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0日退休同事33人一行臺州府城臨海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臺州府城沙盤</p> <p class="ql-block">紫陽街歷史街區簡介</p><p class="ql-block">紫陽街歷史街區一臺州府城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街區,是府城千年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上的紫陽古街商鋪林立,酒樓茶肆鱗次櫛比,百年老字號敘豐園館店、王天順馬蹄酥、同受和茶食店、一洞天茶館、岑震元藥號、蔡永利秤店等位居其中。古街全長1080米,寬4一5米,為南北走向,兩側均為二至三層木結構建筑,整條街保留了明清建筑風格,灰雕灰線精美而吉祥;五堵跨街而建的防火墻別具特色。因街北端有道教南宗始祖紫陽真人張伯端的故居一一紫陽道觀,故名此街為“紫陽街”。</p><p class="ql-block">為了加強對紫陽古街傳統風貌的整體性保護,臨海市人民政府自2004年9月開始,對紫陽街歷史街區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再現了府城深厚的人文歷史和繁華的商業盛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興善門</p> <p class="ql-block">甕城~興善門</p> <p class="ql-block">表演節目~大開城門</p> <p class="ql-block">演員演戚繼光夫婦</p> <p class="ql-block">表演節目視頻</p> <p class="ql-block">紫陽古街</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銀行臺州支行舊址</p><p class="ql-block">紫陽街249號,民國時期建筑風格。東向,正房三開間,兩廂各四間,中為過道。五柱,東大門處有小天井,外臺門羅馬柱、外方內圓。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臺州地區金融中心,中國人民銀行臺州支行舊址。</p> <p class="ql-block">網紅百年老店王天順</p> <p class="ql-block">網紅三色糕</p> <p class="ql-block">小哥玉米汁</p> <p class="ql-block">臺州府城 邵家渡大鼓 </p><p class="ql-block">邵家渡大鼓,大鼓高1.95米,直徑2.2米,重500千克,鼓面由整張黃牛皮制成,鼓聲清脆洪亮,能傳百米之外。中央電視臺《華夏文明》欄目組曾專程來臨海拍攝《邵家渡大鼓》節目。</p> <p class="ql-block">網紅府城呂氏泡蝦</p> <p class="ql-block">相思腸店</p> <p class="ql-block">洪昌岳雜貨店</p> <p class="ql-block">大劇場茶館</p> <p class="ql-block">老醬鋪子</p> <p class="ql-block">蔡永利木桿秤</p><p class="ql-block">蔡永利秤店創辦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是臺州府城最古老的百年老店,也是中國秤史的一個縮影。秤的歷史源遠流長,曾是每個中國家庭必備的工具。同時,秤代表著公正,正直和公平,是中國核心價值的體現。</p> <p class="ql-block">臺州府城 朱自清紀念館 </p><p class="ql-block">朱自清紀念館為民國時期建筑,原系中國人民銀行臺州支行。該館主要展示朱自清兩度來臨海任教的始末,以及其在臨海期間創作了《匆匆》等文學作品的淵源。</p> <p class="ql-block">十 傘 巷 </p><p class="ql-block">臺州府城興善門內側、紫陽街南端有“十傘巷”、“三撫基”二條古巷,這一帶即是明代名臣王宗沐家族的府第。臺州人譽稱王氏家族為“父子四進士,一門三巡撫”。王宗沐和兒子士崧、士琦、士昌皆登進士,此所謂“父子四進士”;而且,王宗沐與次子士琦、三子士昌都官至都察院都御史兼巡撫,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此所謂“一門三巡撫”,在臺州府可謂榮耀之極。王宗沐及子皆為官清廉,頗有政聲。相傳父子三人為官,受各地百姓贈“萬民傘”計有十頂,“十傘巷”因此得名。清代,昔日顯赫的巡撫府第已成尋常百姓家,遂將王氏故居前面街巷取名“三撫基”。</p> <p class="ql-block">永清坊</p><p class="ql-block">臺州府城 坊墻 </p><p class="ql-block">系由唐宋時期里坊制度所衍生。現坊墻的主要功能是起著防火隔離作用,同時也體現了臺州府城舊時繁華與歷史滄桑,成了古城中的道道風景。紫陽街和西門街現留存有永靖坊、清河坊、迎仙坊、奉仙坊、悟真坊、廣文坊、順政坊和迎春坊8座明清時期建筑的坊墻。</p> <p class="ql-block">上城墻興善門售票處</p> <p class="ql-block">臺州府城墻</p><p class="ql-block">臺州府城墻,又稱“江南長城”,始建于東晉,擴建于唐,定型于宋,兼具御敵和防洪雙重功能,其建筑之獨特,形制之規范,保存之完好,為全國罕見。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古建筑學家、長城學會原名譽會長羅哲文譽其為北方明長城的“師范”和“藍本”。</p> <p class="ql-block">戚家軍</p><p class="ql-block">戚家軍,因戚繼光招募新兵,組建新軍,駐沿海抗倭而得名。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繼光見義烏礦工彪悍、勇敢、忠誠,罷所部舊兵,招募4000余名義烏新兵,后從臺州民間招募1000余人,充實軍力。戚繼光創立攻防兼備的“鴛鴦陣”法,精心訓練,形成一支武藝精,戰術強,守紀律,聽指揮的精銳之師,人稱戚家軍。戚家軍在臺州抗倭九戰九捷,平定浙江倭患。</p> <p class="ql-block">"大將軍 炮臺 </p><p class="ql-block">“大將軍”炮臺,炮臺架有古炮一尊,人稱“大將軍”。此炮長近三米,重約數千斤,炮身有銘文“644”及西文字樣,原為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從荷蘭人手中繳獲。清順治年間,鄭成功所部第三次攻擊臺州時遇“颶風”沉船。后為清軍撈獲,一直保存臨海,此門為復制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甕城</p><p class="ql-block">甕城,又稱“月城”,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其主要功能為軍事防御,因臺州府城常受洪水侵襲,為減輕洪水的沖力,故其外側建成半圓形。</p> <p class="ql-block">馬面</p><p class="ql-block">馬面,城臺的別稱,凸出城外,形如馬臉。古時戰爭時期,守軍可以憑借馬面向兩側射箭或投擲石塊,消除平面城墻形成的死角。臺州府城墻的弧形馬面為全國獨有,除軍事功能外,亦具減少洪水沖擊功能,體現了古人高度的智慧與高超的技藝。</p> <p class="ql-block">巾山</p><p class="ql-block">巾山,又稱巾子山,是臨海的標志。相傳皇華真人得道升天時,掉落的頭巾化成此山。山臨水,城抱山,山有雙峰,一山四塔。山中古跡眾多,歷代名人多有題詠,為浙東“唐詩之路”樞紐地。</p> <p class="ql-block">神龍古剎</p> <p class="ql-block">龍興寺</p> <p class="ql-block">孫順德拍攝制作</p> <p class="ql-block">臺州府城靈江風景視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阳县|
大同县|
陆川县|
晋州市|
台东市|
朝阳市|
九台市|
淅川县|
清徐县|
和平县|
南丰县|
新建县|
青冈县|
侯马市|
西宁市|
墨竹工卡县|
奉贤区|
宁海县|
聂拉木县|
溧水县|
长丰县|
万全县|
大荔县|
都昌县|
正定县|
张家港市|
马关县|
神池县|
新宁县|
三江|
平果县|
万盛区|
莱阳市|
镇雄县|
砀山县|
尉氏县|
鄂州市|
广河县|
鄂托克前旗|
准格尔旗|
利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