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守護非遺傳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流淌在昌江文化歲月的記憶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圖文/郭玉光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在海南昌江的山水之間,生活著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黎族。他們的文化源遠流長,而“黎陶、牛皮凳、黎錦”,無疑是其中最為璀璨的明珠之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題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追隨古人的腳步,才可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得更加久遠,讓這些傳統文化源遠流長……</p><p class="ql-block">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昌江縣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山海黎鄉之間。這里不僅有令人沉醉的自然風光,更有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非遺資源,它們是黎族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結晶,是這片土地最珍貴的寶藏。承載著獨特的歷史記憶、文化基因和民族情感,對于增強文化自信、推動鄉村振興、促進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政府和全社會都應加強對非遺的意識,從政策制定者到普通公眾,都應深刻認識到非遺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共同為非遺保護貢獻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守護:聆聽歲月的足音</b></p><p class="ql-block"> 非遺載著中國人的文化鄉愁,非遺所記錄的不僅是歷史,更是兒時的記憶、夢里的老家。昌江歷史悠久,在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土地上,一直以來就以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非遺技藝聞名。到目前為止,除了“黎陶”、“牛皮凳”這兩張非遺亮麗的名片以外,昌江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項、省級8項、縣級24項,這些浩瀚精深的非遺,既是昌江傳統文明的結晶,也是昌江文旅產業發展的財富。我們有必要做好新時代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注重創新意識的融入,不斷推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積極探索非遺文化與產業發展相融合,在綻放非遺文化魅力的同時,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建設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從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尋根:民間藝人的鄉愁</b></p><p class="ql-block"> 突出強基固本,全面保護非遺“守住文化根脈。”保護非遺,就是守護民族文化的根,要充分尊重非遺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全方位開展非遺排查,走進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傳統古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等非遺資源豐富區域,全面掌握傳統技藝、民俗等各類非遺分布狀況,將非遺及其得以孕育、發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整體保護,全面科學系統保護好祖先代代相傳的寶貴遺產。非遺來源于生活、根植于人民,要深度挖掘非遺背后的歷史脈絡,在傳統節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組織參與博覽會、藝術節等豐富多彩的宣傳交流活動,利用云直播、短視頻、微紀錄片等新媒體形式活態展現非遺文化,釋放非遺傳播的“倍增效應”,讓人民群眾更加直觀具體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在潤物無聲中增進全社會對非遺的關注和熱愛,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p><p class="ql-block"> <b>泥土煥彩,黎陶燒制的文化火種。</b>“天高云淡路迢迢,黎陶少女歌聲嬌。月明星稀夜未曉,輕舞飛揚步逍遙。”黎陶,是文化歲月的“活化石”,以原生態的工具和材料,經泥條盤筑、露天燒制而成。從河邊取來的泥土,經曬泥、搗泥、篩泥等工序,變成柔韌泥條,再在阿婆手中盤繞成型。熊熊烈火中,陶器吸收椰油香氣,出爐后撒上天然葉汁,便有了獨特的自然斑點和花紋,每一件都是不可復制的藝術品。它曾是黎族人家煮飯、盛水的生活器具,如今更是文化與藝術的象征,靜靜地訴說著黎族文化的千年故事。</p><p class="ql-block"> 黎陶,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歷史可追溯至六七千年前。據史料顯示,在史前時期,黎族原始的制陶術就留下了文明的印痕。歷史文獻中也不乏相關記載,在東漢以后的史書中已開始記載黎族的祖先(俚人)在海南的活動情況,而且當時制陶術就早已傳至海南島,宋朝的《諸蕃志》卷下曾記黎族“以土為釜,瓠為器”,土釜至今用之,瓠瓢間以。元朝馬端臨《文獻通考》記:“陶土為釜,器用瓠瓢”。清朝道光《瓊州府志海黎志五》有述:“器用土釜,瓠瓢”。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亦記黎人:“緦綆績木皮木布,陶土為釜”。可見黎族原始制陶代代相傳。泥條盤筑法之類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藝,至今在昌江縣石碌鎮保突村仍有傳承。該項技藝不僅傳承了我國新石器時期早期的制陶工藝,保留著制陶的原始形態和特征,真實地再現著原始的制陶過程,是中國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也是昌江縣僅有的一項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目前,黎族地區的制陶技術保留在哈方言、潤方言、賽方言、美孚方言等區域。</p> <p class="ql-block"> 在昌江縣石碌鎮保突村,這項古老的制陶技藝,就宛如一部生動的“活歷史”,它真實地展現著古時黎族的生產、生活方式與民族特征。過去,黎陶是黎族同胞家家戶戶用于釀酒、煮飯、腌制食品的生活必備品。在制作黎陶中黎族的祖先,始終遵循著“傳女不傳男”“女制陶男莫近”的傳統習俗。在制作陶器之前,還要按照黎族傳統方式,虔誠地圍繞木凳邊歌邊舞,讓神靈保佑制陶成功。而“傳女不傳男”的風俗要求也使得從前家家戶戶都掌握的制陶技藝一度面臨著失傳的尷尬處境。最終,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羊拜亮老人的推動下,為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的發展,打破了“傳女不傳男”的規矩,親自收男徒,使之得以傳承發揚光大。</p><p class="ql-block"> 一份情愫,一生守護。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昌江保突黎陶制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梅珍。據說,她從8歲起就跟隨著母親學習原始制陶技藝。為了不讓這門傳統技藝失傳,她毅然放棄省城穩定高薪的工作,前往廣東、海口等地學習新工藝,了解市場需求,在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引入現代元素與審美,同時還保留著黎族傳統的元素,逐漸掌握現代制陶工藝和技術。</p> <p class="ql-block"> 傳統黎陶制作工序繁雜。首先,要將挖回來的粘土反復沖打,過濾出最細膩的泥粉,再加入適量的水反復揉搓,接著壓出陶器的底部,搓成一根根長條,采用泥條盤柱法從底部一點點往上盤,這種手法早在石器時代就已被沿用,主要是因為操作簡單,且無需復雜工具就能塑造出所需陶罐。粗坯陰干后,會用一種叫做“過江龍”的植物種子對其進行打磨。而陶器的燒制采用傳統的露天燒制法,在沒有科技測量溫度的情況下,成品率極低,每次燒制時,制陶人都會不停地用黎語誦念禱告,還會在燒得通紅的黎陶上灑上賽柴涯樹皮汁,以防日后開裂。如今,在昌江縣政府的支持下,2013年11月,昌江縣石碌鎮保突村建立了“昌江保突黎陶制品專業合作社(保突制陶館)”,劉梅珍被任命為合作社的負責人,她不僅積極將產業與旅游相結合,引入陶器展覽、制陶演示、制陶體驗、民族歌舞表演等項目,還引進研學游項目,為學生提供制陶、織黎錦、編藤編等黎族特色技藝體驗。據統計,該合作社每年承接研學活動就達40余場,人數約1.5萬余人(次),從而讓更多的人認識黎陶、感受黎陶文化的獨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由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的全國第二批“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推薦工作中。經各地申報、專家遴選和社會公示,最終從全國范圍內確定51個典型案例。其中,海南省入選的1個案例為<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保突村制陶非遺工坊”</b><span style="color:rgb(1, 1, 1);">(這是全省唯一獲取的殊榮)</span>,旨在讓更多的人認識黎陶、感受黎陶文化的獨特魅力,使黎陶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此外,昌江縣還充分挖掘黎族原始制陶技藝所擁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資源稟賦,在“文化延續未來、非遺助力鄉村”理念的引領下,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為根本,以壯大民族文化產業為目標,借助保突村制陶館這個基礎平臺,通過提升產品設計研發能力、開發“黎陶文化”旅游項目、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培養新生代傳承人等措施,探索出了一條“非遺傳承+科普研學+鄉村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促進了昌江黎陶文化產業形成“產、學、研、旅”一體化的發展,讓“昌江黎陶”成為了一張標志性名片,讓千年黎陶技藝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據統計,石碌鎮保突制陶館每年可產出各類黎陶制品就達5萬件,年銷售額達100多萬元。</p> <p class="ql-block"><b> 巧匠奇凳,古老獨運的手工禮贊。</b>“黎家牛皮凳,傳世三百春。木堅藤繞密,皮韌韻猶存。”牛皮凳,這張小小的凳子,是黎族同胞300年民間手藝的結晶,凝聚著黎族祖祖輩輩的智慧。手工藝人用喬木材料制成木框,打磨藤條,將其緊緊纏繞在木框上,再蒙上一整張牛皮,經過幾十道工序,手工縫制、晾曬、定型。它不僅結實耐用,能穩穩承載重量,坐感更是軟硬適中,也能防水、防潮、防蟲。放在家中,既是實用的坐具,也是獨特的藝術品。它見證了歲月的更迭,也傳承著歷史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歲月悠悠,與黎陶同樣散發著獨特魅力的黎族牛皮凳。它是昌江縣黎族主要的土特產之一,作為黎族傳統工藝品的牛皮凳,至今已有了300年的歷史,制作技藝已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石碌鎮水富村便是牛皮凳的主要生產地。</p><p class="ql-block"> 古樸風情添雅意,坐看歲月靜流湍。有些記憶,包括手工技能,是深入到了情感和基因深處的,哪怕是遠離了原住地多年,只要條件允許,它們隨時都會被激活,就像在秋冬季節枯干的小草和落葉的喬木,春天一到,一旦土地濕潤,氣溫上升,就會迸發出新綠。石碌鎮水富村恐怕是昌江最年輕的“移民村”,但它有著一個古老而不復存在的名字——牙迫,早先位于大山深處的王下鄉,后來由于人多地少,交通不便,村民難以脫貧,2002年昌江縣委、縣政府才整村遷至現址。雖然從牙迫到水富,地已經不是那些地,人還是那些人,即便居住環境改變,他們也未曾放棄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牛皮凳制作工藝,因為它是黎族古老技藝的時光脈絡。</p><p class="ql-block"> 據說,黎族的祖先以前狩獵后,有用黃猄皮和鹿皮等制作皮具的傳統,后來因禁止捕獵后,用牛皮做凳子,是物盡其用的一種表現,也是這種傳統的延續。為延續這一傳統文化,讓技藝有傳承。2018年8月4日,牛皮凳,正式被列為昌江縣第五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23年12月28日入選為海南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p><p class="ql-block"> 牛皮堅韌,銘刻生活的印記。藤條蜿蜒,訴說大山的故事。制作一張正宗的黎族牛皮凳,是一場人與材料、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需要經過多道精細且繁雜的工序。牛皮凳的制作材料,主要有新鮮牛皮、野生山藤條以及一種在黎語中稱作“賽勝”的成型性較強的喬木。制作一張純手工藝的牛皮凳,需要經過多個精細環節。先將新鮮牛皮拉皮固定、曬干,再用野生山藤條定型,制作金花木底座并捆綁定型。制作過程中,粗藤條直徑約2厘米,等分拗折;細藤條直徑約0.5厘米,一部分保留原樣,一部分對半剖開削薄。木框用金花木制成,剝皮剖開刨成約3厘米寬、1厘米厚,按高矮凳所需口徑箍成圓形木框,材料晾干后放進廚房煙熏防止蟲蛀。用對半開的細藤條將粗藤與一上一下、一大一小兩種木框連接繞緊,制成牛皮凳雛形,接著繃上牛皮,以口徑較大的圓木框為準切割牛皮,邊緣每隔約3厘米鑿破口,鋪在小圓木框上,用粗藤的皮下拉繃緊,綁定到下方木框上,倒持牛皮凳浸泡沸水約10秒,刮除牛毛。曬上三四天,在凳面下方2厘米的牛皮上,每隔6厘米鉆圓孔,再用整根的細藤條交叉穿過固定好,清除粗藤皮,一張精美的牛皮凳才算制作完成,整個過程需要一周時間。隨著時代的更迭,這一技藝在傳承中不斷打磨,融入了更多文化內涵與審美意趣,從實用物件逐漸升華為兼具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的文化符號,見證著黎族社會的發展變遷,每一道工序都烙印著歷史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 手工精制傳承久,歲月留香故事傳。過去,牛皮凳是黎家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如今,它已成為昌江特色旅游工藝品。2021年,為保護傳承牛皮凳制作技藝,拓寬黎族村民的增收渠道,在昌江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投入120萬元扶持石碌鎮水富村建立了“昌江縣石碌鎮水富村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藝傳習所”,作為對水富村精準幫扶的一項重要舉措。到目前為止,掌握熟練制作牛皮凳這門技藝的石碌鎮水富村村民已有50多人,一年可制作1000多張牛皮凳,產品總價值約20萬元左右,在五指山、樂東、東方等地都能看到來自石碌鎮水富村的牛皮凳,從而提高其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p><p class="ql-block"> 歲月鞣制著匠心的傳奇,林明忠(縣級非遺代表傳承人)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他自小就跟迶祖父和父親學習制作牛皮凳技藝,到了1982年才正式由父親親自傳授給他們兄弟三人。林明忠在家中排行老二,在他的牛皮凳制作歲月里,經過他的勤學苦練,自己的牛皮凳制作技藝逐漸提高,慢慢的也可以從選材到制作完成了一個完整的牛皮凳。他所有的這些制作技藝都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先父的傾囊相授。并經過他的長期探索和日積月累的經驗效果。如今,他已經可以用所學的牛皮凳制作技藝來化作改善生活條件的動力,生活也有了極大的改善。對此,近幾年來,他所制作的牛皮凳,除了參加“昌江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技藝展示和產品展銷會展覽外,還多次分別在“三亞博覽會”、“海南省冬交會”、“海南省消博會”等活動上閃亮登場,深受贊譽。2022年,他制作的牛皮凳還參加了海南省旅文廳和縣里拍攝的《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藝》宣傳片。其產品還遠銷省內外,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p><p class="ql-block"> 在旅游市場蓬勃發展的當下,昌江還在春賞木棉紅系列旅游文化活動、“三月三”活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活動中對牛皮凳進行展示推廣,還多次現身海南冬交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大型展會和文旅活動現場,一路從籍籍無名,到打響名氣。在消費者眼中,牛皮凳是特色工藝品、手工家具。對地方而言,牛皮凳則是大產業、金名片,讓這一黎族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真可謂是,“凳承黎家史,牛皮蘊匠心。古樸凝歲月,坐看時光沉。”詩句中表明了牛皮凳承載著黎族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匠人的精心制作,其古樸的外觀凝結著歲月的痕跡,讓人坐在上面仿佛能感受到時光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b> 指尖傳承,織就黎錦歲月的華章。</b>“不養蠶桑不種棉,織來吉貝錦文連。共傳黎婦今多巧,遠過珠崖入漢年。”從詩句里體現了黎錦的原料來源以及黎族婦女紡織技藝的精巧,她們不用養蠶種棉,就能用木棉等材料織出精美的錦文,其技藝傳承久遠,甚至遠在珠崖地區與漢族交流之前就已存在。</p><p class="ql-block"> 當你走進昌江黎族村落,仿佛踏入了一個黎錦的世界。船型屋旁,黎族老人們坐在織機前,雙手如靈動的蝴蝶,在五彩絲線間穿梭,木棍敲打緯線的“嗒嗒”聲,交織出一首古老而悠揚的歌謠,訴說著黎錦千年滄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黎錦,穿在身上的黎族史書。據史料顯示,黎錦,被譽為“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是黎族人民智慧與創造的結晶。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早于春秋戰國時期,史書就記載了黎族的紡織技藝。那時,黎族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和無窮的智慧,創造出了這門獨特的技藝,他們用野生海島棉、樹皮纖維等材料,通過“紡、染、織、繡”四大工藝,織就了一件件精美絕倫的黎錦。</p><p class="ql-block"> 昌江的黎錦,因黎族方言分為美孚方言黎錦和其他方言黎錦,各具特色。美孚方言黎錦以其獨特的迸染技藝聞名,這是一種先扎染后織布的古老印染方法,將經線固定在支架上,用深色棉線在經線上扎出花紋圖案,放入染缸翻動,上色均勻后取出晾干,反復數次,直到達到理想的顏色。當線結拆除,花紋形狀漸漸露出,仿佛是大自然隱藏在其中的秘密被一一揭開,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p><p class="ql-block"> 據說,在黎族,織錦是女性必備的技能,從八九歲起,女孩子們便開始跟隨母親、祖母學習這門手藝。林愛花(縣級非遺代表傳承人),這位王下鄉黎錦傳統技藝傳承人,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她8歲時第一次嘗試織錦,從此便與這門技藝結下了不解之緣。經過多年的實踐與傳承,她逐漸掌握了上百種傳統的花紋和圖案,不僅靠著這項技藝改善家庭生活條件,也讓更多人真正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黎錦的圖案豐富多樣,多達118種傳統紋樣,這些紋樣猶如一部部“無字史書”,記錄著黎族的歷史、文化和信仰。青蛙紋代表著族群繁衍,是黎族人民對生命延續的美好祈愿;甘工鳥紋象征著忠貞愛情,訴說著古老而動人的愛情傳說;稻田紋則記錄了黎族人民刀耕火種的生活場景,見證了黎族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歲月。</p><p class="ql-block"> 在昌江,每一件黎錦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凝聚著織娘的心血和智慧。她們不用畫稿,僅憑心中的構思和記憶,便能將各種圖案編織在錦布上。這些圖案不僅美觀,更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黎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 “九仙織女下凡間,開創黎錦三千年。”以神話傳說的方式,賦予了黎錦神秘的起源,強調了黎錦歷史悠久,如同是九仙織女下凡開創的技藝,歷經了漫長的歲月。</p><p class="ql-block"> 是的,黎錦,被譽為紡織業的“活化石”,它承載著黎族3000多年的歷史記憶。昌江的黎錦,以其獨特的扎染與織造相結合的工藝獨樹一幟。當你走進“海南黎之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仿佛踏入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織錦世界。黎族阿姐們坐在織機前,雙手靈動地穿梭,彩線在她們手中交織出精美的圖案。唐麗金,這位土生土長的黎家妹子,2016年成立了“海南黎之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立志保護、傳承和發展黎族文化與傳統手工藝。在她的努力下,該公司如今已擁有一支由50名組成的“黎族歌舞團隊”,發展織錦藝人200余名,黎錦產品不僅在省內外暢銷,還登上了國際舞臺。此外,該公司還積極推動扶貧事業,通過帶動30戶脫貧戶,共同實現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雙贏。 </p><p class="ql-block"> 為了讓黎錦產品大步走向市場,該公司經過詳細周密的市場調查,現已開發研制出黎錦作品十二大類一百多個品種。其中,有壁掛、畫框等產品,以及織錦系列:吉祥帶、裝飾帶、裙間帶等;家居系列:桌旗、床旗、餐墊、靠墊等,以及苗繡系列產品。同時,他們還著手進行了代表海南特色的黎族服飾的設計和制作,產品在多個地區投放市場后,深受廣大顧客的歡迎。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這一黎族文化,他們還將傳統手工藝(織錦、黎陶、藤編、紡線、雙面繡、黎族樂器)制作等,帶進鄉村、走進校園,讓村民們在傳承黎族文化的同時也增加了收入,深受贊譽。2022—2024年,“海南黎之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昌江“黎錦織山海”主題時裝秀,以及連續多次在全省各地參加旅游文化、文博會、冬交會等展銷活動和消博會閉幕秀中的驚艷亮相,將黎錦與現代時尚完美融合,讓這一古老的技藝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黎錦,這門承載著黎族千年文化的古老技藝,在時代的浪潮中,正以全新的姿態破浪前行。它穿越了歷史的滄桑,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如今,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它將繼續綻放光彩,成為海南乃至中國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讓世界領略到黎族文化的獨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為了讓更多的非遺項目得到保護和傳承,昌江縣政府不斷加大非遺保護力度,建立了完善的保護機制。對列入國家級、省級保護名錄的項目,如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傳統體育與游戲、黎族民間故事、黎族絣染技藝等,進行全面的普查、記錄、錄音、錄像,建立資料庫。同時,還積極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非遺文化。在文旅融合方面,昌江積極探索“非遺 + 文創 + 旅游”的發展模式,推出非遺特色旅游線路,在各種節慶、文體活動期間,積極組織非遺技藝傳承人參與展示展演展銷,還充分借助文博會、消博會、國際旅交會等平臺,向社會公眾和游客展示絢麗多姿的昌江非遺文化,讓更多非遺被看見、被激活、被傳承,讓非遺“煥新”,從而不斷增強昌江非遺的對外影響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相傳:非遺傳承的希望</b></p><p class="ql-block"> 非遺是發展中的“活態”文化,應該向新而生,在新時代盛開多彩繁花。要大力發展非遺產業,在保持原有神韻基礎上,貼近現代生活環境,契合人民群眾需求,合理利用非遺資源,賦予非遺工藝的新功能、新設計、新理念,強化品牌意識、質量意識和市場意識,衍生創作出一系列既有文化特色又有高附加值的“爆款”產品,讓傳統非遺從展柜中“走”向百姓生活,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為非遺文化發展注入新動能。要積極推動非遺產業與其他行業的深度融合,創新“非遺+文創”“非遺+旅游”“非遺+就業”“非遺+餐飲”等發展方式,構建互促共贏、豐富多元的產業鏈,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技術,推動傳統文化與潮流體驗有機融合,提升非遺文化的品質和創作水準,打造強有力的特色文化IP,讓非遺技藝“潮”起來,讓非遺文化火熱“出圈”,切實滿足廣大群眾時尚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文化需求。</p><p class="ql-block"> <b>1、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完善保護機制。</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是建立健全非遺保護體系。</b>成立縣級非遺保護中心,負責非遺項目的普查、認定、記錄、建檔、研究、傳播等工作,形成科學有效的保護機制。<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是加大財政投入。</b>設立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非遺項目的搶救性記錄、傳承人群培訓、展示展演、生產性保護等,確保非遺保護工作有穩定的資金來源。<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是制定激勵政策。</b>對在非遺保護、傳承、創新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單位給予表彰獎勵,激發社會各界參與非遺保護的積極性。</p><p class="ql-block"> <b>2、加強非遺傳承人才培養。</b>非遺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但非遺保護不是靜止不動的,非遺的傳承與發展要“見人見物見生活”,讓非遺融入當代生活。<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是實施傳承人培養計劃。</b>建立非遺傳承人名錄,對代表性傳承人給予生活補貼、傳習場所建設支持等,鼓勵其開展傳習活動,培養新一代傳承人。<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是開展非遺教育普及。</b>將非遺知識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等形式,增強青少年對非遺的認識和興趣,給青少年提供學習昌江傳統文化的優質資源,喚起孩子們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同時,還要鼓勵職業學校開設非遺相關專業或課程,培養專業人才,讓非遺在青年一代中得到傳承。還可以開展非遺青少年演講——“非遺少年說”,由孩子們及家長一起探訪昌江非遺,講好非遺故事、昌江故事!讓廣大學生進一步認識和學習非物遺,繼承和弘揚昌江優秀傳統文化。<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是推動師徒傳承與現代教育相結合。</b>鼓勵傳承人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如線上教學、遠程輔導等,拓寬傳承渠道,提高傳承效率。還要積極推動非遺項目和旅游景區聯合,建議在人流量大的景區設立非遺項目集中展示區和體驗區,涵蓋非遺節目展演、非遺制品展示、非遺產品制作體驗等,長期對外宣傳展示。在非遺體驗區,游客可以親身體驗“昌江黎陶制作、昌江黎族牛皮凳制作和昌江黎錦制作”等非遺項目的樂趣。在重要節慶及節假日,可以邀請非遺傳承人在景區進行非遺項目展演或非遺制品的展覽,充分展示傳統技藝的魅力。在景區通過打造非遺店鋪、創作非遺快閃,讓游客在宜興的景區與非遺“不期而遇”,既豐富了游客體驗模式,又可以擴大非遺項目的影響力,拓展非遺項目的傳承及銷售渠道,讓非遺傳承與文旅發展“并蒂花開”。</p><p class="ql-block"> <b>3、促進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是深化生產性保護。</b>支持非遺項目與市場需求相結合,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創產品,推動非遺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非遺會說話。完善、保存優秀非遺項目文字、圖片、影像資料,建立非遺保護資源庫,讓老藝人們掌握的絕技能夠傳承下來。還要打造“媒體+非遺”傳播模式。通過非遺傳承人講述的方式,記錄視頻的形式,讓更多的市民和游客看見非遺、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同時,還能夠幫助非遺傳承人進行非遺制品的推廣和售賣。針對部分非遺項目面臨“后繼無人”的難題,對偏冷門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給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使其全身心投入創作傳承,打造工匠精神。<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是搭建展示交流平臺。</b>定期舉辦非遺節慶活動、展覽、比賽等,為傳承人提供展示技藝、交流經驗的平臺,同時吸引游客,提升非遺的社會影響力。比如,“黎陶技藝創意設計制作比賽”活動。通過比賽評選出一批工藝精湛、手法純熟、注重創新、特色鮮明的優秀制陶人才和展示黎陶最新創作成果,探索和演繹泥性之美,發掘黎陶的藝術表現力,詮釋黎陶文化的精神與魅力。<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是利用現代科技術的發展,為非遺保護提供新的手段。</b>積極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化、虛擬現實等,運用數字化手段對非遺進行記錄、保存和傳播。如建立非遺數據庫、開發非遺項目,對非遺進行保護和展示,讓非遺在新的技術平臺上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讓更多人能夠便捷地接觸和了解這些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 此外,還要建設非遺特色鄉鎮、村(居、社區),推進“非遺在社區”,形成包括非遺館、傳承體驗中心等在內,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推進鄉村文化記憶工程,打造“文旅驛站”。在文化資源富集、地方特色鮮明的鄉村,建設鄉村文化記憶展館,用于保護和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態、非遺制品,以“鄉愁、鄉風、鄉韻”為主題,推動非遺傳承與發展。</p><p class="ql-block"> 總之,昌江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是對民族文化根脈的堅守。結合“非遺回歸大眾視野,回到人們的生活中”的理念背景下,一起努力讓非遺在新時代迸發出“亙古亙今、日新又新”的活力。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開發非遺手工藝品、非遺文創產品、非遺表演等,才能真正打造非遺文化品牌。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消費環境,在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賦予消費市場更多活力。在昌江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傳承人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這些古老的技藝正從深山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在新時代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成為昌江最具獨特的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0日凌晨/石碌(初稿)</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8日凌晨/石碌(二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门源|
屏南县|
甘南县|
昌吉市|
洛宁县|
太湖县|
拉萨市|
杨浦区|
南郑县|
梨树县|
芦山县|
景宁|
岱山县|
凭祥市|
文水县|
宁津县|
大冶市|
嘉义县|
建昌县|
定陶县|
新龙县|
青海省|
察隅县|
英吉沙县|
沛县|
滨海县|
射阳县|
香港|
齐河县|
永泰县|
鄂托克前旗|
宁德市|
郧西县|
阳城县|
扎鲁特旗|
宾川县|
云阳县|
通山县|
商城县|
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