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溝溝里的航天夢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記金文武的"七一八"工程歲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2025年一個安靜的冬日,當我在整理舊物時,偶然發現了金文武同志于1980年2月手寫的《我的十年工作回顧》。紙張已經泛黃,但字跡依然清晰可辨。這份塵封近半個世紀的回憶錄,像一扇突然打開的窗戶,讓我終于看清了那個與我們遠隔千里、在山溝溝里默默奉獻的丈夫和父親,當年究竟為國家做了些什么。特別是他不幸英年早逝多年后,這份手稿更顯得彌足珍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文武同志在回顧中詳細記述了1970至1980年這十年間的工作。那是一個物質匱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代號457廠那片"地無三尺平"的山溝里,完成了國家交付的重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9月至1979年底,他承擔了國家"七一八"工程中模數轉換裝置的設計和研制任務。這項任務技術難度大、精度要求高,是航天測控系統中的關鍵設備。面對挑戰,他以"刻苦學習、忘我工作"的精神投入其中,展現出一名科技工作者"工作責任心極強、一絲不茍,對業務精益求精"的崇高品質。經過艱苦攻關,他于1976年9月成功研制出第一臺模數轉換裝置產品。到1978年底,共生產了五臺這樣的機器。這些凝聚著心血與智慧的設備,被安裝在我國重要的航天測量船上:向陽紅十號安裝了一臺,"遠望一號"和"遠望二號"各安裝了兩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浩瀚的大洋上,這些設備運轉正常,精度和接口性能全部達到設計指標,為我國的航天測控事業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他用他的專業能力和奉獻精神,圓滿完成了國家交給的任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我試圖用目前常規操作提取這份手稿的文字時,發現由于時間久遠,普通的文字識別技術已經難以準確識別。這讓我更加珍視這份原始記錄。雖然我不懂他專業的術語和代號,可能在某些細節上會有出入,但這絲毫不影響這份記錄的歷史價值和情感分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透過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山溝廠房里挑燈夜戰的身影,看到了他為解決技術難題而眉頭緊鎖的表情,也看到了他完成任務后欣慰的笑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為他的內人,在讀到這些回顧時,我的心情復雜而激動。那十年,我們分居兩地相隔數千里。我和子女在后方經歷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艱辛。生活的重擔、長輩的照顧、子女的教育、家庭的瑣事,所有的困難都需要獨自面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們廠是國營企業,一年享受12天不扣工資的探親假。請事假工資按請假天數全扣,病假不扣。記得有一次我的一位原本在杭州市醫院工作的同事,得知后,出于同情和關心,主動在杭州某醫院開具了半個月的病假條。他說“我在廠里身體都好好的,怎么回來就會生病,這樣的事不可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于工作需要,出差機會多,每天幾毛錢的出差補貼,真是補貼不了在外的開銷。稍有積余時還5元10元的寄給古稀之年的母親。有一次在北京出差,買了他非常需要的山溝溝里見不著買不到的參考書,已身無分文了。無奈之下向我求助。他生活非常簡樸,那時他的月收入是42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這邊更是艱難,父親從1971年患病到1983年病故;兩個弟弟年幼(大弟小我12歲,小弟小我18歲),作為長女,父親治病、家里的日常開銷、 弟弟上學等的責任理所應當得由我承擔。母親除了照顧父親外,家里家外辛勤勞作,但那個年代除了一年賣出一頭豬,并無其它經濟收入。生產隊憑工分分糧,我家是沒人掙工分的“倒掛戶”,還得想方設法買糧食,讓一家人填飽肚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十年代當地第一個大學生的我,1970年代的43.5元月薪,在技術員群體中本算優渥。可當父親的醫藥費、倒掛戶的糧款、弟弟的學費同時壓上秤盤,這份工資便輕如鴻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婚后的家書里,他總將鋼筆字寫得力透紙背:"此次結婚,我未曾給你做 一件衣服……既不安又好笑"。那些洇開的字跡,至今仍能嗅到經濟困難時期特有的苦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1979年兒子女兒分別到來,成了四口之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在最艱苦的歲月里,始終堅守著夫妻間最珍貴的情分,相互理解、包容、體貼、鼓勵,過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4年孫子出生,小生命順利平安到來的那天,一家子都十分高興。他附在我耳邊輕輕的笑著說:“我還沒有見到過這么小的孩子”。他這一句聽起來輕輕松松簡簡單單的話,不由自主地讓我回想起了兒子女兒出生時的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兒子提前預產期28天,臘月二十八(公歷次年2月8日)出生了。我的閨蜜小姐妹拍了電報又寫信告知他詳情,可是因為春節工廠放假,一直在節后上班才收到電報和信件。才讓他一直懸著的心放了下來。二個月后的來信中說:能不能到鎮上拍張照片寄來看看,接連幾個晚上夢里看到兒子了。那時我所在的鄉村小鎮上還沒有照相館,需到五十幾里路外的鎮上。因為產后身體不好,我無法滿足他這樣一個小小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新春后他到南京出差數月,6月上旬順便回家一趟。離開預產期半個月左右,以為這次他會在我產后回廠了。沒想到他說:“廠里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我必須馬上回廠,對不起了”。女兒提前預產期一周出生了,他還在返程輪船上。等他11月份回來探親時,女兒已懂事會笑會與他咿呀“說話聊天”了。兩次分娩成為時代的最佳注腳:兒子在電報延誤中成為"遲到的喜訊",女兒出生時他正在長江輪船上與數據演算稿搏斗。當他想看看兒子模樣時,五十里山路外的照相館成了不可逾越的銀河。這些遺憾在2004年孫輩降臨時突然釋懷——他那句"沒見過這么小的孩子",讓三十年時光折疊成了我溫熱的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當我終于了解他在那段歲月里為國家航天國防事業所做的具體貢獻時,所有的付出都變得值得。我們的小家困難,換來的是國家航天事業的進步;我們的分離,換來的是國防科技的發展。這種犧牲與奉獻,正是那個年代無數科技工作者家庭的共同寫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雖然他離開我們許多年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財富永遠不會消逝。在那個艱苦的年代,他和他的同事們靠著愛國熱情和使命擔當,在簡陋的條件下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今天,當我們看到"遠望"系列測量船依然在為國家航天任務保駕護航時,不能不想到那些像金文武同志一樣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份《我的十年工作回顧》,不僅是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個人記憶,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它記錄了特殊年代里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奮斗歷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為家屬,我們為能支持這樣的工作而感到自豪;作為后人,我們更應該銘記這段歷史,傳承這種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整理和反復閱讀這份手稿的過程中,我時常淚眼模糊。那些字里行間透露出的認真與執著,那種不計個人得失的奉獻精神,正是金文武同志一生的寫照。盡管專業術語可能不夠準確,但這份記錄的真摯情感和歷史價值無可替代。它不僅是給我們子女孫輩的寶貴遺產,也是那個激情燃燒歲月的一份珍貴見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溝溝里的航天夢,靠的正是像金文武同志這樣千千萬萬普通科技工作者的雙手托舉。他們的名字可能不為人知,但他們的貢獻永遠鐫刻在共和國的航天豐碑上。這份《我的十年工作回顧》,就是最好的證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浮云 2025年4月19日完稿</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林市|
睢宁县|
浮山县|
祁阳县|
寻甸|
岚皋县|
青铜峡市|
都兰县|
道孚县|
北辰区|
陆河县|
资兴市|
信丰县|
新巴尔虎右旗|
大新县|
玛曲县|
黄骅市|
太原市|
水富县|
彩票|
顺昌县|
象山县|
南昌市|
三河市|
勃利县|
治县。|
隆安县|
南京市|
潢川县|
鸡泽县|
留坝县|
定西市|
开化县|
韶关市|
屏山县|
廉江市|
桐梓县|
本溪|
梨树县|
庐江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