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末和民國時期,我們小興安嶺有一條“龍奇官道”。</p><p class="ql-block">1911年民國政府設龍門鎮招墾局,擬放龍門鎮等地段毛荒之地。1912年設龍門設治局兼招墾專員,局址駐地在龍門鎮,也叫老龍門,即現在的龍門農場場部西。</p><p class="ql-block">1916年初,因龍門縣城龍門鎮一帶山高石多,井深水質差,經縣知事辛天成請示省公署批準,將縣治所遷至今龍鎮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1915年春,龍門設治局遷至西南30里的新址。</p><p class="ql-block">3月1日龍門設治局升為龍門縣,序列二等縣(民國6年5月16日大總統指令照準)。因龍門縣與廣東省龍門縣重名,于民國6年(1917年)7月14日改稱龍鎮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遜克縣志》記載: “民國十八年(1929年)稽墾局改升為遜河設治局,由于初建,機關簡單,僅設一警察署,駐縣城內,統轄全境治安”。至此冠名“遜河”二字。</p><p class="ql-block">1913年,龍門設治局兼招墾專員于振清向黑龍江省行政公署呈請,由龍門向東直達黑龍江岸之烏遜河口處,開辟一條大道,稱龍奇官道,橫斷興安嶺,以利交通。</p><p class="ql-block">關于“龍奇官道”,《黑龍江遜河縣志》載:江省當局鑒于黑龍江沿邊一帶交通梗塞,倘一有驚,沿江封鎖,各縣人民進退維谷,陷于絕地。毅然派員開山伐木,修成此路,所耗公款不下數十萬元。當時興安嶺迤西,各縣民戶往來均由此路行走,頗稱便利,且于國防亦有絕大關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民國朱慶瀾《黑龍江政務報告書》載:呈內務部送龍門鎮直達黑龍江岸大道略圖文載:為呈報事。案奉大部江電:內開:江省擬由龍門起向東直達黑龍江岸,辟一大道,所陳各節,計劃周詳。且此舉關系邊疆利害極重,本部自應力予維持,希將記住該境略圖趕繪一份,克日呈復,以便提交國務會議等因,當經電飭該局趕速照會在案。茲據呈送略圖二紙前來。除留存一份備查外,理合檢同原送地圖一紙,呈請大部查核施行。謹呈內務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據民國何煜撰《黑龍江墾殖說略》記載:近則龍門至奇克特卡官道以及嫩江至漠河山道,均已從事修筑,不日即可成功。此二路中沿途,均多可墾之腴荒,并富有各種礦產。</p><p class="ql-block">1914年,特派專員于振清率民工500人,開山伐木開始修路,于民國五年竣工。當時的官道也就是比鄉間土道寬一些的道路,運輸工具全是牛、馬拉的大轱轆車、花轱轆車、大鐵車等,每當夏、秋多雨季節,道路泥濘,只能騎馬通行。</p><p class="ql-block">在這條“官道”上,曾有各種驛站,供歇腳補給。但這條“官道”上共有多少站,很多人都有研究,也存在各種爭論。</p><p class="ql-block"> 關于“龍奇官道”的歷史和相關區域的發展過程,學者們都有過詳細的論述,不再重復。已故的孫吳縣地方志專家楊柏林老先生曾經對這條官道進行過踏查,個別站址沒有查清待后人考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據《德都縣志》記載: “清末和民國時期,龍門至奇克設八個驛站,縣內有四站”。</p><p class="ql-block"> 我查閱了日偽時期日軍的考察圖,頭站的前面標注了一個驛站,這個地點是東龍鎮,過去稱為聚盛棧,也就是現在的龍鎮農場十隊。以此推論頭站該為龍門站。</p><p class="ql-block">據新編《孫吳縣志》記載: “辰清屯開發較早,清代曾設驛站,時稱‘三站’,1916年修筑‘龍奇官道’,此地為‘二站’”。</p><p class="ql-block"> 從辰清向東,漸入山區,進入孫吳縣前進林場。這里應該有“龍奇官道”的三號驛站。這里有一片150畝人工林,營造于1940年,昔日官道從叢林中穿過,兩旁是依稀可辨的邊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路逶迤、荒漠異常。如今的官道只有附近進山采集山產品的人們偶然走過,這里還保留原貌。</p><p class="ql-block">辰清為龍奇官道二站是當年踏查隊分析討論的站址,并沒有準確的歷史記載。辰清驛站為三站。</p><p class="ql-block"> 對于個別不清站址,民間早就有一些傳說,網上也有各種爭論,有說龍奇官道共十站的,對頭山屯(遜克縣新立林場)是第九站、奇克(遜克縣)是第十站;也有人說額雨(孫吳縣腰屯鄉曾家堡村)是第四站、四不漏子(腰屯鄉吳家堡村至遜河鎮公路13公里處)是第六站等等。</p><p class="ql-block">昔日的龍奇官道, 現在的龍遜公路 。</p><p class="ql-block">早期手工繪制的江東六十四屯地圖記載,孫吳縣沿江滿達鄉四季屯至奇克(遜克縣)沿江邊一帶的村屯有:四家子、大樺木林子、小樺木林子、托列爾哈達、霍爾莫勒津、特爾德尼和屯、戈巴亮子屯、哈達彥屯、吉里爾、奇克。</p><p class="ql-block">四家子即今天的四季屯,早期手工繪制的江東六十四屯地圖(來自網絡)標注的是四家子。民國九年《瑗琿縣志》記載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家屯,學務志中記載:私立第十二國民學校在四計屯民國六年二月成立,另一張早期手工繪制的江東六十四屯地圖標注的也是四計屯,解放后的地圖均記為四計屯,解放后的地圖均記載為四季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樺木林子、小樺木林子,早期手工繪制的江東六十四屯地圖記載左岸和均有這兩個同名村屯,民國九年《璦志》記載為大樺樹林子屯、小樺樹林屯。</p><p class="ql-block">托列爾哈達,早期手工繪制的江東十四屯地圖記載左岸和右岸均有同名。</p><p class="ql-block">民國九年《瑗琿縣志》記載為小沙兇屯(右岸)。</p><p class="ql-block">霍爾莫勒津,早期另一張手工繪制的江東六十四屯地圖記載為霍爾莫勒晉茬,民國九年《璦琿縣志》記載為西霍爾漠津屯。</p><p class="ql-block">特爾德尼和屯,早期手工繪制的江東六十四屯地圖記載為此名,民國九年《璦琿縣志》記載為東霍爾莫津屯,日本學者巴忠雄寫的《黑河盆地上村落的發展》中也談到了特爾德尼和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戈巴亮子屯(蒙古語,戈壁亮子轉音),早期1900年后版本的“瑗琿大黑河暨江東六十四屯詳圖”記載為此名,民國九年《璦琿縣志》記載為嘎巴亮子屯(音變),漢語稱干巴亮子屯。</p><p class="ql-block">哈達彥屯,“璦琿大黑河暨江東六十四屯詳圖”和民國九年《璦琿縣志》均記載為此名,達斡爾語稱山崖下的深水為“哈地阿沿”,漢語讀音“哈達彥”。</p><p class="ql-block">吉里爾,早期手工繪制的江東六十四屯地圖記載為此名,民國九年《瑗琿縣志》記載為甘岔子屯,今天的遜克縣干岔子鄉。干岔子是由所在地的一條江岔子得名,上游入口在孫吳縣沿江滿達鄉哈達彥村北套子,歷史上是一條低洼草塘溝,漲水時黑龍江水流入這條溝,落水后就干涸了,所以人們稱它一干巴岔子,早期手工繪制的江東六十四屯地圖中標注的圖解,把這條溝解釋為河套。</p><p class="ql-block">額雨(曾家堡村)是四站的說法不成立,龍奇官道不經過這里。根據民國九年《璦琿縣志》記載,吳記窩堡(吳家堡村)的原始位置在遜別拉河北岸四里,東至木蘭山十六里,經過在電子版地圖上測距找出原始位置,對應位置是遜別拉河南岸的腰屯鄉河南村,這里正是龍奇官道經過的路線,吳家堡村是第四站。當年璦琿縣和龍門縣以遜別拉河為界,河南是龍門縣界,河北是璦琿縣界,所以龍門縣的四站就到孫吳縣前進林場為止,因沒查到民國時期龍門縣的史志,所以原始村屯的地名不詳。</p><p class="ql-block">四季屯也是四計屯,解放后的地圖均記載為四季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樺木林子、小樺木林子,早期手工繪制的江東六十四屯地圖記載左岸和均有這兩個同名村屯,民國九年《璦琿志》記載為大樺樹林子屯、小樺樹林屯。</p><p class="ql-block">托列爾哈達,早期手工繪制的江東十四屯地圖記載左岸和右岸均有同名。</p><p class="ql-block">屯,民國九年《瑗琿縣志》記載為小沙兇屯(右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霍爾莫勒津,早期另一張手工繪制的江東六十四屯地圖記載為霍爾莫勒晉茬,民國九年《璦琿縣志》記載為西霍爾漠津屯。</p><p class="ql-block">特爾德尼和屯,早期手工繪制的江東六十四屯地圖記載為此名,民國九年《璦琿縣志》記載為東霍爾莫津屯,日本學者巴忠雄寫的《黑河盆地上村落的發展》中也談到了特爾德尼和屯。</p><p class="ql-block"> 第五站是孫吳縣腰屯鄉吳家堡村,民國時期屬于璦琿轄區。父輩們聽鄂倫春獵人講,第六站是哈拉奇口子(遜河鎮西15公里處躍進檢查站),建驛站前無村莊,向南有一條路去新鄂村,建站以后陸續有人到這里定居,日本侵占后實行合村并屯,搬遷到現在的躍進村位置。第七站至今沒有變化,仍然叫七站村(遜河鎮西4.5公里處),八站哈拉奇屯(遜河鎮東5公里處北大溝)。根據民國九年《璦琿縣志》記載:哈拉奇屯南二十五里是稽墾局,當時沒有冠名“遜河”二字的記載,稽墾局管理招墾等事宜,所以龍奇官道第八站到哈拉奇屯為終點站。</p><p class="ql-block">奇克,早期手工繪制的江東六十四屯地圖記載為此名,民國九年《瑗琿縣志有此名。</p><p class="ql-block">九站、十站的傳說是將沿黑龍江邊一帶設置的“卡倫”混淆了。民國九年《璦琿縣志》記載:黑龍江右岸一帶有森林、草原、礦藏、牧場、耕地等主要地段均設有卡倫。早期的一張“璦琿大黑河既江東六十四屯詳圖”上標注,奇克前一站是第九站、奇克是第十站,民間口口相傳,逐漸把各種驛站混淆了。《遜克縣志》記載: “民國十八年(1929年)稽墾局改升為遜河設治局,由于初建,機關簡單,僅設一警察署,駐縣城內,統轄全境治安”。至此冠名“遜河”二字,1932年7月1日正式組成遜河縣政府,1933年3月日本侵占遜河縣,成立偽遜河縣公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璧县|
盐边县|
贺兰县|
勃利县|
长子县|
阿拉尔市|
利辛县|
马龙县|
扎鲁特旗|
丹阳市|
沙坪坝区|
台中市|
通榆县|
莱阳市|
五华县|
泽州县|
同心县|
仁布县|
镇沅|
阿巴嘎旗|
大宁县|
安义县|
广饶县|
平舆县|
禹州市|
凯里市|
安岳县|
射洪县|
澄迈县|
陆河县|
龙井市|
贵溪市|
甘德县|
福海县|
益阳市|
张家界市|
广宁县|
醴陵市|
永兴县|
太仆寺旗|
福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