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北海流連了十幾天,天氣還是不好,但我們必須出發了!下一步去哪里?去崇左!但就在早晨啟程前,突然改變決定,欽州必須停留一下!決定欽州之行,也許是一種心靈感應吧!</p><p class="ql-block">欽州,這座嶺南古郡,是嶺南廣府文化重要的興盛地、傳承地。欽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在海上絲綢之路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欽州也是抵御外敵入侵的前沿陣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重要的戰略意義;欽州的自然景觀美不勝收,碧海藍天、沙灘奇石、山高林茂、草綠石奇,宛如一幅絢麗多彩的山水畫卷。</p><p class="ql-block">但我們只在欽州停留一個晚上,參觀了老街、馮子材故居、劉永福故居,雖然腳步匆匆,但感受頗深:欽州,是一個低調內斂、沒有被更多人認識的寶藏之城!</p> <p class="ql-block">——馮子材故居</p><p class="ql-block">馮子材故居又名宮保第,在欽州市欽州鎮白水塘村,是馮子材退居時住所,總占地面積15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020平方米。這片水塘對面就是馮子材故居。</p> <p class="ql-block">馮子材舊居始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因馮子材抗法有功,光緒皇帝授予太子少保后加封兵部尚書銜,故人們又稱馮子材舊居為“宮保府”。占據三山一水一田,現尚存主體建筑和頭門、魚塘等。</p> <p class="ql-block">舊居為院落組合,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單檐硬山頂,磚木結構,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三排九”建筑風格,也稱為“三路三進”,分左、中、右三路,均為三進二天井,并以青云巷分隔。舊居屋內雕梁畫棟,既有晚清風格,又有嶺南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馮子材(1818-1903),宇南干,號萃亭,與劉永福同屬當時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晚清抗法名將。自同治元年(1862年)起,先后任廣西提督21年、云南提督15年、貴州提督2年(未到任),獲授太子少保銜,世人為此稱其為馮宮保。</p> <p class="ql-block">這是馮子材的履歷表,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業績便是臨危受命,奔赴抗法戰爭,取得了鎮南關大捷。</p> <p class="ql-block">鎮南關大捷共殺傷法軍近千人,使中國軍隊在陸地戰場轉敗為勝,轉守為攻,戰爭形勢為之改變。法軍敗訊傳到巴黎,茹費里內閣被迫辭職。鎮南關大捷也是中國近優史專反侵略戰爭中取得的一次勝利。</p> <p class="ql-block">中法戰爭的時代背景——</p><p class="ql-block">從19世紀中葉開始,法國加緊了對越南的侵略。1874年,法國與越南簽訂《法越和平同盟條約》,宣布越南完全獨立。</p><p class="ql-block">1883年8月,法軍攻占越南首都順化,強迫越南簽訂《順化條約》,規定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為了擺脫完全論為法國殖民地的命運,越南兩次遣使來華,請求清政府支援他們抵抗法國的侵略,而法國則準備以越南為跳板,向中國發動新的侵略。</p> <p class="ql-block">人老志堅,臨危受命——</p><p class="ql-block">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我國對法作戰正連遭敗績、其個人因受排擠被迫辭職而正處于仕途嚴重受挫等各種因素極其不利之際,兩廣總督張之洞舉薦六十七歲高齡的馮子材,卻得到了李鴻章的反對。</p><p class="ql-block">于是就出現了李鴻章與馮子材的“四不能戰”與“四能戰”:</p><p class="ql-block">“四不能戰”</p><p class="ql-block">一、人老體衰,力不從心,不能戰。</p><p class="ql-block">二、腹中無墨,胸無韜略,不能戰。</p><p class="ql-block">三、兵械簡陋,殺傷力弱,不能戰。</p><p class="ql-block">四、新募兵嫩,訓練無就,不能戰。</p><p class="ql-block">“四能戰”</p><p class="ql-block">一、人老節堅,久經沙場,能戰。</p><p class="ql-block">二、胸存正義,腹有遠謀,能戰。</p><p class="ql-block">三、赤膽忠肝,保土安民,能戰。</p><p class="ql-block">四、眾志成城,牛犢驅虎,能戰。</p> <p class="ql-block">馮子材的請纓書:</p><p class="ql-block">“子材所患之疾已愈八九,如蒙我大公祖垂愛,任以軍旅之事,即請奏明,將現在關外尚未遺散之粵勇一并調至諒兇、海陽交界之宣安州,并由子材就近募勇,連關外粵軍共足一萬五千人,均交子材統帶調遣,應胥糧餉概照楚軍章程給發,所有廣安、海陽兩夷省均請大公祖貴成子材以克復之,并請將應制槍炮及子藥在于折內聲明,由天津、上海、蘇州各機器局劃明分制,及軍裝等項飛解來欽,俾得迅速進剿……既可以寒賊膽,又足以固藩封,且使法夷不敢再窺兩粵、滇南邊境,一勞永逸,似為全策。”</p><p class="ql-block">7月13日,馮子材復函張之洞,自告奮勇,請纓出征。</p> <p class="ql-block">招募萃軍,牛犢驅虎——</p><p class="ql-block">當時,廣西前線的清軍軍心渙散。馮子材召集舊部,募兵18個營,號“萃軍”,欽州子弟踴躍報名,奔赴反侵略前線。</p> <p class="ql-block">視死如歸,抬棺出征——</p><p class="ql-block">1884年12月17日,年近七旬的馮子材視死如歸,抬著棺材,帶著兩個兒子出征。</p><p class="ql-block">“詎意外洋法丑竟敢跳梁,始借邪教以誣民,繼思蠶食而啟土,腥聞越地,肆擾藩封。凡屬臣民,均宜報效,況奴才備員武職,敢不前驅奮勉,滅此狂徒。”</p><p class="ql-block">—馮子材《恭謝幫辦廣西關外軍務恩并報開用關防日期折》</p> <p class="ql-block">眾志成城,嚴陣以待——</p><p class="ql-block">馮子材奉命率領所部(萃軍)奔赴鎮南關后即刻深入了解民情,視察關隘要地,大膽起用當地壯族青年蒙大,委任其為敢死隊隊長,商謀作戰計劃方案。同時,馮子材還綜合了各部將領和群眾意見,在關前隘的東嶺和西嶺,全長一千多米長之間用土石砌起一條高7尺、寬1丈的長墻,長墻前面又挖了一條深4尺、寬1丈的塹壕,塹壕前面的開闊地里又挖了三百多個梅花坑。</p> <p class="ql-block">激烈鏖戰,鎮南大捷——</p><p class="ql-block">1885年3月23日,法軍第二旅主力1000余人在將領尼格里的指揮下,兵分三路進攻關前隘。等待已久的清軍在馮子材的指揮下開始投入戰斗。當法軍進入清軍包圍圈時,馮子材身先士卒,率兩個兒子和大刀隊千人,躍出墻外,沖入敵陣,與法軍展開激戰。在各路軍的緊密配合下,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p> <p class="ql-block">宣光臨洮大捷。1885年3月,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的同時,在云南戰場,劉永福率黑旗軍同清軍聯合向法軍進攻,在臨洮大敗法軍,殲敵近兩千人,并乘勝收復廣威府等10余州縣。馮子材、劉永福分別大敗法軍,奪取了中法戰爭陸路戰場的偉大勝利,扭轉了中法戰爭的敗局。</p> <p class="ql-block">馮子材喜歡寫字贈人,常送人的書法僅書“天地正氣”四字。從其故居現存的“天地正氣”碑來看,其書法已算具有一定的水準,且拙樸方正,充滿劍戟之氣。中國有字如其人的說法,雖不絕對,但也不是沒有道理。《花隨人圣庵摭憶》評論道:“足見此老胸中一團正氣。”</p> <p class="ql-block">馮子材故居之中庭。</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士九年!1903年)臨終前,馮子材為子孫留下遺訓:“讀書不求官,服官不要錢,違者不孝。”而光緒三十四年,馮子材就將歷年積下的大部分財產,捐作家族公產一馮氏家廟蒸嘗產業,井奏請朝廷批準。光緒二十七年將奏請連同朝廷批復,立為“馮氏家廟蒸嘗產業奏準立案碑”銘記,明確子孫從中開支的衣食標準為“每日給食米八角三勺,與每人每月給日用銅錢三串”,要求“凡我子孫,只能照章領食米銅,規定“所置田地、房產、押鋪,一不得當,二不得賣,三不得分”。</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馮子材故居,再隔水塘回望這座飽經歷史風霜的“宮保第”,對這位錚錚鐵骨、一身正氣的老人,再次深表由衷的敬意!</p><p class="ql-block">鎮南關(現廣西憑祥市與越南接壤的友誼關)大捷,取得歷史上著名的“鎮南關大捷”。此役成為1840年以來至抗日戰爭前,近百年中國對外作戰僅有的勝利,一洗“近百年來多痛史”之恥,可謂一戰名青史。</p> <p class="ql-block">——劉永福故居</p><p class="ql-block">進入攀桂坊這個牌樓,就進入了劉永福故居了。</p><p class="ql-block">中國近代史上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劉永福因抗法援越和抗日保臺的功績受到中國人民的尊敬。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4月視察廣西期間,對劉永福給予高度評價,稱贊劉永福是令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他的一生經歷概括幾個階段:</p><p class="ql-block">——咸豐七年(1857年)參加天地會起義。以七星黑旗為隊旗,稱黑旗軍。</p><p class="ql-block">——同治十二年(1873年)應越南國王阮福時的邀請率黑旗軍抗法,擊斃法軍頭目安鄴,因功被越王封為興化保勝防御使。光緒九年(1883年)再次援越抗法,在河內城西擊斃法軍統帥李維業,被封為三宣提督。——中法戰爭爆發后,受清政府收編,以記名提督在中越邊境抗戰,戰后被調回國,授廣東南澳鎮總兵。</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劉永福奉命幫辦臺灣軍務,駐臺南。次年(1895年)在反割臺斗爭中,被推為全臺抗日首領,在彰化、嘉義等地抗擊日軍,九月因糧盡援絕,棄軍內渡廈門。</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爆發后,曾應胡漢民之請任廣東民團總長,不久便辭職回籍。民國六年(1917年)1月9日,劉永福去世于欽州,享年80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宣堂是民族英雄劉永福的故居,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城區南面的攀桂街10號,建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因劉永福在援越抗法戰爭中屢立戰功,被越南阮氏王朝封為“三宣提督”,故得名“三宣堂”。</p> <p class="ql-block">劉永福故居的布局借鑒客家圍龍屋,高墻、炮樓、武場、谷倉、廊房,層層拱衛主座,構成嚴密防線。共十二間,分上下座,上下座中央為廳,廳中央橫梁左右刻有正楷:“全家吉慶”“金玉滿堂”八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劉永福故居二門內是開闊的廣場,廣場南面是一個巨大的照壁,上書“卿云麗日”,字跡圓潤秀雅。</p> <p class="ql-block">這個寬闊的廣場也是當時的練兵場。</p> <p class="ql-block">主座前劉永福的塑像。劉永福(1837-1917),欽州人,清末民初軍事家、民族英雄。光緒九年(1883年)援越抗法,被封為三宣提督。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劉永福奉命幫辦臺灣軍務,駐臺南。次年(1895年)在反割臺斗爭中,在彰化、嘉義等地抗擊日軍,九月因糧盡援絕,棄渡廈門。劉永福晚年住在欽州三宣堂,向鄉親口述回憶錄,在家鄉走完了八十年的傳奇人生。</p> <p class="ql-block">主座在照壁北面,面闊三間,進深三座。前座門頂上有“欽賜花翎”的直匾,配以“天階深雨露、庭砌長芝蘭”的對聯。</p> <p class="ql-block">拒賄堂。1883年4月,法國國會任命李威利為總司令,率領法軍2000人攻占河內,進犯越南國都煩化。劉永福立下“為越南平寇,為祖國屏邊”的宏愿,5月6日率領黑旗軍3000人挺進河肉,發揮近戰、夜戰的優勢,擊斃李威利及以下軍官30多名,殲滅法兵200多名,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紙橋大捷。戰爭結束后,劉永福從越南帶回一件珍奇的戰利品—一被黑旗軍擊斃的法軍首領李威利的頭發。法國人知道后,專門派人攜重金到三宣堂企圖高價買走這撮頭發。劉永福不為重金所動,對來者嚴詞訓斥,那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請纓堂:主座的后屋為祖堂。1915年,袁世凱同意日本提出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劉永福聽到這個消息后,一時憤氣填胸,白發怒舉,面赤亮如重棗,目棱欲射人。他即刻囑咐黃文瀾擬寫電文,并集家人于祖廳,焚香稟祖,抗電北庭,請纓與戰。他表示,如果日本逞兇,他愿以78歲之軀充當先鋒,與宿敵決戰,死而無憾。感于劉永福的一腔報國情懷,此廳又美名為“請纓堂”。</p> <p class="ql-block">家風傳承:劉永福立下家規,劉家子女必須有一至兩個去授軍報效國家。劉永福有四子三女,三子劉成良跟隨劉永福南征北戰,成為劉永福的得力助手,20歲不到,就做了劉永福親兵營的營長。甲午戰爭期間,劉成良隨劉永福到臺灣抗日保臺:與父親在槍林彈雨中并肩作戰,并保護劉永福安全撤窩臺灣,后任云南省交寧州知州。二女劉英嬌,嫁民族英雄馮子材第十一子馮相混。養女劉秀蓉從小跟隨父親,在為國為家盡忠盡孝思想教育下,巾幗不讓須眉,沖鋒陷陣,1895年10月,年僅15歲的劉秀蓉犧牲在臺灣。長子劉成章的兒子劉世漢,曾任邊防司令參謀、防城縣長職務。次子劉成業的兒子劉世銓抗日戰爭時期任炮兵營長,在南京保衛戰陣亡。</p> <p class="ql-block">1917年1月6日,劉永福突然感到身體不適,知道大限將至。他召來兒孫,口授遺言,對國內軍閥混戰、列強虎視眈眈的時局表達憂慮,要求兒孫“各宜發奮為雄,抱定強種主義,投軍報效,以竟予未了之志。倘為國用,自宜竭力馳軀,不惜以鐵血鑄山河,強大種族,以期臻于五大洲最優美之國”。請求當軸名公入告大總統“務以尊賢任能為急務,遠小人,賤貨色,嚴邊防,慎取舍,旁求山林逸才,延攬智謀健將;惜民力以裕財源,養民氣以威夷狄;集群策群力,以鞭答天下”。最后他的愿望是“國基鞏固,國勢富強”,如果能實現就足以含笑九泉。</p> <p class="ql-block">劉永福故居的左跨院是一座占地1500平方米的谷倉,群眾叫它“濟民倉”。</p> <p class="ql-block">谷倉一排10間,建筑面積300多平方米。這是劉永福在災年主座西側盡頭有一列平房,是劉永福的書房。</p> <p class="ql-block">濟民倉</p> <p class="ql-block">糧食加工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劉永福故居右跨院,是負責保安的士兵住所,以及武器裝備等的存放處。</p> <p class="ql-block">故居庭院里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炮樓民間又稱更樓,是大戶人家的護院防御場所。劉永福舊居圍墻東南西北角共有四座炮樓,樓高約10米,均為三層青磚瓦木結構建筑,每層墻上都密布槍眼,可瞭望和射擊來犯之敵。</p> <p class="ql-block">炮樓內部夾角處可瞭望和射擊的孔洞,可以看出炮樓在防守上360度沒有死角。</p> <p class="ql-block">劉永福故居前的永福廣場是一個占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的極具歷史人文特色的休閑廣場。廣場內建設有優美復古的拱橋兩座,荷花池1200平方米,雕有各式花紋的六角廳2座,劉永福雕像1座。</p> <p class="ql-block">劉永福故居前的永福廣場上的劉永福雕像。</p> <p class="ql-block">永福廣場上優美復古的拱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欽州,“南有劉永福,北有馮子材”,他們共同體現了欽州人民抵御外侮、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正如田漢先生所說“近百年來多痛史,論人應不失劉馮”,欽州,何其幸也!</p> <p class="ql-block">——占鰲巷歷史文化街區</p><p class="ql-block">在欽州,占鏊街與攀桂巷分列三宣堂兩邊。據史料記載,劉永福在三宣堂門前左右兩邊各修建了一條街,將黑旗軍陣亡將士的遺孀及遺孤集中安置在一起,因此又有一別稱“寡婦街”。有一年天災,劉老將軍去探望這條街的街坊。街坊們也自是歡喜,當得知他們已經好些天顆米沒沾又借賒無門,僅僅因為他們是“寡婦街”的人時,老將軍老淚縱橫。于是立刻命隨從開倉發糧,還頒令命名了這條街—“占鰲”。劉永福通過賜名,希望常打勝仗,獨占鰲頭,更希望那里的孩子長大以后,出人頭地,像他們父親一樣做頂天立地的男子漢。2003年,這條街正式更名為占鰲巷。</p> <p class="ql-block">狀元墻廣場,位于占鰲巷巷口,整體采用房屋山墻的造型,左側篆刻了帝師馮敏昌的詩句一—“筆花翻浪文瀾闊,劍氣凌霄武庫森”,其余部分由欽州197個姓氏、十二生肖和“獨占鰲頭攀蟾折桂”共218塊坭興陶板組成。</p> <p class="ql-block">占鰲巷匯集大量傳統嶺南民居建筑和名人舊居,包括第一旅社、蘇廷有舊居、黃文瀾舊居等建筑群等。</p><p class="ql-block">蘇廷有舊居,位于欽州市欽南區占鰲巷52號。</p> <p class="ql-block">該舊居建于民國初期,原為一處院落式建筑群。新中國成立后該舊居由欽州鎮人民醫院使用。現存建筑面積約678平方米,該幢樓房前座保存基本完整,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風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舊居裝飾工藝做工非常精細,整齊劃一有較高的工藝價值和觀賞價值,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生動實證,對于研究民國時期的欽州地方歷史具有一定的價值;也是研究我國特別是研究嶺南建筑技術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的寶貴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占鰲街街巷</p> <p class="ql-block">街區內保留著大量清末傳統民居,傳統民居主要為一層木構架坡屋頂硬山式建筑,建筑多用黑瓦白墻、木裝飾。在建筑結構、色彩運用、建筑裝飾等諸多方面自成一體且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反映了欽州清代大眾的審美取向。</p> <p class="ql-block">黃文瀾舊居,建于清朝。黃文瀾為清朝民族英雄劉永福的家庭教師黃文瀾(又名黃海安)的舊居。一進一院,均為硬山頂、青磚木、灰色布瓦蓋頂的二層構筑。</p> <p class="ql-block">占鰲街上的陶藝館。欽州的坭興陶已有1300多年的傳承歷史,傳至明.清時期,已是工藝精良遠勝,馳名于各省,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p><p class="ql-block">欽之坭興以其地方特有的陶土原料、變幻莫測的窯變技藝、精美絕倫的雕刻技法;其以“坯同一色、品異萬彩”的獨特工藝,散發著千年古陶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建福堂,格局不小,看著有來頭。網上查找一下原來建福堂是一座建于1946年的歷史建筑,原為地主住宅,曾用作第一旅社和派出所辦公場所。</p> <p class="ql-block">現在是一家西餐廳,我們剛走進院子,就有一位黑人姑娘出來招呼,原來這西餐廳有外國服務員呢。</p> <p class="ql-block">占鰲街上也有一個一尺巷,悠長悠長的,只是不見有舉著畫紙傘的姑娘走來!</p> <p class="ql-block">繼續行走于占鰲街,因為天色已晚,因為天氣不好,因為欽州的價值被嚴重低估……總之街上的行人很少,冷冷清清。</p> <p class="ql-block">占鰲巷3號民居是戴路同志舊居。</p><p class="ql-block">戴路,欽縣人。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米脂縣中學教師。建國后,歷任陜南行署文教科科長,陜西省體委主任,駐越南海防領事館領事,駐越南大使館一等秘書,外交部蘇聯東歐司專員,駐老撾大使館一等秘書、經濟文化代表團參贊,外交部第二亞洲司副司長,駐朝鮮大使館參贊,駐塞浦路斯、烏干達大使。</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從占鰲路進入中山路騎樓街歷史文化街區。欽州騎樓主要分布于這條路上。</p><p class="ql-block">據史料記載,在民國23年(1934年),欽縣縣長章萃倫對欽州城區進行規劃和整治,把靠欽江邊的壕壩街、惠安街加寬拓直,命名為中山路,街道也都鋪上了三合土或水泥,兩邊修建的大多是騎樓。這些騎樓街的形成,成為了當時欽州的商業中心。</p> <p class="ql-block">街區內建筑以民國時期為主,主要是兩層、三層木構架坡屋頂騎樓建筑,建筑多為青瓦白墻、鏤空山花女兒墻、三段式”拱劵窗戶裝飾,分別體現了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風格,底層沿街均為鋪面,第二進、二層為小作坊、倉庫或者住宅使用,形成前鋪后居或者下鋪上居,部分騎樓建筑保留前街后埠的格局,沿街以騎樓柱式承托布置,既可以起到遮擋烈日驟雨,方便路人及生意,又使樓上的居民避免各種滋擾,是我國沿海地區近現代商埠格局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欽州書局位于廣西欽州市中山路騎樓街中段,中山路155-157號。</p> <p class="ql-block">走出人民路,繼續行走,天色已暗,路邊是被濱河公園,只是臨河一面被封閉著,似乎進行著一項重大工程。黑暗中看見一尊塑像,細看介紹原來是蘇三娘。蘇三娘是太平天國的女軍軍帥,挺威武的。</p> <p class="ql-block">后來查詢資料,欽州的這項工程好像是平陸運河的建設,據介紹平陸運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的第一條江海連通的大運河,對于欽州及周邊地區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未來發展都具有深遠影響,預計2026年12月底建成主體。</p><p class="ql-block">到那時,欽州一定會被更多人所青睞,正所謂:從前你待搭不理,今后你高攀不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川市|
江达县|
儋州市|
彰武县|
肇源县|
南木林县|
亳州市|
博客|
滨州市|
宜春市|
松桃|
鱼台县|
徐水县|
蒙阴县|
靖边县|
开鲁县|
舞钢市|
赤水市|
山西省|
上栗县|
桂林市|
林芝县|
中阳县|
霍邱县|
肇东市|
衡阳县|
泸西县|
屏东县|
石楼县|
军事|
安西县|
新河县|
临汾市|
沭阳县|
通山县|
万源市|
师宗县|
平安县|
油尖旺区|
馆陶县|
华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