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奶蜜鹽留守兒童父母共讀會第91期主持詞</p><p class="ql-block">撰稿人:郭菲</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分享嘉賓,各位云端相聚的蜜友以及默默為讀書會無私奉獻的志愿者們,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的主持人,來自河南的郭菲老師。歡迎來到第91期《奶蜜鹽》共讀分享會。</p><p class="ql-block">竹子用4年時間生長,竹芽只能長3厘米,而且這3厘米還是深埋于土下。到了第5年,竹子終于能破土而出,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長,僅用半個月時間就能長到15米。這就是著名的毛竹定律。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成長往往發生在看不見的地方,先扎根,以強大的根系支撐生命的成長,是對抗不確定性的終極武器。人生的成長也一樣,數學上有條曲線叫指數曲線,它表明一個人開始可能走得很慢,經過一個長長的平臺期,但是厚積薄發,到了某一個時間點,開始突飛猛進。如果我們拉長時間尺度去看孩子的成長,當我們從未來20年、30年甚至孩子的一生來看待今天的教育,我們就可能更加重視孩子適應未來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身心健康,而不僅是某個學科、某次考試的成績。當時間的尺度拉長,就有可能更加寬容地看待孩子在不同時期的成長曲線,我們就可以獲得更加全面的視角,更加從容、更加包容、也更加全面地審視當下的教育和孩子的未來。</p><p class="ql-block">本周精讀部分:《奶蜜鹽2》第四章:體認式思維:回到童年,感受孩子成長——孩子怎么樣,父母都要學會接納。孩子在探索過程中遇到困難,比如積木搭不好,有智慧的父母不會直接幫忙搭好,而是在旁邊適當提醒引導,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辦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積累自信和經驗。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愿所有父母都能善學深思、積蓄智慧,做具有上德的人。歡迎進入今天的分享。</p><p class="ql-block">第一位分享嘉賓:王時忠(江蘇南京)高級講師,省級教壇之星。雙本科、雙碩士,合肥師范學院等四所高校外聘授課專家。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陽光心理咨詢(王時忠)省級名師工作坊首任領銜人。系中國心理學會會員;安徽省教育學會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巢湖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副會長,安徽省網絡作家協會會員、合肥市作家協會會員、巢湖市作家協會理事。獲得全區“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十佳之首,獲得地市級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等表彰。分享主題:《以“心”發現“心”,彼此接納,父子共同“向上”成長》父愛天生存在,但成為一個好父親并不容易。與母親不同,孩子與母親的互動是向內的,而與父親的互動是向外的,鼓勵孩子探索外部世界。所以,父親的互動常常更富有挑戰性,而母親則更富有撫慰性。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的智慧箴言:“是孩子,造就了一個男人。”父親不僅會深刻影響孩子,孩子也會反過來影響父親,這是一個復雜的互動系統。沒有天生的好爸爸,都需要通過學習和努力來培養自己成為一個負責任的父親。實際上成為父親是一種召喚,他們需要聽從這種召喚,從而開啟一段全新的內在旅程。他們將與孩子相互促進對方的成長,一同踏上這段旅程,最終兩者會共同成長。很多時候,我們成年人太習慣于用自己的視角去評判,去指導,卻忘了蹲下身子,聽聽孩子的聲音。教育中,我們不是去糾正錯誤,而是傳遞愛和支持。當孩子感受到這份無條件的愛,他們會更愿意嘗試,更愿意面對挑戰。因為他們知道,背后有我們溫暖的目光。孩子所感受的是父母的內在狀態。孩子不需要你把每句話都說正確,父母也不需要高超的育兒技巧,家庭里真正需要的是真實的關系。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比采用所謂“正確”的技巧更重要。為人父母,就是要讓孩子明白:你和別人不同,但這很好;你和別人不同,但這不影響我愛你。</p><p class="ql-block">第二位分享嘉賓:劉鮮娥(湖南婁底)第九屆教育行走9200號營員,湖南新化楓林中學教師,奶蜜鹽共讀指導師,青春期孩子的媽媽。孩子是我們的甜蜜,也是我們的憂傷。若人間真有天使,他一定長著兒童的模樣。似乎你對孩子的愛永遠不會嫌多,你從孩子身上得到的愛的回報是人間最好的治愈。分享主題:《高中雙休下的奶蜜鹽孩子》新年開始后,周末雙休成為熱門話題。幾家歡樂幾家愁。對于習慣了每分鐘都被安排的停停當當的高中生,這突如其來、從天而降的48小時,這潑天的自由,是幸運還是災難?“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培養一個有目標、能自律、有主見的孩子是多么重要,也是多少父母心心念念的祈愿。時代不會倒流,未來的發展是以人的自主性與建設性為根基,國家落實高中周末雙休,正是是為學生營造更健康、科學的成長環境,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為其長遠成長和未來發展筑牢根基 。當下,孩子們的課后生活被輔導班、興趣班、特長班、培訓班等五花八門各類輔導塞得滿滿當當,尤其是小學生群體,周末或課后沒有輔導班的孩子,簡直都已經成了“異類”了。父母們懷著對孩子深深的愛,將自己認為對孩子有益的一切,以各種班的形式一股腦兒地傾注給孩子。當下父母給孩子所報的各課后班,恰恰反映了當下家長群體中普遍存在的補償心理--用物質投入填補情感交流的缺失。父母用“我認為”對你好的方式,卻完全不理解孩子“他認為"孩子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內心感受。這種不對等的價值理解正在嚴重破壞親子關系,所以當下很多孩子在痛苦學習造成厭學,背負了巨大壓力表現出的行為卻成為父母眼中“不上進”、“叛逆”、“不聽話”的負面標簽,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當下中小學生群體當中學生的學習焦慮和性格抑郁傾向比例數字正在逐年攀升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培養全面發展、人格健全的、大寫的人。真正的愛是尊重孩子的意愿,給予他們足夠的自主空間,讓孩子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中成長。</p><p class="ql-block">第三位分享嘉賓:何欣源(深圳)畢業于深圳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深圳市光明區光明中學心理健康教師,初二年級班主任,同時也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初級社會工作師。擅長合理情緒療法,咨詢時長超600小時,擅長與青少年建立良好的關系,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指導與建議。擅長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輔助學生家長發現自己在教養孩子過程中的不足,并引導其自發進行改變。分享主題:《怎樣的改變是更有意義的?》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刻,便展開了一場學習愛的旅程。而唯有透過陪伴與參與,才可能跟孩子的生命有交集。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也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沒有一成不變的使命,只有永恒不變的成長。張文質老師說:在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時,我們往往很少去思考這些問題究竟是孩子的天性造成的,還是他的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是不是需要家長拿出漫長的耐心跟他為伴。其實,只有接納他、順從他、鼓勵他,才有可能慢慢地對他產生積極的影響。你可能改變不了他,或者很難改變他,就算要改變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很多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孩子自己去做出改變。孩子的問題,本質上其實都是父母的問題。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叫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孩子的成長與父母是息息相關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也就是說父母改變的本質是通過父母在行為方式、語言、態度等方面的調整去影響孩子,進而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做孩子的父母是主要角色,也是一輩子的角色,做學生的家長是次要角色。父母要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全身心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關心孩子的品行、健康、情感、心理等,做孩子的健康照護者、情感陪伴者、價值引領者,當然也要關心孩子的學習。如果我們真的做好了父母,孩子的學業問題不可能出現什么問題。如果眼中只有孩子的學習和成績,看不得孩子休息和玩耍,不能允許孩子的成績出現波動和下滑,經常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等等,這樣不僅不能改善孩子的學業,反而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的則會影響親子關系。</p><p class="ql-block">第二項:頒獎環節</p><p class="ql-block">因為堅持,才有聲聲不息的力量。每一次分享都是思維的拾階而上,每一次傾聽都是收獲的滿載而歸。感謝長久以來堅持在群里讀書分享的蜜友們,感謝熱心熱情一路推動的最美志愿者們,讓能量從一開始復制,讓你我萬千受益。只要參與其中,您就是最閃耀的那顆星。感謝守候,下期再會。</p> <p class="ql-block">高中雙休下的奶蜜鹽生活“</p><p class="ql-block">分享嘉賓:劉鮮娥</p><p class="ql-block">每個青春期孩子的媽媽,心里都住著一只困獸。”曾幾何時,我用這句話自嘲,道盡了身為媽媽的無奈與焦慮。在縣城升學焦慮的漩渦里,我奮力掙扎,難以自拔。院子里有 8 個同一屆孩子的媽媽組建起“育兒作戰群”,群里每天消息不斷,凌晨刷題打卡、名師補課攻略、月考成績排名,每一條都像沉重的石頭,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仿佛置身于高速旋轉的陀螺,被裹挾著不斷加速,生怕孩子在 50%升學率的賽道上掉隊。那年初三,兒子書桌上的詹姆斯海報幾年被灰塵覆蓋,NBA 臺歷停在了他最愛球隊的賽程頁。他攥著籃球,站在臥室門口,滿心期待卻欲言又止。而我,為了所謂的中考,無情地將他的球鞋鎖進柜子,許下“考完試讓你玩個夠”的承諾。深夜,我瞥見他蜷在書桌前寫作業的背影,張文質老師那句“教育不是加速,而是等待花開的過程”在腦海中閃過,但很快,育兒作戰群里此起彼伏的“內卷戰報”又將我淹沒,讓我再度陷入焦慮的泥沼。幸運的是,轉折悄然而至。2023 年6月,我參加了奶蜜鹽共讀指導師3班的學習。我聽著曉霞老師,夏瑩老師的課程,仿佛被一束光照亮。“孩子的生命需要‘奶’的滋養、‘蜜’的甜蜜、‘鹽’的力量。”這句話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讓我猛然驚醒。原來,我之前拼命灌輸給孩子的,不過是帶刺的焦慮,而非孩子真正需要的養分。張文質老師說:“教育最大的災難,是父母用自己的焦慮毀掉孩子的生命力。”我開始學著在書中尋找答案。當我不再用“高中執念”來丈量孩子的未來,當我自己放下手機重拾閱讀寫作,當我們一家帶孩子走出家門去擁抱自然,奇跡悄然發生了。高中實行雙休后,我果斷退出了那個讓我窒息的育兒群。每個周六的早上,廚房里飄出紅糖發糕的甜香,兒子踩著晨光走出臥室,總能看見我在餐桌擺好他最愛的芒果酸奶。“媽,今天我們去哪里玩?”他的眼里滿是期待。我們把周末過成了充滿樂趣的“自然課堂”。春天,我們一起在鄉間地頭挖春筍。兒子舉著沾滿泥土的筍尖,興奮地驚呼:“原來它藏得這么深!”櫻花盛開的季節,我們自駕前往武漢,孩子舉著手機拍攝落英,突然念起《奶蜜鹽》里那句“生命的綻放需要等待”。暑假,我們回鄉下插秧,彎腰勞作時,他喘著氣感慨:“課本里的‘粒粒皆辛苦’,原來這么重。”,我感受到了孩子內心的成長。最珍貴的莫過于那些徒步山野的時光。我們背著水壺,沿著山脊線行走,聽松濤陣陣,鳥鳴聲聲,我們聊著他喜歡的球星如何面對傷病,也聊他最近在物理課上的困惑。當我不再追問“作業寫完沒”,而是專注傾聽他講述籃球戰術時,他眼里的光越來越亮。上周家長會,班主任特意表揚兒子:“思維活躍,抗壓能力強。”看著成績單上穩步提升的名次,我想起張文質老師說:“真正的教育,是點燃孩子內在的火種。”現在的他,會在周末清晨主動晨跑,用運動喚醒身體;會系著圍裙和我一起包餃子,把生活過成詩;更會在書桌前專注刷題,因為“學習是為了探索喜歡的世界”。前幾天整理舊物,他指著褪色的詹姆斯海報笑這說:“媽,其實當時沒那么遺憾,現在我覺得,和你爬山看星星更有意思。”這話讓我的眼眶濕潤了。原來當我們放下焦慮的標尺,孩子自會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刻度。《奶蜜鹽》里寫:“生命的豐盈,始于被溫柔以待的日常。”如今的雙休日,我們一起徒步、做烘焙、窩在沙發看老電影。不同的是,我不再盯著遠處的升學率而焦慮不安,而是用心感受當下的溫度與美好。就像孩子在作文里寫的:“媽媽不再是追著我跑的監工,而是和我并肩看風景的伙伴。”這或許就是最好的教育——在接納與尊重中,讓樹成樹,讓花成花,讓每個生命都能循著自己的節奏,在愛與自由里舒展生長。親愛的家長們,別再讓焦慮蒙蔽了雙眼。讓我們一起走進奶蜜鹽的世界,用愛與耐心,靜待孩子破繭成蝶,靜賞那獨一無二的成長之花絢爛綻放。因為,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一個被溫柔以待的童年,都值得在愛的滋養下,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怎樣的改變是更有意義的?</p><p class="ql-block">分享嘉賓:何欣源</p><p class="ql-block">在心理學中的改變過程中有一種特殊的風險,叫作慢性化。意思是,當事人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好像也在不斷取得成果,實際上只是在用一種長期“改變”的幻想,來避免真正重要的改變發生。道理聽上去不難理解。用到生活中,你可能會困惑:我怎么判斷哪些改變才是真正重要的,又有哪些是對重要改變的逃避呢?</p><p class="ql-block">事實上,短程心理治療把改變分成了兩類,一種叫第一序改變,往往發生在慢性化的過程中,也就是那些“小修小補”“不重要的改變”。另一種是第二序改變,也就意味著那些對生活有重大意義的,根本性的轉折。接下來,我將從功能、主觀體驗以及時間尺度,這三個方面來帶你區分這兩種改變。差異一:功能先說功能。第一序改變的功能是維持穩態;第二序改變的功能是打破穩態。這句話有點抽象,我來解釋一下。心理學家瓦茨拉維克,也就是提出第一序改變和第二序改變的人,打過一個比方:我們說“一個機器改變了”,這句話有兩種不同含義。第一種含義,機器還是這個機器,只是它的運行狀態改變了。比如一輛手動擋的汽車,你把它從三擋切換到四擋。我們就可以說這輛汽車改變了,但它是通過自身內部狀態的調整,維持外在功能的穩定不變。這就是第一序改變的功能。可是“汽車改變了”這句話還可以有另外一種含義,那就是汽車不再是原來的汽車了。它也許會變成一輛水陸兩用車,也可能改造成一架飛艇。這個事物的“本質”發生了變化,它的改變不再是通過切換不同的狀態,維持穩態;而是連穩態本身都被改寫了。這是整個系統層面上的變化,這就叫第二序的改變。同樣的差異應用到人的生活中,第一序改變就是通過一個人的狀態調整,維持某種穩定:舉個例子,父母發現孩子不聽話,就會不斷調整自己的溝通策略:面對很小的孩子,只要隨便哄一哄,孩子就會聽父母的;等到孩子大一點,發現哄騙的方式不好用了,有的父母就換成更嚴厲的方式,比如大聲訓斥幾句,孩子就老實了;再大一點,訓斥也不好使了,父母學會了新的溝通技巧,跟孩子耐心講道理。雖然父母做了很多努力,但這都還是第一序改變。為什么呢?因為這些變化的目的說到底,都還是希望孩子聽父母的話。它們都是在維持一段穩定的,由父母替孩子做決策的親子關系。主體功能不變,策略上的調整都是萬變不離其宗。但是遲早有一天,父母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孩子已經成長為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他們有自己的主見。這就意味著,父母不得不重新建立一種新的親子關系:不再是“怎么說才能讓孩子聽我的“,而是接受“不需要讓孩子聽我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這才是第二序的改變。父母這時候的變化,就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看,第一序改變是在用變化的方式維持不變,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因為改變的努力,讓穩定更“穩定”了。而第二序改變就是打破原來的穩態,主動擁抱或者被迫承認:穩態保不住了,新的人生階段遲早要到來。差異二:主觀體驗說完功能,我們來看第二個,也就是主觀體驗上的差異。第一序改變往往是那些我們天經地義認為“應該”做的事,它背后是一套根深蒂固的信念體系。第二序改變則是對這套信念體系的顛覆,它意味著更驚人的,讓人難以想象的變化。我們還是拿汽車打比方,這次我邀請你和我做個有點荒誕的思想實驗。如果你認定自己是一輛汽車,在路上快樂地行駛,不斷切換自己的擋位,變化自如,這都是天經地義的行動。但假如有人告訴你:你不是汽車,而是一架飛機。你接下來的任務不只是在路上跑,還要飛起來。你會怎么想?會不會覺得難以接受:天知道,我一次都沒有飛過!萬一我摔得粉身碎骨怎么辦?出于恐懼,你可能會刻意回避這種挑戰。你會怎么做呢?繼續重復你過去擅長的事,畢竟只要你還在陸地行駛,就是安全的;當然,也正因為你還在行駛,重要的改變也就一直不會發生。那重要的改變為什么這么難做到呢?短程心理治療有一個假設,它認為第二序改變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在遇到問題時,過于依賴第一序改變了。這種依賴反而導致了問題被維持。我這樣說,你可能會覺得無法理解:誰會主動維持問題呢?這是因為,第一序改變太天經地義了,以至于我們一邊這么做,一邊意識不到這是在維持問題。當然,也只有停止第一序改變的努力,重要而困難的第二序改變,才會顯現出來。那怎么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短程心理治療發明了一種提問,叫悖論提問。問法是:假設我們需要刻意維持你的問題,誰需要做點什么?用這種思路,你就會看清自己正在做哪些適得其反的努力。我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對學習沒興趣,父母不知道怎么辦。如果我說,父母在做一些事情維持孩子不愛學習,你肯定覺得我在胡扯。但我們試著做一個悖論提問:假如,我們的星球出臺了一項法律,對學習不感興趣的人才能上大學。出于這種荒謬的理由,父母要幫助孩子維持對學習沒有興趣的現狀,也必須阻止他有任何一點對學習感興趣的苗頭。父母需要做什么呢?父母說:我們根本不用做什么,他就是對學習不感興趣!是的,但假設一下:萬一呢?青少年的興趣是捉摸不定的,萬一有一天,他解出了一道數學題,說:“數學還挺有趣的!”要怎么打擊一下他,才能消除他進一步產生興趣的“風險”呢?你也許就想到,父母可以給孩子潑一盆冷水,說:“做出一道題有什么好驕傲的?隔壁小明比你還小,人家能做十道!”或者父母可以趁熱打鐵,送他上輔導班,讓他從早到晚做習題,幾天之后他的興趣保準就被磨滅了。還有一種隱蔽的方法,那就是苦口婆心講道理:“你可得好好學習啊,這都是為了你的將來”,孩子有逆反心理,聽多了這種話,自然就對學習“下頭”了。這當然是一個荒謬的思想實驗,父母不可能真的希望孩子對學習“下頭”。但你注意到了嗎?剛才列舉的這幾種行為,卻是很多父母經常對孩子做的,而他們的希望是讓孩子對學習“上頭”。如果問他們為什么這么做呢?父母可能會說:“這是天經地義的啊。”根據他們的信念體系,這才是正確的督促孩子學習的方式。你看,這就是第一序改變:父母越努力,越是維持了原來的問題。如果你平時也做過類似的事情,可能忍不住要問:“不這樣又能怎么辦呢?難道什么都不管嗎?”當然不是不管,而是我們在管的時候更需要注重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想讓你體驗一下,這時候你是不是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好像之前適應的方式全都被打破了,而這就是第二序改變帶給人的體驗。差異三:時間尺度好,整理一下思路。我們來說最后一點,第一序改變和第二序改變還可以從時間尺度上進行區分:第一序改變是隨時隨地都在堅持的,第二序改變則是長遠的,重大的,涉及到生命周期的變化。在發展心理學中,人的畢生成長,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把人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各個階段都會有對應的社會發展主題。每個人都會隨著生命周期的進程,在不同階段形成穩態,遭遇危機,再打破演化停滯,探索新的穩態。這種不斷突破穩態的成長就是第二序改變。所以,從發展的角度看,第二序改變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舉個例子,我們在年輕時追求的自我價值,是要被別人認可,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就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價值不可能被所有人認識到。用別人的眼光定義自己的價值,這是徒勞無功的事情。假如再遇到幾次重大“打擊”,就會痛定思痛,把生活重心轉移為:無論別人怎么看,我只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這樣一來,他就從“追求關系”的成年早期,進入了以“生產創造”為主題的成年期。這就是一次涅槃重生的第二序改變。可是,假如一個人在得不到別人認可的時候,告訴自己:“我不能讓別人滿意,是因為付出的努力還不夠!”這時候,他就只會延續之前的行動,收集更多評論,調整人際關系策略,學習更多獲取認可的方法,更執著地追求讓每個人喜歡。這些都是第一序的改變,雖然緩解了他日常的焦慮,可從更長的時間尺度看,他越是費盡心思追求被別人喜歡,越是得不到別人發自內心的尊敬。也就是說,第一序的努力,反倒維持了問題,阻礙了更重大的改變。實際上,根據短程心理治療的觀點,值得探究的甚至都不是改變,因為改變自動會發生。真正的問題是:誰做了什么,讓改變無法發生?說得更直白一點:那些本應該發生的改變,往往是因為我們付出了過度的努力,才“卡”在原地的,它卡在我們過于迫切的“維持原狀”的沖動上。好,做個總結,在短程心理治療看來,改變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不刻意用力,變化就會發生,而我們要做的是停止那些維持問題的努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棋牌|
青海省|
旌德县|
那坡县|
五台县|
广元市|
万源市|
永善县|
沈阳市|
水城县|
平山县|
五河县|
宁南县|
古交市|
茶陵县|
丰宁|
九台市|
商河县|
桃江县|
香港|
大安市|
秭归县|
江门市|
筠连县|
米脂县|
海伦市|
南丰县|
织金县|
黔西县|
株洲市|
嵊泗县|
古田县|
上杭县|
弋阳县|
海城市|
麦盖提县|
故城县|
游戏|
日喀则市|
武安市|
乌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