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1962.10.20.~11.21.)</b></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從1951年起印軍就不斷侵占中國領土,中印之間幾經交涉、談判均無果,1959年策動叛亂的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到庇護,印度政府策動和支持的西藏農奴主叛亂遭到失敗。后來印度又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尼赫魯公然拋棄中印友好的旗幟,把中國政府謀求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努力和克制忍讓視為軟弱可欺。進而得寸進尺,對中國步步進逼。1962年9月中央就認為不得不進行一場自衛反擊。10月17日,中央軍委作出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命令。<b>戰斗于1962年的10月20日發起,經過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一個月時間的奮起反擊作戰,達列了預設目標,于1962年11月21日基本結束,這次戰爭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b></p> <p class="ql-block">多年來坊間和網站常流行所謂“紀實”胡編的情節,說什么解放軍乘勝追擊,甚至兵臨新德里城下之類,還有一些抱怨中國獲勝后不該過早撤軍,和徹底地固守住中方的邊界線。他們不知道<b>在那么困難條件下,把仗打到那個程度已是最大的勝利。中印邊界爭端在當年已不可能解決,能通過一仗爭取幾十年邊境安定,乘勝即撤是毛主席非常高明的一著棋,是保衛我國和平建設環境的一個重大歷史貢獻。</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事件背景</b></p><p class="ql-block"><b>中印邊界可分為東、中、西三段,全長近2000公里。是一條歷史形成、雙方都認可的傳統習慣線。 </b>1951年起,印度軍隊越過傳統習慣線向北推進,侵占了“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此后,印軍又侵占了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兼則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區。</p><p class="ql-block"><b>1959年人民解放軍取得西藏平叛的勝利后</b>,印度政府公開向中國提出將東段9萬平方公里和西段3.2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劃歸印度,在其無理要求遭中國政府拒絕后,便推行“前進政策”,繼續蠶食中國領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多人。</p><p class="ql-block"><b>從1961年開始,印軍在中印邊界西段中國境內先后設立了43個軍事據點。印度政府侵占我國領土和部署對華戰爭的規模和程度,都超過了過去的英帝國主義。</b>尼赫魯得意忘形,一再拒絕中國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建議,決心鋌而走險,訴諸武力。</p><p class="ql-block"><b>中國政府和邊防部隊遵照和平談判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一貫立場,對印軍的不斷入侵挑釁和蠶食祖國領土的行徑,始終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裝沖突的措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2年10月2日,尼赫魯聲稱:印度政府要"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12日,他公開下令:要把中國軍隊從印軍侵占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接著10月14日,印度國防部長也宣稱:要同中國打到最后一個人、最后一支槍。他又乘飛機趕中印邊界東段的印度邊境提斯普爾城,進行軍事部署。隨即印軍在東段大量增加兵力。10月17、18兩日,入侵印軍在東段和西段邊境上,向中國邊防部隊進行猛烈炮擊,挑起了大規模的邊界武裝沖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i><u>圖為西藏軍區前線指揮部總指揮張國華</u></i></p><p class="ql-block"><b>中國政府為了保衛祖國邊疆的安全,讓印度政府接受應有的教訓,創造中印邊界問題談判解決的條件。1962年10月17日作岀,對入侵印軍進行反擊的決定。</b>中央軍委立即對反擊作戰作中的,軍事指揮,政治動員,后勤保障等項工作下達指示,<b>務求初戰必勝,揚我國威。</b></p><p class="ql-block">西藏、新疆邊防部隊立即進入了戰備狀態。由<b>西藏軍區組成了"以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為總指揮的“西藏軍區前線指揮部”,主要成員有西藏軍區司令員副司令員鄧少東、趙文進,司令部副參謀長石伴樵,政治部副主任呂義山,后勤部副部長于一星等,主要負責中印邊界東段的作戰指揮。新疆邊防部隊組成了"新疆軍區康西瓦指揮部",由副軍長何家產任總指揮。主要負責中印邊界西段的作戰指揮。</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中印邊境兩軍態勢:</b></p><p class="ql-block"><b>印方兵力:</b>1962年9月20日,印度軍隊在東段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克節朗地區中國邊防部隊發起攻擊,10月10日,向東段的中國尺冬哨所攻擊。印度向中印邊境集結重兵,在東段,部署了1.6萬余人兵力;在西段,印軍部署1個旅部6個步兵營、1個機槍營及若干配屬分隊共5600余人。</p><p class="ql-block"><b>中方兵力:</b>解放軍投入4個師、3萬多人的兵力。軍委還調動第21軍、第54軍充當預備隊。</p><p class="ql-block">1. 主力部隊:中央軍委批準組建的西藏軍區前進指揮部,代號"藏字419部隊",</p><p class="ql-block">下轄3個團:154團、155團、157團,共7968人。</p><p class="ql-block">2. 邊防部隊?:西藏和新疆軍區的邊防部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中印邊界反擊作戰經過:</b></p><p class="ql-block"><b>第一階段:1962年10月20日~28日</b></p><p class="ql-block"><b>在東段,</b>10月20日,西藏參戰邊防部隊針對克節朗地區印軍第7旅部署前重后輕、翼側暴露的特點,集中主要兵力,向印軍左右兩翼發起攻擊,迅速攻占卡龍、克寧乃、沙則等地;以一部兵力在山南軍分區協同下,向印軍正面扯果布、邦岡丁攻擊,另一部兵力向左側后章多迂回攻擊。攻克了印軍在克節朗地區的主要據點,印軍部署迅速瓦解潰逃。中國邊防部隊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向“麥克馬洪線”以南發展進攻,23日攻占達旺。<b>此戰,殲滅了印軍第7旅,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部分中國領土。</b>首戰證明,<b>中國軍隊對付這種作戰積極性甚差、偏重依賴工事固守之敵,最有效的戰術便是穿插迂回。</b></p><p class="ql-block"><b>在西段,</b>新疆邊防部隊在高山缺氧、氣候嚴寒的條件下,<b>10月20日起,首先對侵入加勒萬河谷、紅山頭等地印軍據點發起強攻,全殲守敵;爾后向班公湖、巴里加斯等地區轉移兵力作戰,28日結束戰斗,共拔除了印軍侵入中國境內的37個據點。</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在23日東段殲滅了印軍第7旅,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部分中國領土后。<b>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三項建議,并命令東線反擊作戰部隊停止追擊。</b></p><p class="ql-block">但印度政府再次拒絕這一和平建議,宣布全國處于緊急狀態,進行戰爭動員。調整部署,至11月中旬,在中印邊境地區的兵力增加到3萬余人。于11月11日、14日、16日,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了全線反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二階段:1962年11月16~11月21日</b></p><p class="ql-block"><b>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中國邊防部隊再次向入侵印軍實施反擊作戰。</b></p><p class="ql-block"><b>東段:瓦弄方向,</b>西藏邊防部隊于11月16日對印軍第11旅發起反擊,<b>于21日進至金古底,逼近了傳統邊界線;</b></p><p class="ql-block"><b>東段:西山口-邦迪拉方向</b>,西藏邊防部隊針對印軍成線式配置、前重后輕的特點,18日,對印軍進行多路攻擊。19日,攻占了邦迪拉,隨即展開搜剿、追擊作戰,<b>于21日全部清除了西山口-邦迪拉地區的印軍據點。</b></p><p class="ql-block"><b>西段:</b>新疆邊防部隊自18日至20日,清除了印軍設在中國境內的所有據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著名戰斗:在第2階段反擊戰中,著名的戰斗有西段線上的西山口戰斗、班公洛地區反擊戰和東段線上的瓦弄地區反擊戰等幾次激烈的戰斗。</b></p><p class="ql-block"><b>其中瓦弄地區反擊戰,是由第54軍軍長丁盛指揮的作戰。</b></p><p class="ql-block">瓦弄,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以北。其東、南與緬甸、印度相鄰。該地區山高林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斷崖峭壁,河流交錯湍急,易守難攻。入侵印軍第十一旅4個營2000余人憑險扼守。1962年11月16日晨,中國邊防部隊以2個團又一個營向瓦弄之敵發起攻擊,分割殲滅。印軍十一旅旅長等人見勢不妙,下令全線撤退,本人隨四軍軍長考爾乘飛機倉惶逃跑。印軍大部潰散。</p><p class="ql-block">16日17時許,中國邊防部隊攻占瓦弄。一部轉入搜剿,主力乘勝向南追擊。到21日,我軍進至薩木維爾和金古底,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部隊奉命停止追擊。瓦弄之戰,共殲滅印軍1200余人。</p><p class="ql-block">瓦弄反擊戰中,戰士陳代富奉命執行摧毀地堡任務,當他將爆破筒塞入地堡時,被印軍推了出來。在危急時刻,他爬上地堡,扒開堡頂積土,將爆破筒從頂蓋圓木間隙插入,并用胸口頂住爆破筒,不讓印軍推出。當爆破筒即將爆炸的一瞬間,他迅速滾出了地堡。地堡被炸毀了,打通了部隊前進的道路。戰后,國防部授予他“戰斗英雄”稱號。人們稱贊他是活著的黃繼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u>藏區群眾歡送反擊部隊凱旋撤回</u></i></b></p><p class="ql-block"><b>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停火、后撤。</b></p><p class="ql-block">12月1日至1963年3月1日,<b>我邊防部隊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20公里以北地區。</b></p><p class="ql-block">隨后,中國政府向印度政府交還了繳獲的大批裝備,釋放了3900名被俘官兵。</p> <p class="ql-block"><b>中印邊界反擊戰雙方傷亡狀況:</b></p><p class="ql-block">中印邊界反擊作戰,歷時一個月。中國軍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4個旅的各1部(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共斃傷、俘獲印軍8700余人,(其中斃傷4885人,俘獲3968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p><p class="ql-block">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整個反擊戰的花費約為4億元人民幣,占同年國家57億元的軍費開支中的7%,并占同年國家財政314億元的總支出中的1.3%。<b>中國方面的損耗并不大,卻使印度舉國震動、膽戰。</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歷史影響:</b></p><p class="ql-block">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中國邊防部隊在特殊高原地區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反侵略作戰。戰區自然環境惡劣,部隊機動、指揮、協同不便;交通線長,運輸補給困難。<b>在這種極為惡劣的戰場上速打速撤,達到教訓印軍后凱旋,不僅在軍事上居于主動地位,而且很好地顯示了中國的和平誠意。</b></p><p class="ql-block">中央軍委靈活運用軍事、政治、外交手段,<b>不僅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爭的主動權。</b></p><p class="ql-block">反擊作戰部隊克服高原嚴寒、山高谷深的困難。<b>大膽運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圍戰術手段。發揚吃苦耐勞、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勝利地完成了作戰任務,保衛了國家領土主權。</b></p><p class="ql-block">解放軍邊防部隊,<b>緊緊依靠邊疆各族人民群眾,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仇敵愾,英勇戰斗,驅逐了入侵的印軍。</b>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評價這次戰爭,<b>是“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政治軍事仗”,并估計此戰可保十年安定。事實證明,這一仗給中印邊界帶來了六十年的和平。</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中印邊界反擊戰63年后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中印邊界爭端,<b>是兩個亞洲大國之間復雜的爭端,有著歷史和現實的諸多糾葛,絕非一方使用武力能解決。</b>中國一直主張以互諒互讓方式談判解決,后因印方拒絕此建議并以武力破壞現狀,才被迫還擊。在下反擊決心時,毛主席便在中央會議上說明,<b>這一仗的目的是讓尼赫魯認識到用武力解決邊界問題是行不通的。</b>當時中央對部隊提出“打狠打痛”的要求,就是想讓印度政府得到教訓,并非想解決邊界問題,何況中國方面,在政治上是堅決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p><p class="ql-block">1962年11月21日,解放軍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反擊都已獲勝,并逼近傳統習慣線(并未進入印度境內)。這時<b>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停火,并從12月1日起至翌年3月將部隊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本側20公里內。</b>這一聲明出乎印度乃至世界上眾多國家的意外,也使許多中國人長期不理解,然而這是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在反擊之前訓的既定方針。<b>只是給印度政府一個教訓,并無侵占他國領土之意,斗爭有理有節。</b></p><p class="ql-block">中國被迫進行自衛反擊戰,打是為了和,不打不能和,打不贏也不能和,打過頭了還會影響和。<b>多少年來,中國方面在邊防、海防線上都是被迫地、有限地使用武力,目的都是為了爭取一個和平建設的環境。回顧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的歷史,恰恰能在這方面給國人以重要的啟示!</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附件1:麥克馬洪線</b></p><p class="ql-block">?1903年11月(光緒二十九年九月)英國又發動了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戰爭。1904年8月3日侵占拉薩,9月7日英方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布達拉宮簽署了不平等的《拉薩條約》。</p><p class="ql-block"><b>在1914年西姆拉會議期間,英國代表亨利·麥克馬洪與西藏地方代表秘密換文,將中國西藏的門隅、珞隅和察隅等藏南地區劃入英屬印度。意在推動西藏獨立,但該協議未經中國中央政府批準。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者單方面劃定的非法中印邊界線,歷屆中國政府均聲明不承認其合法性。?[</b>北洋政府(1914年)、國民政府(1947年)和新中國政府(1954年)<b>]</b>。印度1950年1月26日正式成立印度共和國,獨立后,仍繼承了殖民時期的這份遺產。該線涉及約9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爭議,并至今持續引發中印邊境沖突。??</p> <p class="ql-block">附件2:中印邊界現狀:</p><p class="ql-block">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西段長600公里,中段長450公里,東段長650公里。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中印邊界全線從未正式劃定。</p><p class="ql-block">各段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爭議,爭議區共有8塊,爭議總面積約12.5萬平方公里。其中,西段3塊,爭議面積3.35萬平方公里,除一小部分由印度控制外,大部分一直由中國管轄;中段4塊,爭議面積約2千平方公里,大都在印度手里;東段爭議面積最大,約9萬平方公里,均在印度控制之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合奇县|
阿坝县|
昌宁县|
淮滨县|
柳州市|
南涧|
资溪县|
延庆县|
宿州市|
读书|
常宁市|
太白县|
浦东新区|
惠州市|
府谷县|
彩票|
黑山县|
大丰市|
红河县|
板桥市|
台湾省|
彩票|
施甸县|
陇西县|
临泽县|
桦南县|
遂昌县|
高淳县|
南宫市|
隆林|
临漳县|
芦山县|
大足县|
璧山县|
余姚市|
江源县|
定襄县|
喀喇|
阿图什市|
太原市|
乌鲁木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