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尾鹟(讀wēng),因為其尾巴形狀呈方形而得名; 灰色的頭部,長著明亮的眼睛,兩只肉色的小腳丫支撐著小小的身體; 張著一口小嘴,唱著清脆悅耳的歌聲,身上還披著金色的羽衣,翅膀上帶著些黑色的紋路,甚是好看。 方尾鹟(學名:Culicicapa ceylonensis):體重6-11克,體長102-130毫米。是一種體型小而獨具特色的鹟。頭偏灰,略具羽冠,嘴扁平,嘴基寬闊幾成等邊三角形,嘴須發達長而多,幾達嘴端口;頭頂至后頸黑灰色,背橄欖綠色,兩翅和尾黑灰色,翅上覆羽和飛羽羽緣橄欖黃綠色。喉、胸灰色,其余下體黃色。虹膜褐色,嘴上嘴黑色,下嘴角質色,腳黃褐色。 方尾鹟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枕、后頸暗灰色或黑灰色,有的頭頂沾褐呈暗褐灰色,頭側、頸側灰色。背、肩、腰、尾上覆羽亮黃綠色或橄欖綠色,腰部鮮亮色,月時幾純黃色。翅上覆羽橄欖綠黃色,飛羽暗褐色,外翈羽緣黃色,頭兩枚初級飛羽黃色羽緣較窄,其余飛羽黃色羽緣較寬,尤以次級飛羽外翈羽緣較寬闊。尾褐色,尾羽羽緣綠黃色。頦、喉、胸和頰灰色,其余下體黃色。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色,下嘴角褐色,腳本肉黃色或肉色。 主要棲息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常綠和落葉闊葉林、針葉林、針闊葉林混交林和山邊林緣灌叢與竹林中,尤其喜歡山邊、溪流與河谷沿岸的樹林和灌叢,也出入于農田、地邊和村寨附近的次生林和人工林以及果園。 方尾鹟在中國多數地方為夏候鳥,在云南為留鳥,廣東和香港為冬候鳥。通常3月末4月初即已遷來貴州、四川等繁殖地,10月開始回遷。<br>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集成3-5只的小群。樹棲性,多在樹上和枝葉間活動和覓食,也常到林下和林緣灌叢中活動覓食,有時甚至下到地上追捕昆蟲,但更多的時候還是通過飛行捕食。鳴聲為清晰甜美的哨音chic… chiree-chilee,重音在兩音節的第一音,最后音上升;也發churrru的嘟叫聲及輕柔的pit pit聲。<br>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分布于孟加拉國、不丹、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在中國分布于西藏、四川、甘肅、陜西、湖北、湖南、貴州、廣西、云南、廣東等地。云南亞種繁殖于中國中南、西南及西藏東南部。迷鳥見于河北的北戴河。 方尾鹟短視頻1 - 發出清脆的鳴叫聲 方尾鹟短視頻2 - 整理羽毛<div><br></div><div>《完》</div><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北区|
尚志市|
民勤县|
伊通|
阿瓦提县|
霍州市|
神木县|
潼关县|
西乌珠穆沁旗|
平湖市|
巩义市|
陵川县|
抚远县|
闽清县|
思茅市|
南充市|
柳州市|
安阳市|
霸州市|
廊坊市|
沅陵县|
乐昌市|
盱眙县|
左云县|
武邑县|
荣昌县|
宁阳县|
吉林省|
清水县|
苏州市|
宣武区|
石屏县|
卫辉市|
甘德县|
庄河市|
措勤县|
德安县|
沙田区|
绥芬河市|
牙克石市|
河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