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鐵粉是怎樣煉成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側記

上校1970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寫在前面的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近一段時間,中美貿易戰博弈大升溫,已經進入白熱化態勢,進入到勢必分輸贏的程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據悉,日前美國再次對我國發狠,一方面希望說服70 多個國家禁止中國公司在其境內設立生產和貿易機構,以阻止中國商品轉口,另一方面進一步威脅我國,將對華關稅上調到24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隨后,特朗普將底牌亮出來了,對外聲稱,美國發動關稅大戰,集中對付中國,就是要各國在中美之間二選一,以確定美國的領導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特朗普口中的“中國需要與美國達成協議”,太高看自己了,正如我國學者高志凱所說,中國已經存在了上下五千年,其中大部分時間內沒有美國,如果美國想霸凌中國,中國會拋開美國,處理好所有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此,我不僅又想起五十多年前一件往事,大國博弈猶如烈火煉鋼,真正的國際友誼非危難而不成,鐵粉的煉成正是在國家存亡之時方知真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什么叫鐵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鐵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對!中國的鐵粉,是老八(巴基斯坦),網稱"巴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鐵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比"棒子″(CHαoXiαn)忠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比"猴子″(YueNαn)仁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比熊(ELU0Sⅰ)可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么,"巴鐵″又是咋煉成的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靠血肉和刀槍煉出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一、緊急任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11月某日,一聲凄厲的集結號響徹山谷,緊急出動!執行特急援外任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各分隊按預案迅速前進于各自作業區,我所在的分隊擔任作業主力,全基地以臨戰狀態實施一次重大而又急迫的彈藥作業,數千噸航空炸彈在一晝夜間完成鐵路裝載,當火車喘著粗氣,拉著氣笛呼嘯而去,累癱在站臺上的我和戰友都在猜測這次任務的目的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仗!戰爭!援巴打阿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完成任務幾天后,報紙公開報道,印度與巴基斯坦第三次戰爭爆發,我國堅決支持巴基斯坦維護主權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義反擊,強烈反對印度分裂他國的丑惡行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的炸彈是去炸阿三的,狗X的阿三,62年沒揍死他,如今又猖狂。巴基斯坦空軍沒有蘇式轟炸機,只有我國剛剛援助的殲6可掛載國產航空炸彈,每機每個起落不掛載副油葙時可掛載兩枚250公斤航彈,數千噸航空炸彈足可支持巴空軍作戰月余。想想九年前的中印邊境反擊戰打的阿三滿地找牙,真恨不能一聲令下,我們也能立刻趕赴中印邊境前線,再次為國殺敵立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期待巴基斯坦戰勝印度,希望1962年的中印戰爭的結局再一次重現,盼著我們送去的炸彈多炸死點紅頭阿三。然而,打了近一個月的第三次印巴戰爭結局,讓我們的努力和希望終未達成,但卻印證了什么叫鐵粉煉成時的生死患難友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二、輸不起、卻輸掉的戰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的印巴戰爭根源起源于1970年,當時東、西巴基斯坦為結束軍事管制、建立代議制政府舉行了選舉。東、西巴基斯坦政府為建立一個聯合中央政府的談判告吹,東巴基斯坦政府于1971年3月單方宣布成立獨立的孟加拉國。此后,一場流血的內戰在東、西巴基斯坦之間開始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度政府趁此內部紛爭之機,向東巴基斯坦提供武器、補給品以及訓練軍隊幫助建立孟加拉國,以此嚴重削弱了自己長期敵人的力量。到1971年秋季時,印軍仍在繼續攻擊西巴基斯坦的陣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東巴基斯坦發生動亂的局勢,利用和蘇聯結盟來牽制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國和中國,向孟加拉地區發動大規模突然襲擊,并成功占領該地區并扶植自治政府,最終將獨立的巴基斯坦國家肢解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部分,實現了在南亞稱霸的目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度、孟加拉及國際上一般認為是巴基斯坦在1971年12月3日空襲11個印度空軍基地的“成吉思汗行動”是這次戰爭的開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實, 1971年11月22日,印度的一個步兵旅以“積極防御”為借口,在裝甲車的支援下突入東巴基斯坦數英里,下午早些時候4架巴基斯坦的“佩刀”式MK-6飛機用火箭和機槍攻擊了這支印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度的4架“蚊蚋”式戰斗機即向“佩刀”式挑戰。巴方發言人聲稱在空戰中“蚊蚋”式和“佩刀”式各有兩架被擊落,4架飛機均墜落在巴基斯坦境內。印度則說有了3架“佩刀”式被擊落,己方無一損傷,但又說這三名飛行員有兩名在跳傘時被俘,一副無賴嘴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三、分裂與失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這場戰爭一開始,就注定了巴基斯坦的敗局。巴基斯坦獨立后,中央政權以及經濟、軍事大權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地主、資產階級手中,東巴人幾乎處于無權地位。隨著東巴經濟的發展,東巴資產階級對此種狀況日益不滿。1966年,東巴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點自治綱領。及至1971年年初,東巴進一步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同年3月26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取締在東巴占領導地位的政黨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謝赫·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領導人。這種政治上的失誤,等于點燃了自我分裂的導火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為此,東巴發生兵變。巴基斯坦國家軍隊隨即出動,“孟加拉解放軍”無力抵抗,大多數逃往印度,還有大批信奉印度教的東巴人也逃往印度避難。自古道,內亂必生外患。東巴局勢的惡化,給蓄謀已久、早就想肢解東巴的印度,提供了一個發動戰爭的絕好機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8月,人民聯盟領袖拉赫曼宣布成立獨立的孟加拉國。他的追隨者們開始對巴基斯坦軍政府進行一系列的游擊式襲擊。東巴的警察和軍隊絕大部分都支持這種分裂活動。總統穆罕默德·葉海亞·汗上將對此種挑戰迅速做出了反應,將三個師的部隊和坦克派到東巴進行鎮壓。西巴軍隊屠殺了數十萬孟加拉人。這種嚴重的政治錯誤等于為自已掘好了墳墓,讓宿敵印度找到出兵入侵的最佳借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巴的鎮壓未能平息這場叛亂,結果導致了一場巴基斯坦軍(絕大部分是西巴人)和東巴人組成的人民解放軍之間的游擊戰爭。約一千萬難民(絕大部分講印地語)逃到了印度。印度為東巴的人民解放軍提供武器裝備,幫助他們進行軍事訓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此以外,到1971年秋季時,印軍向巴基斯坦駐軍陣地發動了攻擊。1971年11月21日,印度因所謂東巴基斯坦要求獨立而出兵東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戰爭全面爆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四、喋血獨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讓我們一起看看戰爭前的情況。巴基斯坦獨立后,其國土隔著印度分為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兩部分。西巴基斯坦與東巴基斯坦之間相距兩千多公里,雖然兩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但在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基斯坦獨立之后,雖然東巴基斯坦孟加拉族人數占巴基斯坦總人口56%,但其中央政權基本上掌握在西巴基斯坦人手中。因此,東巴基斯坦孟加拉人認為在國家機構中受到排擠和歧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而在經濟方面,東巴基斯坦的農產品為巴基斯坦創造大量外匯收入,而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在國民收入分配上長期嚴重不均,東巴基斯坦的大量收入主要用于西巴基斯坦建設,東巴基斯坦僅能得到其中的20%左右,而西巴農業發展速度4倍于東巴。東西巴基斯坦之間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矛盾也隨之加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長期以來,東巴基斯坦孟加拉族人為爭取自的權利而進行斗爭。1970年巴基斯坦大選,這一斗爭達到了頂峰。大選中,在東巴基斯坦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人民聯盟”以穆吉布.拉赫曼為首獲得勝利,在國民議會中占多數席位。其提出的《六點綱領》主張東巴自治,遭到了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拒絕。這一分歧使巴國內政治局勢日益緊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3月,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以東巴法律和秩序失控為由,派軍隊進入東巴鎮壓。孟加拉人出于對巴軍隊及政府當局的憤恨和恐懼,紛紛背井離鄉,逃亡印度。人民聯盟被宣布為非法,其領導人被監禁,人民聯盟有一些成員逃往印度,于1971年4月在印度建立“孟加拉國臨時政府”,東巴基斯坦內亂本來是巴基斯坦的內政,與印度毫無關系。但印度借口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對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族人的軍事鎮壓以及大量東巴基斯坦難民流入印度,預謀武裝干涉巴基斯坦內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實,印巴雙方都意識到一場戰爭再所難免。 到1971年11月為止,雙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畢。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個軍部、7個師,空軍12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開戰前,印度陸軍共出動1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3個炮兵旅、2個獨立步兵旅、2個裝甲旅和1個獨立傘兵旅;空軍則有45個中隊的兵力,在裝備上有蘇-7和米格-21這兩款性能較好的蘇制戰斗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對而言,巴基斯坦兵力則比較簿弱。在西巴地區,巴陸軍擁有10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2個獨立裝甲旅和2個炮兵旅,空軍兵力為13個中隊,除24架幻影III戰機外,大多裝備為從中國采購的殲-6戰機。而在東巴地區,巴陸軍僅部署了4個輕型步兵師35個步兵營、6個野戰炮團、1個M24輕型坦克團、1個M24輕型獨立坦克營,以及24個準軍事大隊。空軍則只有20-25架F-86戰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很顯然,巴基斯坦部署在東巴的部隊并不足以進行一場局部戰爭。相比之下,印度為進攻東巴準備了相當充裕的兵力,包括6個山地師和步兵師、3個獨立步兵旅、3個裝備T-54和PT76坦克的坦克團、3個獨立裝甲營、2個機械化營和1支炮兵部隊。與東巴的巴基斯坦軍隊兵力對比,大約是2比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五、不合格的"信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國實力不足全面抗衡來自印度的武力威脅,只能尋乎國際上的援助。可惜,病貓偏偏碰上一個缺耳朵的兔子,徹底讓巴國走進了死胡同。這只缺耳朵免子信使,就是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助理基辛格博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7月9日,依靠巴基斯坦的幫助,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訪華。7月11日,基辛格返回伊斯蘭堡,同巴總統葉海亞·汗交流訪華內容,主動談及南亞次大陸的局勢。基辛格轉述說,中國領導人表示,如果印度采取任何針對巴基斯坦的武裝行動,中國將不惜動用武力進行干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實際上,基辛格這番話是對中國立場的嚴重誤傳。因為在1971年7月14日,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張彤向巴方遞交了一封周恩來總理的信,信中寫道:“周恩來總理向基辛格博士表明,如果印度侵略巴基斯坦,中國將支援巴基斯坦,決不會袖手旁觀。希望美國能發揮影響,阻止印度的侵略行為。如果印度悍然發動侵略,必將自食其果。”中國雖答應在印巴戰爭中支援巴基斯坦,但并未說明支援的形式。而基辛格不可能不理解周恩來談話的意思,他之所以選擇“誤解”中方的立場,根本原因還在于,希望通過中方的強硬立場阻止印度發動戰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月16日,尼克松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上他問基辛格中國將對印巴戰爭采取什么態度,基辛格明確回答,中國將介入戰爭。隨后,基辛格多次警告印度,“如果爆發印巴戰爭,中國介入,印度將不能指望像1962年那樣獲得美國的幫助來對抗中國”,美國決定正式尋求中國的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尼克松認為,只要中國行動,印度將被嚇退,他把中國視為一張決定性的好牌。尼克松說,目前美國的政策應該是阻止印度進攻西巴基斯坦,但“沒有中國的合作與支持,美國什么也做不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12月10日,基辛格在紐約中情局的一棟公寓里秘密會見中國駐聯合國大使黃華。基辛格向黃華透露,美軍軍艦正開往印度洋,他還在地圖上標明了蘇聯軍艦的位置,說蘇艦都“小得多”,無法與美國相比。基辛格告訴黃華,美國的衛星已經收集到蘇聯在中蘇邊界情況的資料,如果中方愿意,美國愿通過各種途徑向中方提供這種情報。基辛格開玩笑地說,我知道你們派了一個王牌間諜來這,但王牌間諜也搜集不到這些信息;以后他不用來了,我都會告訴你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基辛格繼續介紹了印巴戰爭的形勢:東巴軍隊遭到重創,而西巴的軍隊也可能因缺油而無法作戰。基辛格說:“總統想讓你們知道,當然,在這種形勢下,這得由中國決定自己的行動,但是如果中國認為印度次大陸的局勢對它的安全是一種威脅,如果要采取行動保衛其安全,美國將反對其他國家干預中國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黃華對美國只想保留西巴而對東巴置之不理表示不滿,批評華盛頓方面態度“軟弱”,而中國則準備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襲擊,“準備再次運用小米加步槍的游擊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過,黃華并未理會基辛格要求中國出兵的暗示,只是表示將把這些話電告國內請示。但基辛格卻由此認為中方態度十分強硬,感受到了中國人的“革命熱情”。他向尼克松匯報說,“我十分肯定,中國會做出一些行動,并且我們很快就可以看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六、笑里藏刀的女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年,英國被迫撤出印度次大陸時,就為以后的宗教、民族、國家分歧與矛盾埋下了定時炸彈。按照“蒙巴頓方案”分治后的東、西巴基斯坦,在地理位置上對印度構成夾擊之勢,這使印度一直耿耿于懷。在第一、第二次爭奪克什米爾的戰爭中,印度一直顧及東巴在其后院放火而不敢全力與巴作戰。多少年來,“東巴之憂”一直是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的一塊心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一次機會來了,但英迪拉·甘地夫人卻表現得異常的冷靜,這個一慣笑里藏刀的鐵腕女人,沒有馬上采取軍事行動,因為她的父親尼赫魯由于1962年對華戰爭的慘敗,而從總理寶座上掉下來的事實,猶如一面鏡子,使她無法對此事掉以輕心。她深知,這次印巴戰爭,對印度來說具有決戰性質,勝利,印度則可把東巴從巴基斯坦徹底肢解出去。使“叫板”多年的宿敵巴基斯坦大傷元氣,而且還可以讓宿敵中國折損威望,從此稱霸南亞不再是夢想;失敗,自己丟官事小,印度不但會丟盡大國的顏面,而且還有可能長期陷入巴基斯坦的“搗亂”之中,更在中國面前永遠無法抬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此,英迪拉·甘地夫人認為,不但要抓住這次機會,而且要一戰必勝!同時,甘地夫人還清楚地知道,這場戰爭必須進行長時間的準備,方能穩操勝券。因此,在她的領導下,印度進行了有條不紊的戰爭準備。</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獨立的國家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印度又制定戰爭計劃。與此同時,印度積極進行大國外交,為發動戰爭做好充分準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71年8月9日,印度與蘇聯簽定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合作條約》。這一條約的簽定既表明這次戰爭得到了蘇聯的積極配合,又限制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干涉行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與此同時,印度總理英·甘地夫人于10月23日啟程開始對美、法、英、西德、比利時、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進行為期三周的訪問,以摸清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底牌。對于美國總統尼克松提出的印巴雙方都從共同邊界撤軍并由聯合國觀察員小組予以監督的建議,印度表面上說可以考慮是為了穩住美國,但內心是絕對不會接受的,因為這樣以來就失去了發動戰爭的最佳時機。</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對于中國,印度更是進行了精密的分析:當時中國正處在進入聯合國的關鍵時期,還有國內文化大革命產生的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因此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極小。這樣以來,排除了外界的干擾,單憑印巴雙方各自的力量進行較量,印度獲勝的希望極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此,英迪拉·甘地夫人認為,不但要抓住這次機會,而且要一戰必勝!同時,甘地夫人還清楚地知道,這場戰爭必須進行長時間的準備,方能穩操勝券。因此,在她的領導下,印度進行了有條不紊的戰爭準備。</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獨立的國家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印度又制定戰爭計劃。與此同時,印度積極進行大國外交,為發動戰爭做好充分準備。1971年8月9日,印度與蘇聯簽定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合作條約》。這一條約的簽定既表明這次戰爭得到了蘇聯的積極配合,又限制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干涉行動。</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與此同時,印度總理英·甘地夫人于10月23日啟程開始對美、法、英、西德、比利時、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進行為期三周的訪問,以摸清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底牌。對于美國總統尼克松提出的印巴雙方都從共同邊界撤軍并由聯合國觀察員小組予以監督的建議,印度表面上說可以考慮是為了穩住美國,但內心是絕對不會接受的,因為這樣以來就失去了發動戰爭的最佳時機。</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對于中國,印度更是進行了精密的分析:當時中國正處在進入聯合國的關鍵時期,還有國內文化大革命產生的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因此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極小。這樣以來,排除了外界的干擾,單憑印巴雙方各自的力量進行較量,印度獲勝的希望極大。</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馬內克肖親自領導并制定了作戰計劃。按照計劃,發起進攻的時間選擇在冬季,因為可利用大雪封住喜馬拉雅山口的機會,阻止中國軍隊進攻印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軍計劃戰役在東、西兩個戰線上同時展開,在西巴方向,印軍投入的兵力主要用于牽制巴軍,并以優勢的空中力量打擊西巴腹地和克什米爾內的軍事目標。而在東巴方向上,印軍集中絕對優勢兵力,計劃在三個星期內迅速拿下東巴。印軍計劃在絕對優勢的空軍和海軍支援下,陸軍部隊從西面、西北、北面、東面四個方向同時對東巴實施合圍,奪取重要的交通樞紐,以切斷東巴的內部聯系。利用向心突擊,肢解圍殲,一舉攻占東巴首府達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達卡是東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印軍最終攻占的目標。印軍計劃從西、北、東三面對達卡實施圍攻,從南面實施海上封鎖。西部印軍占領庫爾納、杰索爾、杰尼達、法里德普爾等要地后,越過馬杜馬提河和賈木納河,向達卡進攻,北部印軍奪取賈馬爾普爾和米門辛格后也向達卡挺進,東部印軍從昌德普爾、道德坎迪、拜那布巴扎爾一線越過梅格納河及布拉馬普特拉河后也直逼達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12月11日,印軍各部隊競相向達卡進發,都想搶占頭功。印軍動用了幾乎所有的直升機和船只,運載人員、槍炮和坦克,越過河流障礙,向達卡逼近。為了加快挺進速度,印軍有時利用直升機運送部隊,“跳躍式”前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2月11日晚8時,印軍傘兵在達卡西北部實施空降,切斷了巴軍退路,。到12月15日,印軍地面部隊已從東、北、西三面進抵達卡,空軍和海軍也對東巴實行了空中和海上封鎖,切斷了東巴與外界的聯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時,印度還加強了對巴軍的心理攻勢。印度所有廣播電臺反復地播放了馬內克肖給巴基斯坦人的一封勸降信,并在巴防區內空投了印有勸降信的傳單。為加強心理攻勢,印空軍還加大了對巴基斯坦防御地區的打擊力度,特別加強了對達卡城周圍20英里以內所有通道的攻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軍計劃在絕對優勢的空軍和海軍支援下,陸軍部隊從西面、西北、北面、東面四個方向同時對東巴實施合圍,奪取重要的交通樞紐,以切斷東巴的內部聯系。利用向心突擊,肢解圍殲,一舉攻占東巴首府達卡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東巴軍在孤立無援,欲戰不能,欲退不得的絕境下,于12月16日,宣布實行全線停火,向印軍投降。至此,戰爭基本結束,印度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在戰果“非常滿意”后,印度立即見好就收,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政府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戰爭遂告結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軍的軍事行動開始后,全球為之震驚。此時在對印度軍事行動的態度上,表現出了濃厚的冷戰色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紛紛指責印度粗暴入侵,蘇聯為首的華約國家則普遍表示支持印度“解放孟加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眾多表態的國家中,態度最為特殊的是身為巴基斯坦的堅定盟友的中國。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印度蠻橫干涉巴基斯坦內政,并呼吁印度立即停止對巴基斯坦的入侵,并全力支援巴基斯坦的武裝反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最為焦慮的當屬美國,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毫不隱晦地抨擊印度是“狂妄無知的國家”,但又聲言以無力進行干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七、賭徒式的"英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場印度次大陸的鷸蚌相爭,前蘇聯成了那位最大得利的漁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8月,印度與蘇聯簽訂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條約”,蘇聯開始向印度派遣軍事技術人員,運送武器裝備,并保證如果中國出兵干涉,蘇聯將在中蘇邊境采取牽制中國的行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了蘇聯撐腰,印度于11月21日悍然挑起對東巴的戰爭,12月3日戰火擴大到西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戰爭的導火索,是一批受印度唆使的孟加拉人要求脫離巴基斯坦。這對于伊斯蘭堡來說,是個奇恥大辱,巴不容忍印度明目張膽干涉自己內政;但對于新德里來說,肢解巴基斯坦,可以稱霸南亞,做地區一流大國。為此,由印度英甘地政府在前蘇聯支持下,發動了向巴基斯坦入侵戰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戰爭伊始,全球嘩然。西方國家紛紛指責印度粗暴入侵,而蘇聯等國家支持印度“解放孟加拉”。印度總理英甘地還特與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從蘇聯手中獲得了坦克、地空導彈等大量先進武器裝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這次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美國擔心蘇聯在南亞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戰爭中采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盡管美軍并未直接參與戰爭,但戰后印度同美國的關系還是降到了最低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印度逐漸成為蘇聯推行南下戰略的前哨基地和對抗中國的戰略伙伴,印蘇關系持續升溫。美國清楚的看到,蘇聯正在利用同印度的關系進入南亞次大陸,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影響和勢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國在南亞的戰略收縮態勢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蘇聯實施南下印度洋戰略,為蘇軍進入阿富汗埋下了伏筆。而勃列日涅夫成了最大的贏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勃日列涅夫的領導下,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逐漸演變成霸權主義。蘇聯不但把自己推行社會主義的模式推薦給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和中國,干涉別國內政,還不惜動用軍事手段來推行這種干涉。勃氏最著名的外交理論,便是"有限主權論″。在這個"有限主權論″的旗幟下,勃氏如同一個瘋狂的賭徒,挑起一場又一場戰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5月,與埃及簽訂《蘇埃友好合作條約》,向其提供50億美元的經濟、軍事援助,派遣軍事專家顧問達18000多人。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失去的土地,經過周密的準備之后,對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1971年8月,與印度締結《蘇印友好合作條約》之后不到兩個月,印度即入侵巴基斯坦,并占領了東巴基斯坦,在這一過程中蘇聯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8年11月,與越南簽訂《蘇越友好合作條約》,締約后不到一個月,越南便入侵柬埔寨,而越南的10萬大軍的指揮者就是蘇聯的軍事顧問。在整個70年代,像這樣帶結盟性質的友好合作條約,共有10多個第三世界國家與蘇聯簽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八、美國人?呵、呵!</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初,東巴政治動蕩,要求自治。3月,印度內閣、議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7月,印度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戰爭陰云籠罩南亞。</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時,蘇聯支持印度,美國則實行“重巴輕印”的政策。從個人感情來說,美國總統尼克松和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都討厭對方。1967年,尼克松以非官方身份訪問印度時,受到甘地夫人的怠慢。尼克松把甘地夫人看成是一個狡猾的“刁婦”,而甘地夫人認為自己“除了尼克松,可以和任何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所以,美國非常不希望印巴兵戎相見,因為巴基斯坦軍事上無法與印度相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尼克松和基辛格視印度為蘇聯在南亞的代理人,擔心印度的成功會導致蘇聯在南亞影響力的擴大,所以,為了遏制印度,美國采取了種種措施。美國先是宣布停止對印度的各種援助,包括8700萬美元的貸款、3100萬美元的軍事援助、7200萬美元的食物援助;繼而在軍事上對印度進行威懾:美國“企業號”航母和7艘驅逐艦組成第74號特遣編隊,開赴孟加拉灣。美國還鼓勵其他伊斯蘭國家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同時,美國警告蘇聯不要支持印度玩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時中美尚未建交,但面對共同的敵人蘇聯,中美找到了共同語言。這種情勢的發展最終導致,在巴基斯坦的牽線下,中美兩大國由過去的夙敵到后來的握手言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國政治搏殺,歷來都是這么讓人不可思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人說,女人翻臉如翻書,筆者認為:大國翻書如“翻臉”。基辛格帶給中國駐聯合國大使的信息,溫情脈脈:“如果北京出兵支援伊斯蘭堡軍事行動,遭到莫斯科的軍事打擊,美軍將全力支援中國與蘇聯直接作戰。直到中美的最后勝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時,白宮認為,由中國教訓印度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因為中印在領土爭端上曾經大打出手過,何況中巴關系固若金湯。尼克松把印度描述為“一個陰險狡詐的民族”,而美國人普遍對印度沒好感,認為印度人“自大得讓人受不了”。美國議員們認為:“用中國人教訓印度人,是蘇聯最害怕不過的事了。”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說前蘇聯是一個賭徒,那么美國則扮演著一個婊子的角色。在第二次印巴之戰以后,美國第一個拋棄了被他稱作“亞洲最好的朋友”的巴基斯坦。為了拉攏當時投報在前蘇聯懷里的印度,美國軍方以各種名義拖延、暫扣了應該迅速交給巴基斯坦的武器裝備,而印度采購了大批前蘇聯的先進戰斗機,徹底把巴基斯坦擊敗,取得了制空權。此時巴基斯坦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世界孤兒”,巴國一個政府資深人士對總統說:“我們已經被世界所拋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無數歷史事實證明,美國從來沒有信譽可言,有的只是美利堅合眾國的自身利益,"朋友″從來就是作愛用的手紙,必須用,隨時拋,沒有犧牲一說。第三次印巴戰爭雖然打了不到一個月,而美國則連一槍一彈也沒有援助巴基斯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九、友誼不僅僅是感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說前蘇聯是賭徒,美國像婊子,那么當時的中國便是巴基斯坦最窮卻又最親的親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基斯坦最感激中國的是第三次印巴戰爭,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以前,美國稱巴基斯坦是其在亞洲最好的朋友,可第三次印巴戰爭還沒開始,美國為了利益就把巴基斯坦給拋棄了,轉而去拉攏印度,這讓巴基斯坦十分的憤怒,沒有了美國的幫助,巴基斯坦就沒有武器和彈藥,而印度卻在蘇聯的幫助下得到了許多非常先進的武器和戰斗機,印度因此取得了巴基斯坦上空的制空權,當時的巴基斯坦總統說:“我們已經被世界所拋棄”,這時的巴基斯坦就如同孤兒一般無依無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時的印度心里十分高興,看著彈盡糧絕的巴基斯坦,印度收復巴基斯坦的美夢馬上可以實現,但是一個國家的出現卻讓印度大吃一驚,這個國家就是中國,當時全世界只有中國支持巴基斯坦,站在它的身后,為它撐腰,中國當時立馬給巴基斯坦提供了中國最先進的殲6戰機,有了這些戰機后,巴基斯坦重創印度空軍,此后,巴基斯坦開始和中國產生緊密的交往,但七十年代中國發生的十年動亂使得中國無力分心幫助巴基斯坦,最終東巴被獨立出去,成立了現在的孟加拉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是巴基斯坦永遠的記住了中國的恩情,在他們最孤立無援的時候中國向他們伸了手,所以他們要感恩中國,巴基斯坦對中國的熱情感動了我們,汶川地震時,巴基斯坦捐贈的帳篷精確到個位數,想必已經是盡全國之力幫助我們了,巴基斯坦甚至還制定了一條法律叫“破壞中巴友誼罪”。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家針對與其他國家外交頒布的法律罪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不知道國與國之間到底有沒有永遠的友誼,但至少在現在,中巴友誼是真真切切存在,它是中國的兄弟。反觀朝鮮,中國多少將士為此犧牲,可如今的朝鮮對待中國,實在是讓人嘆息。再看越南,靠吃中國的奶長大,卻反過來狠咬中國一口。再有那個雙頭鷹的阿爾巴尼亞,吃中國喝中國,彈丸小國卻獅子大開口,稍不滿足,便翻臉不認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印軍在西段猛攻巴基斯坦重鎮拉合爾,即將突破巴軍防御的情況下,身患重病的周恩來總理向印度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則中國政府保留采取一切措施的權力。正是這道聲明迫使印度政府放棄了以武力徹底解決印巴科什米爾問題的想法,挽救了即將垮臺的巴基斯坦政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次的北京終于豁出去了,中國領導人所表現誓與巴國患難與共的精神,使中印關系再度處于冰凍狀態。乃至新德里驚呼:“中國,為了巴基斯坦,什么事都能做了出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度就此見好就收,當西巴基斯坦釋放了孟加拉國和印度聯軍俘虜時,新德里決定撤軍。一場中、美、蘇裹入的戰爭烏云,遂消失在東巴上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歷史角度坦率地說,當時中國高層對葉海亞·汗承認孟加拉國獨立一事,是心態復雜的。如果中國國內沒發生文革,相信當時的歷史一定改寫。但中國,畢竟,對巴基斯坦的聲援和物援,讓新德里開始怯戰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回頭從軍事角度看一下這場戰爭。第三次印巴戰爭印軍傷亡1.1萬人,損失飛機41架、坦克81輛、艦艇1艘。而巴軍約有9萬人被俘,損失飛機86架、坦克226輛、艦艇22艘。</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度通過發動這場戰爭,將東巴基斯坦從巴基斯坦的版圖上分離出去,成為獨立主權的孟加拉國。一舉解除了困擾印度多年的“東巴之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度之所以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從作戰方面講主要原因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是周密計劃,精心準備,制定了避免兩線作戰,東重西輕,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在某些方向上達成了戰爭的突然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是集中了優勢兵力,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分割圍殲,使巴軍首尾難顧,相互不能策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是快速機動,加快進攻進程。作為進攻一方,能夠做到正面進攻與迂回、穿插相結合,地面攻勢與空中、海上行動相配合,充分發揮了進攻作戰的優勢。這尤其是在戰爭后期,印軍還使用了直升機和傘兵部隊,快速越過江河障礙,斷敵退路,使巴軍來不及組織有效的防御,加快了戰役進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是各種攻勢行動互相配合,展開強大的心理戰,以強大的心理震撼使達卡守軍不戰而降。這些都是印軍取勝的重要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比之下,巴基斯坦雖也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在許多方面卻不無教訓可言。在政治、外交方面,巴政府平息內部動亂后,在積極爭取國際力量的理解和支持方面顯得軟弱無力;在軍事上,拘泥于陣地防御,未能針對印軍的迂回迅速機動兵力,組織新的防御。西巴基斯坦軍隊也未能采取更為積極有力的攻勢行動,以鉗制和阻滯印軍對東巴的進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制造的F-6(殲6)是第一次參加大規模的戰斗,據說擊落了印度空軍9架飛機。F-6是一種中、低空機動性能極佳的飛機,除“佩刀”式以外,其最大轉彎坡度比任何飛機都大。此種飛機處于最大限度的加力時,其戰斗重量推重比為0.85,故爬高性能可與F-104媲美,在中空以下的高度,其爬高性能比米格-21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在12月8日,印度的2架蘇7戰斗轟炸機突襲巴基斯坦(不是東巴)的軍事基地,巴基斯坦的哈斯米中校駕駛著中國生產的殲6戰斗機迎戰。殲6爬升到2000米的高空,翻轉到蘇7后面,將它們全部擊落,保住了軍事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許多F-6戰斗機除了原有的3門NR-30型30毫米航炮外,還加裝了AIM-9B響尾蛇式導彈。帶領一個F-6戰斗機中隊的賽義德·薩阿德·哈特米聯隊長已成為巴空軍的第二位尖子飛行員。哈特米在1965年飛“佩刀”式飛機時,聲稱擊落了一架“蚊蚋”式和一架“獵人”式飛機。六年以后他改飛F-6,又擊落了兩架蘇-7B和一架“獵人”式飛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十、練成鐵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國慎重對待出兵問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12月12日上午,正在白宮開會的尼克松等人突然收到信息,說黃華要緊急會見美國政府要員。基辛格回憶說,“這是從來沒有的事”,只有特別緊急的狀況中國才會主動傳信,他激動地說,“毫無疑問,他們要行動了”。當天下午,黑格(基辛格的副手)面見黃華。黃華告訴黑格,中國不準備采取軍事行動,同意美國將停火與撤軍分開考慮的策略。中方的回復讓美方感到意外,基辛格大失所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時,中國自身面臨著文革的國內動亂局面和蘇聯在中國邊境重兵威脅所造成的困難,所以在對外用兵上慎之又慎。中國公開表態堅決支持巴基斯坦維護國家統一的行動,還在5月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2000萬美元的追加貸款,并緊急援助了大批作戰物資。但婉拒了巴方直接軍事援助的請求(巴總理布托在11月帶領一個軍事代表團訪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國的底線是,如果印度真想顛覆西巴葉海亞·汗政府,中國將對印度采取炮擊行動,并視情況決定是否派出部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為了威懾印度,中國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進行一些軍事和后勤準備,包括命令駐西藏的部隊進入緊急狀態,向西藏地方傳送天氣數據,在12月11日向葉海亞·汗總統保證將在72小時內向邊界調動軍隊。12月16日,中國向印度發去照會,譴責印度12月10日派遣了7名士兵越過中錫邊界測量中國領土,譴責這一行動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印度面臨世界輿論的強大壓力,蘇聯也警告說,中國有可能借道錫金進攻印度,印度在東巴取得決定性勝利后于12月16日宣布在西巴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也于次日接受停火建議。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國政治家的座右銘:任何時候如果相信了美國等于選擇了被拋棄。在巴國分析中,中國對比西方對于巴國最大的優越性是“中國是中共領導的國家”,是一個傳襲制度的國家,可以穩固堅持至少50-100年以上的外交策略,不同于美國幾乎更換一個總統就會出現新的衡量朋友的標準。這對于巴基斯坦恰恰太重要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外印巴戰爭期間,由于巴基斯坦方面的戰術失誤導致巴國的坦克部隊受到重創,當時的巴國總理到中國向周總理求助,周總理的決定是盡一切力量援助巴國,隨后,中國援助的坦克開進了巴國,由于當時生產數量不足,乃至于已裝備到我軍一線部隊的坦克,也撤出一部分援助到了巴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是隨之到來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國也無力顧及巴國的戰事,最終導致東巴被阿三強暴分裂,成為了第三個國家也就是后來的孟加拉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只是中國對于印巴戰爭的立場與援助,滴水之恩 涌泉相報 用于中巴關系應該是最恰當不過了,時至今日,巴國對于中國援助的感恩之舉源源不斷,中國對巴國的支持更是牢不可破。美國帶頭在聯合國制裁中國,巴國和古巴帶頭投反對票。來又是巴國為中美的外交搭橋,促成中美建交。在臺獨最囂張的年代中國面對西方武器制裁有海無軍,巴國暗地買法國潛艇偷運中國以供中國研究制造潛艇(好像是宋級潛艇的2種型號,后來美國公開此事法國拒不承認巴國也不吭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中國武器科研遇到瓶勁之口為難時,又是巴國將西方尖端武器轉送我們。當中國汶川大地震時,巴國捐了戰備儲蓄的帳篷,乃至于數量上精確到個位數,這是一個同樣是多地震國家給予我們的援助。當我國家主席訪問巴國,巴國印出百萬只流星紅旗組成幾十公里的長陣來歡迎。也門事件,巴艦隊司令的鏗鏘誓言:“只要中國留學生不到,我們的軍艦就不離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家針對與他國外交頒布的法律罪行“破壞中巴友誼罪”,這個國家就是巴基斯坦,中國的兄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鐵粉"怎樣練成的?鐵粉是在你最無奈最無力最絕望時,伸出援手的那個"窮人″,那個始終如一支持、無愧無怨幫助你的人,那個給你希望而不求回報的~哥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場不到一個月的戰爭將巴基斯坦一分為二,占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積16%的東巴基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孟加拉國,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實現,但其妄圖稱霸一方的丑惡嘴臉也暴露無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此,南亞次大陸上各國力量對比發生明顯的變化,被肢解后的巴基斯坦進一步拉大了與印度的實力差距。印度成為南亞唯一在經濟上和軍事上具有明顯優勢的地區大國。</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硝煙散去,接下來,發生的事,卻令人噓唏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孟加拉國的獨立,巴基斯坦人民痛心疾首。他們再也不能容忍葉海亞·汗的對印度先硬后軟的行動,憤怒的群眾把總統趕下了臺;</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獨立的孟加拉國,沒有感激印度政府,反而因水資源的爭奪與新德里拉開距離,靠攏伊斯蘭堡;</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國則率先承認孟加拉國獨立,轉而尋求與印度改善關系,離間印蘇同盟;</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蘇聯則感覺自己才是這場戰爭的真正贏家,不久,便把目光盯緊了阿富汗;</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惟有中國看不慣蘇聯的霸權行經,以“五常”之一的身份,一票否決了莫斯科提議的關于孟加拉國加入聯合國的決議草案……</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叫什么?這叫危難之際見真情,這叫生死一刻識友誼,這叫鋼鐵般的真粉絲,這就叫"巴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注: 本文曾于2018年4月在《美篇》發表,今修改后再次發文。在中美貿易大戰之際,中美兩大陣營自然會出現站隊現象。中國從來就不是挑戰的一方,但從來也不怕任何挑戰,因為正義從來不會屈服于邪惡,因為世界人民期盼和平發展的永遠是占多數,而且中國也從來不會孤獨,巴鐵就是證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阳县| 富平县| 阳信县| 宜良县| 米易县| 巢湖市| 仙桃市| 灵寿县| 讷河市| 景宁| 东宁县| 句容市| 虹口区| 巴林右旗| 金堂县| 桃源县| 大连市| 石林| 普兰县| 封开县| 呼伦贝尔市| 东山县| 泸定县| 新余市| 康定县| 仁寿县| 金湖县| 西乌| 九江市| 白沙| 景德镇市| 双江| 郁南县| 正宁县| 乌拉特后旗| 会东县| 奈曼旗| 勃利县| 炎陵县| 大名县| 清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