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喝茶,本是風雅之事,彰顯著崇文的品格,可不該淪為華麗的偽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時,與某些自詡為“茶人”者一同品茶,反倒令人疲憊不堪。他們高談闊論對茶的見解,過度執著于喝茶的儀式感,卻讓內省與自在之感在這過程中悄然消逝。法眼禪師曾被學生問道:“師父,什么是人生之道?”他只答:“第一是叫你去行,第二也是叫你去行。”同樣,若問什么是飲茶之道?那便是:第一是叫你去喝,第二也是叫你去喝。哪需堆砌那么多儀式和大道理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狹義的飲茶之道,便是如今我們所說的茶藝,日本茶道便是典型。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多述煎茶之法,宋代蔡襄的《茶錄》與趙佶的《大觀茶論》則側重點茶。到了明代,張源的《茶錄》和許次紓的《茶疏》所講的,已是現今常見的散泡茶法。廣義的飲茶之道,將飲茶從日常物質生活層面提升至文化領域,更注重審美藝術性。其中炊茶用具、煮茶方法、茶室布置、禮節禮貌乃至交談話題等,都有著一系列細致講究與門道。尤其是日本茶道,一招一式、一板一眼,講究到近乎繁瑣刻板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人生角度看,飲茶的意義不過是“對完美的溫柔試探” ,一旦被程式化,人的靈性便易被禁錮。在飲茶修道方面,齊梁時期陶弘景的《雜錄》記載:“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表明飲茶能讓人輕身換骨、羽化成仙。借由飲茶活動,人們得以修行證道,體悟萬物的德性、規律、真理與本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里將茶視作一種媒介,他篤信道教,自號“教主道君皇帝”,認為茶稟清、和、淡、潔、韻、靜之性,飲茶可致清導和、熏沐德化,從而陶冶性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子講:“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莊子也說:“道在螻蟻”“在稊稗”“在屎溺”,道“無所不在”“無逃乎物”。禪宗亦有“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的說法,一切現成、觸目菩提。道并非遙不可及,它就蘊含在日常生活里。修道無需在日用平常之事外另費功夫,只需在日常生活中淡然處之,順任自然。運水搬柴、著衣吃飯、滌器煮水、煎茶飲茶,道皆在其中。飲茶即修道,即茶即道。仰山慧寂禪師有偈語:“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意思是不須持戒,亦無須坐禪,飲茶、勞作便是修道。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偈語,更是開啟了“茶禪一味”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道至簡,不修乃修。取火侯湯、燒水煎茶,看似平常,實則皆為道的體現。飲茶不應被固定的程序、規則所束縛,也不必以牛飲來彰顯個性,貴在樸素、簡單,能從心所欲。順乎自然,隨心而為,在自然的飲茶活動中,便能默契天真、冥合大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阿县|
北宁市|
罗平县|
句容市|
瓦房店市|
永川市|
长岭县|
邹平县|
湘乡市|
马龙县|
龙里县|
南涧|
儋州市|
景宁|
长春市|
吴桥县|
松溪县|
广东省|
澄江县|
阳江市|
彭山县|
江口县|
台江县|
京山县|
湘阴县|
达孜县|
息烽县|
西畴县|
临夏县|
台南县|
托克逊县|
鹤庆县|
玉溪市|
应城市|
阜阳市|
常熟市|
鄂伦春自治旗|
抚顺市|
水富县|
胶南市|
同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