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戰爭紀事之五十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竹葉上的露珠還帶著硝煙的氣息,石政委會永遠記得那個黎明。當特務連的戰士在阮家魚塘里撈出第三枚未爆迫擊炮彈時,七十歲的阮氏梅突然從燒焦的竹棚后閃出,枯瘦的手抓住他的軍裝下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志,你們不燒房子?"老人混濁的眼球映著未熄的火光,她身后是被彈片削去半邊的吊腳樓。炊事班正在搶救泡在泥水里的米缸,兩個小戰士用鋼盔舀著塘水往冒煙的谷倉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政委扶住老人顫抖的肩膀,忽然注意到她脖頸間晃動的銅牌——那是中國工程部隊的識別牌,邊緣刻著"胡志明小道·1967"。二十米外,衛生員正給被流彈擊傷的一位邊民包扎,那個年輕人左胸赫然刺著中文的"友誼長存"紋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兩個崽在山上工事里。"老人突然改用生硬的云南話,龜裂的指甲掐進政委的掌心,"給他們條活路,就像二十年前中國醫生在蒙自救活他們那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特務連的兩名戰士像壁虎般貼地蠕動,沖鋒槍管纏著芭蕉葉。前方佝僂的身影忽隱忽現,阮氏梅的黑色奧黛掃過焦土時,竟像當年穿梭在胡志明小道運輸隊里那般矯健。當她在第四叢鳳尾竹前拋出石塊的瞬間,戰士們終于看清偽裝的玄機——三根被硝煙熏黑的竹筒呈品字形倒插,正是越軍特有的暗哨標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阿環!阿元!"壓抑的嗚咽混著彈殼落地的脆響,掩體里傳來鐵器墜地的悶響。大兒子阮文環爬出時,戰士李衛平差點扣動扳機——這個滿臉血污的越南人右臂空蕩蕩的袖管,分明是1974年從中國醫院截肢歸來的傷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團部帳篷里,軍醫剪開阮文環滲血的繃帶時,所有人都愣住了。潰爛的傷口深處,138醫院的鋼印編號在血肉間泛著冷光。"這是當年嵌進去的彈片?"護士長的手在發抖。阮文環咧開干裂的嘴唇,從貼身口袋摸出塑封的照片:五個中國工兵和他父親在胡志明小道上的合影,背景是熊熊燃燒的運輸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們逼我們用竹簽對付你們。"阮文元突然扯開褲腿,碗口大的傷疤像猙獰的嘴巴,"這腿骨是昆明醫生用鈦合金接的。"他顫抖著摸出個鐵盒,里面躺著三枚生銹的針灸針,"撤退命令下來時,護士長偷偷塞給我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帳篷外忽然傳來騷動,警戒哨發現阮家屋后的竹林在移動——二十多個越南民兵正從偽裝工事鉆出,領頭的老人舉著白布,布上用中文歪歪扭扭寫著"中國人救過我的命"。石政委望向阮氏梅,老人正把丈夫的銅牌掛回脖頸,將針灸針一根根插進兒子的穴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晨霧散盡時,團部電臺收到師部急電:松村周邊七個工事主動掛白旗。作戰參謀在地圖上畫圈的手忽然停住——所有投降點都環繞著當年中國援建的糧食倉庫,那些被越軍充作掩體的建筑,墻基里還嵌著五角星形狀的混凝土標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州市|
双辽市|
梁河县|
永济市|
天水市|
林西县|
洛南县|
岳西县|
鄂托克前旗|
贵港市|
宣恩县|
扎赉特旗|
华宁县|
平遥县|
彭泽县|
嵩明县|
吴桥县|
衡阳县|
叶城县|
东山县|
象州县|
青海省|
明光市|
昌邑市|
镇雄县|
宁南县|
扎囊县|
崇信县|
和田县|
张家港市|
诏安县|
嘉黎县|
高雄市|
建平县|
嫩江县|
阳朔县|
台中市|
彝良县|
仙桃市|
辉县市|
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