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3月17日老頑童一行,早飯后乘車從大理到龍陵,途中參觀了龍陵的兩處中國遠征軍抗戰遺址:惠通橋和松山戰役遺址。3月19日在去往騰沖途中,參觀了滇西抗戰紀念館和國殤墓園。每到一處,都認真了解有關的歷史文化,學習烈士們英雄事跡和英勇奮斗精神。在這三處中國遠征軍抗戰遺址,老頑童們悼念為國捐軀的烈士,并向烈士們獻花致敬,表達了緬懷崇敬的心情。</b></p><p class="ql-block"><b>行程路線:</b></p><p class="ql-block"><b>?3月17日/大理(住宿地)→惠通橋(參觀)→松山戰役遺址(悼念參觀學習)→龍陵(住宿)</b></p><p class="ql-block"><b>3月19日/瑞麗(住宿地)→莫里熱帶雨林風景區→滇西抗戰紀念館·國殤墓園(悼念參觀學習)→騰沖(住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松山抗戰遺址雕塑群的娃娃兵方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國殤墓園光復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惠通橋</b><b style="font-size:18px;">(3月17日)</b></p> <p class="ql-block"><b>滇緬公路和惠通橋的位置(網絡圖)↓</b></p> <p class="ql-block"><b>橋的故事:惠通橋又名“滇緬公路惠通橋”,位于滇西保山市境內,跨越怒江,是云南的第一座鋼索柔性橋。惠通橋于清同治、光緒年間建成了能通行馱馬的鐵鏈懸橋,取名臘勐橋。后經數次改建,到民國28年(1939年)惠通橋改造成為橋面寬4米,每次可通行一輛10噸卡車的大橋。由于處于高山峽谷之間,素有“天塹”之稱,成為滇緬公路的重要關口。</b></p> <p class="ql-block"><b>由于遠征軍在緬北戰場的失利,日軍于1942年5月3日攻占了我邊陲重地腕町、芒市,5月4日又攻陷了龍陵。5月5日清晨,日軍2派出2000人,企圖裝扮成難民過江偷襲,日軍戰車也發起進攻,欲占領并通過惠通橋。</b></p> <p class="ql-block"><b>此時如果日軍從惠通橋渡過怒江,以當時的戰場形勢,很難抵擋日軍的繼續進攻,日軍有可能不超過10天即可占領昆明,并繼續經下關取西昌、成都,陪都重慶都將陷于危機之中。</b></p> <p class="ql-block"><b>在此危急關頭,為利用怒江天險阻擋日軍進攻云南,千鈞一發之際,工兵營長張祖武果斷下令炸毀了惠通橋,阻止了日軍56師團的繼續進攻,有史學家稱此為“一分鐘改寫了歷史” 。</b></p> <p class="ql-block"><b>民國33年(1944年)6月,盟軍占領陰登山,為復修惠通橋創造了有利條件,到8月18日,惠通橋恢復通車。此后的戰火中,惠通橋又幾經破壞和修復,解放后1950年4月,惠通橋復修完成并使用。1974年6月1日,惠通橋下游400米處紅旗橋通車,惠通橋也拆去橋面木板,停止使用,但仍保留橋塔和主索結構。</b></p> <p class="ql-block"><b>惠通橋在中國的滇西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了解近代特別是抗日戰爭以及滇西交通運輸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證。2019年惠通橋被評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惠通橋雖不再是交通要道,但像一位沉默的老兵,骨子里依然縈繞著不屈的戰魂。</b></p> <p class="ql-block"><b>惠通橋北面不遠的地方,新建的現代鋼架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松山抗戰遺址</b><b style="font-size:18px;">(3月17日)</b></p><p class="ql-block"><b>松山戰役:又稱松山會戰,是抗日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松山位于云南龍陵縣臘勐鄉,是滇緬公路怒江西岸的咽喉,地勢險要,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民國31年(1942年)5月,日軍第56師團占領龍陵后,以三個大隊的兵力3400人,以松山頂峰為主陣地,構筑工事,據守松山,控制滇緬公路70公里,切斷了中國抗戰物資運輸。</b></p> <p class="ql-block"><b>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4年6月中國遠征軍發動了反攻日軍的松山戰役。戰役自6月4日至9月7日,歷時95天,第十一集團軍和第八軍先后投入2萬兵力,對陣日軍1340人(一說3000余人)。經過95天的浴血奮戰,全殲松山日軍。</b></p> <p class="ql-block"><b>松山戰役以“絞肉機”式的殘酷和娃娃兵的悲壯參入而聞名,打得異常慘烈。戰役前期,因低估日軍工事防御強度,遠征軍前五次沖鋒傷亡慘重,246團一度僅剩十余人。后來采用坑道爆破戰術,最終于9月攻克最后一個據點,全殲守敵。戰役中,約有千名9-15歲的孤兒被征召,承擔后勤與偵察任務,有的也直接參戰。9歲的張全勝被俘后,高呼“中國永遠長存”英勇就義,成為民族氣節的象征,展現了中華民族抗戰的堅韌。</b></p> <p class="ql-block"><b>松山戰役中方傷亡7783人,日軍傷亡1200余人(近乎全軍覆沒)。有著壓倒性優勢的中國軍隊,卻在松山上苦戰了近百天,中日雙方的傷亡比率竟高達6:1,只能算是取得“慘勝”!此役是抗戰中首次全殲日軍建制聯隊的山地攻堅戰,被美國西點軍校列為經典戰例。</b></p> <p class="ql-block"><b>松山戰役的勝利,打破了滇西戰役的僵局,拔下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為最終打通滇緬公路奠定了基礎,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它是滇西抗戰中的關鍵性戰役,是中國戰略反攻階段的轉折性戰役,也是中國軍隊首次殲滅一個日軍建制聯隊的戰役,為后續收復騰沖、龍陵創造條件。并重開滇緬公路,保障國際援華物資運輸,直接支援太平洋戰場,亦是二戰亞洲戰場的重要轉折點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向烈士們獻花致敬!</b></p> <p class="ql-block"><b>中國遠征軍雕塑群:總占地面積約1.74萬平方米,由將軍方陣、娃娃兵方陣、駐印軍方陣、女兵方陣、夏裝、秋裝、冬裝方陣、老兵方陣、戰馬方陣、戰車方陣等12個不同方陣組成,總數為402座,寓意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中國遠征軍首次跨出國門入緬抗擊日寇。</b></p> <p class="ql-block"><b>娃娃兵方陣</b></p> <p class="ql-block"><b>老兵方陣</b></p> <p class="ql-block"><b>戰馬方陣</b></p> <p class="ql-block"><b>衛立煌像</b></p> <p class="ql-block">杜聿明像</p> <p class="ql-block"><b>孫立人像</b></p> <p class="ql-block"><b>史迪威像</b></p> <p class="ql-block"><b>松山戰役紀念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騰沖國殤墓園</b><b style="font-size:18px;">(3月19日)</b></p><p class="ql-block"><b>國殤墓園位于云南保山騰沖市西南一公里的疊水河畔小團坡下,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7月7日落成,墓園占地面積88畝。國殤墓園是為紀念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收復騰沖的中國遠征軍二十集團軍陣亡將士而修建,園名取自《楚辭》“國殤”篇。</b></p> <p class="ql-block">國殤墓園主體建筑由大門、陳列館、忠烈祠、烈士墓、紀念塔等組成,同列布于沿東北至西南的主軸線上,松、杉、竹、柏、杜鵑、山茶映襯其間。</p><p class="ql-block">國殤墓園內的滇西抗戰紀念館與墓園融為一體,比較全面的再現了滇西抗戰歷史、弘揚不屈的民族精神。1996年國殤墓園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國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2017年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p> <p class="ql-block"><b>忠烈祠:忠烈祠為重檐敬山式建筑,上檐下懸蔣中正題“河岳英靈”匾額,捐堂正門上懸于右任手書的“忠烈祠”匾額,祠內外立柱懸掛何應欽及遠征軍二十集團軍軍師將領的題聯,走廊兩側有蔣中正簽署的群護國殤墓園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布告”,二十集團軍總司令何援章的“騰沖會戰概要”“忠烈祠碑” 等碑記。</b></p> <p class="ql-block"><b>祠內正面為孫中山像及遺囑,兩側墻體嵌陣亡將士題名碑石,共9618人。</b></p> <p class="ql-block"><b>墓碑群墓碑群立有3346塊騰沖戰役陣亡將士及19名盟軍將士墓碑;另外還安葬有從緬甸南坎、臘戌、芒友等地遷于此的遠征軍將士遺骸。</b></p> <p class="ql-block"><b>紀念塔:小團坡頂一圓形平臺,高約30米,正中聳立著巍峨雄偉的紀念塔,塔頂呈方錐體,東、西、北三面鐫刻“遠征軍20集團軍克復騰沖陣亡將土紀念塔”字樣,塔身呈矩形,正面刻有李根源書的《民族英雄》四字,其余三面刻有第20集團軍總部所撰寫的《騰沖會戰概要》。</b></p> <p class="ql-block"><b>整個小團坡以最上方的紀念塔為中心呈四面八方放射狀排列,以中軸對稱線排列,左邊安葬的是二十集團軍五十三軍陣亡將士;右邊安葬的是二十集團軍五十四軍陣亡將士。</b></p> <p class="ql-block"><b>攻占光復騰沖簡況:1944年5月,滇西反攻正式打響,參戰部隊為11、20兩個集團軍共16萬人,由衛立煌擔任遠征軍司令。5月11日遠征軍先頭部隊五萬人,從怒江東岸到12個地方強渡怒江。</b></p> <p class="ql-block"><b>7月27日,第20集團軍打響了圍攻騰沖的戰役。8月2日,在美軍飛機的配合下,開始向騰沖全線發動進攻。9月14日上午10時,徹底摧毀城內最后一個日寇工事,經歷47天激戰,騰沖光復。而此時的騰沖已經沒有一處完整的房屋,遍地彈坑,烈士的遺體幾乎躺滿了整座城市。此戰,第20集團軍犧牲8440人,負傷12738人,日寇55人被俘,其余全部擊斃。</b></p> <p class="ql-block">倭冢:倭冢位于整個國殤墓園地勢最低的地方。圓形墓穴前,長方形石碑上,有著李根源書寫—“倭塚”,內埋侵騰日軍第五十六師團第一四八聯隊長藏重康美大佐、代理聯隊長太田正文大尉、桑弘大尉的尸體三具。</p> <p class="ql-block"><b>日寇在騰沖犯下了滔天罪行,為了表達對日寇的憎恨,當地軍民在倭塚之中立下了四座跪像,分別為第148聯隊隊長藏重康美、第九中隊隊長太田正人、中將邁騰以及佐賀。但我們沒有看到這四座日寇跪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張華光拍攝 網絡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滇西抗戰紀念館</b><b style="font-size:18px;">(3月19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紀念館滇西抗戰紀念館坐落于騰沖國殤墓園東側,占地面積22.02畝,建筑面積9492平方米,紀念館與原國殤墓園融為一體。紀念館館舍建筑采取框架結構,成“V”字形,寓為勝利之意,主展區采用多空間立體布展的辦法,以抗戰實物為主、兼顧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凸顯了陳展效果和感染力。</b></p> <p class="ql-block"><b>中國遠征軍名錄墻</b></p> <p class="ql-block"><b>紀念館大廳</b></p> <p class="ql-block"><b>展廳分為:抗戰后方、御敵前線、怒江對峙、絕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七個部分,展覽面積5000多平方米,館藏文物10萬多件,展出文物12000件,圖片1500張。紀念館的陳展實物以騰沖民間收藏家段生馗先生30多年來付出畢生精力收集的抗戰文物為主。</b></p> <p class="ql-block"><b>紀念館大廳</b></p> <p class="ql-block"><b>2012年至今,騰沖國殤墓園每年定期舉辦清明抗日先烈忠魂祭活動、騰沖光復紀念活動。2013年,在騰沖國殤墓園舉行了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公祭儀式。</b></p> <p class="ql-block"><b>飛虎將軍 陳納德</b></p> <p class="ql-block"><b>好啦大幅油畫</b></p> <p class="ql-block"><b>謝謝你的瀏覽欣賞和關注!</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4月20日</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狮市|
宝清县|
丰顺县|
长沙市|
瓦房店市|
通城县|
建水县|
延吉市|
南充市|
河津市|
石城县|
湖州市|
静安区|
会昌县|
社旗县|
乐安县|
漳浦县|
惠安县|
白朗县|
炉霍县|
涟源市|
句容市|
濮阳市|
诏安县|
汶上县|
吴堡县|
福海县|
宝山区|
孝义市|
贵阳市|
湘阴县|
孟州市|
桃源县|
永定县|
公主岭市|
阜康市|
宁津县|
乌拉特后旗|
田东县|
长泰县|
秦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