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于非闇(1889—1959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于非闇是由院體工筆花鳥畫傳統走向現代的藝術家。他對傳統極看重,直到20世紀50年代還認真地臨過趙佶的《御鷹圖》、黃筌的《珍禽圖》,并對其流傳進行過考證。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于病中作了一幅《喜鵲柳樹》,在題跋中寫道:“從五代兩宋到陳老蓮是我學習傳統第一階段,專學趙佶是第二階段,自后就我栽花養鳥一些知識從事寫生,兼汲取民間畫法,但文人畫之經營位置亦未嘗忽視。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體會到生活是創作的泉源,濃妝艷抹、淡妝素服以及一切表現技巧均以此出也。”這是他對一生藝術歷程的重要總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原載《人民日報》1956年12月23日第8版</b></p> <p class="ql-block"> 俗話說“未從愛花先早起”,這是說“花晨”是看花最好的時光。正當宿雨初晴、驕陽乍吐,或是清露未晞、碧空如洗的時候,花卉越顯得紅的真紅、綠的正綠,禽鳥也越顯得更翠更碧,更加活潑可愛。</p><p class="ql-block"> 唐白居易《憶江南》詞“日出江花紅勝火”,宋杜衍荷花詩“曉開一朵煙波上,似畫真妃出浴時”。</p> <p class="ql-block"> 我們古代的花鳥畫家們就知道,在柔和景色里的花和鳥是最惹人喜歡、最為人樂意欣賞的,他們深刻地、往復地觀察、分析、比較和加工(包括暈染濃淡等手法),使得花和鳥在柔和的景色里更形象化、藝術化了。他們所創作出來的新鮮的花鳥畫,就比真的花鳥更加活色生香、生動可愛。</p> <p class="ql-block"> 所謂工筆花鳥畫,不單純是如實的描寫,盡管說是“為花寫照,為鳥傳神”,但所畫的花和鳥,都要求達到“形神兼到”,缺一不可。九世紀(唐)蕭悅畫竹,白居易題他的畫竹詩說:“舉頭忽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边@兩句詩,不單是說明形和神的關系,而且更可以體會到中國花鳥畫是描寫動態的。對于花卉要反映出風晴雨露,對于禽鳥要描繪出食宿飛鳴,這和所謂“靜物畫”,從創作的方法上就有著根本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 中國花鳥畫創作,在搜集素材方面,通過眼睛仔細觀察的同時,還必須通過腦子加以選擇、分析和比較。對活生生的東西,從這面看看,還須從那面看看,還必須從四面八方、各個不同的角度上看出自己所認為好、認為可以入畫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古人是用炭松,今人是用鉛筆,隨時把它描畫下來(用素描更好)。這樣積累素材越多,認識到了形象的活力所在,去掉一些自認為關系不大或是枝枝節節的東西,反而顯得所要表現的東西更干凈、更集中、更突出,更可以顯示出它的活力,這就逐步做到面貌與精神的結合,使得素材更好地為我所用。</p> <p class="ql-block"> 但對于禽鳥,這樣做還不夠,還要練習到使眼睛的觀察和腦子的記憶更敏銳,從瞬息萬變中找出各種鳥的各個不同的動作,進行默記默寫,最主要是要找出它們動力的根源。必須經過這樣深入的體驗,自然就使各式各樣的鳥的精神面貌,閉目如在目前,下筆就到了腕底了。禽鳥快速的動作,有時根本不可能在現場描寫,而必須是經過“心畫”之后,回到屋里去琢磨。</p> <p class="ql-block"> 花鳥畫遺產,自晚唐以來,傳世的相當豐富(包括域內外)。學習遺產,應該研究古代畫家對花鳥怎樣看待、處理和表達,無論他們使用雙勾法、沒骨法、勾花點葉法,或是“點垛翎毛”法。關于花鳥的筆墨技法,北宋以前比較單純,北宋以后就更加多種多樣。學習遺產要使它為我所用,這和學習古典文學差不多,學習為的是致用,最忌囫圇吞棗,我以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南县|
内丘县|
进贤县|
正阳县|
太原市|
防城港市|
九江县|
青铜峡市|
赣州市|
鸡泽县|
大余县|
玉门市|
仙居县|
大足县|
阜平县|
永泰县|
施甸县|
公主岭市|
长宁县|
临漳县|
运城市|
嘉定区|
佛山市|
洪雅县|
广汉市|
大兴区|
丰城市|
沾益县|
闽侯县|
黄山市|
荣成市|
夏邑县|
丰城市|
凌海市|
固安县|
基隆市|
永宁县|
西吉县|
布拖县|
章丘市|
南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