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倉房鎮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西南部,丹江口水庫西岸半島,與湖北省丹江口市接壤。該鎮地處秦嶺終南山東麓,集山區、庫區、偏遠區為一體,國土面積155.68平方千米,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8%。倉房鎮因西漢未年王莽攆劉秀屯兵聚糧而得名。該鎮歷史上曾是博山侯孔光的封地,時稱博山侯國。光武帝劉秀稱帝前,曾在此駐軍,并筑倉房儲糧。倉房鎮現轄12個行政村,2019年末戶籍人口為11367人,全年人均純收入4800元。該鎮有工業企業32個,其中規模以上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3個。境內的香嚴寺始建于唐代,曾是慧忠國師的道場,也是著名的佛教寺廟。</p> <p class="ql-block">倉房鎮十字口“楚都耀鳳”碑記</p> <p class="ql-block"> 香圣境廣場,它位于河南省淅川縣倉房鎮和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鎮交界處的鳳凰嶺距千年古剎香嚴寺3.5公里,總面積3500畝,這里山青水秀空氣凈爽,建筑精美,法相莊嚴,是旅游觀光,休閑娛樂避暑納涼的極佳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香圣境廣場</p> <p class="ql-block"> 靈山法會浮雕,1500余平方米,盡顯釋迦牟尼靈山法會之盛狀。10尊菩薩、24釋天、500羅漢薈集靈,聆聽佛祖講法布道。浮雕墻上方,巍然矗立釋迦牟尼佛祖雕像,法相莊嚴,靈光普照。浮雕墻右上方塑一巨象,神態安然,和悅舒祥。浮雕墻下方建有演藝樓榭和舞臺,為舉行法會和文藝活動之場所。</p> <p class="ql-block"> 香嚴寺,又名長壽寺、香嚴長壽寺、顯通禪寺,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倉房鎮白崖山,國家4A級景區。寺院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現存殿、堂、樓、閣及各種建筑141間。</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又稱闕,在封建社會,它是功德、地位和尊嚴的象征。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憲宗朱建深給寺院賜名“顯通禪寺”,因此牌坊上面的橫額上刻有“敕賜顯通禪寺”六個大字,此字由當時的附馬都尉沐昕親筆所題,字體剛勁有力,龍飛鳳舞。這座牌坊為三門四柱式,由四根丈余高的大石柱嵌連一體,石柱頂端為寶珠式雕飾,下部有覆盆柱基,根部前后還有雕刻著卷云紋的抱鼓石。結構勻稱合理,堅實穩固、蔚為壯觀。所用石料頗為講究,此石名礫巖(火山沉積巖),石質十分堅硬,牢不可摧。此牌坊經歷了四百八十多年的風吹雨淋,毫發無損,巍然屹立。橫額背面刻有“大明唐府重建嘉靖已亥孟春立”字樣。明朝時南陽被封為唐王府,這座牌坊由南陽唐王府負責修建。嘉靖已亥指的是1521年,“孟春”指的是春天的第一個月。</p> <p class="ql-block"> 香嚴寺東側是龍山,西側是虎山,北側依傍后嶺,南側則拱抱著面山,整個地形如同一朵蓮花,而寺院恰好坐落在蓮花的正中。該寺主體建筑有山門、韋馱殿、凝月軒、大雄寶殿、接客廳和藏經樓。</p> <p class="ql-block"> 韋馱殿,系硬山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與一般殿堂不同,該殿是一座倒座式建筑,正門向北面向寺內,背門坐南朝向院外,即坐南朝北。中間空門是開著大門,兩邊的無相門和無作門是用窗子代替。進入大門,兩邊的青石門框上雕刻著一副對聯,上聯為“志在春秋尼山而后一夫子”,下聯為“明光日月佛國之中大圣人”。孔子是文圣,關公為武圣,一儒一道文化在佛教寺院融合,使香嚴寺成為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寺院。黑漆大門左右分別寫有“龍”“虎”二字,門上匾額橫書“香嚴古剎”四字。殿內迎面坐著的正是關圣帝君,關公本是道教神靈,在民間也被稱為伽藍菩薩。殿后則供奉著韋馱,前供關公后供韋馱的寺院殿堂比較少見,香嚴寺韋馱殿是清代建造的,韋馱殿前原有一山門,在明末被李自成起義軍燒毀。后來雖恢復了簡易山門,后被毀,現在韋馱殿又兼顧了山院的相關古建筑,周邊環境也得到很大改善。</p> <p class="ql-block">韋馱殿</p> <p class="ql-block"> 香嚴寺始建于唐朝,原是慧忠的道場,后來在此建寺。唐宣宗曾在此寺內避難,并剃度出家。自唐代宗頒旨予以保護起,香嚴寺便與白馬寺、相國寺、少林寺并列為中原四大名寺。唐代以后,該寺曾經歷兩次復興。明永樂年間,寺院得以重建,規模龐大,被譽為十方長壽大香嚴禪寺。到了康熙年間,第58代住持重建香嚴寺,使其再度興盛。2009年9月,河南萬正集團接管香嚴寺,與淅川縣人民政府簽定“香嚴寺佛文化生態旅游區”建設協議,投資1.5億元,先后修復香嚴寺韋馱殿等。并且在豫鄂兩省交界處征地2平方千米,建造了慧忠廣場(香嚴寺綜合服務區),為香嚴寺建寺1300年大典打造了文化平臺。1986年,香嚴寺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4A級景區。</p> <p class="ql-block">鐘樓</p> <p class="ql-block"> 香嚴寺的第四座殿堂就是法堂。法堂也稱講堂,乃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也是佛門選拔人才的地方。堂內供奉彌勒佛像,這里的彌勒佛像與西方的彌勒佛像略有差異。此像身寬體胖、雙目微合、滿面笑容,是根據奉化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代表佛教“生平等心、呈喜悅相”,即以清凈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以滿面笑容接待一切大眾。</p> <p class="ql-block"> 過廳,又名接官廳,為歇山式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四邊挑檐,廳內脊坊上墨書“大清光緒五年三月”并繪有圖案,廳內中部有十五層石臺階。</p> <p class="ql-block">過亭</p> <p class="ql-block"> 穿過過廳,就到了寺院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為清乾隆年間重建。該殿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廡殿歇山頂式建筑,總面積690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周圍環廊,有26根合抱大柱,柱高7米,下為柱礎。殿內還有8根“通天大柱”,直托屋頂梁架,明次間安裝門的功能。有隔扇門12扇。大殿建筑墻壁厚度有一米,門窗大多是透花精雕,還有精美的磚石雕等裝飾,為大殿增添了不少內涵。殿內中部彩塑釋迦牟尼像,房間周邊的平臺上供奉有十八羅漢像,墻壁內原來還分布著幾十個佛龕,里面供奉著木、石等各類材質的佛像,現已無存。大雄寶殿內還有一個重要的看點,是三面墻上有多幅清代壁畫,共403.9平方米,為河南省現存面積最大的寺院壁畫。這些壁畫多是道教題材,如朝元圖;也有佛教方面的,如觀音圖等。人物刻畫生動、傳神,均為彩繪,對研究古代工藝美術史、宗教史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史料。香嚴寺在“文革”中曾遭到嚴重破壞,這些壁畫被石灰覆蓋。改革開放后當地文化部門洗去石灰,保存幾百年的壁畫,又呈現在人們面前。</p> <p class="ql-block"> 望月亭大雄寶殿后是望月亭,也稱指月處、宣宗皇帝殿,占地60多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為重檐硬山頂建筑,其檐上還有三彩斗拱,廳前為10余層青石臺階。據其旁邊的碑刻記載,此建筑重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傳說是唐宣宗在此避難的七年時間里時常在夜里對天望月,期待能早日回到長安,故名望月亭。</p> <p class="ql-block">望月亭</p> <p class="ql-block"> 穿過寺院第四階法堂,就到了藏經樓。它位于寺院最高的一階,此樓面積達480平方米,僅次于大雄寶殿。硬山式建筑,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前出廊,五柱、八檁[lǐn]、五架梁,四枋上裝飾有壁畫30余幅,多為人物、動物、山水等,每幅都頗具特色。殿內分兩層,上層過去收藏大量經書,下層正中則供奉有佛像。</p> <p class="ql-block"> 法云塔七級佛塔,國內罕見的七級浮屠法云塔,是清代為紀念顓愚謐禪師而建,此塔系七級六棱穴地,高三丈余,紅色大理石建筑,上邊布滿了精致的人物、動物等石雕圖案。</p> <p class="ql-block"> 石磨景觀是水磨溝村水文化和傳統農耕文明集中體現,也是對水磨溝村名稱來歷的最好詮釋,共收集傳統石磨50余扇,建造水磨房一座、水車一座,吱吱呀呀的水磨聲把人們帶入一個古老的夢幻的農耕文明時代。</p> <p class="ql-block">磨溝村</p> <p class="ql-block">早上坐渡輪過丹江水庫,到石橋渡口,改坐大巴車,去西峽火車站坐火車回西安。</p> <p class="ql-block">丹江水庫</p> <p class="ql-block">到達石橋渡口</p> <p class="ql-block"> 西峽縣位于豫西南邊陲,伏牛山南麓,南陽的西北部,鄂、豫、陜三省交匯的“金三角”地帶,東鄰內鄉縣,南接淅川縣,西連陜西省商南縣,北靠伏牛山老界嶺,與盧氏、欒川、嵩縣接壤,總面積3454平方千米。處于古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的縫合帶,是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核心區。</p> <p class="ql-block">西峽火車站</p> <p class="ql-block">火車到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家庄市|
嘉荫县|
彩票|
普宁市|
勃利县|
象州县|
龙井市|
灌云县|
聂荣县|
临澧县|
奇台县|
黄冈市|
合江县|
临海市|
西华县|
资源县|
冕宁县|
绥江县|
镇原县|
延津县|
洮南市|
九江县|
石门县|
富锦市|
什邡市|
霞浦县|
遂昌县|
尼勒克县|
顺义区|
英超|
温宿县|
绥江县|
阜宁县|
台东县|
景宁|
类乌齐县|
定结县|
湘乡市|
衡水市|
墨脱县|
庐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