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歌德曾經說過:“人之所以愛旅行,不是為了抵達目的地,而是為了享受旅途中的種種樂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認為,走未走過的的路,看不同的風景,了解當地不同的風土人情,然后帶著對人情世故新的感悟回到原地,思索我們曾經的過往,啟迪人生的未來,這就是旅行帶來的意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黎族作為海南的先民,在海南生活了數千年,了解黎族的文化和生活習俗,增長我們的知識點,也是這次旅游活動的目的之一,所以本次旅游活動最后一站選擇到訪黎寨~~檳榔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亞檳榔谷是一個旅游景區,該景區位于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內,兩邊森林茂密,中間是一條連綿數公里的檳榔谷地,故稱檳榔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景區由原甘什黎村、原生態苗寨和原始雨林谷、大型實景演出四大版塊組成,是海南省最豐富、最權威、最靈動、最純正的民族文化“活體”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進入景區,由年輕的帥小伙(當地的寨民)為我們導游講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他讓大家學會兩句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句是黎族問候語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波隆Bo Lokg ”祝福你平安吉祥、贊揚你聰慧能干、夸贊你帥氣靚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句:黎族送別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FaiFai嘿 ”再見!期待下次相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再見!祝您旅途愉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船形屋是海南黎族傳統居住的茅草屋,就像一艘艘倒扣的小船,傳說黎族先民撐船渡過瓊州海峽,當他們上岸后,遇到了暴風雨,當時沒有避雨的東西,后來他們將小船倒扣,就此躲避風雨,從此受到啟發,建造出了船型屋,作為居住歇息的居室。最早的船形屋是干欄式建筑,上層住人,下層飼養牲畜。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船形屋下方的干欄結構逐漸消失變成了金字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根據考古材料,可以推知黎族的先民在3000年前的殷周之際,就定居在海南島,過著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當時人們居住在靠近河流的山崗和臺地上,使用石斧、石錛、石鏟等工具,進行“砍倒燒光”的原始鋤耕農業和狩獵、捕魚等生產活動。采集在黎族先民的生活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出土陶片的數量之多,器形多樣而且很大,足見當時人們制造陶器的手工藝已相當發達。石制、陶制紡輪的出土,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原始紡織技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黎族崇拜的是山神、樹根、碗以及蛙、蜥蜴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神賜予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和林木,粗壯繁盛的樹根表示根深葉茂,預示族人繁衍壯大,碗表示心中有碗、碗中有糧、風調雨順、多子多福,而蛙的繁殖力很強,也預示著多子多福、宗族繁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蛙圖騰崇拜,黎族所在的海南島,資源匱乏,黎族人只能依靠耕作生存,但島上的耕地面積又很稀少,黎族人特別重視莊稼的收成。青蛙能保護莊稼,所以,黎族人也就把青蛙當作自己的保護神。另外,蛙類繁殖能力強,常被視為生命力的象征,他們崇拜青蛙,并以青蛙為圖騰,故而成為黎族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刻畫的主題紋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進入寨子,當地的族人以獨特的舞蹈為我們表演了歡迎的儀式。同學們隨之即興而來,一起跳起了歡快的黎族舞蹈,大家其樂融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寨子,了解黎族寨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種說法:椰子代表海南,檳榔代表黎家,在黎家,沒有檳榔不成禮,沒有檳榔不成婚,這“檳榔”二字可以說是海南真正的主人——黎族人的文化字符,而聚居在海南中部山區的黎族,以原始神秘雨林為棲身,只有走入檳榔谷,走入黎家文化,進入這一片神秘雨林地,才能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和黎族繡面紋身了。黎族織錦是黎族同胞最值得驕傲的中國之最了,因圖案精美、色彩艷麗而享譽海內外。這里至今珍藏著世界級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絕版明代特大麒麟雙鳳龍被。紋臉、紋身是黎族至今保存最古老的文化遺跡,被譽為“人體藝術的敦煌壁畫”活化石。它不僅展現了黎族的文化發展史,也表現了黎族同胞的民族信仰和對美的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龍騰祥云、麒麟雙鳳吉祥圖龍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龍被王,之由來。2006年,時任海南省民族博物館職員的王佳東從五指山市毛道鄉空辦村村民黃景家中收集了一幅龍被,據村民黃景稱,這條龍被自爺爺一輩就祖傳下來,那時候一直被大家視為五指山市毛道鄉最大、最好的龍被,供他們整個家族6戶人家一起使用,多用于祈福、祭祀活動,后來村里風俗變化,龍被也被棄置在家里不用,聽說民間有人專門收集龍被,考慮到放在家中用處也不大,就賣掉換些錢補貼家用,至于其中一幅是怎么丟失的,由于年代太久,家里已無人記起。同年7月,檳榔谷旅游區董事長程天富得知王佳東收藏一幅大龍被,便四處尋訪,幾經周折最終以高價收購并珍藏于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該龍被長284厘米,寬129厘米,總面積36636平方厘米;據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專家教授介紹,這幅“龍騰祥云、麒麟雙鳳吉祥圖龍被”起源于明朝末年,最初為四聯幅龍被,龍被圖案紋飾內容豐富,以雙龍戲珠、雙鳳朝陽、麒麟呈祥、鯉躍龍門、花開富貴、四季平安、佛家的蓮花座等吉祥圖案為主題,色彩斑斕,真實的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狀況、宗教信仰和美好祝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末元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紡織家黃道婆的經歷,生動地反映了黎、漢兩族悠久的親密關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黃道婆年幼時便飄零到黎族聚居的崖州(今三亞市),當地黎族婦女教會了她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紡織技術。黃道婆在黎族地區住了40年以后,于元元貞年間(1295—1297年)返回故鄉烏泥涇(今上海華涇鎮)后,便把她從黎族人民那里所學到的一套紡織技術,傳授給當地勞動婦女。她還精心改革,制成手搖攪車、粗弦大弓以及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手能紡三根紗的腳踏紡車,大大提高了軋棉、彈棉和紡棉的工作效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黎服:在傳統服飾中,黎族婦女常穿直領、無領、無紐對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貫頭式上衣,下穿長短不同的筒裙,束發腦后,插以骨簪或銀簪,披繡花頭巾,戴耳環、項圈和手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與精巧的工藝,不僅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精神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寨子里參觀和游覽后,我們來到表演大舞臺,觀賞大型原生態黎苗文化實景演出——《檳榔·古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一場展現了黎族和苗族的文化精髓的文藝表演。??演出內容豐富,包括農耕時代的鉆木取火、黎族打柴舞、黎錦紡織藝術展現、黎歌對唱、舂米舞、竹竿舞等節目,展示內容豐富。演出舞臺以自然山水樹木和黎、苗民居作背景,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原生大舞臺。</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結束了檳榔谷的游覽,大家興高采烈的順道前往陵水的陵河知音橋觀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陵水知音橋是陵水黎族自治縣地標性的建筑,是一座智慧互動型人行景觀橋,為雙層橋面橋梁異形結構?。橋梁外觀設計現代時尚,線條流暢明快,大氣磅礴,弧形匝道蜿蜒而上,令人賞心悅目。橋梁全長約980米,上層橋為人行橋,橋面寬3.5米;下層橋兼顧非機動車通行,橋面寬6.5米。上層橋長466.5米,下層橋長444.5米,跨越河道寬度達300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知音橋的設計理念源自于“高山流水遇知音”。據介紹,該項目的某工程技術人員,在橋梁設計階段的某一天傍晚,徜徉在陵水河畔,微風吹拂下,他看到河面波紋漣漪,仿佛風與浪的擁吻,蕩起了串串音符;此情此景下,他忽然想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那個遠古的典故,進而激發起了他的創作靈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山流水遇知音,琴音裊裊繞山林。人們漫步于這自然的畫卷中,心中滿是寧靜與喜悅。在同學們的心里,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情誼,象征著純凈與真摯。在與知音的相處中,同學們學會了傾聽與理解,懂得了包容與支持。這份情誼,如同自然生態中的陽光雨露,滋養著人們的心田,讓人們在面對生活的挑戰時,能夠保持堅定的信念和積極的心態,攜手前行,共同領略人生的壯麗風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相識于椰子樹下,品味著濃香的咖啡?,匯集在可可樂園里,半個世紀的同學情誼,見證了我們從青蔥歲月經過社會實踐的磨煉,變得更加優秀和成熟。猶如那美麗的可可果,剝開外殼只能品味出可可豆酸甜的滋味,可可豆經過曬干(或烘烤)研磨成為帶有點苦澀的可可粉,再經過添加可可油脂以及牛奶、糖等食物,煉制成香甜可口人人喜愛的巧克力。同學情誼何嘗不是如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十周年同學會活動結束了,謹此,祝愿同學們,往后日子要保持健康快樂的心態,快樂生活每一天??</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和县|
富平县|
马鞍山市|
南澳县|
安化县|
女性|
上蔡县|
台北县|
宿迁市|
平果县|
望谟县|
札达县|
锡林浩特市|
茶陵县|
华蓥市|
湄潭县|
轮台县|
奈曼旗|
邳州市|
滦南县|
武强县|
德清县|
安丘市|
鄱阳县|
顺昌县|
集贤县|
河曲县|
通辽市|
隆化县|
五家渠市|
维西|
彭阳县|
鲁甸县|
县级市|
北海市|
西华县|
土默特左旗|
铁岭县|
石柱|
洛南县|
蕲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