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工農袋色寬7厘米長8.8厘米上世紀70年代</font></b></h3> <h1><b> 我們五零后出生的人們都知道,新中國初成立,國家沒錢,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一樣恓惶,全國人民崇尚節儉之風,穿衣戴帽“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為人所共識,如此,專供百姓染衣染布所用的“放羊”“養雞”等染料袋色便誕生了。<br> 在我記憶中,像母親輩的家庭主婦們,過去每個人手上都抬裹有三五袋“放羊”“養雞”袋色,臘月里給家人拆洗衣裳,對掉色過分的衣服面料,飯鍋里添兩掛勺水,加一袋染色,擱適量鹽,攪拌均勻,再把面料放入,約煮半個鐘頭后撈出,然后清水盆里漂去浮色,經過上述工序,拆洗過的衣裳,雖舊如新。因染色過程中,離不開煮制,所以莊戶人們便把染料稱之為“煮色”。<br> 在計劃經濟的年代里,扯布光有錢不行,還需布票。我父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在鄉里當過秘書,負責各類票證的發放,聽他說,那時候一口人每年一丈四尺布票,小孩出生頭胎一丈五,二胎以上一丈,結婚一對夫婦一丈四,死亡一人一丈四。發給人們的布票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因此,當家人擱共穿不上一條新褲子,甚至家中死下人孝子賢孫戴不上個孝帽子,孩子結婚縫不起一床新被子。<br> 素日里,村里男女老少穿衣都是老虎下山一張皮,春季里棉衣拆成夾的,夏季里夾衣拆成單的,深秋找出里子再恢復成夾衣,冬季里夾衣里再續上舊棉花……還有孩子們多的家庭,哥哥的衣服小了,替下后弟弟穿;姐姐替下的妹妹穿,就這樣雀兒頂蛋輪換著穿。但不管季節轉換也好,大小人替換也罷,主婦們總要用“煮色”把舊衣服染“新”了,讓家人們在不同的季節里穿上不一樣的“新衣”找到不一樣的感覺。<br> 我們那個時代的人,小時候所穿衣顏色十分單調,除了主腰子人們為了避邪穿紅的外,其余多為黑、藍、灰。因人們衣著單調,“煮色”的品種也不多。所以“煮色”總是與人們的生活質量密切關聯的。另外,它們也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文革期間,全國崇拜解放軍,國防綠成為大眾衣服的流行色,社會上的青年男女,大多身著青一色的國防綠制服,那時候大姑娘們也不留辮子啦,均為時尚的小平頭,她們不愛紅裝愛武裝,穿的都是“假軍裝”,如若出工跟在她們后面,根本分不清前面的人誰是男誰是女。真正的軍服更是年輕人追捧的夢想,如果你能擁有一件四個兜兜的軍官服,周圍的人肯定對你刮目相看,即便光有一頂解放帽,也比別人牛三分。我記得當年當兵的表兄探親時送給我一頂解放帽,那時我當民辦教員,除了到聯校開會,平時根本不舍得戴。<br> 曾在鄉下站欄柜的鎖孩崗(哥)跟我說過,當年由于國防色的流行,山西省革命委員會商業局生產資料公司經銷的“工農牌袋色——直接軍綠”也隨之成為供銷社的暢銷貨,后來它的價格翻了倍,由六分漲到一毛二,村干部們以及鄉下的一些熟慣人紛紛跟他打招呼要買這東西。</b><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工農袋色直接軍綠使用說明</font></b></h3> <h1><b> 拆洗衣服,煮布染衣,平素里有的女人們也做這營生,但不是很多,一是山區里水不充,再是大集體時,女人們春種、夏鋤、秋收根本就沒個消閑的空兒,沒有正當理由生產隊長連半天假也不批你,還有那時吃糧是與工分掛鉤的,即便準你假,你也誤不起工。因此,做針線,漿染衣物,女人們多數情況下都在冬閑季節搞。<br></b><b> 過去,莊戶人手里很少有現票子,要有的話,也是過年圪鋸上個克郎豬,或殺上個羊羔羔,自家舍不得全吃,變整幾個現錢,應墊年節里的一切花銷,平素買個碎小東西,唯一指望便是掏雞屁股。我記得十分清楚,每當臘月里,母親拆洗衣裳,短下煮色,就給我拿兩三顆雞蛋,打發我到村里代銷處去買,一顆雞蛋可好能買一袋煮色,一袋煮色,可染出一件鮮艷的衣服面料,總共花三四毛錢,全家人大年三十便可穿出靚麗的“新衣”。</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放羊袋色長9厘米寬6.5厘米上世紀5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放羊袋色直接煮蘭使用說明上世紀5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工農兵袋色使用說明上世紀6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工農兵袋色長9厘米寬6.6厘米上世紀6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養雞袋色寬6.5厘米長9厘米上世紀6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養雞袋色使用說明上世紀60年代</font></b></h3> <h1><b> 在缺衣少穿的年月里,鄉村里的主婦們動腦筋,想法子,憑借一雙靈巧的手,把碎鋪尺(小布塊)彌接成大布料,將灰眉處眼的舊衣服,通過煮染整戳成亮瑩瑩的新衣裳,在她們眼里就沒個沒使受的東西,那怕是煮色的一個包裝袋,她們覺得花生生好看,就將它掖挽進書里頭,即便是放完顏料的一個廣鐵桶桶,她們也會抬裹起,日后用于放置一些怕潮的紙單單,或用作調料盒,裝一些花椒大料。并且這些包裝品個別的還不是她們手上使喚完的,而是老一輩傳下來的。<br></b><b> 早在十年前,我在大磁窯村劉老太太柜頂上發現了一個百事如意牌兒的顏料盒,老人說,這還是婆婆手上早年留下來的東西,舊社會,她家老爺爺是村里出名的燒窯老師傅,技術好,掙的錢不少,他不光好喝一口燒酒,連穿衣裳也比旁人講究,那時候人們普遍窮,逢年過節做衣裳,買上幾丈白笨布,把莜麥秸燒成灰,用麥秸灰染布,而他家老爺爺概慣兒是托口外的缸販子,從綏遠往回捎顏料,他買小包裝的煮色也很少,擱共買得是大鐵桶,買的那種顏料,不光色氣好,那鐵盒盒也襲人,加上老奶奶成心,用完顏料的盒子也大部分保存下來,后來又傳返到我的手上。那時候本人已經迷上了老物件收藏,我也不記得給了老人多少錢把漂亮的顏料盒買了回來。</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松美牌煮青寬7厘米長10.5厘米山東華德顏料廠無限公司監制 民國</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百事如意牌顏料盒高14厘米寬6厘米長10厘米裕慶顏料廠 民國</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裕慶顏料廠產品介紹 民國</font></b></h3> <h1><b> 我大概知道,染料可分兩類,一種是天然的,另一種是化學的。我從有關資料得知,解放前,人們使用的多是天然染料,而建國后,人們使用的染料100%是化工原料。化工染料它可實現工業化批量生產,具有成本低,品種多,色澤艷麗,性價比高等特點。而天然染料,它要從植物、動物、礦物中人工提煉,加工難度大,生產周期長,因而價格相對較高,但它的色澤鮮艷,穩定性好,長久不易褪色。<br></b><b> 在我記憶中,莊戶人染衣裳從來使煥不起純天然染料,唯一例外的是有的女人給娃娃縫主腰時,另外在煮紅鍋里加一小撮兒朱砂,據說,加進朱砂成分染出來的主腰,可使顏色紅的耀眼,再是小孩穿上這樣的主腰不生病。在民間傳說中,朱砂具有避邪作用。2017年5月4日,我曾到王老溝村,就過去畫匠使用礦物質顏料畫廟宇畫圍墻的有關情況,專門采訪了張氏畫匠的第三代傳人——張國旺,他不僅為我詳細介紹了礦物質染料的特性,并且在我離開他家時,還送給我一包清晚期的朱砂顏料,他說舊社會老一輩畫匠經常會用到朱砂這種顏料,尤其是白事宴地里,畫符少不了它,人們都賓服它有避邪功效。</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朱砂一錢 蘇州老姜思序堂主人制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朱砂外包裝寬5厘米長7.5厘米清代</font></b></h3> <h1><b> 我姨母王桂梅做的一手好針線,她十五歲嫁到西石仁坡村,她生前常跟我說過,過去的村里人都可好啦,只要是本村當院,夾壁鄰友,誰家有個事底事情,大家都樂意幫忙,比如王家要起墻碹窯,尤其是在合碹的那一天,大清早起,村里的男人們都會冒下自家的營生去攢忙。再如李家兒子要準備結婚娶媳婦,村里針線好的巧媳婦們,便會提前自覺地上他家,攬承縫結婚衣裳和裝新行李。姨母說,本村大財主周業,兒子娶媳婦,我給人家承攬了新媳婦新女婿做裝新鞋,因為衣線顏色不全,事主專門打發人下了一趟大同,買回十幾扭白衣線和各色各樣的小包裝顏料,聽說顏料的價格不便宜,到底錢花在那兒那兒好,人家那顏料染出來的線,亮瑩瑩,明拽拽不掉半點兒色氣,我給做了兩雙龍鳳鞋,連明晝夜趕趁了半個月,做出的營生事主挺滿意,要給我五塊白洋作為酬謝,可我連一紋錢也沒要,倒是最后剩下的衣線和顏料事主全都送了我。<br></b><b> 后來,姨母病逝,我去打發她,二姨兄在清理她的遺物時,我竟在一個小木盒里發現了紅、綠、藍三包礦物小顏料,這小物品是不是還是當年周家送她的,無人能說清楚,我將顏料放到手心,仔細瞅端了半天,我判斷它們的存放時間肯定超出百年,作為姨母留給自己的念想,我把它帶回了家,遺憾的是幾經搬家折騰,丟了兩包,如今只剩二青一包。</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二青染料外包裝寬5厘米長7.5厘米清代</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二青染料一錢 蘇州黃徽堂監制 清代</font></b></h3> <h1><b>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新成家的年輕媳婦們,對我說的漿洗煮染衣裳便成了天方夜譚,她們趕上了好時代,不光用不著再為男人孩子考慮煮染舊衣衫,連針線活兒也用不著她們再做啦,只有手機里有錢,不用出門,網上便可為全家人買到合體的衣服。如今,無論是礦物顏料,還是化工染料,這些東西在平民百姓家里早已絕跡了。因此,我手上留存的這紅藍兩包礦物顏料便顯得十分珍貴。現在,在鄉下要找一包礦物顏料,那簡直如同大海撈針一般,即便想尋一袋“養雞”煮色,那也十分不易。但人們也不用小瞧這些沒分量的小玩藝兒,它們在過去相當長的歲月里,不管是一錢礦物質染料,還是十克“放羊”煮色,都發揮過大作用,是它們曾經扮靚了我們老百姓色彩斑斕的幸福生活。</b></h1><div><b>2017年6月6日于右玉</b></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农架林区|
定西市|
花垣县|
丰都县|
白山市|
潜山县|
巴林右旗|
山东省|
临朐县|
岑溪市|
武城县|
绍兴县|
措美县|
招远市|
汉阴县|
当涂县|
合山市|
唐山市|
衡阳县|
凤山市|
交口县|
兰溪市|
郸城县|
康乐县|
互助|
仪征市|
崇义县|
南宁市|
凤山县|
四川省|
灵璧县|
新泰市|
平顺县|
德令哈市|
汉阴县|
美姑县|
平泉县|
措美县|
雷州市|
彭泽县|
安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