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稱:豁達平和-1521186</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521186</p> <p class="ql-block">晉祠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祠廟建筑群,原名“唐叔虞祠”。位于太原西南郊的懸甕山腳下,是晉水的發源地,最初供奉的是晉國始祖唐叔虞,其兒子繼承王位后改國號為晉,祠堂也更名為“晉祠”。經過以后各朝的重修和擴建,祭祀的主神卻由唐叔虞變成了“晉源之神”圣母。這是為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為了解開此迷,我們在2025年的初春來到晉祠。這是我們“山西訪古”之旅的第六站。</p> <p class="ql-block">晉祠的中軸線是東西向的。進入東門后的第一座建筑,似曾相識。朝東一面的上部為重檐歇山頂,像座樓;下部為寬闊的宮殿形制,又像殿。原來這里是電影《西游記》中孫悟空與二郎神大戰時變成的土地廟原型。</p> <p class="ql-block">臺前的一對鐵獅子是一大看點。左為母獅,右為公獅,這是因為晉祠的主體建筑圣母殿供奉的是“圣母”,獅子的擺放就以母獅為尊了。</p> <p class="ql-block">重檐正中有塊橫匾“三晉名泉”,出自康熙武舉楊廷翰之手,點出了中軸線上的建筑都與泉水有關。</p> <p class="ql-block">從建筑的東面轉到西面,上部是單檐卷棚頂,像座閣;而下面又是寬敞的高臺,集中體現了殿、臺、樓、閣四種風格。此建筑由東、西兩部分拼接而成,是古時用來酬神演戲的戲臺:西面是前臺,補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東面是后臺,重修于明萬歷元年(1573)。上懸“水鏡臺”橫匾,是清乾隆翰林楊二酉所題,取自《漢書?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被譽為“秀麗之筆”,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晉祠中軸線與智伯渠交匯于會仙橋,勾勒出晉祠獨特的園林空間風貌。智伯渠為晉國世卿智伯所鑿,原用于軍事,后人在舊渠的基礎上修浚成灌溉田地的水渠。會仙橋位于水鏡臺的西面,橫跨智伯渠,是通往圣母殿的要道。</p> <p class="ql-block">走過會仙橋,就是金人臺了。臺四隅各鑄鐵人一尊,因鐵屬五金,故稱金人臺。其中西南隅鐵人鑄造于北宋紹圣四年(1097),代表了中國北宋時期冶鐵鑄造技術的高超水平。臺中為專供上香所用琉璃香亭。</p> <p class="ql-block">沿中軸線繼續向西,有一座建于明萬歷四年(1576年)的大牌坊,造型宏偉壯麗,名曰“對越坊”。“對越”二字取自《詩經·周頌》“秉文之德,對越在天”,在此意為“報答宣揚圣母的功德”。“對越”匾由太原縣舉人高應元所書,被譽為“雄奇之筆”,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對越坊前的兩只鐵獅,一如水鏡臺前鐵獅,按母左公右排列。兩側的鐘樓和鼓樓,恰似對越坊的兩翼,呈現出對稱之美。</p> <p class="ql-block">對越坊后面是獻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是金代“涼亭式”建筑,也是我國現存有明確紀年最早的獻殿。獻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四周檻墻,上置欞柵,梁架設置既省料又堅固,是祭祀圣母時陳列供品的場所,被稱為“天然冰箱”。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獻殿后面是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立交橋雛形”的魚沼飛梁。橋下泉池叫“魚沼”,是“晉水三泉”之一;水上之橋叫“飛梁”,由34根八角石柱支撐,橋面東西寬闊、南北下斜如翼,這座宋代十字形橋在中國現存古橋梁中是孤例,是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軸線西端就是晉祠的主體建筑圣母殿,背靠懸甕山,坐西朝東,創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是我國現存最早帶圍廊的宮殿式建筑,堪稱北宋建筑的典范,居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首。</p> <p class="ql-block">殿前有兩個身穿鎧甲,手持利器的武士塑像守護在大殿兩側。</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檐廊柱上飾有八條蜿蜒欲動的宋代木雕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雕盤龍柱。其中右側第二根柱上的龍還會比“耶”呢!</p> <p class="ql-block">殿中供奉的圣母是姜子牙之女、周武王之后、周成王與唐叔虞的生母邑姜。走進殿堂,只見頭戴鳳冠,身著蟒袍,神態肅穆的圣母端坐在大殿中央的鳳椅上,雍容華貴,天威遠揚。</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內保存有宋代彩塑41尊,是當時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身體的豐滿與俊俏,臉龐的清秀與圓潤,各因性格和年齡而異;口有情,目有神,姿態自然,是我國雕塑藝術寶庫中的珍品,為“晉祠三絕”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臨“魚沼飛梁”,南北兩側“難老”、“善利”二泉呼應,難老泉亭和善利泉亭同為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創建,明嘉靖年間(1552-1567)重建,八角攢尖頂,斗拱品嘴突顯明代特點,間架結構仍保留北齊風格。“晉祠三泉”在圣母殿前一字排開,突出了圣母殿作為晉水神廟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善利泉取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又名北海眼。</p> <p class="ql-block">難老泉又稱“南海眼”,北齊時擷取《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的句子,命名為“難老泉”。難老亭內有“難老”匾額,由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題寫,被譽為“神奇之筆”,居“晉祠三匾”之首。</p> <p class="ql-block">三泉中唯難老泉清澈見底,長流不息,是晉水的主要水源,被譽為晉陽第一泉,為“晉祠三絕”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北側有一株?周柏,樹齡近3000年,高約18米,向南傾斜形似臥龍,需數人合抱,是晉祠歷史最悠久的見證。它和水鏡臺前唐代種植、古樹中最繁茂的一株槐樹一起,同為“晉祠三絕”之一。</p> <p class="ql-block">晉祠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全都坐西朝東,面對日出的方向,這正是遠古時代遺留的建筑模式,也是晉水文化的體現。晉祠中的“三絕”、“三寶”、“三匾”,共同構成這座千年園林的核心價值。而坐北朝南的唐叔虞祠,雖創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但也只能偏隅一角,退出供奉的主神地位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武县|
兴仁县|
南岸区|
广州市|
阳新县|
合江县|
余姚市|
色达县|
威远县|
凤山市|
林周县|
福州市|
双流县|
呼图壁县|
崇左市|
江川县|
长子县|
西华县|
乌鲁木齐市|
新龙县|
威信县|
秦皇岛市|
克山县|
长岛县|
华宁县|
镇平县|
镇雄县|
荔浦县|
阿坝县|
莱州市|
西峡县|
丹阳市|
昌平区|
维西|
米泉市|
南涧|
离岛区|
潼关县|
西峡县|
临漳县|
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