父親——佛羅倫薩美第奇王朝的建立者而創作的,所以基座上還雕繪著他的“豐功偉績”。戰馬肌肉緊繃、筋絡凸現,騎在馬背上的科西莫一世昂首挺胸,豪情萬丈。由于塑像高大,人們不得不仰視,從不同的角度看過去,都能感受到他的威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旁邊還有希臘神話中的海神波塞冬和他的四馬戰車的雕塑(亦為復制品,原作保存在國家博物館)。雕像豎立在八角形噴泉中間高高的底座上,底座裝飾著被鐵鏈鎖住的神話人物斯庫拉和Charybdis,是巴托洛米奧·阿曼納蒂(1563–1565)及其助手的作品。石雕的海神(在羅馬神話中叫尼普頓Neptune)大戰章魚,突出其強健與勇猛。青銅質地,圍攏在周邊嬉戲的涅柔斯(Nereus)和多麗斯(Doris)的女兒們則顯得豐滿、活潑。兩組雕像形成色澤、形態的鮮明對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市政廳的左側前方則是放置多組雕塑的瑯琪敞廊,建造于1376年----1382年,曾是科西摩一世的傭兵衛隊宿營地,所以又名“傭兵涼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敞廊為羅馬柱支撐的三拱門廊,內有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的諸多雕塑。包括詹波隆那的杰作《強擄薩賓婦女》和《赫拉克勒斯與半人馬涅索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前細看,每一尊雕像都很精美。比如涼廊左側前方的“砍殺美杜莎的帕爾修斯”青銅像,是切利尼1554年的作品。取材于希臘神話,展示英雄帕爾修斯右手持劍,左手高舉美杜莎的頭顱的瞬間場景。鮮血從頭顱和頸部涌出滴落的細節表現得十分真切。只是這里展示仍是復制品,原作收藏在巴杰羅美術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毫無疑問,希臘神話已成為雕塑家們取之不盡的素材來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距此不遠的還有圣十字教堂廣場,擁有新哥特式正立面的圣十字大殿就坐落在廣場的東側。天文學家伽利略、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政治家馬基維利亞等名人均安葬于此。像這樣的“先賢祠”,當然少不了著名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不,但丁的白色大理石塑像就佇立于大殿的側前方。他的名作《神曲》由“地獄篇”、“煉獄篇”和“天堂篇”共一百首構成,通過夢幻反映現實,抨擊中世紀的黑暗和愚昧,贊美人生與愛情,堪稱是意大利的民族史詩,無愧于恩格斯給予的高度評價:“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為了他堅持的自由、光明、真理,但丁被長久放逐,客死他鄉(圣十字大殿內僅有他的衣冠冢)。塑像長袍裹身,眉頭緊鎖、憂郁又堅韌的眼神凝望著前方,準確地把他一生的遭遇都濃縮在這一側立的瞬間。沒有查到塑像的作者是誰,但在我看來,已是相當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路走來,我的腦子里總在琢磨,為什么歐洲各國會有那么多的雕塑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許,得追溯歷史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神廟、廣場的雕像就很普遍,比如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雕塑。它是宗教崇拜的象征,權力與美學的結合。作為文化遺產,在中世紀后通過文藝復興而被重新激活并延續下去。何況,基督教統治歐洲千年,公共空間的宗教雕塑早已成為教化和信仰的載體。同時,貝爾尼尼等藝術家為教皇和君主創作宏大雕塑,譬如羅馬的《四河噴泉》。選用多瑙河、恒河、尼羅河、拉布拉他河分別代表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并賦予人形,借助盾牌上的圣彼得的鑰匙和三重王冠,以及百合與鴿子等藝術符號來隱含教會與世俗,極具觀賞性的同時彰顯權力與財富,亦使得雕塑成為城市景觀的核心元素。這些影響,遍及歐洲各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就涉及到城市規劃的問題。歐洲城市注重公共空間的美學。街頭、廣場的雕塑與噴泉、花園結合,用以塑造城市氣質;甚至成為吸引國內外游客并創造經濟價值的城市名片,例如落成于1913年的丹麥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銅像(The Little Mermaid),是丹麥雕塑家愛德華·艾瑞克森的作品,靈感來自于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于是,魚尾人身,跪坐在朗厄里尼海濱礁石上的這尊銅像,就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真純品格、犧牲精神和高潔靈魂的象征,成為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名片。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然,那些凝固了某些歷史事件的雕塑,還有意識形態方面的功能。比如,在德國的現代化都市法蘭克福,有一尊銅鑄的正義女神像。她神情肅穆,左手高舉象征公正的天平,右手緊握象征威嚴法律的利劍。自1611年始,就佇立在老城中心的羅馬貝格廣場上。早期是砂石的,1887年換成了青銅。相傳,塑像下面的噴泉在神圣羅馬帝國的馬蒂亞斯舉辦加冕儀式時曾噴出紅白葡萄酒供市民分享。有意思的是,該塑像面朝著舊市政廳,其含義耐人尋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與羅馬貝格廣場相鄰的還有一座建于1789年的圣保羅教堂。旁側豎著一座20多米高的紀念碑,立于頂端的是和平女神雕像。其所紀念的正是推倒柏林墻,實現東西德統一的政治歷史事件,充分體現了民族認同、渴望永久和平的美好意愿。我曾疑惑,這樣一座政治性極強的紀念碑怎么會建在教堂前呢?細考歷史才知,1849年德國憲法史上第一部確立統一原則的《法蘭克福憲法》就是在這座教堂中誕生的。二戰中教堂基本被毀,戰后得以重建。1848—1849年間,還是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所在地。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和平統一紀念碑”何以選址在這里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顯然,無論是歷史還是當下,歐洲社會普遍注重藝術氛圍的營造。一些國家的政府,還通過“百分比藝術”政策來推動城市景觀雕塑的普及。比如法國,1951年就規定公共工程預算的1%用于藝術,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影響所及,上世紀70年代,美國各大城市也開始將“百分比藝術計劃”法律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東方、回望中國,為城市空間注入人文藝術意趣、營造宜居優美環境的理念也在近些年里越來越深入人心,引起管理者、規劃師的重視。如今,在許多城市的廣場、街道、綠地,頗具美感的藝術雕塑已出現不少。當然,與歐美國家比較,中國城市的景觀雕塑在題材內容、表現手法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不過,仍有共同點,那就是都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社會文明的彰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口市|
错那县|
金堂县|
罗田县|
株洲市|
霍城县|
广汉市|
大埔县|
周至县|
双江|
翼城县|
连州市|
堆龙德庆县|
阳东县|
双桥区|
甘洛县|
沾益县|
湟源县|
舟曲县|
万全县|
高邑县|
灵寿县|
萨嘎县|
达孜县|
盐津县|
诸城市|
华安县|
珲春市|
丰县|
辽宁省|
达拉特旗|
黄骅市|
佛坪县|
桂阳县|
龙陵县|
孟津县|
科尔|
芦山县|
昌乐县|
遵化市|
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