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劍門關,位于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大、小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隘之一,享有"劍門天下險"、"天下第一關"、"蜀之門戶"之美譽。</b></p><p><b><br></b></p><p><b><br></b></p> <p><b>1.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曾在此修筑棧道30里,設關守衛,稱"劍閣"。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贊譽更讓劍門關名揚海內。</b></p><p><b><br></b></p><p><b><br></b></p> <p><b>2.踏入景區的甬道,迎面見牌樓聳立,上書“劍閣”兩字。橫眉鏨刻“大小劍山奇峰如劍,北向壁立千刃,儼然城郭豁然,中斷天設險關為金牛道要沖出入蜀咽喉,諸葛亮相蜀砌石立門于峭壁,鏨孔架木而成飛樑閣道,以通行旅,劍閣是故名焉。”</b></p><p><b><br>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br></b></p><p><b><br></b></p><p><b><br></b></p> <p><b>3.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后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祎死后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后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鎮守劍閣,阻擋住鐘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蜀亡。</b></p><p><b><br></b></p><p><b><br></b></p> <p><b>4. 平襄侯祠,即姜維祠。這是2009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正堂上匾“志繼宏軌”這是姜維情操的體現,展現出“但有遠志,不再當歸”的精神。</b></p><p><b><br>正殿正中,堂掛帷幕,一如軍帳。姜維全身甲胄,外罩戰袍,頭戴帥盔,腰懸寶劍,足登武靴,左右陪祠身著戎裝的張疑、廖化、張翼、董厥四將,前面置大案一張。再現出姜維“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的歷史場景。<br></b></p><p><b><br></b></p><p><b><br></b></p> <p><b>5.平襄侯祠正殿的后面就是授略堂。這尊雕塑講述了孔明授書的故事。孔明病困五丈原,姜維到榻前問安。孔明對姜維說:“吾本欲竭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將死。吾平生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吾通觀諸將,無人可授,獨汝可傳我書,切勿輕忽”。</b></p><p><b><br>姜維哭拜而受,立志繼承諸葛亮遺志,忠心為主,致力漢室興復。<br></b></p><p><b><br></b></p> <p><b>6.在通往劍門關的山道上,遠遠就能看見陡峭的崖壁凸顯一尊人物的側面像,當地百姓稱之為“姜維崖”。</b></p><p><b><br></b></p><p><b><br></b></p> <p><b>7. 劍山的斷口處形成悠長的峽谷,山勢險峻。成為旅游景區修建了不錯的步道,但在山崖上還是能看見崖壁巖縫中的古道。</b></p><p><b><br></b></p><p><b><br></b></p> <p><b>8. 劍閣,地處四川、陜西、甘肅三省的結合部。劍山綿延橫亙數百里,面北方向全是數百米的懸崖絕壁,僅在斷口處形成一道峽谷。而劍門關就修建在這峽谷的隘口中。守劍門天險,扼入川咽喉,后世李白有詩云:“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因此,自古流傳:北有山海關,南有劍門關。冷兵器時代,險要的關隘往往是兵家必爭之地。</b></p><p><b><br></b></p><p><b><br></b></p> <p><b>9.站在劍門關關樓上,“天下雄關”四個大字映入眼簾。劍門關由于地理位置險要,就成為了蜀北之屏障,兩川之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兩千年來,劍門關發生過的戰爭無計其數,從來沒有哪支軍隊從北面攻破過。三國時,姜維三萬守軍御敵十萬,劍門關固若金湯。</b></p><p><b><br></b></p><p><b><br></b></p> <p><b>10.諸葛丞相指點江山,姜維大將領軍把守。劍門關作為巴蜀的門戶,用險要的位置堅韌的身軀抵御著戰火的蔓延,保持了巴蜀的和平與富足。</b></p><p><b><br></b></p><p><b><br></b></p> <p><b>11.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br>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br></b></p><p><b><br></b></p><p><b><br></b></p> <p><b>12. 公元263年,魏國司馬昭發兵征討蜀國。姜維退守劍閣,憑借劍門關天險,一夫當關將魏國十幾萬大軍擋在劍門關外。然魏將鄧艾偷襲,繞過劍閣,從摩天嶺裹毯而下,沿陰平小道鑿山開道,攀木緣崖,偷渡進襲成都成功。</b></p><p><b><br>后主劉禪未作抵抗開城投降,并敕令姜維投降,姜維和將士們聞知仰天長嘆:臣等尚且死戰,帝奈何先降?</b></p><p><b><br>將士們拔刀揮劍劈石發泄心中的憤怒。</b></p><p><b><br>阿斗啊阿斗,你個糊不上墻的稀泥!<br></b></p><p><b><br></b></p><p><b><br></b></p> <h3><b>13.2009年12月,劍閣縣委縣政府盛情邀請父親參加廣元市舉辦的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碑和紀念館落成儀式。父親表示非常想去看看74年前他們部隊浴血奮戰的劍門關故地,但因路途遙遠且年邁不能前往。我作為紅軍的后代代表,帶著父親的囑托遠赴劍閣參加這一活動。</b></h3><h3><b><br>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碑造型呈四面柱體,碑高19.35米、碑座4.2米,寓意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于1935年4月2日浴血奮戰攻克天塹劍門關。十年后的今天,再次來到紀念碑前向英雄的紅軍將士致意。紀念碑像一柄直刺蒼穹的利劍,陽光照射在紀念碑的邊緣,像劍刃的反光,熠熠生輝。<br></b></h3><h3><b><br></b></h3><h3><b><br></b></h3> <h3><b>14. 紀念碑右側佇立著當年部署和指揮劍門關戰斗的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副總指揮王樹聲的銅像。當年攻打劍門關的主攻部隊是紅三十一軍第九十三師。父親是九十三師師部交通隊隊長,參加了這次激烈的戰斗。當年父親就站在時任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兼王樹聲的身邊。多少年后,父親清楚地講述了這次戰斗。我在現場看到了當年的戰斗遺址。我替父親向他當年的首長獻花敬禮。</b></h3><h3><b><br>劍門關戰斗是強渡嘉陵江戰役的組成部分,這場戰斗已經過去了84年。歲月滄桑,當年參加過這次戰斗的紅軍將士,父親可能是現在唯一的幸存和健在者了。<br></b></h3><h3><b><br></b></h3><h3><b><br></b></h3> <p><b>15. 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館的建筑面積300多平方米,分兩個單元。第一單元是陳列部分,展陳的是參戰紅軍將士當年留下的文物,其中《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為國家一級文物1件;第二單元為多媒體摸擬紅軍攻克劍門關戰斗立體場景,地面采用透明玻璃的立體沙盤,展示了劍門關的地形地貌以及當年紅軍部隊攻占劍門關的線路。紀念館采用了現代科技投影技術等,用聲光電多媒體再現了當年戰斗的激烈場面。</b></p><p><b><br>我們被紀念館里的場景帶到84年前硝煙彌漫的戰場,那場驚心動魄的戰斗。<br></b></p><p><b><br></b></p><p><b><br></b></p> <h3><b>16.1935年3月28日晚,總部發出了渡江命令:紅九軍為左翼;紅三十軍居中路;我紅三十一軍為右翼,同時開始渡江。三支大軍像三把鋒利的鋼刀,分三個渡點,直插敵人盤踞的嘉陵江西岸。紅三十一軍在蒼溪主渡口以北的鴛溪口渡江,在對岸劍閣縣的鴦溪口登岸,登岸后直插縱深。這張照片就是當年紅三十一軍強渡嘉陵江登岸的地方。</b>(照片采自劍閣紀念館)</h3><p><b><br></b></p><p><b><br></b></p> <h3><b>17. 我紅三十一軍勝利渡過嘉陵江西岸后,勢如破竹,在劍閣縣火燒寺一帶將守敵劉漢雄部一個旅擊潰,并俘敵一個多團。</b></h3><p><b><br></b></p><p><b>父親回憶說,戰斗結束不久,他就在火燒寺后面戲臺的閣樓上找到了前指,取得了命令,速回師部將命令交給了師長。該命令是一份作戰方案,令九十三師為主攻部隊奪取劍門關,攻占劍門關的主峰營盤咀。</b></p><p><b><br>2009年,我特意去尋找火燒寺。在劍閣縣委宣傳部同志的帶領下,找到了火燒寺(也稱鶴齡寺、火寧寺、火蓮寺),并在寺后面找到了那個戲臺及旁邊的木板閣樓。火燒寺(火蓮寺)現成為“紅四方面軍戰斗遺址紀念館”。<br></b></p><p><b><br></b></p><p><b><br></b></p><p><b><br></b></p> <h3><b>18.父親回憶說:部隊接到命令,得知距劍門關還有上百里。緊急集合,全體輕裝跑步前進。跑!跑!跑!向劍門關拼命地跑!攻占劍門關!</b></h3><h3><b><br>劍閣縣委的同志到武漢看望父親,父親說當年向劍門關急行軍,路過很長一條青石板路,路旁密匝匝全是幾人合抱的上千年古柏樹,那些樹還在不在?劍閣的同志甚是驚訝,幾十年過去了,老人記憶如此清晰。忙回答:在,在!那些古樹全都在,那就是“翠云廊”。</b></h3><h3><b><br>2009年,我特意踏訪了父親說的這段劍門蜀道。<br></b></h3><h3><b><br></b></h3><h3><b><br></b></h3> <p><b>19.父親在回憶錄中講述了攻克劍門關的那場戰斗。</b></p><p><b><br>劍門關位于劍閣縣北部的大劍山。三國蜀相諸葛亮為北伐中原,經劍門而六出祁山。他見此處壁高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故在此依崖壘石砌門,建關設尉,從此有了“劍門關”之稱。劍門關一帶地勢極其險峻,山勢北高南低,七十二峰東西橫亙數百里,由北向南,那絕壁綿延宛若城墻。李白在絕唱《蜀道難》中寫道:“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br></b></p><p><b><br></b></p><p><b><br></b></p> <p><b>20. 這就是當年紅軍攻打劍門關時的關樓。</b>(照片采自劍閣紀念館)</p><p><b><br></b></p><p><b><br></b></p> <h3><b>21. 劍門關之敵原部署面北防御,系由川軍鄧錫侯部的憲兵司令刁文俊的四個團防守。我軍避開雄關,從南面渡江成功,調動守敵由原來的面北防御,變成了面南防御。原來這劍門關北面嶺高谷深,懸崖絕壁,異常險峻,易守難攻。而南面地形是緩坡向北遞升,我軍由南面朝北打,敵人無險可守。雄關天險,不但起不到阻擋我軍的天然屏障作用,反而阻斷了敵人的退路。敵人背險而戰,這劍門關也就成了敵人的墳墓。</b></h3><h3><b><br></b></h3><h3><b><br></b></h3> <p><b>22. 4月1日,紅九十三師抵達劍門山附近,同兄弟部隊一起從東、西、南三面包圍了敵人。紅三十軍一部化妝成敵軍,從南面奇襲敵軍,奪取了關樓。我們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即將劍門關外圍的敵人全部掃清。我師二七四團從南面的五里坡向北進發,誓奪關口主峰。部隊不顧幾天來的奔襲、勞累和苦戰,向主峰營盤咀逼進。</b></p><p><b><br></b></p><p><b><br></b></p> <p><b>23. 4月2日,總攻開始了!</b></p><p><b><br>烏云翻滾,雨越下越大。</b></p><p><b><br>在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的指揮下,部隊發起了沖鋒。</b></p><p><b><br>瘋狂的敵人依托工事居高臨下,所有的槍炮子彈狂泄下來,我軍僅有的幾門迫擊炮打得不準,壓不住敵人的火力,使攻擊部隊一次又一次被迫退下來。部隊傷亡越來越大,同志們都急得不行,王樹聲端著望遠鏡聚精會神地觀測戰場情況。子彈和炮彈片不時在近處飛濺,孫玉清軍長和我師陳師長、葉政委都在陣前,警衛員和我們交通隊焦急萬分,萬一敵人的炮彈打來,首長們都在一起,那損失就慘了。二七四團二營是王樹聲直接掌握的預備隊,這支隊伍從鄂豫皖根據地就一直跟隨王樹聲,是支過硬的部隊,最擅長攻堅和夜襲。在川北反“六路圍攻”時,夜襲青龍觀為全軍反擊打開道路的就是二營。</b></p><p><b><br>此時二營營長陳五和(陳康,1955年授銜中將)擼起袖子叫開了:“師長,讓我們上吧!”</b></p><p><b><br>師長陳友壽耐著性子等待王樹聲的命令:“再等等。”</b></p><p><b><br>我軍的十幾次沖鋒都沒有成功。敵人圈形集團工事上方生長著茂密的樹林,突擊部隊扔出的許多馬尾手榴彈,由于帶著麻繩的小尾巴纏在樹枝上沒有爆炸,打不著敵人,而敵人憑著有利地形和堅固工事,瘋狂掃射,甚至還發起了反沖鋒。兄弟部隊的戰士遭敵掃射,紛紛中彈墜落下陡峭的山崖。打不掉敵人的集團工事,我軍傷亡不斷增加,形勢十分危急。<br></b></p><p><b><br></b></p><p><b><br></b></p><p><b><br></b></p> <p><b>24. 王樹聲一直眼不離望遠鏡,盯著前方,此刻大聲吼叫:“孫玉清!我日他娘的,炮兵連搞么事去了?!叫他們的迫擊炮往敵人集團工事里打,每三發炮彈必須有一發命中,壓制敵人火力,掩護部隊沖鋒!”</b></p><p><b><br>前幾發炮彈沒有命中,孫玉清軍長急了,大聲命令炮兵連長:“我下死令,再打不中,我一槍斃了你!”</b></p><p><b><br>炮打不準要槍斃炮兵連長,那連長也是冤枉呀!</b></p><p><b><br>說是炮兵連,我們紅三十一軍實際上一共只有幾門從川軍手里繳來的迫擊炮,炮彈不多,平時當寶貝舍不得打。真打起仗來,炮手由于沒有幾個人打過實彈,多不懂技術,有的連引信藥包都不會裝,更不用說確定坐標和射擊諸元,現在操炮的幾個人還是兩個月前俘虜的川軍。炮兵連長姓何,是我的老鄉,在戰斗中曾負過重傷,現在他空著一只袖管,揮著一只胳膊在陣地上奔跑。我對他說:“你莫慌,瞄準了再打。”</b></p><p><b><br>何連長滿頭大汗,親自掌著一門炮,瞄得準準的發了炮,連續幾炮都在敵人的工事里爆炸,強烈的爆炸震落了許多掛在樹上的馬尾手榴彈。手榴彈落下來接連爆炸,敵人集團工事里一片火光和硝煙,敵兵血肉橫飛,鬼哭狼嚎,火力頓時啞了。</b></p><p><b><br>“好!好!打得好!”王樹聲高興地揮手大喊。</b></p><p><b><br>孫玉清軍長下了命令:“二營沖鋒!”</b></p><p><b><br>“五和,上!”陳師長大喊。</b></p><p><b><br>二營長陳五和高呼:“號兵,沖鋒號!”</b></p><p><b><br>霎時間,二營的號目(即司號長)、各連的司號員匯集在一起,十幾把軍號“嘀嘀噠噠”吹響了。二營的紅旗也隨之展開,各連的紅旗也樹了起來,幾十桿紅旗呼呼啦啦迎風招展。</b></p><p><b><br>“沖啊!”戰士們端著槍,殺聲震天,沖向敵陣。<br></b></p><p><b><br></b></p><p><b><br></b></p><p><b><br></b></p> <p><b>25. 全團的機槍、步槍一起狂響起來,漫山遍野紅旗招展,軍號齊鳴,槍炮聲震耳欲聾,裹著雨,裹著風,真是地動山搖。二營沖上去了,手榴彈爆炸的硝煙彌漫在山巔。震耳的吶喊聲,兵器的撞擊聲,敵人的嚎叫聲混在一起,攪得天昏地暗。垂死掙扎的敵人一堆一堆倒下,活著的滿山亂跑亂竄,首長們放下望遠鏡,舒了一口氣。可我們發現不太對頭,敵人怎么越跑越多,東一群,西一群,不知從哪里涌出那么多,像是捅翻了蟻窩的螞蟻到處亂竄。原來敵人的集團工事里呆了一個營,而另一個營的敵人隱蔽在松樹林里作預備隊,由于二營攻得太猛太快,敵人還沒反應過來,來不及使用預備隊反撲,就一下亂了陣腳,兩個營的敵人一齊潰退,結果滿山跑的都是人了。</b></p><p><b><br>王樹聲的指揮所移上了主峰,我們交通隊也隨師首長們上去了。登上頂峰,上面已經沒有立腳之地。到處是敵人和我們戰士的尸體,還有不少呻吟不止的傷兵。</b></p><p><b><br>我師幾支沖鋒的部隊,越過頂峰,將敵人趕到山的另一邊,一下子把敵人逼進了一個兩百多米長的槽溝里,那里人擠人,敵人根本施展不開。二營居高臨下,將所有的手榴彈砸向敵人。濃煙滾滾,火光翻騰,敵人只有挨打的份,槽溝里亂成了一鍋粥。</b></p><p><b><br>我師的一個連從西面橫插進來,奪了關口,堵死了敵人的退路。敵人欲進不能,欲退背后是數十丈深的深淵,真是上天無路,下地無門了,劍門關真的成了敵軍的墳墓。許多敵兵在擁擠中掉下懸崖,敵團長楊倬云帶領幾個心腹逃往營盤嘴北面的懸崖上,面對逼近的紅軍,他哀嚎著跳下了萬丈深淵……<br></b></p><p><b><br></b></p><p><b><br></b></p> <p><b>26. 黃昏,雨停了,夕陽墜落山巔,漫山蒼松青翠,劍門關戰斗結束了!紅軍是真正的英雄好漢,這一仗殲敵四個團。這時我才知道,我的好戰友、二營鮑政委英勇犧牲了,這位年長我一歲、敦實精干的營政委,大家都喜歡他,管他叫“包谷米”。多少年過去了,我記不起他的大名,可每當回憶往事,他的音容笑貌就常浮現在我的腦海里。“包谷米”永遠活在我的心中!</b></p><p><b><br>劍門關,當年紅軍戰斗過的地方,此后,我再也沒有去過。在那里,為革命、為人民英勇捐軀的紅軍戰士們的英靈,將伴隨峰巒綿亙的雄關一道永存!<br></b></p><p><b><br></b></p><p><b><br></b></p> <p><b>27. 2009年,我特意登上劍門關營盤咀,踏訪當年的戰斗遺址,在山梁上竟發現數處壕溝。劍閣縣委的同志說,這里山高林密,北面懸崖絕壁,交通不便,少有人煙。這就是當年的戰壕,仍保留著原始的模樣。</b></p><p><b><br></b></p><p><b><br></b></p> <p><b>28.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b></p><p><b> 從頭越,</b></p><p><b>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br></b></p><p><b><br></b></p><p><b><br></b></p> <p><b>29. 劍門七十二峰群峰連綴,嶺翻浪涌,奇峰巨崖,穹壑怪石,急湍飛瀑,青松滿山。鎖住川北咽喉的劍門蜀道,如今再也算不上難了。巴蜀通往甘秦之路,穿山隧道,跨壑高橋,國道、高速公路、高鐵已貫通崇山峻嶺。</b></p><p><b><br>劍門關雄風依舊在,千年的故事世代相傳。<br></b></p><p><b><br></b></p><p><b><br></b></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浪卡子县|
专栏|
绥宁县|
武夷山市|
萨迦县|
奈曼旗|
泽州县|
兴仁县|
漳州市|
五河县|
定陶县|
罗定市|
响水县|
清涧县|
高陵县|
六枝特区|
秦安县|
诏安县|
沁源县|
多伦县|
嘉义县|
丘北县|
瑞丽市|
漳浦县|
山阳县|
泗阳县|
交城县|
华亭县|
伊春市|
闻喜县|
广南县|
集贤县|
治多县|
水城县|
博罗县|
古浪县|
磐石市|
淳化县|
安远县|
阿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