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岳陽樓,位于湖南岳陽市古城西門城墻之上,緊靠洞庭湖畔。岳陽樓始建于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歷代屢加重修,北宋時期巴陵太守滕子京重修岳陽樓,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使得岳陽樓聞名于世。岳陽樓為江南三大名樓(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岳陽樓)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岳陽樓臨湖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岳陽樓一層和二層的廳壁,都有范仲淹《岳陽樓記》的雕屏,均為清雍正王朝刑部尚書、大書法家張照所書。岳陽樓內有兩塊《岳陽樓記》雕屏事出有因的。張照手書的《岳陽樓記》紫檀木雕屏是一件珍貴的寶物,歷來為貪婪者垂涎。一層的雕屏就是用來偷梁換柱的贗品。由于這兩塊《岳陽樓記》的筆跡相似,即使贗品也有百多年的歷史,1933年重修岳陽樓時,真假兩塊《岳陽樓記》的雕屏就一起掛在岳陽樓了。</p> <p class="ql-block"> 岳陽樓仿制版《岳陽樓記》雕屏。</p> <p class="ql-block"> 原版《岳陽樓記》雕屏。</p> <p class="ql-block"> 岳陽樓三樓毛主席抄寫的杜甫《登岳陽樓》</p><p class="ql-block">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p><p class="ql-block">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p><p class="ql-block">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p><p class="ql-block">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p> <p class="ql-block"> 進入景區迎面是“五朝(唐、宋、元、明、清)觀樓”景點,建有按比例縮小的五朝岳陽樓。</p> <p class="ql-block"> 唐代岳陽樓。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登臨岳陽樓,留下的詩篇千古傳頌。</p> <p class="ql-block"> 宋代岳陽樓。范仲淹即為此座岳陽樓題記的《岳陽樓記》。范仲淹并沒來過岳陽樓,他是依據滕子京提供的岳陽樓畫圖,寫出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古到今,成為為官執政的最高準則。</p> <p class="ql-block"> 清代岳陽樓,現在的岳陽樓就是沿襲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時的建筑形制。</p> <p class="ql-block">岳陽樓上俯瞰洞庭湖</p> <p class="ql-block"> 古時號稱“八百里洞庭”,范仲淹筆下的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渚清沙白,芳草如茵,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自古以來,洞庭湖就以湖光山以吸引游人,歷代文人為之傾倒。如今的洞庭湖已失去往日恢宏氣勢,去冬今春雨水少,水位更低,湖底凸現,<span style="font-size:18px;">綠草如茵,遠看</span>如河岸<span style="font-size:18px;">。洞庭湖中的君山島,以前坐船登島游覽,現在須乘車前往。</span></p> <p class="ql-block">點將臺,相傳為東吳魯肅訓練水軍的檢閱臺。</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棵與明代岳陽樓同時期的古樟樹,已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500多年樹齡。原樹干已枯萎,樹根冒出來的枝干也長成大樹了。</span></p> <p class="ql-block">已有百年樹齡的古桂花樹</p> <p class="ql-block"> 周瑜夫人小喬之墓,小喬墓原在岳陽樓北面約1里處,1992年遷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 張谷英古村,位于湖南岳陽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地處岳陽、平江、汨羅三縣市交匯處。<span style="font-size:18px;">張谷英村以其始祖張谷英命名,古村落</span>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腳下,背靠青山,門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護村河,該村已有500多年歷史。張谷英村目前保留1700多座明清建筑。房屋廳堂1732間。張谷英村建筑群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布局巧妙,偌大的村子屋連屋,堂連堂,巷連巷,形成一個整體。福建的土樓是一個家族圍成一圈居住在一起,皖南古村落是家族成員相鄰住在一起。張谷英村是整個家族成員居住的房屋連接在一起,這在中國古村落中獨樹一幟。張谷英古村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2003年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該圖片摘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五六百余年來,張谷英家人在這里繁衍生息,達25代,形成現有子孫后代達萬余人的大家族,僅老宅里聚居達2200余人,成為一個自然村,其他后人客居于全國各地。村里650多戶農家老少,重情重義;男女長幼,尊卑有序,過著祥和寧靜,世外桃源般的田園生活。</p> <p class="ql-block"> 所有建筑全部有幽深的巷道回廊連接著,62條巷道曲折迂回,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戶戶相連。最長的巷道有153米,總長達1495米,把整個屋場連成一片,幾乎不用出大門便可走遍村里的每一戶人家。村民居住于此,天睛不曝曬,雨雪不濕鞋。</p> <p class="ql-block"> 天井眾多,特色分明是張谷英村的一大特色,全村大屋共有206個天井。天井排列在縱軸線上,一般由3至5進房屋組成,每進都有一個天井。天井設計獨特,大小不一,時方時圓。這些天井既是大屋對外的氣口,也是“內聚"文化的體現,張谷英古村形成了獨特的生活和居住環境。</p> <p class="ql-block"> 當大門是張谷英村的一處主要景點。“當大門”的名稱來源于大門兩側的被稱之為“門當”的石鼓。門當越大,表示家族越興旺、家勢越大。進入當大門是一個不小的庭院,甬道兩側各有一個水池,甬道盡頭進門才是當大門堂屋。當大門堂屋的布局是"五井進”,五井五進是說當大門堂屋是由五個天井,五間堂屋構成的。以當大門堂屋為主堂屋,村民的住房向左右排開,主堂屋兩側就有了許多分支堂屋。正是這種主堂屋派生分支堂屋的建筑設計,形成了張谷英村屋頂與屋頂緊密相連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當大門堂屋供奉著老祖宗張谷英的塑像,每到年節,張谷英村的村民會在這里舉行祭祖活動,參加祭祀的人著長袍戴禮帽,古老的儀式展示著這個家族悠久的文化傳承。</p> <p class="ql-block"> 張谷英村從古至今文風盛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耕讀文化。在明清時,這里共出秀才45人,太學生33人,貢生6人,貢員1人,舉人7人,進士1人,中憲大夫1人,其中兄弟同登虎榜,祖孫奪取文魁者也不乏其人,留下許多佳話。</p> <p class="ql-block">這間老屋懸掛著“進士”匾額</p> <p class="ql-block">這間懸掛著“大學士”匾額</p> <p class="ql-block"> 議事廳。此處是張谷英村處理內外矛盾的場所。立柱底座設計為一圓一方,它的意思是“無規矩不成方圓”,<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是說辦任何</span>事情都要講規矩。</p> <p class="ql-block"> 此處是接待客人的地方,相當于現在的客廳。古代客人尊稱為客官、官人,所以稱為接官廳。</p> <p class="ql-block"> 漫步張谷英村,渭溪河上大小47座石橋縱橫交錯。“百步三橋”是張谷英村特色景點之一,因行人可在百步之內經過三座石橋,故稱“百步三橋”;又因三橋有九段,每段由三塊條石砌成,共二十七塊大條石,與張谷英三個字繁體寫法的筆畫正好一致,所以也叫“張谷英橋”。</p> <p class="ql-block"> 村中畔溪走廊始建于清順治十二年,是連接江西和岳州的古驛道,用青石板鋪就,蜿蜒曲折。廊道有圍欄、木制座椅,現在是村民和游客納涼、休息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 張谷英村距岳陽78公里,岳陽汽車站有班車開往張谷英村,流水班次,交通很方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州市|
德州市|
深州市|
崇仁县|
宜章县|
定襄县|
天峻县|
桓台县|
临泉县|
岐山县|
通化市|
伊川县|
慈溪市|
巩留县|
依安县|
阿荣旗|
利川市|
元江|
林甸县|
洞口县|
望都县|
麻城市|
读书|
伊春市|
辽阳市|
武平县|
漳平市|
洛扎县|
商河县|
仙居县|
双桥区|
子长县|
梅河口市|
丰镇市|
淄博市|
曲沃县|
武鸣县|
任丘市|
岚皋县|
东乡|
德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