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8日下午,我們懷著萬分崇敬的心情,手持菊花走進了騰沖《國殤墓園》,聽著導游講述了我們不知道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騰沖國殤墓園,始建于1944年冬,1945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8周年紀念日)正式落成并對外開放,是抗戰中全國建立最早的一座陵園。全園占地面積37884平方米,主體建筑由大門、忠烈祠、烈士墓冢紀念塔、盟軍碑、中國遠征軍紀念廣場、碑廊等組成。刻錄有蔣中正、于右任、李根源、衛立煌、霍揆彰[huò kuí zhāng]軍事將領及地方愛國人士的題額、楹聯、挽詩、悼詞和《答田島書》《告滇西父老書》《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布告》等重要碑記。園內立有3346塊騰沖戰役陣亡將士及19名盟軍將士墓碑,另外還安葬有從緬甸南坎芒友等地遷于此的遠征軍將士遺骸。新建有長60米高4米的大型浮雕石墻一座、銅雕像10組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一座。</p> <p class="ql-block"> 碧</p> <p class="ql-block"> 導游在講解國殤園時,特意講解“殤”字,在抗日戰爭遠征軍第一次失敗后,第二次遠征時有很大一部分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的犧牲稱之為“殤”。</p> <p class="ql-block"> 李根源(1879-1965),騰沖人氏,滇軍名將,民國元老。民國12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署國務總理。抗戰時任云貴監察使。1942年,日軍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線襄助軍務,力主將日寇阻于怒江西岸。發表《告滇西父老書》,極大的鼓舞了軍民抗戰的決心。同時也是騰沖《國殤墓園》的創建人。</p> <p class="ql-block"> 陳納德(1893-1958),祖籍法國,少將銜司令官。1941年應國民政府邀請組建"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又名"飛虎隊"。1942年,編入美國第十航空隊,1943年改編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負責中印緬戰區的對日空戰。</p><p class="ql-block"> 史迪威將軍(1883-1946),美國陸軍上將,生于佛羅里達州帕拉特卡,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任中緬印戰區美陸軍司令兼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的參謀長,1943年兼任東南亞盟軍最高副司令</p> <p class="ql-block"> 張問德(1880-1957)騰沖城關五街人,清末秀才。騰沖淪陷后被委任為騰沖抗日政府縣長,1943年8月31日,日軍騰越行政班本部長田島壽嗣致函張問德,企圖召降。9月12日張問德識破其陰謀,復函義正詞嚴的痛斥日軍罪行這便是有名的《答田島書》表現了他高尚的民族氣節。</p> <p class="ql-block"> 在滇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中有很多娃娃兵,他們穿著寬大的軍衣,稚嫩的臉上充滿了自豪感和抗戰必勝的信心。小小年紀就擔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不得不令后人欽佩。</p> <p class="ql-block"> 抗日名將寸性奇的父親寸大進,88歲高齡,眼見國土淪陷,日寇猖獗,恨自己年事已高,無力報國,遂坐在大羅綺坪觀音寺被雷電擊斷的千年古杉下,含恨絕食而亡,死后雙目不瞑,彰顯了民族氣節。</p><p class="ql-block"> 導游的講解。寸大進先生共有五個兒子,全部奮戰在抗日的各個戰場,而且先后都犧牲了。在他88歲生日的那一天,鄉鄰都來為他慶祝生日,而就在這天他接到了最后一個兒子犧牲的消息,眼見國土淪陷,日寇猖獗,恨自己年事已高,無力報國,遂坐在大羅綺坪觀音寺被雷電擊斷的千年古杉下,含恨絕食而亡。</p> <p class="ql-block"> 餓死不吃軍糧,滇西人民積極支援前線抗日,一位小腳婦女翻山越嶺、歷盡千辛萬苦運送軍糧,由于缺衣少食,餓死在途中,而袋中的軍糧卻顆粒未少。</p> <p class="ql-block"> 寸性奇將軍墓。寸性奇字念潔,騰沖人,生于1895年,犧牲前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少將師長,是抗日戰爭期間陣亡的高級將領之一。1941年5月,日軍秘密集結10余萬精銳主力,使用大量飛機、大炮,對我軍中條山陣地發動突然襲擊,寸性奇指揮的陸軍第十二師愛國官兵頑強抵抗,他們用簡陋的步兵武器打退了敵人多次的瘋狂進攻,后因彈盡糧絕,孤立無援,漸處劣勢,被日軍重兵合圍,他厲聲對其部下說:"誠如軍長(唐淮源)言,吾儕今日惟奮力殺敵耳!槍在手,劍在腰,不令為賊俘也。濟則為國爭光,不濟以死繼之。"帶傷率隊作戰。在交戰中,寸性奇右腿被炸斷,血如泉涌。此時,寸性奇卻要求團長黃仙谷等突圍快走:"我腿已斷,不必管我;我決心殉國,以保全國格人格。"言畢,用最后的力氣拔劍自殺!在場官兵無不淚如雨下,雖強敵即至,但無一離開,堅持戰斗,全部壯烈犧牲。國民政府1454號褒揚令追贈陸軍中將。1986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寸性奇將軍為革命烈士。1989年,寸將軍遺骨自山西垣曲遷到騰沖國殤墓園安葬,修建墓表,以表彰烈士畢生革命、捐軀報國之偉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 英烈碑于1994年12月建成,是為了紀念騰沖籍的兩名諜報員:"十一集團軍總部中校特務員王樹榮"和"七十一軍少尉諜報員李生芬"。王樹榮,騰沖縣河西人。李生芬,騰沖和順鄉水碓村人,出生于華僑世家,書香門第,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的堂弟,畢業于黃埔軍校昆明分校。兩人都是旅緬華僑,精通緬語、英語,熟悉中緬邊界的情況,為遠征軍收集和提供情報,做出卓越的貢獻。后在執行任務時被日軍抓獲,嚴刑逼供,不屈而死。王樹榮是被滾燙的鹽水灌肚活活致死,年僅21歲。李生芬被殘殺于黃學靖邊樓旁,沉尸硯塘,時年25歲。李根源先生曾贊揚李生芬:"蕉溪李少子,胡為虜所囚;罵賊賊不耐,血濺靖邊樓。";另有詩贊揚王樹榮:"僑子受鄉國付劍來從軍◇盟軍空戰史,應記王良勛。"</p> <p class="ql-block"> 小團坡高30多米,面積為5024平方米,是一座沉寂的小火山,是安葬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陣亡將士忠骸的墓群所在。坡麓設半圓形月臺,月臺迎面嵌于右任"天地正氣"四個草書集字石匾,月臺上正中筑石階,直達坡頂。整個小團坡上輻射狀地分布著72行3346塊墓碑,布局上呈現四大塊八小塊的扇形,寓意為長眠在這里的英烈來自于祖國的四面八方,每一塊墓碑上都刻有烈士的軍銜和姓名,依職銜高低由上到下依次排列。騰沖抗戰結束以后,騰沖軍、政、民聯合將反攻騰沖城中犧牲的遠征軍將士遺骨火化并舉行了規模盛大的水陸法會,擇吉安葬于此地。以這條臺階為中軸,小團坡東半山安葬的是二十集團軍第五十三軍陣亡將士,右半山安葬的是五十四軍陣亡將士。坡頂為一圓形石臺,正中聳立著巍峨的紀念塔。紀念塔由塔基、塔座、塔身組成,青石建造,通高10m。塔基方形,邊長5.5m,高0.73m,其上為四級疊澀,疊澀之上系塔座,方形,高2.23m,邊長1.52m,塔身為方形紀念柱式樣,由上小下大四塊高約5.5m的梯形青石拼合而成。塔基正面刻有李根源題書的"民族英雄",其余三面鐫刻著二十集團軍克復騰沖會戰概要;塔身東、西、北三面均鐫刻"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克復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陸軍上將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題"字樣;南面鐫刻"中華、民國三十四年歲在乙酉季夏"十四字。</p> <p class="ql-block">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p><p class="ql-block">中國遠征軍戦死兵士記念碑</p><p class="ql-block">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于2011年9月14 日建成,是為了紀念犧牲在印緬戰場的中國遠征軍將士而修建。整個建筑群由紀念廣場、紀念碑、英烈墓家三個部分構成,總建筑面積680平方米。石材采用騰沖本地出產的火山石,以本色、質樸的風格,表達對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的特別紀念。在廣場的前面,是4X5米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緬印戰區示意圖"鑄銅地景。地圖上標示出三大主要抗戰物資運輸通道,分別是從汀江到昆明的"駝峰航線"、從昆明到曼德勒的"滇緬公路",還有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地圖上特別標示出中國遠征軍的十大戰役地點,從第一次入緬作戰的第一個戰役﹣﹣同古戰役,到反攻勝利的最后一個戰役﹣﹣臘戌戰役。紀念廣場入口的正面,是"華岳英靈"四個大字。紀念廣場的兩側,是二十個大小不等的立碑,組合成錯落有致碑林,揭示出當年中緬印戰區抗戰風云的起伏跌宕,并紀念為此犧牲的數萬中國遠征軍將士。從紀念廣場的右側開始,分別是"中國遠征軍簡介"、"中國遠征軍三個時期戰斗序列"、"中國遠征軍十大主要戰役"、"中國遠征軍十三位殉國高級將領名錄"、"中國遠征軍部分陣亡將士名錄"、"中國遠征軍部分參戰將士名錄"等碑刻。廣場的中心是4.2米x3.8米x2.8米的方形主題鑄銅浮雕紀念碑,基座用"熱帶雨林"石材圍合,正面是取材于芒友會師的歷史照片創作而成。紀念碑的背面,是"中國遠征軍七十年祭"祭文。紀念碑南面是陣亡將士墓,墓丘直徑4米,墓前立碑由整塊火山石制作,高1.95米、寬1.2米,上面書寫"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墓"12個大字。墓丘下面建有1.6米X1.6米的地宮,甬道與地面相通。地宮用于安放中國駐印軍陣亡將士遺骸。墓丘后面有七塊斜碑,用于記載歷次遷葬記錄。</p> <p class="ql-block"> 砸石子,滇西人民不分男女老幼,甚至連正在哺育的婦女和剛剛懂事的孩子,也為修路、修機場砸碎石,以實際行動支援前線抗擊日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筑路</p><p class="ql-block">滇西人民積極投</p><p class="ql-block">入修公路、修機場,</p><p class="ql-block">為滇緬抗戰做出了巨</p><p class="ql-block">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 痛打日寇</p><p class="ql-block">騰沖農民趙云祿、趙云壽兄弟,對肆意燒殺、無惡不作的日寇、義憤填膺。滇西反攻時,日寇潰敗,他們聯絡部分鄉民用棍棒攔截,打死日軍四人,受到遠征軍嘉獎。</p> <p class="ql-block"> 倭塚</p><p class="ql-block">在陵園北端有一座非常特殊的墳冢,內埋侵騰日軍尸體,李根源先生題之為"倭冢"。倭是古代對日本的稱呼,自元、明以來,把活動在我國沿海一帶的日本海盜稱為"倭寇",后來"倭寇"一詞便逐漸成為了日本侵略者的代名詞。根據李根源1947年整理收錄的《曲石詩錄》記載:倭冢埋葬的是侵騰日軍最高指揮官148聯隊聯隊長藏重康美大佐,和他的繼任者副隊長太田正人大尉和桑弘大尉,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有力罪證。</p> <p class="ql-block">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吉县|
年辖:市辖区|
罗城|
巢湖市|
太仓市|
即墨市|
普陀区|
乡城县|
无极县|
偃师市|
琼结县|
临猗县|
淮安市|
会宁县|
九台市|
寻乌县|
堆龙德庆县|
通化市|
封丘县|
绵阳市|
镇远县|
崇信县|
泽库县|
高雄市|
察哈|
锡林郭勒盟|
永州市|
六枝特区|
绥阳县|
弥渡县|
宣恩县|
松滋市|
昌乐县|
吉安县|
乌海市|
平山县|
阳原县|
托克逊县|
沙湾县|
湖南省|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