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我與煤的情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15px;">戴啟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小時候在農村和爺爺奶奶生活。九歲那年的冬月,大雪過后,爺爺的爬犁已經在雪地上碾出兩道深轍。我攥著爺爺的棉襖角,看他在黃柏峪的林子里揮斧,樹杈折斷時震落的雪沫子撲簌簌落進脖頸,涼得人打顫。他砍下的小樹碗口粗細,樹皮上還凝著琥珀色的樹脂,我蹲在柴捆邊扒拉著細枝,指尖被凍得通紅:“這么俊的樹,砍了多可惜。”爺爺的煙袋鍋在爬犁沿上磕出悶響:“不砍樹,灶膛里的火就得斷。”雪地上的腳印向遠方延伸,爬犁載著柴捆吱呀作響,我望著漸漸模糊的山林,第一次在灶膛的火光里品出了矛盾——那些跳躍的火苗明明溫暖,卻也在啃噬著青山的輪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十歲進城,煤成了廚房里的新主角。樓下的煤堆像座灰黑色的小山,四周碼著黃土,每天清晨我都要拎著鐵桶在兩者間往返。煤槽里的粉末與黃土按三七拌勻,清水潑上去便騰起細霧,母親總說這味道像極了鄉下的田壟。爐子里先架起松木板,刨花“轟”地竄起明火,丟幾塊煤餅進去,青煙順著煙囪盤旋升空。最難忘是冬夜里封爐子,用煤泥抹出個圓頂,只留指甲蓋大的透氣孔,第二日凌晨就得攥著鐵棍捅開,看暗紅的炭火星子在冷空氣中漸漸蘇醒。那時常趴在爐邊數爐灰,看它們被風卷著掠過結冰的窗玻璃,恍惚又看見黃柏峪的樹影在火光中搖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父親調到煤都撫順那年,我第一次見到真正的塊煤,平房前,煤槽子里堆著的煤塊足有拳頭大小,烏亮的表面泛著金屬般的光澤,指尖蹭過便留下細密的黑痕。母親點火時“嗤”地劃亮火柴,松木引火的噼啪聲里,塊煤很快就燒得通紅,火舌舔著鍋底,不多時飯香就漫出屋子。我總偷偷揣一塊在兜里,摩挲著它溫潤的棱角,覺得這才是煤該有的模樣——帶著大地的體溫,又藏著火焰的魂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好景不長,煤場的塊煤漸漸斷了供。古城子的煤泥池成了新的希望,父親推著帶車,往返二十里路拉回的煤泥泛著青灰色,混著細碎的矸石。周末的平房區成了露天作坊,男人們踩著煤泥和水,女人們用脫坯模子壓出規整的煤餅,墻上、地上層層疊疊晾著,遠遠看去像極了北方的土坯墻。我記得某個春日清晨,天還泛著魚肚白就爬起來打煤坯,模子磕在青石板上“咚咚”響,晨光里浮動的煤塵落在睫毛上,混著汗水成了花臉。誰料到中午突降暴雨,眼看著晾在墻根的煤餅漸漸融化,黑色的泥漿順著磚縫流成小溪,母親蹲在地上抹泥,忽然笑出聲:“就當給墻根施了回肥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次到龍鳳礦井下采煤掌子面參觀,才知道采煤的艱辛,深井下的掌子面,礦工們腰上別著礦燈,在潮濕的巷道里弓著背刨煤,煤層里滲出的水順著膠靴邊緣淌成小洼。他們遞來的煤塊還帶著地底的溫度,指尖觸到的剎那,忽然懂了灶膛里的每簇火光,都是千萬次捶打與汗水的結晶。那時站在井口,看夕陽把運煤的鐵軌染成金色,煤塵在光柱里浮沉,忽然想起黃柏峪的雪,想起那些被砍的小樹,原來萬物的輪回里,總有人在暗處默默托舉著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住進樓房用上煤氣的那天,藍色的火焰“噗”地竄起,電子打火器的“咔嗒”聲代替了火柴的摩擦。再后來換成天然氣,火力旺得能聽見火苗的呼嘯,鍋底的水珠瞬間蒸干。如今路過老平房區,墻上的煤餅印記早已被粉刷一新,當年打煤坯的青石板成了小區里的鋪路石,只有墻角偶爾閃過的煤屑,還在悄悄訴說著那些與煤共生的歲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從柴火到煤餅,從塊煤到天然氣,灶臺上的火光越來越明亮,廚房里的身影越來越輕松。有時站在燃氣灶前調火,藍焰在鍋底跳躍的模樣,總讓我想起九歲那年的冬夜,爺爺在灶前添柴,火星子蹦上他的棉褲,他卻笑著說:“等你長大了,日子會比這火還旺。”此刻窗外的萬家燈火次第亮起,不知多少灶臺正騰起熱氣,而那些與煤相關的記憶,早已化作歲月里的星火,照亮著每一個向暖而生的日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穿越時空的足跡</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探訪遼寧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秦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迎著初春的暖陽,我來到了遼寧博物館這座穿越時空隧道與歷史進行對話的殿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遼寧省博物館位于沈陽市渾南區中心廣場東北側(渾南區智慧三街157號),占地面積83,2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13平方米,分陳列展覽、觀眾服務、文物庫房、文物保護、綜合業務等五個業務區。遼寧省博物館新館工程獲評2014年度中國建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魯班獎。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該館建筑獨特,氣勢輝煌。靜步默走,恐怕驚動先人那沉睡的夢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門里門外一片安祥,兩個世界冥冥中他們在自己應該安放的地方。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各個展區的文物將我的思緒帶到遠古,要和先人進行對話,對它們巧奪天工的工匠精神大加贊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件件陶瓷,一卷卷畫卷,一方方美玉,一尊尊青銅器皿,美輪美奐無不透著古代勞動人民奇思妙想,將遼沈大地的古文明溶入到中華文明的版圖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愧是四大古國,華夏文明的燦爛文化在這里璀璨綻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們參觀了二樓三樓“古代遼寧”展館。二樓共設有6個展廳,展廳使用面積5437平方米,擬舉辦館藏遼瓷、貨幣、佛教造像、璽印、銅鏡以及滿族民俗展。展館三樓以舉辦常設展,即“古代遼寧”為主,設5個展廳,展廳使用面積9,925平方米。另外3個展廳用于館藏文物展,擬舉辦館藏書法、繪畫與絲繡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名人字畫,源遠流長。青銅器皿,熠熠輝煌,奇珍國寶,在此珍藏。遼博在全國博物館中排名前十,美名遠揚。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晉唐宋元,《曹娥行辭》剛毅俊朗。《夢奠帖》,歐氏真跡萬古流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尤其是牛河梁岀土的玉豬龍更是新石器的代表將遼寧紅山文化定格在5000年以上;《簪花仕女圖》作者傳為唐代畫家周昉,畫中描繪了六位貴婦人及侍女在春夏之交賞花游園的現場。畫作以工筆重彩繪制,人物形象豐滿,線條細勁流暢,設色濃麗,展現了唐代貴族女性的生活情態和穿搭的時尚。作為傳世之作,《簪花仕女圖》是唐代仕女畫的頭榜;《洛神賦》是東晉畫家顧愷之根據曹植的《洛神賦》所創,現存為宋代摹本。畫作以連環畫的形式描繪了曹植與洛神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當,山川景物展現了空間美。《洛神賦圖》是中國古代繪畫中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這三件珍品分別代表了遼寧地區的史前文化、唐代繪畫藝術和東晉文學與繪畫的結合,是遼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陶器展館將遼沈大地發掘的珍品向世人開放,樂俑泥塑,歡樂吉祥。士兵陶俑,威武雄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地處東北的遼寧是一處神奇的地方,它即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又是中華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地,人文薈萃,聚濟一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距今28萬年前,人類就在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太陽鳥的圖騰文化,新樂遺址和金牛山遺址,將遼寧有人類活動定格歷史長河中,引起人們無盡的遐想。人類在逐漸從愚昩邁入到文明,5000年前紅山先民創造的文化預示遼河流域文明的曙光。青銅時代的方國文明,奠定了華夏民族的統治基礎。秦漢以來,匈奴、鮮卑、高句麗、契丹、女真先后在此建國,在與漢文化的碰撞中走向融合。創造出多元的歷史和文化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遼寧還是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一一清王朝的發祥地,從白山黑水走出的八旗軍統治全國268年獨霸一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銅器皿,秀麗端莊。件件華麗,是中國古代的文化核心,也是夏商周極權統治的彪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展廳內所展示的祭祀禮品和實用工具工藝進步,裝飾花紋精美,地域表現突岀,藝術性較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面面銅鏡擺在展臺上,透過那斑斑銹跡仿佛看到遠古的大家閏秀正坐在桌前精心梳妝,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或大或小的銅鏡將女子愛美追求美的意境展現的淋漓盡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陶俑中千姿百態的人物或躬手搭背,或慈眉善目,或群舞,或獨處無不體現岀制作者觀察生活、觀察人體面部表情所呈現的藝術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你看那三彩駱駝正昂首挺胸,仿佛在沙漠中千里跋涉。雖然前方道路曲折,但不屈不撓不達目地誓不罷休的品質是我們人類學習的榜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遼地寧的家鄉在中國5000年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通過大量考古發現資料追尋它的歷史,讓我們更加了解它的溯源變遷。走進遼寧博物館和歷史對話,感受歷史脈膊,讓我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參觀學習“古代遼寧”的點點滴滴也讓我們的心靈得以凈化和升華,更為遼寧5000年文化的傳承而驕傲。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次坐飛機</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張理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坐飛機的理想今天總算實現了,我和幾位文友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排隊登上飛機找到了自己的坐位,心里既緊張又興奮地等待著飛機起飛。下午一點多鐘陽光穿透飛機的玻璃窗灑向機艙,機艙里充滿喜悅,幸好我坐在窗邊,窗戶并不大,整個窗戶就一塊玻璃比洗臉盆還小,有些鴨蛋圓。沒多大會兒飛機上的喇叭里就傳出了讓旅客們系好安全帶,飛機即將起飛的話音。此時我的心里一下子打起了鼓,第一次坐飛機既緊張又興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飛機由慢到快,機聲由小到大,緩緩地離開了地面,頭高尾低還有些搖晃,漸漸離地面越來越高。此時此刻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轟轟隆隆馬達聲震耳欲聾,越是緊張越想往下看,一座座高樓越來越矮,一輛輛公交車漸漸地像一個個蠕動的小蟲子,至于那些過往的行人很快就看不見了,一行行參天大樹也瞬間變得模糊起來。最后在我的視線中消失的是那些散落的村莊,碧綠的河流,高山,峽谷和湖泊。隨著飛機的轟鳴聲音漸小,潔白的云海完全遮擋了我貪婪的目光,這時我忽然后悔起來,后悔沒有用手機把俯視到的美景拍下來留作紀念。幸虧同行的文友錄制了幾個小視頻轉發給了我,另一位文友也在飛機起飛之前給我拍了一張相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在手機上分享著小視頻,小時候那種對飛機的好奇心與神秘感以及享受過的交通工具在我眼前像電影鏡頭似的迅速掠過。小時候每當看見天上飛的飛機都高興得仰起臉手舞足蹈地看,嘴里還不停地喊著中國的飛機加加油……直到看不見為止,今天自己能夠坐上飛機那時候連想也不敢想。偶爾坐一次電車什么的就心滿意足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增長坐公交車、轎車、火車、輪船、纜車的感覺全都享受到了,今天又實現了坐飛機的理想。那種感覺真像吃雞、鴨、魚、肉等美味佳肴各有其味。沒大會兒耳邊就傳來了飛機馬上就要著陸了,請系好安全帶的提醒聲。這時我向外望去:群山漸大,樓群漸大,人影漸大,繼而便看見了邯鄲機場的站牌。啊,真快啊,在天上飛的和在地上跑的速度真是天壤之別,整個航程只有一百分鐘,我們同行的文友興致勃勃地乘大巴車奔向第一個旅游景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當我們旅游后返回邯鄲機場時夜幕已經降臨了,但是離檢票進站的時間還有兩三個小時呢。我們一起來到機場酒店的餐桌前落座后,馮大哥拿出白酒和香酥可口的五香花生米,我們又點了幾個小菜,大家舉杯暢飲,眉飛色舞地總結著游覽過的每一個景點的快樂之情,人人臉上都洋溢著喜悅和幸福。酒足飯飽之后,大家登上飛機時已經時至深夜,飛機伴著比公交車和火車還大轟鳴聲起飛了。我的心隨著飛機的升高再次懸起,我透過玻璃窗向下看去,來時看見的那些參差錯落的群山,翠綠的田野,蜿蜒的河流,和藍天白云統統不見了,只有鑲嵌在大地上的一片片五顏六色的燈火了,看上去美極了,像數不清的流螢,又像除夕之夜怒放的禮花,玄黃朱紫,光色萬千。我目不轉睛地看著,直到黑色把斑斕的燈火遮擋得嚴嚴實實。這時文友指著窗外的月牙告訴我:“快看飛機飛得和月亮一般高了。”我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望去,飛機真的與月亮在一個平行線上了,我不由自主地驚呼稱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時我有些奇怪,噪音怎么沒有了,別人說話我似乎也聽不見,耳朵也有些疼痛,于是我問身邊的文友才知道這是高空反應。到家后已經是凌晨三點了,我躺在床上余興未消,久久不能入睡,覺得現在真好,不但有足夠的退休金,而且還有個好身體,雖然已是古稀之年,卻一樣游山觀水,尤其是坐飛機去旅游節省了好多時間和體力,也能夠欣賞更多的景點,第一次坐飛機讓我興奮不已,以后會有更多次,開心治百病,這次旅游回來我覺得身心特別輕松,似乎也年輕了許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清明節,我又想父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小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明是懷念和祭奠親人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坐在還沒有長出小根菜的田野里,眼前就是祖墳,那里埋著我的已故親人。我懷想著父母在世的情景,一幕幕像電影一樣在眼前出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尤其更是想念我那傳奇的父親,他是與眾不同的,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痕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的父親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他對我們的愛從來都不張揚,他像默默無聞的老黃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他的愛深沉又炙熱,如一支蠟燭照亮別人卻犧牲了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我心中他如一座傲然屹立的山峰,直入云端,他的愛太高了,高得讓我抬頭仰望。低頭是看不見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親的愛從表面上看是看不出來,像被埋沒在海底下的冰山,時而露出一點點,不注意是感覺不到的。但又實實在在地存在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想念我的父親 ,他是這個世界上最稱職的父親,我的媽媽死得早,他既當爹又當媽把我們哺育成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親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在反右中他失去了自由,被定為“右派”,因為倔強的性格他不服又罪加一級為“極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他的母親與妻子的百般勸阻下加之貴人相助,他被定為監外執行監督改造的反革命分子。把他的工資從108元降低到最低標準56元,連降三級工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雖然他經歷了那么多的磨難,但是他的威嚴仍在,家風正氣仍在,他仍然熱愛著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白的《行路難》就是父親一生的真實寫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親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從不氣餒,不消極。他勤奮好學,能寫會畫,多才多藝,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每逢過年時都買來大紅紙,鋪在桌子上開始為鄰居們寫對聯,那是他最開心的時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五十年代,他的文章就登上國家級的報刊,如《北京工人報》,他專寫礦工生活,如果換成現在的話,他就是一個書法家或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凡是我家生活過的地方,熟悉他的人都稱他是一個天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受挫以后,他把愛寄托在兒女們的身上,他的孩子在學校里個個都是學霸,這讓他受傷的心靈稍稍得以安慰,并看到了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九年恢復高考以后,小弟小妹都趕上升學的機會,他們一直讀到博士生,這與父親嚴厲的教育分不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的父親在舊社會也沒讀過幾天書,但是他聰明好學,讀書時連跳兩級,學到高小時,日本鬼子進村了,天天飛機大炮射擊轟炸,人們光顧逃命了,所以他的學業就此擱淺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解放后,他利用業余時間在礦工學院讀夜大,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他的實際水平已超過了他所學的知識了。由于種種的原因,他沒有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為父親的生命載體,我的生命存在就是他的存在。上學時,我讀過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也看過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這些文章都是描寫父愛的。我也想讓我父親的形象跳躍在紙上。我要把父親在世留下的往事記載下來,讓他行走在我的文字里,讓我再看到他的身影、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舉止言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雖然慈父已逝,但在這個世上的影像還在。大作家馬爾克斯的《活著為了講述》這本書,我看完深深地觸動了心靈,我要為父親寫點文字來寄托我的哀思,以告慰他的在天之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的父親不僅僅是給予我生命的人,更給予我精神層次的提高,尤其影響我品格和思想境界的形成,是我受用一生的遺產,這要比物質上的財富更為珍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親在世時,三年自然災害,家家糧食都不夠吃,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我的祖父告老還鄉,在祖墳地周邊種些黃米,大豆,高粱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記得有一年“十一”我的父母放了兩天假,他倆去幫爺爺秋收,回來時帶回了很多吃的。他們一進家門隨手把五谷雜糧都放到門口,跟隨過來的鄰居順手拎走了一袋小米。偏巧,我放學回家看見了,固執的想去鄰家討回來,卻被父親拽住了。他對我說:“她家的男孩子多,糧食不夠吃,可能又揭不開鍋了。拿去就拿去吧!”我說:“那怎么行?干嘛做出這種事?”我氣憤地說。父親卻說:“人家也是為了孩子,大人餓了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餓了就要叫喚,就要哭鬧啊!再則,人都是要臉面的,算了吧!我們家的人,一人少吃一口,也餓不死……”父親這種深沉的愛,才是一種人間的大愛,相比之下, 我為自己的小愛而感到臉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記得我家有個元寶筐,里面放了很多好吃的,所謂好吃的是代食品餅干,地瓜干,豆餅之類的食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個筐掛在我們夠不著的棚頂上。父親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個筐摘下來,然后發給我們兄弟姊妹一人一份食物來吃。每當回憶起來總有溫暖盤繞在心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親就是一本厚厚的書,值得我去品讀,去書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這特殊的節日,我以淚水為伴,訴說著對父親的思念。愿在天堂里所有的親人一切安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圖片來自網絡)</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丹县|
湾仔区|
封开县|
永春县|
通江县|
晋江市|
汨罗市|
无极县|
铜川市|
同仁县|
义乌市|
县级市|
枝江市|
湟中县|
娄烦县|
荣成市|
神木县|
普兰店市|
凌云县|
维西|
梅河口市|
桂林市|
乌什县|
蓬安县|
景东|
和田县|
准格尔旗|
通许县|
湘潭市|
丽江市|
绥芬河市|
资溪县|
巨野县|
遂川县|
武胜县|
安仁县|
长葛市|
桦川县|
睢宁县|
门源|
丰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