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愛我中國園林</p><p class="ql-block">一一走進中國園林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文/軍友情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暮春時節,干休所組織老同志游覽了位于北京市豐臺區的中國園林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使我們對中國園林的起源、發展過程、主要特征、及其在世界上的影響,有了較系統的了解,感受了前人打造園林的智慧,卓爾不凡的技藝和無窮的文化魅力!進而增添了愛我中華園林的深切情懷。</p> <p class="ql-block">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鐘靈毓秀的大地山川,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孕育出中國古典園林這樣一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園林體系。</p> <p class="ql-block">中國園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豐富多彩的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水平在世界造園藝術中獨樹一幟,其獨特的文化精神內涵和輝煌的藝術成就為世界所矚目。</p> <p class="ql-block">東漢、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園林發展中一個承前啟后的轉折時期,佛教傳入、道教出現,諸家思想的活躍促進了藝術領域的開拓,對這一時期的中國園林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園林”一詞開始出現,造園活動不再追求宏大的規模,取法自然,造園手法趨向于寫實與寫意相結合,隱逸思想得以充分體現,異彩紛呈,初步形成了皇家、私家、寺觀園林體系。</p> <p class="ql-block">隋唐時期,寺觀大量興建,寺觀園林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由于寺觀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寺觀園林既具有宗教活動的功能,又具有風景游覽的功能,至今仍是我國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地的重要歷史依據。</p> <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高峰,園林形式更加豐富,造園技藝更加成熟,帝王的南巡北狩,從塞外到江南,促進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觀園林的繁榮,出現了一批不同地域、風格迥異的園林作品,留存至今的許多明清歷史名園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時,優秀造園家和園林相關論著集中出現。長期積淀的深厚傳統文化,成就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咫尺山林,再造乾坤”,通過各種技術手法,在有限的空間創造出無限的變化,以達到步移景異的藝術境界,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顯著特征。</p> <p class="ql-block">從古到今,中國園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元的功能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在世界園林體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園林的生成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兼收并蓄,傳承創新,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散發出中國文化恒久的魅力和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展覽分為園林與傳統思想、園林與傳統文學、園林與 傳統書畫、園林戲曲音樂、園林人居文化和園林文化交流 六個部分。</p><p class="ql-block">采取文字敘述與實物展出相結合,電子動漫與實體建筑相結合,微觀解析與宏觀洪托相結合,室內獨特設計與戶外環境打造相結合,使中國園林在有限的地域內,虛虛實實,相得益彰,得以充分展現。</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典園林以其詩意的造景手法與天人合一的哲學意蘊,打造自己園林建筑,營造妙趣橫生的居所環境。同時這些建筑手法又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的靈感源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栩栩如生的展出令人眼前一亮,不禁浮想聯翩:</p><p class="ql-block"> 一一看那亭臺樓閣,飛檐青瓦,雕梁畫柱,無不凝聚著歷史的厚重。不由讓人想到王勃《膝王閣序》中語驚四座的絕妙詩句:</p><p class="ql-block">“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p><p class="ql-block"> 借贛江之景,把滕王閣融入其中,道盡了園林中亭臺與自然交融的磅礴意境。借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四象,構成了詩人描寫滕王閣之美,這種遠借手法的典范,令有限空間延伸至無限天際,絕妙無比 。</p><p class="ql-block">也會想到杜甫“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絕句》。詩人 以窗為框,將遠山積雪與江船浩渺納入畫中,體現園林依山傍水的框景之妙。窗欞如畫框,將動態的山水凝固為靜態的詩意。 </p><p class="ql-block">還有李白《過崔八丈水亭》的詩句:“檐飛宛溪水,窗落敬亭云”。</p><p class="ql-block">形象地描寫了飛檐與溪水、窗欞與流云形成虛實相映,展現了建筑與自然的靈動對話,詮釋了江南園林中“檐角凌空”的輕盈美學。</p> <p class="ql-block">一一看那小橋流水,溪光瀲滟,水榭倒影,仿佛讓人置身江南古鎮,不由想起李商隱宿駱氏亭,曾有“留得枯荷聽雨聲”的詩句。 </p><p class="ql-block"> 蘇州 拙政園“留聽閣”便是取此詩意。寫有“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盈聯,以殘荷、雨聲營造蕭疏之境,體現園林對時序變遷的敏感捕捉。 </p><p class="ql-block">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也是運用“臨借”手法形容西湖凈慈寺 蓮葉與碧空、荷花與日光互為映襯的色彩對比之美。 </p><p class="ql-block">“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陸游運用這樣的詩句,讓紹興沈園以橋、水、倒影承載歷史情感,園林之水不僅是景致,更是記憶的容器,賦予空間以時間的厚度。</p> <p class="ql-block">一一看那曲徑洞門,幽深掩映,別有洞天,自然會聯想到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千古絕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p><p class="ql-block"> 園林中的洞門與曲徑,如蘇州園林的月洞門、葫蘆門,以幾何形態分隔空間,形成“移步換景”的層次感。葫蘆門象征“福祿”,蕉葉門寓意“清涼”,形態與文化隱喻渾然一體。 </p><p class="ql-block">“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p><p class="ql-block"> 此句暗合園林“漏景”的手法,通過墻垣花窗隱約透出人聲,營造虛實相生的幽寂氛圍,“聞木樨香軒”則是以香氣引導空間感知。 </p><p class="ql-block">“一琴幾上閑,數竹窗外碧”,把窗框竹影、案頭古琴,構成文人園林的書齋雅趣。讓洞門與窗欞自然片段化,形成“無心畫”般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一一看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仙境天成的美妙,曾記的計成《園冶》有“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之說。 </p><p class="ql-block"> 王維的輞川別業以終南山天然地勢造園,借山引水,亭榭隱于林間,實現“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 </p><p class="ql-block"> 文人園林常以籬笆、菊叢模擬田園野趣,如拙政園的“秫香館”,通過植物與遠山的呼應,寄托隱逸之思。 </p><p class="ql-block">“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這是詩人王維雨中寄景的情思。 </p><p class="ql-block"> 頤和園借景玉泉山塔,以“遠借”手法將山巒塔影納入園中,形成“園外有園,景外有景”的宇宙觀。</p> <p class="ql-block">文化是中國園林的靈魂,展覽以大量的文獻、實物、楹聯匾額與書房、戲臺、紅樓夢大觀園場景表達園林中的詩情畫意,通過琴棋書畫、詩酒茶香等來體現中國人的文人情懷,以及可游、可賞、可居的園林人居文化,通過外銷瓷、文獻等展示中國園林傳播海外的文化影響力。</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典園林的產生和發展反映了先民對理想生活空間和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p> <p class="ql-block">從先秦到晚清,中國古典園林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以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為主體,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園林體系和異彩紛呈的地域風格。</p><p class="ql-block">中國古典園林不僅是空間的藝術,更是詩畫的立體呈現。園林中的詩情畫意,通過琴棋書畫、詩酒茶香等來體現中國人的文人情懷,以及可游、可賞、可居的園林人居文化。</p><p class="ql-block">詩詞與園林互為注解,以文字凝固景致,以景致激活詩意。名人佳句跨越千年,仍能讓人在青瓦飛檐下感受“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在曲徑流水間體味“物我兩忘”的生命境界。</p> <p class="ql-block">中國園林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晢學思想,以其豐富的內涵和卓越的成就,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人類文明史上譜寫了一部創造理想家園的燦爛篇章。</p> <p class="ql-block">軍友情深編輯制作</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8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阳市|
揭西县|
万州区|
板桥市|
景德镇市|
鞍山市|
湾仔区|
江陵县|
西吉县|
望奎县|
中山市|
永城市|
宁乡县|
独山县|
石林|
介休市|
会理县|
定边县|
镇宁|
凉城县|
扬州市|
樟树市|
夹江县|
泸水县|
石阡县|
天峻县|
乌审旗|
奈曼旗|
富民县|
永丰县|
柞水县|
潢川县|
常熟市|
乌兰浩特市|
介休市|
收藏|
民和|
石泉县|
宁国市|
霍山县|
合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