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潤揚春行(下)

金孝純

<p class="ql-block">  揚州夜里下起了春雨,天蒙蒙亮了還未停,不免有點著急,隔一會兒便掀開窗簾看看,心里盤算著這一天怎么安排。謝謝老天爺,7點過后雨終于停了。但氣溫已經一降再降,于是幾乎把帶的所有衣服都穿上出發了。</p> <p class="ql-block">  我們打算從南門進入瘦西湖景區,從火車站乘Z6路在石塔寺下車后,還須穿行街巷走不近的一段路。一路邊走邊打聽,直到見到一條河,沿河北行,景色之美讓人覺得仿佛已經置身于景區中了。</p> <p class="ql-block">  沒走多遠,便來到了景區的南門。</p><p class="ql-block"> 當年揚州瀕臨長江,古運河縱貫全城,水網發達,交通便利,商賈云集。這里原名保障河,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排洪渠道。到了清朝,為了迎接康熙和乾隆兩朝皇帝的南巡,揚州鹽商競相出資,沿水筑園,沿湖造景,使今天的瘦西湖成為當時園林最為集中的一處,逐漸形成了"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但隨著滿清王朝的衰落,瘦西湖也日益殘破不堪了。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幾經修建才使瘦西湖重新煥發了青春。而瘦西湖之名可能來自清代詩人汪亢的詩“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做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  揚州今日的氣溫雖低,但人們的游興不減,剛過8點,游人已經絡繹而來。進入南門就是二十四景之一的長堤春柳,堤邊桃柳相間,桃紅柳綠,湖上清波蕩漾,游船漸多。從此人們開始進入畫中游。</p> <p class="ql-block">  桃花塢中桃花盛開。</p> <p class="ql-block">  沿長堤北行,盡頭便來到了徐園。徐園原址是清初韓園桃花塢,后為揚州軍政府都督、國民革命軍第二軍上將軍長徐寶山的祠堂,由是名徐園。這是一組布局精巧、錯落有致的庭院,好似一座屏風,使瘦西湖的景色由此展開,漸入佳境。</p> <p class="ql-block">  圖為徐園東門外的春波橋,是1989年復建的一座木質棧道橋,東西向橫架于黃石假山上。東岸黃石假山上有亭名“青果亭”。</p> <p class="ql-block">  小虹橋,也叫小紅橋,位于徐園與小金山之間。鮮艷的顏色很招人喜歡。可巧此時天似乎要放晴,游人更覺興奮,爭著過橋要去欣賞大好春光。</p> <p class="ql-block">  桃花灼灼,楊柳依依。游目騁懷,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  很快,湖面擴展,作為揚州風景線一個標志的建筑五亭橋已現身于清波綠樹之間。</p> <p class="ql-block">  身為游客,常常由于對游覽路線沒有做周密的安排,錯過或遺漏了應該留下自己足跡的景點,為此而懊悔不已。我們就只顧盡快走近五亭橋,卻忽略了吹臺(亦稱釣魚臺)這一建園者精心設計的杰作,這成為了此次游園的一大遺憾事。吹臺是一座方亭,相傳乾隆皇帝在這里釣過魚,因而又叫釣魚臺。釣魚臺三面臨水,各有圓門一孔。從釣魚臺前右側看去,正中圓洞恰好收入“五亭橋”一景,左面圓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儼然兩張獨幅畫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贊嘆不已。</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株唐代銀杏,已成枯木兩片。原本長在揚州古木蘭寺,1952年被雷電擊中劈開,遺骸移來小金山作盆景,邊上種植了攀援藤本植物凌霄花,取意“枯木逢春”。</p> <p class="ql-block">  這是瘦西湖著名的瓊花林,我們如果再過個把月來就可以一飽眼福了。林前這塊奇特的太湖石,如猛男與瓊花相伴,不離不棄。石上“瓊枝玉樹”四字為現代書法家啟功所題。</p> <p class="ql-block">  此時梅園的梅花已謝,但園外的春花正斗艷爭芳。正如偉人所詠:“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p> <p class="ql-block">  隔湖眺望鳧莊和白塔。</p> <p class="ql-block">  五亭橋是清代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地雇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橋的造型典雅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具有南方建筑的特色。而橋下則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的厚實橋墩,和諧地把南北方建筑藝術,把園林設計和橋梁工程結合起來。五亭橋有15個橋洞,據說十五月圓之夜,波平如鏡,每洞各銜一月,15個圓月水面爭輝,泛舟賞月,別具情趣。看來我等外地來揚的游客恐怕難有此造化,能享受到這種奇趣了。此時橋上游人川流不息,不便久坐,遂向白塔走去。</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的白塔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在就舊塔基上建造的。塔高27.5米。此塔雖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實為園林塔,為點綴瘦西湖,其外形輪廓線變得秀美,并在塔座、龕內磚雕等處發揮、展現了磚刻特長。</p> <p class="ql-block">  白塔東側的法海寺始建于唐代,清代太平天國時期毀于戰火,重建后恢復原名法海寺。現在的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建筑是1996—2004年逐步重建的。寺內保留的手繪菩薩像和壁畫《地獄變相圖》精美可觀。</p> <p class="ql-block">  從白塔下來,自五亭橋沿湖西行,游人略少,相較也清靜了許多。回望五亭橋,心生不舍,于是請一位小伙子幫忙,給老兩口拍了張照片留念。</p> <p class="ql-block">  宋代即有“廣陵芍藥甲天下”的美譽,但此時的“玲瓏花界”景區里,芍藥尚未粉墨登場。繼續前行,即來到著名的廿四橋景區。唐代有“小杜”(“老杜”為杜甫)之稱的杜牧,其著名的詩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使二十四橋的魅力大增。此后對這二十四橋究竟是一座橋還是二十四座橋,長期存有爭議。從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曾列出了唐時揚州具有橋名的二十四橋,而至宋元佑時僅存其中小市、廣濟、開明等六橋看,我還是確信不是一座橋的。瘦西湖景區如今專門開辟了“廿四橋景區”,由二十四橋、玲瓏花界、熙春臺、單孔石拱橋及望春樓四部分組成。圖為熙春臺。</p> <p class="ql-block">  圖為與熙春臺有走廊相連的望春樓,系1987年新建的仿古建筑,頗有古意。因樓閣平面呈十字型又稱十字閣,不知是否是正定隆興寺平面呈十字形的摩尼殿啟發了設計師的靈感。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卸去樓上的門窗就變成了露臺,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現今的二十四橋,由單孔拱橋、九曲橋及吹簫亭等一組建筑組合而成,新景對應杜牧詩句,力求體現出多橋和玉人吹簫的意境。圖為九曲橋(借圖)。</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橋景區的這座單孔拱橋,似霓虹臥波。橋長24米,寬2.4米,兩側漢白玉欄桿共24根,上下各24級臺階,似乎刻意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p> <p class="ql-block">  北京如今的各大公園里已很少能見到餐館的蹤影了。或許是考慮到景區太大,瘦西湖不但有1757美食街坊這樣集中的餐飲區,還有像餐英別墅這樣古色古香的餐廳。走過廿四橋景區,我們的肚子已開始催促找地方進餐了。待到吃完飯才發現原來還有更可口的美食呢,再買兩個嘗嘗吧。</p><p class="ql-block"> 看到網上有人說瘦西湖從南門到北門要走十幾里路,起初還打算一天不行分兩次游。如今已走過大半,感到其言不實,時間還早,決定一鼓作氣出北門結束此行。</p><p class="ql-block"> 看來整個景區南半部名勝古跡更集中些,相比之下,北半部游人不多,更覺幽靜。這里曲徑交錯,常常不辨東南西北。我們來到這處花溪,恍若走入桃源仙境。小憩片刻,沿溪前行,轉來轉去,不想又回到了這里!不禁啞然失笑,只好重新上路。</p> <p class="ql-block">  “石壁流淙”是萬花園內的主景之一。據《揚州畫舫錄》記載,“石壁流淙”為清代湖上二十四景之一,原為清代大鹽商徐士業的別墅。整個景觀以疊石假山與建筑相融合。所謂“淙”是指水攢集在高處瀉下形成瀑布之景觀。現在的景觀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兆楨設計的。</p> <p class="ql-block">  石壁流淙,訇然有聲。</p> <p class="ql-block">  接下來可以說是我幾十年來游山玩水迄今最說不清的一段游園經歷,目標很明確——景區的北門,指路牌卻很少,向游客打聽又所答各異,兩次竟到了東門,途中也不知是在何處拍到了這個雄姿英發的“超大盆景”,贊嘆之余卻無心前去仔細觀賞了。又轉了半天,只記得走過了“水系微縮園”后,終于走出了瘦西湖景區的北門。</p><p class="ql-block"> 計步器顯示,這一天僅次于前年游承德避暑山莊所走的路程,達到了22516步。當晚枕上回想游湖得一絕句:</p><p class="ql-block">坐看橋影話樊川,欲寫湖光擬子瞻。</p><p class="ql-block">佳麗何須較高下,肥環瘦燕盡天仙。</p> <p class="ql-block">  3月29日這天原定是去大明寺、平山堂的,早晨看天有些昏黃,確實像預報的有揚沙的天氣。臨時決定上午先在酒店休息,天氣不好就改去揚州博物館,那里不受天氣的影響,室內又會有休息的場所,足可以呆上大半天。10點多,最終去了博物館。(借圖,以下均系網上下載揚州博物館相關圖片,不再注明)</p><p class="ql-block"> 揚州博物館由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和揚州博物館新館組成,簡稱雙博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設有《廣陵潮——揚州古代城市故事》、《揚州八怪書畫廳》、《國寶廳》、《中國雕版印刷展廳》等9個展廳。</p> <p class="ql-block">  來到博物館,時近中午,便想飯后再看展覽。誰知轉了半天,周圍大廈林立,卻找不到餐館。不行就用包里帶的兩個小面包頂一陣再說吧。結果在大廳里又遇到了好人,告訴我們這里有食堂可以打飯。問題解決了。</p><p class="ql-block"> 入館看展覽。服務人員告知,《揚州八怪書畫廳》撤展了,在整修。那就看《國寶廳》吧。隨后開始看《廣陵潮——揚州古代城市故事》,沒想到一下子被吸引,近兩個小時自始看到終。</p><p class="ql-block"> 廣陵潮為通史式陳列,展廳分5個部分:“爭霸中原”筑邗城,“煮海鑄錢”鎮廣陵,“揚一益二”繁華地,“烽火揚州”冠淮左,“富甲天下”話揚州。</p> <p class="ql-block">  寫到這里,我猶豫了好幾天,原因有三,一是許多人對歷史的興趣沒有那么濃厚;二是本人雖然對文史感興趣,但不可能像錄音機一樣,記住這么多故事并且做到準確無誤;三是全神貫注地聽解說員講解,竟忘了拍些照片。如果美篇有文無圖,豈不乏味?思來想去,決定從網上下載一些照片,選擇性地展示一下館藏的珍寶和記述幾個可能大家不甚知曉或許感興趣的故事。圖為講解員在向觀眾講廣陵潮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5000年前,由于西北部冰川大量消融,長江、黃河、淮河洪水泛濫,海潮侵襲,古揚州成為海灣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潮起潮落,形成歷史上有名的廣陵潮,我們從古人許多傳世的文字詩篇中還可以傾聽到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廣陵潮聲。</p><p class="ql-block"> 現代學者從科學的角度研究認為,幾千年前,揚州位于長江和大海的交匯處,“襟江帶海”,地理位置有些類似于今天的杭州。長江入海口也是“喇叭口”形,揚州蜀岡與江對面的鎮江焦山形若雙闕,亦稱“海門山”,江面比較狹窄,形成“陵山觸岸,從直赴曲”的地理態勢。揚州以下驟然開闊,散布沙洲,海潮上溯到此處,江的寬度和深度都向上游急驟減小,成為漏斗狀,能量與水量聚集,水體急速上漲,于是形成奔騰澎湃的潮涌,與今天的錢塘大潮相似。</p><p class="ql-block"> 西漢是廣陵濤全盛之時,也是揚子江地形最適合潮涌發育形成的時期。到了唐朝,廣陵潮還存在,不過已變得溫柔多了。中唐以后,由于長江挾帶泥沙在入海口日益淤積,泰州、南通沙洲先后“長”起,大海遠離了揚州,廣陵潮也逐漸消失,直到無聲無息。</p><p class="ql-block"> 多年來著名的唐詩為什么寫“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寫“海日生殘夜,江村入舊年”(唐王灣《次北固山下》),至此終于解惑。</p> <p class="ql-block">  歷史上揚州肇始于春秋時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在揚州蜀岡筑邗城,開邗溝,溝通江淮,成為揚州城和大運河的奠基者。圖為展廳中夫差雕像。</p> <p class="ql-block">  揚州曾經歷三個大的發展時期,首先是西漢被封為吳王的劉濞(讀音必),他鑄銅錢,煮海為鹽,疏通邗溝,開挖運鹽河,使揚州商賈云集,人口猛增,富可敵國,成為東南經濟文化的中心。以上2人因種種主客觀原因并沒有好下場,但揚州群眾卻在邗溝建了座大王廟,將2人并祀以表感恩。圖為展廳中劉濞雕像。</p> <p class="ql-block">  下一個促進揚州經濟大發展的是歷來頗具爭議的隋煬帝楊廣。楊廣被殺時年僅49歲,但一生中有14年是在揚州度過的。他營建東都洛陽,發展科舉制,開鑿大運河,促進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融合發展,使揚州成為南方大都會。他重新打通絲綢之路,首次將青海全境納入中央王朝的版圖,曾親臨張掖,接受西域27國使臣的覲見,舉辦了“萬國博覽會”。至唐代,揚州遂成為西安、洛陽兩京之外中國城市經濟最繁盛的地方。圖為楊廣畫像,不知展廳中的是否即此。</p> <p class="ql-block">  隋唐時的大運河。</p> <p class="ql-block">  到了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揚州在康乾時期又有了顯著的發展,尤其是在鹽業和城市經濟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兩淮鹽稅占據了當時國家財政的一半。康乾兩代皇帝多次下江南駐蹕揚州,極大地促進了揚州城市建設和文化的發展。</p> <p class="ql-block">  在“廣陵潮”的展廳里,展示了不勝枚舉的歷代珍寶。我只能略擇幾件作一介紹。圖為誕生于戰國時期吳越之地、被譽為“百兵之祖”的青銅劍。其身姿修長,劍脊筆直,劍葉上凸棱處金色線條若隱若現,乃鑄造時融入的合金。</p> <p class="ql-block">  圖為西漢蟬形玉琀。自漢代以來,都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古人認為玉是山川之精華,玉蟬放入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希望死后能像蟬那樣蛻變,以求來世再生。</p> <p class="ql-block">  圖為東漢“廣陵王璽”龜鈕金印,一枚純金鑄成的珍貴文物,重達122.87克,印文為陰刻篆書“廣陵王璽”,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枚漢代諸侯王金印,印證了史書中關于太子與諸王用龜鈕金印的記載。原品現藏于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圖為東漢辟邪形玉壺,和田青白玉質,一跪坐狀辟邪圓睜雙目,張口露齒,舌尖上卷,右手平托靈芝仙草,左手撐地,背負雙翼,腹腔掏空,頭頂開圓口,上置環紐銀蓋。此壺集圓雕、鏤空、浮雕、陰線細刻手法于一體,是東漢玉器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圖為王莽青銅卡尺。1992年于揚州市邗江縣甘泉鄉東漢古墓出土。王莽卡尺的刻線原理與現代游標讀數原理同工異曲,功效一致,固定尺刻線的另一端面有陰刻篆書“始建國元年正月癸西朔日制”十二個字。它的現世有力地推翻西方學者一直宣稱1631年法國數學家約尼爾·皮爾發明了游標卡尺的錯誤論斷。</p> <p class="ql-block">  南朝青釉覆蓮雞首壺。此器雙雞首造型生動別致,為雞首壺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唐伎樂飛天紋金櫛,其厚度僅0.04厘米。</p> <p class="ql-block">  唐青花花卉紋盤。現在人們對青花瓷的印象,仿佛都是出現于元代,其實唐代已開始出現。那時的青花瓷為外銷品,也有作為陪葬品使用的。此件如此完整,十分罕見,非常難得。</p> <p class="ql-block">  唐青釉褐綠點彩云荷紋雙耳罐。我們這次有幸見到了這件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  說到鎮館之寶,不能不介紹元代景德鎮窯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它屬于國家級文物,名列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之首。此梅瓶造型集雄、秀于一身,主紋刻畫一條白龍追趕一顆火焰寶珠,并襯以像珊瑚枝一樣的四朵火焰形云紋,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反映了元代景德鎮窯的最高燒造水準。此類梅瓶目前傳世僅見三件,另兩件一現存頤和園,一藏于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局部)。</p><p class="ql-block"> 以上僅是展品的一小部分,如有差錯,請大家指正。“廣陵潮”講的僅是揚州古代城市的故事,今天的揚州,作為長江三角洲中心區城市,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此,我在參觀展覽后寫下了這樣一首小詩:</p><p class="ql-block">展廳宏邃列奇珍,拄杖傾聽廣見聞。</p><p class="ql-block">莫謂廣陵潮遠去,春來天地歲華新</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特別要記述的是,從進入“廣陵潮”的展廳開始,我就加入了聽專人解說的人群。或許和我喜好文史有關,很快被這位解說員的講解吸引。她對揚州歷史文物的熟悉,以及面對聽眾的減少而依舊一絲不茍地講解的工作態度,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這也是我第一次花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從頭至尾聽完一個展覽的講解。直到回京后從網上方知這位名叫周春林的女士,這是一位志愿者講解員,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還是中國紅十字會救護師、揚州市紅十字會賑濟救護部部長(這是網上下載的圖片,周春林在講授救護知識)。她多次參與館內服務活動,包括節假日的講解工作。前面那幅在展廳中為游客講解的圖片中,講解員正是周春林女士。即使她的女兒生養在即,她還依舊堅持來博物館工作,這是多么可貴的精神!而從網上獲悉,揚州博物館有一批這樣的志愿者,他們2024年一年便提供社會志愿服務多達21800小時!</p><p class="ql-block"> 或許我這個白發蒼蒼的老頭兒,拄著手杖竟能聽到最后,也使周女士沒想到,在講解結束后,她特意表示和我們合個影,而我也為加入與這位可敬的人合影之列而高興,并記下了她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  潤揚春行結束了,29日晚我們登上了Z30次列車。30日清晨,晨光照進了車廂,新的一天又開始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原县| 东平县| 扎兰屯市| 大兴区| 绥宁县| 南宫市| 永兴县| 隆子县| 津市市| 南宫市| 兴安盟| 景德镇市| 化州市| 化德县| 大新县| 怀柔区| 慈溪市| 珠海市| 禄劝| 绩溪县| 库尔勒市| 铁岭县| 林州市| 玉溪市| 同德县| 大连市| 永康市| 确山县| 南丹县| 盐津县| 阿克陶县| 昌宁县| 万州区| 石阡县| 平利县| 五家渠市| 财经| 房山区| 墨玉县| 尼勒克县| 六盘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