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拉薩初印象:信仰與高原的交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誦經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未曾踏上西藏這片土地時,倉央嘉措的詩便勾起了我對它無盡的遐想。終于,在三月九號上午10點20分,列車緩緩駛入拉薩站,我的拉薩之旅就此開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出站,接站的大巴車已在附近等候。上車后,當地導游便熱情地向我們介紹注意事項。“初到高原,大家千萬不要洗澡,吃飯也別吃得太飽,今天就好好休息,不安排外出旅游活動 ,一切都是為了能更好地適應高原反應。”導游耐心叮囑著,我們也都默默記在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清晨,陽光輕柔地灑在窗前,喚醒了還在適應高原節奏的我。吃完早餐,導游帶著我們前往八廓街。一路上,我滿心期待,腦海中不斷浮現出關于八廓街的種種描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首先來到西藏唯一的財神廟——扎基寺。踏入寺門,香火的氣息撲面而來,寺內熱鬧非凡卻又秩序井然。這里不收門票,卻有著獨特的景象:寺里堆放著一大堆零鈔,香客們可根據自己的意愿隨意兌換,全程竟無人監管。但令人震撼的是,沒有一位香客會多拿一張錢,因為這是他們堅守的信仰。站在一旁靜靜看著這一切,我內心滿是觸動,在這片純凈的信仰之地,人性的美好與淳樸展現得淋漓盡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離開扎基寺,我們步入了熱鬧的八廓街。街道上車水馬龍,兩旁眾多門面售賣著琳瑯滿目的藏族用品,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情。人來人往間,許多藏族同胞手搖經輪,或手持念珠,甚至全身伏地叩拜,他們都以順時針方向,圍繞著大昭寺轉街。看著他們專注而虔誠的模樣,我的腳步也不自覺地慢了下來,生怕驚擾到這份神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廓街不僅熱鬧,還滿是歷史的厚重感。這里坐落著許多歷史遺跡,敏珠林寺莊嚴肅穆,朗孜夏陳列館靜靜訴說著舊西藏對農奴的各種酷刑,沖賽康——這座曾經的清朝政府駐藏大臣衙門,見證了歲月的變遷,還有拉讓寧巴,每一處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承載著西藏悠久的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們常說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薩城”。大昭寺在藏族同胞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站在大昭寺廣場前,眼前的景象讓我眼眶微微濕潤,許多藏族同胞身著傳統服飾,面向大昭寺進行全身叩拜。據說,藏族同胞們有著一生叩拜10萬次就能上天堂的信仰。他們額頭觸地,起身,再叩拜,周而復始,堅定的眼神中透露出對信仰的執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拉薩這片缺氧的土地上,我卻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是如此強大。這里的每一寸空氣都彌漫著信仰的味道,每一個角落都訴說著動人的故事。這只是我拉薩之旅的開始,卻已讓我深深沉醉,期待著接下來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更多遇見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扎基寺是西藏唯一的財神廟,位于拉薩市北郊,供奉女財神扎基拉姆,以招財靈驗聞名,還具保平安、促姻緣等功能。盡管寺廟規模不大,但其香火十分旺盛,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游客前來朝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扎基寺供奉的是女財神扎基拉姆,她被認為是拉薩城的護法神,具有極強的招財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扎基拉姆不僅在西藏本地受到廣泛崇拜,還吸引了來自內地的信徒。她的靈驗傳說使得扎基寺在西藏的宗教地位中占據了重要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釋迦牟尼佛殿),位于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干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圣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后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并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后,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筑,并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墻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筑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叩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留下了歲月和朝圣者的痕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廊街位于拉薩市老城區,是繞著拉薩市的中心——大昭寺而形成的轉經道。廣義上講,八廓街指的是拉薩市城關區八廓街道,為圍繞大昭寺周圍1.33平方公里的古城街區,包括35個街巷。千年八廓街集宗教、文化、旅游、商業為一體,是全國乃至世界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成為西藏從古至今發展的歷史縮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廓藏語為“帕廓”,“帕”為“中間”、“廓”為“轉圈”,即意為“中圈”轉經道,是藏族群眾心中最重要的一條轉經道。相對而言還有外圈“林廓”和大昭寺里的內圈“囊廓”。“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仰者最至誠的禮佛方式之一,在八廊街,隨時隨地可見各地朝拜的信徒帶著虔誠的心磕著等身長頭。八廓街也是拉薩著名的商業街,里面有許多的土特產和旅游品商店,有銅佛、轉經筒、酥油燈、經幡旗、唐卡繪畫、卡墊、氆氌、圍裙、鼻煙壺、藏刀、酥油桶、木碗、甜茶、酥油茶、奶渣、風干肉等,頗具民族特色。有些商品來自于印度、尼泊爾等,頗具特色。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廓古城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傳統面貌和居住方式,也是西藏和拉薩居民歷史發展的縮影。街內遺存的名勝古跡眾多,有下密院、印經院、席德林寺、松贊干布行宮曲結頗章;有寧瑪派敏珠林寺的屬寺——敏珠林寺嘛呢拉康;八廓街上著名的駐藏大臣衙門,曾駐過84任駐藏大臣。歷史文化濃郁,較好地保留了當時衙門內工作生活場景;八廓街色拉達果巷是拉薩著名的多民族生活居住的街巷。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廓街上的敏珠林寺,在這座古寺中,我看到了各式各樣的人們: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有身披袈裟的僧人,也有普通信眾。他們默默地轉動著轉經筒,口中似乎在默念著什么,繞著古寺虔誠地揖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朗孜廈是舊拉薩市的最大監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五世達賴喇嘛時期,原為噶廈政府主管拉薩政務的機構,后發展為拉薩市最大的監獄。1959年徹底廢除農奴制后,當年3月20日被正式關閉。曾于1998年、1999年進行過兩次維修,2004年11月,進行大規模的維修,2005年完工,建成朗孜廈陳列館。整個建筑坐西向東,石木結構,平頂,共有三層。大門設在第二層,門前為宣判臺,臺上有廣場,原在此地舉行死刑儀式。一層設地牢,為關押重刑犯的地方;二層共有9間牢房,主要關押輕犯、女犯。牢房墻上陳列有犯人受酷刑的照片,墻角陳列封扣手腳架、皮鞭、鐵球、腳鐐、手銬等刑具;三層是審判處和監獄駐守人員駐地。原過割設米本2人,警官(連長)2人,秘書1人,一般辦事人員20人。米本由噶廈上呈人選,經達賴批示任命的五品俗官充當。 據文書記載,監獄曾施行鼻舌、割耳、抽筋、挖心掏腸、割頭、割生殖器、剝人皮活埋、下油鍋等酷刑,還有將活人剖腹露出五臟,游八廓街一圈后殺死。刑具有皮拍、木枷、鋼絲鞭、牛皮繩、石帽、挖眼勺、斷指刀、銅馬、釘指竹簽等50余種。這些刑罰主要針對交不起賦稅的平民和小偷小犯,其施行得到了達賴喇嘛的準許。朗孜廈曾關押過西藏的大學問家根敦群培因。</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駐藏大臣衙門最初設立于雍正五年(1727年),位于八廓街的“通司崗衙門”(藏語漢譯作“沖賽康”“扎康”)。這個衙門是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設立的固定常設官員辦公和居住的行政機關??。衙門組織結構包括章京、筆帖式、譯字房等職位,負責處理西藏地方事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750年農歷十月初三,駐藏大臣衙門發生了著名的“珠爾默特那木扎勒事件”。駐藏大臣傅清和拉布敦將叛逆的西藏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扎勒誘至衙門并擊殺,但隨后在變亂中罹難,衙門部分被焚毀??。為了紀念這兩位駐藏大臣,乾隆皇帝下令將衙門改建為“雙忠祠”,并勒石立碑以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拉讓寧巴,位于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八廓街,明朝時期的古建筑遺存。拉讓寧巴是一座古老的藏式四合院,大門是店鋪,大門內是一條通道,沿著通道到達拉讓寧巴。拉讓寧巴古大院,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層,大紅的立柱和樓層間彩色的圍欄色澤鮮艷,房間內充滿古宅特有的古老氣息。從拉讓寧巴二樓,可以看到八廓南街上按順時針“流淌”的朝圣者。</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淀区|
交口县|
萍乡市|
焦作市|
调兵山市|
宜兴市|
辛集市|
邮箱|
松原市|
达尔|
张北县|
乌恰县|
余干县|
涡阳县|
大姚县|
清水河县|
松潘县|
永济市|
来宾市|
成安县|
浦城县|
白玉县|
德昌县|
东乌|
九江市|
青田县|
全州县|
横山县|
巴彦淖尔市|
麻江县|
焉耆|
昌乐县|
平安县|
高雄县|
朔州市|
盖州市|
望江县|
颍上县|
井陉县|
弥渡县|
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