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蔣道榮|省級非遺項目 “霸王祠三月三廟會”</b></p><p class="ql-block"><br></p> <h3><strong>自發祭祀 ? 建立祠廟</strong></h3></br><h3>公元2000多年前,隨著一個高大偉岸身軀的倒下,那場腥風血雨而又血脈噴張的楚漢戰爭,在安徽省馬鞍山和縣烏江之畔的鳳凰山落下了帷幕。為期4年的楚漢戰爭,以劉邦建立漢朝、項羽失敗而告終。“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就是死也要“縱死猶聞俠骨香”,對這位失敗的英雄,人民沒有冷落、鄙視他,相反,老百姓每年都要在春和景明的日子里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項羽自刎的鳳凰山上祭祀這位歷史人物。</h3></br><h3>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泗水郡下相縣(今江蘇省宿遷市)人。秦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征戰無數,巨鹿之戰,破釜沉舟,大敗秦軍,進軍關中,屠城咸陽,焚燒阿房宮,因為剛愎自用,棄用賢臣,內部矛盾重重,加以戰略決策失宜,終被漢軍圍困垓下,夜聞楚歌四起,以為漢軍已得楚地,遂突圍至烏江,自刎而死。黃昏,烏江邊,殘陽如血,馬蹄聲碎,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成為一座豐碑,給后人無窮追思……</h3></br><h3>據筆者采訪和縣文化館館長付昌堯,他娓娓道來:善良的和縣人民,“不依成敗論英雄”,受司馬遷《史記》影響,對項羽表露同情之心,將這位失敗的英雄深深植根于心間。每年農歷的三月三,漫山遍野薺菜花香,溪水潺潺,惠風和暢,人們在山上摘幾朵白色的薺菜花,手持香燭,懷著憐憫的心情來到荒郊野外項羽墳墓前,捧一抔新土,燃一炷艾香,把無盡的感慨和對美好生活的祈盼, 伴著清淚一同灑落在烏江之畔。在劉邦的漢朝天下,人們只有偷偷而來,祭祀活動完全是群眾自發,于是在山上蓋起了數間茅草屋,供人們休憩息腳。</h3></br><h3>和縣人將客死他鄉之人稱為“野鬼”,長期以來,江蘇宿遷人民與和縣人民一樣懷著虔誠的心情祭祀“野鬼”。時過境遷,至唐朝,祭祀的人越來越多,祭祀的規模越來越大,祭祀活動已經形成民俗文化,這時,人們自然想起要蓋一座祠廟,專門用來祭祀項羽,以一種特別的儀式來祭奠那個長眠于此的叱咤風云的一代鬼雄。</h3></br> <h3><strong>人們自發祭祀</strong></h3></br><h3><strong>廟祠滄桑 ?祭祀升級</strong><strong>?</strong></h3></br><h3>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烏江。當時,烏江老百姓就地墓葬了項羽的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后人于此建亭祭祖,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年),書法家李陽冰篆額寫著:“西楚霸王靈祠”。</h3></br><h3>唐會昌元年(841年),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并序》內稱:“自湯武以干戈創業,后之英雄莫高項氏,感其伏劍此地,因此,賦以吊之。”</h3></br><h3>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h3></br> <h3><strong>霸王墓</strong></h3></br><h3>可見,霸王祠是為紀念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而建的。霸王祠歷代屢經修葺與擴建,有正殿、青龍宮、行宮、水靈宮等共99間半。殿內有項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并有石獅、旱船、鐘、鼎、匣、碑等文物。唐宋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李清照等均有題詩。后屢遭兵燹,大部建筑物被毀。</h3></br><h3>新中國成立后,霸王祠內仍有塑像數尊。后塑像、墓地被毀,僅存正殿三間與兩側廂房。</h3></br> <h3><strong>霸王祠</strong></h3></br><h3>文化大革命期間,霸王祠被夷為平地,改為烏江農業中學。“文革”后,和縣人民政府于1984年、1992年兩次撥款重修擴建。</h3></br><h3>1984年6月,拆除舊存正殿,重建享殿五間,面積188平方米。1984年11月,重建工程結束,殿中塑立仿青銅霸王像一尊,高達2.66米。上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咤風云”橫匾,殿旁并掛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朱丹書寫的對聯。建立了碑石、長廊,還有王安石、李清照和毛主席等偉人、名人為西楚霸王題寫的詩文。1986年7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br><h3>每年三月三,霸王祠祭祀活動由零星祭拜到團體祭祀,形成規模。在霸王的衣冠冢前人們衣著傳統服飾,莊重宣讀祭文,周圍人們深情地隨著主持人朗讀,懷緬一代鬼雄,其聲也悲,其情也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讓悲劇色彩給后人引以為鑒,詮釋了“歷史昭示未來”的理念。</h3></br> <h3><strong>團體祭祀</strong></h3></br><h3><strong>天時地利 ? 形成廟會</strong></h3></br><h3>如今,“三月三霸王廟會”已經演變成一場民俗文化盛宴。“三月三霸王廟會”的形成時間不可考。根據付館長介紹:相傳, 項羽死后的第二年春天,鳳凰山上開滿了薺菜花。附近村民上山挖野菜時,突然被眼前繁茂的薺菜花所觸動,心想,一定是虞姬死后追隨到這里,化作這些芬芳的花朵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一生征戰無數,叱咤風云,不僅是男人心目中的英雄, 其與虞姬的伉儷情長和生離死別更是打動了無數女子的芳心。婦女們將薺菜花插在發髻上,寄托著對英雄的哀思和對患難與共感情的向往,懷念那開滿花朵的高高山岡下,還躺著一個孤獨的靈魂。</h3></br> <h3><strong>民俗表演</strong></h3></br><h3>改革開放后,國家在原址重新修復霸王廟,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使得群眾和游客前來祭拜有了神圣的地方,也有個歇腳的場地。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天,來自江蘇、安徽各地群眾達數萬之多, 人們在廟內搭建戲臺,唱大戲三天,同時,周邊的群眾也自發組織 舞龍燈、踩高蹺、跑旱船等民間娛樂活動,將廟會氣氛烘托得熱烈而有序。</h3></br><h3>進入新時代,由于霸王祠所處位置的特殊性(與江蘇省南京市接壤, 和馬鞍山市隔江相望),加之和縣烏江又是安徽提出東向發展和融入長三角經濟圈的橋頭堡,廟會的規模和性質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廟會發展成為由過去單純的祭祀活動,演變成集旅游、商貿、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集會。時間上也由過去的一天延續到三天。規模的擴大,質量的提升,給廟會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由群眾自發發展成為文化盛宴,各級政府對這一盛會進行積極的引導和組織:文化旅游部門周密認真組織承辦,對廟會加以包裝推廣;公安、交通部門負責維持廟會治安和交通疏導,有力地保證了廟會活動的安全和交通通暢,總而言之,政府各部門齊抓共管,利用這一民間活動,將廟會打造成為名聞遐邇的文化活動,成為安徽省靚麗的文化名片。</h3></br><h3>如今,“三月三廟會”已經融入了當代社會的各種文化元素,因而更加富有時代特色,它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成為蘇、皖兩省邊境文化、旅游、商貿交流的載體, 進而影響并逐漸波及國內外……</h3></br> <h3><strong>廟會演出</strong></h3></br><h3><strong>省級非遺,名聞遐邇</strong></h3></br><h3>2006年,“霸王祠三月三廟會”被安徽省第一次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這以后廟會每年農歷三月初開始,歷時三天,人們自發從四面八方趕來,高峰期達5萬人,因祭拜者和游人甚多,逐步吸納了小商品、農副產品貿易,同時出現了民間文藝活動:玩龍燈、舞獅子、跑旱船、唱大戲……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把廟會喧囂得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真乃是“龍飛獅舞歡萬家,歡天喜地鬧廟會”,只見一條條長龍上下翻飛,金燦燦的龍蝦追逐龍珠,一會兒上天入地,一會兒盤作一團,可愛的小獅子在歡騰起舞。再觀賞那踩高蹺,那著紅披綠的男女藝人,一邊“噔噔”地邁步,一邊舞動著手中的花手絹,表情幽默搞怪,令人忍俊不禁。還有劃旱船,船里的小媳婦靚麗俊俏,踩著一片鑼鼓聲的節奏,前后左右,搖搖擺擺行走著,船周圍是身著彩裝的紅男綠女,邁著十字步,舞動花手絹,表情滑稽好笑,鑼鼓聲,歡笑聲構成廟會的“交響樂”,把廟會渲染得熱鬧烘天,達到高潮。</h3></br><h3>霸王祠“三月三”廟會作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最初的零星祭拜到唐初始成規模,歷經朝代更迭,一直傳承至今。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廟會不僅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更成為了和縣對外展示的一張亮麗名片。眾多外地游客慕名而來,他們或駐足觀賞,或拍照留念,或參加互動,紛紛表示被和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俗風情深深吸引。除了民俗活動,還由有關專家和學者舉辦關于“楚漢戰爭”以及對項羽一生的是非功過進行學術研討,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辨證主義觀點予以正確評價。為了增加文化氛圍,廟會活動中,和縣羽毛畫,和縣剪紙、帶有神奇傳說的“霸王酥”等非遺展銷精彩紛呈,著名的和縣東路廬劇,和縣民歌等節目也在廟會上淋漓盡致地表演,使游客和香客大飽眼福,一睹為快。一位南京游客說,十幾年前我們來過這個廟會,對這個地方的民風、各方面印象都很不錯,所以今天我們想再來看一看,變化很大,各方面比原來好多了。成千上萬的觀眾構成了歡樂的海洋。千年楚漢風云激蕩,英雄史詩在此續寫。 ? ? ?</h3></br><h3>隨著霸王祠內設施的逐步完善,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廟會規模逐年擴大,有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巢湖、馬鞍山、滁州等全國各地游客慕名而來。 祈平安,觀看民俗表演,品嘗美味佳肴,購買土特產品,開展書畫刺繡等文化活動。和縣文旅部門還將廟會活動時間由三天延伸至一周,并開展為期一周的經貿文化活動,精品蘭花展、燈謎互動、地方土特產品展、非遺展、真人CS體驗等文化旅游活動輪番上演,“三月三”和縣烏江畔的霸王祠邀各地觀眾共賞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彰顯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h3></br><h3>本文原載《馬鞍山文史》2021年第四期</h3></br><h3>?2025年4月16日修改</h3></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簡介</p> <p class="ql-block">蔣道榮,男 筆名首木,種瓜得豆。高級政工師。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網絡作家協會會員。馬鞍山市作家協會會員、馬鞍山太白詩社會員、安徽省文藝家協會會員。1985年以來開始文學創作,30余年筆耕不輟,主要是散文、隨筆、報告文學和詩歌體裁。在報刊以及網絡上共發表各類文章3000余篇(首),達200余萬字,曾有多篇文學作品榮獲馬鋼、馬鞍山市和安徽省級獎勵。</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宁市|
永春县|
蒙山县|
高尔夫|
阿瓦提县|
安宁市|
阳东县|
澄城县|
宜良县|
安塞县|
宣化县|
庆城县|
阿城市|
南城县|
新安县|
柳林县|
汉源县|
江川县|
易门县|
淮北市|
平定县|
邹城市|
甘泉县|
南江县|
金阳县|
灵璧县|
玛沁县|
台江县|
明溪县|
南丹县|
定远县|
嘉义市|
萨迦县|
米脂县|
文化|
阜康市|
仪陇县|
丰都县|
达日县|
突泉县|
临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