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名橋(原名:清寧橋),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南門外的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是無錫古運河上保留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清名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43.2米,寬5.5米,高8.5米,橋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崗巖堆砌而成。清名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康熙八年,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p><p class="ql-block">名稱由來</p><p class="ql-block">清名橋是無錫“寄暢園”的主人秦耀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的,因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到了道光年間,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寧改名為清名橋。</p><p class="ql-block">歷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清名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康熙八年,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1986年,清名橋被列為無錫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清名橋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無錫市文管部門對清名橋完成外立面修復。2014年,中國大運河打包申遺,清名橋街區憑借“千年水弄堂,運河絕版地”成為大運河上重要的世界遺產點。</p><p class="ql-block">軼事</p><p class="ql-block">1986年3月,日本作曲家中山大三郎來錫游覽了清名橋,回國后創作了歌曲《清名橋》,擴大了無錫的影響。</p><p class="ql-block">歷史上,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多次南巡經過清名橋,著名民間藝人瞎子阿炳也常在橋堍嫻熟地演奏二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p><p class="ql-block">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據史料記載,3200多年前,泰伯奔吳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于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內開鑿了中國最古老的運河伯瀆港,后吳王夫差開鑿無錫古運河,至隋、元時期,伯瀆港、無錫古運河與京杭大運河連通,成為貫通中國南北水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街區總面積47.74公頃,保留著傳統“一河兩街”的河街空間格局,遺存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4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18個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控制保護單位4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6處,歷史建筑60處,集中展現了運河文化、工商業文化、鄉紳文化、水鄉人居文化等豐富的文化內涵。</p><p class="ql-block">祝大椿故居</p><p class="ql-block">祝大椿故居位于梁溪區伯瀆港117號,地處無錫古運河和伯瀆港的交匯處。祝大椿是無錫民族工商實業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祝大椿故居規模較大,建筑精致,特色明顯,主建筑始建于清代,在歷經了一個世紀的變遷后,仍保存完好,是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修復較為完整的清代名人故居,也是街區內故居中規模最大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古運河博物館</p><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30日,位于無錫市梁溪區清名橋廣場的遇見古運河博物館正式開館,首展“遇見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藝術展”同步啟幕。此次首展后,博物館還會呈現包括《遇見古埃及》《遇見莫奈》《遇見敦煌》《永恒的風景》《遇見拿破侖》《遇見達利》等主題展覽。</p><p class="ql-block">巡游線路南北塘環線,先北后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塘起點。</p> <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自拍。</p> <p class="ql-block">清名橋。</p> <p class="ql-block">古風依存。</p> <p class="ql-block">水仙道院全年法務計劃。</p> <p class="ql-block">北塘結束,過橋進入南塘。</p> <p class="ql-block">窯洞入口處。</p> <p class="ql-block">進窯。</p> <p class="ql-block">仰望“出煙孔”。</p> <p class="ql-block">窯洞頂部處。</p> <p class="ql-block">青名橋上俯瞰。</p> <p class="ql-block">橋面一。</p> <p class="ql-block">橋面二。</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大福紡織公司”的界牌。</p> <p class="ql-block">再見,南下塘。</p> <p class="ql-block">江尖公園的原址為江蘇省無錫市江尖渚,歷史悠遠、文化底蘊深厚、古建筑遺存豐富。</p><p class="ql-block">呈長三角形的江尖公園周長約800米,它地處穿城而過古運河的北塘段,恰處運河中流,古運河經此分支,一支沿東南方向往西門而泄,另一支沿東北方向經蓮蓉橋而去。置身似呈長三角形的江尖公園。值得稱道的是,江尖公園作為鬧市區的河心公園,既有城市水上大盆景之美,又有類似水上蓬萊般的靜凈之妙,因為四周圈圍的寬闊運河空間起到了濾塵弱噪作用。</p> <p class="ql-block">遠處看剛才所在“江尖”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運河公園</p><p class="ql-block">位于無錫古運河與新運河交會處,占地約16萬平方米,其中綠地面積約占60%,是目前城區面積最大的文化主題公園。</p><p class="ql-block">運河公園西臨惠山,三面環水。園基原為無錫米市和新中國成立后糧油運輸、倉儲、加工業的集中地,現為綜合性開放式大型城市花園。</p><p class="ql-block">運河公園內兩座保護修復的文物建筑,為1910年建的九豐面粉廠與清光緒年間的儲業公會;三組藝術石刻,用以表現無錫歷史事件和運河公園的文脈,分別為《運河無錫圖紀》浮雕長卷、古畫線刻和《歌唱祖國》浮雕,全長218米的《運河無錫圖紀》最為搶眼,長卷以漢白玉雕刻而成;四家特色展館,包括體育類的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美術類的書畫館,音樂類的民樂館,建筑類的古運河模型展示館。</p><p class="ql-block">公園西北部的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原 系塑料廠倉庫。無錫儲業公會則為無錫工業遺產保護建筑,是無錫米市現存為數不多的歷史載體,也是無錫米市行業組織的最好物證。在運河公園,矗立在錫豐浜與生和浜之間的14個磚砌大圓筒引人注目。這些圓筒原用于儲存糧食,分別建于1980年1月至1981年12月,屬無錫市糧食局第二倉庫,從保護工業遺產的角度出發,經重新修復改造加固,改為可俯瞰公園的休閑酒吧。</p><p class="ql-block">運河公園東側瀕臨古運河岸線,原建有數米高的防汛墻體?,F通過在岸線上建造長約500米的濱河長廊。</p> <p class="ql-block">運河上來往穿梭的船隊。</p> <p class="ql-block">左右兩邊分叉-“江尖公園”。</p> <p class="ql-block">1862年朝廷決定恢復過運河漕運,運河水系集中至無錫,再發往上海。</p> <p class="ql-block">1843年無錫成為大米等糧食重要的中轉、儲存樞紐。</p> <p class="ql-block">1872年,無錫逐漸成為全國重要的米市。</p> <p class="ql-block">自光緒十四年(1888年)至1906年,由于朝廷“南漕北移”后,孕育出民族工商業的領軍人物,如榮氏兄弟、祝大椿等。</p> <p class="ql-block">光緒十四年,原設上海的“糧道衙門”遷至無錫。至此,全國四分之一的漕糧在無錫米市運轉,年辦漕米高達130萬石。</p> <p class="ql-block">運河北塘至三里橋成為無錫米市最核心的地段,后因鐵路的建設,很快形成滬寧線上最繁花的商貿中心之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甸县|
巨野县|
漯河市|
庆云县|
炎陵县|
嘉祥县|
都江堰市|
乌鲁木齐县|
时尚|
黑水县|
深水埗区|
四平市|
邹城市|
车险|
海门市|
孝昌县|
太白县|
崇信县|
西丰县|
德化县|
泰安市|
永济市|
海门市|
河北省|
长海县|
通河县|
桦甸市|
阜新市|
鄯善县|
蒙城县|
新建县|
黑龙江省|
延吉市|
普兰县|
廊坊市|
正定县|
剑阁县|
百色市|
江西省|
海安县|
安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