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史情緣】講好張家川故事木河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今年春節前應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的邀請參加全縣村名由來審稿工作,現結合作者和自己的見解推出和美木河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木河溝風光)</i></p> <p class="ql-block"> 桃園村</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馬家塬闕樓)</i></p> <p class="ql-block">文字初稿:毛宏斌</p><p class="ql-block">圖 片:隴頭過客、部分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修改審核:隴頭過客</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鳥瞰桃園村)</i></p> <p class="ql-block"> 桃園村位于木河鄉東北部,距縣城17公里,全村共有3個自然村(關村、桃園、瓦一頭)6個村民小組426戶1820人。總面積8355.3畝,耕地面積3840畝,人均占有耕地2畝。全村主導產業以種植業、養殖業、餐飲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有玉米、小麥、馬鈴薯等,養殖業主要以養牛和養羊為主。餐飲業以蘭州拉面為主,目前在全國各地有門店70余家。 </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馬家塬的杏樹)</i></p> <p class="ql-block"> 桃園村現有居民是從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桃園”搬遷而來,沿用了當時在陜西的名字“桃園”。清同治年間,陜西桃園的村民遷移到了張家川縣,其中有一部分群眾就搬到如今的桃園村居住。搬來之后村子里居住著一戶姓松的人家和一戶姓鶴的人家,當時桃園村又叫“松鶴家”,后來又沿用之前村名“桃園”。1949年前張家川縣隸屬清水縣管轄,1953年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1965年為桃園村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1983年為桃園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遠眺桃園村)</i></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馬家塬遺址就位于木河鄉桃園村,該遺址發現于2001年,在桃園村發現面積約80萬平方米,為新石器時代、戰國時期的古遺址、齊家文化遺存和戰國墓群。2006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7年榮獲“2006—2007年度田野考古獎三等獎”。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分別獲得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考古資產保護金尊獎和“十二五”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二等獎。2021年,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共發掘出土墓葬70余座,祭祀坑3個,車輛遺跡60余乘,包括金、銀、銅、鐵、錫、鋁、陶、骨、玻璃、瑪瑙、綠松石等各類質地的文物萬余件,分為日常生活用具、武器、工具、車馬器車馬飾及人體裝飾和服飾等功能。該遺址出土的奢華“戰國豪車”令人驚嘆,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一豪車”。這些珍貴文物和復原模型,為游客了解張家川文化打開了一扇亮窗,利用馬家塬遺址出土文物和按1:1復原的戰國車輿修建的馬家塬戰國車輿博物館現已成為外地人了解張家川的網紅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遺址碑)</i></p> <p class="ql-block"> 近年來桃園村結合村情實際創新鄉村治理模式。通過引進社會力量,借鑒先進經驗,建立健全鄉村自治組織和規章制度,提升鄉村自治的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后備干部隊伍,提高他們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戰車復制品)</i></p> <p class="ql-block"> 通過東西部協作幫扶,村上面貌發生了顯著改變。桃園村結合實際制定合理的村莊發展規劃,不斷加強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硬化道路、建設水渠、修砌護坡擋墻、綠化亮化、普及寬帶網絡等,有效解決了村上發展的瓶頸。提高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發展的同時注重培養群眾創新精神,鼓勵農民進行創新實踐,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培育創新型農民,通過開展農技培訓等活動,推動農村創新創業,不斷壯大鄉村經濟實力。</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攜手共進)</i></p> <p class="ql-block"> 依托馬家塬遺址,發展文化旅游促進文化傳承。村上通過舉辦文藝演出、農耕文化節等活動,增強鄉村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推動文化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鼓勵農民參與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張家川文創人結合馬家塬出土文物創意出了戰國豪車、西戎遺珍、大角羊等文創作品,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文化產品等文化創意產業,激發農民的文化創意潛能,為農民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車轍)</i></p> <p class="ql-block"> 和美鄉村建設既要夯實富民產業的根基,又要提升環境整治的顏值,同時更要注重鄉風文明的內涵。東西協作示范村建設以來桃園村在產業發展上科學謀劃種植特色產業萬壽菊200畝,不僅帶動了村上剩余勞動力致富而且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同時也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在抓好產業發展的同時不斷提升鄉村整體面貌持續改善群眾生活質量。重點在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方面下功夫,積極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改善、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核心工作。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村莊在生態環境上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發展也成功轉型為綠色模式。社會風氣也明顯改善,鄰里之間和睦融洽全民遵紀守法社會公德良好。大家用勤勞和智慧,共同打造了一個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讓鄉村真正實現了從凈到綠、從綠到美的華麗轉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武区|
红原县|
彰化县|
稻城县|
美姑县|
淮滨县|
弋阳县|
新乡县|
徐汇区|
张家口市|
乐业县|
辽源市|
五寨县|
久治县|
封丘县|
攀枝花市|
黑龙江省|
隆林|
淮北市|
广河县|
通化县|
邓州市|
普定县|
新和县|
化德县|
江永县|
雅江县|
蒙城县|
浦北县|
正宁县|
镇坪县|
鹤庆县|
额敏县|
石泉县|
濮阳县|
瓦房店市|
聊城市|
连城县|
海门市|
屏东市|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