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講座座通知??</p><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師詩友們好</p><p class="ql-block"> 今晚(16號)八點整,三秦女子詩社社長王秦香老師,為我們進行為期半年的《重溯經典之<詩經>6》的講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秦香,中華詩詞學會女工委副主任,陜西省詩詞學會副會長,三秦女子詩社社長,鄠邑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上林苑女子詩社社長。</p><p class="ql-block"> 歡迎聆聽圍觀!讓我們相約三秦女子詩社,今晚(16號)八點,不見不散。</p><p class="ql-block"> 三秦女子詩社理論部</p><p class="ql-block"> 2025.04.16</p> <p class="ql-block">親愛的室友們、老師們,晚上好!今天的名人詩經評價分享的是</p><p class="ql-block">劉知幾(唐):觀乎國風,以察興亡,是知文之為用,遠矣大矣。</p><p class="ql-block">按照安排,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齊風”和“魏風”</p> <p class="ql-block">一、齊風</p><p class="ql-block">“齊風”的采詩區域主要是齊國首都臨淄一帶,大致范圍是以臨淄為中心,東到渤海,南到泰山,西到黃河,北到無棣,大致相當于現在的淄博、濰坊、東營、濱州東部和濟南東部地區。這些詩的創作年代大概處于齊哀公至齊襄公時期。</p><p class="ql-block">“齊風”共有11篇。涵蓋三個方面的主題。刺世的有《南山》《敝笱》和《載驅》《東方未明》,前三首揭露了齊襄公荒淫無恥的生活,內容相關,我們會連起來講;狩獵詩有《還》《盧令》,描寫的是統治者的娛樂活動,也展示了民眾的勞動生活,同時還反映了當時的尚武精神;其他的篇目大多是戀愛婚姻和士大夫家庭生活,如《雞鳴》《著》《甫田》《東方之日》《猗嗟》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南山》《敝笱》和《載驅》應放在一起閱讀。為避免微信對話框里格式混亂,我們把原文和譯文做成圖片的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代女子嫁人為“歸”,所以在描寫社會穩定男女各得其所的時候會說“男有分,女有歸”。齊子由歸,就是“齊國的文姜從此嫁人了,嫁給了魯國國君。”</p><p class="ql-block">因此,大家要避免誤會“歸”是“回家”的意思,這是用現代漢語理解古代詞匯,是不對的~</p> <p class="ql-block">作者開篇描寫雄狐對伴侶的渴望,用意在于影射齊襄公對文姜的覬覦之心。文中的“齊子”指的是齊襄公的妹妹文姜。齊襄公與文姜兄妹亂倫,為人不恥。后齊國與魯國聯姻,文姜嫁給了魯桓公。但文姜并沒有因此而收斂,所以后兩句“既然已經出嫁了,為什么還對那段私情念念不忘呢?”既是詰問文姜,也是詰問齊襄公,一箭雙雕,意味深長。</p><p class="ql-block">上面那句是“為人不齒”,筆誤為“為人不恥”,特糾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描述鞋子、帽帶都必須搭配成雙,借以說明世人都各有明確的配偶,不可亂來。后兩句的反問語氣加重。</p><p class="ql-block">第三、四章則轉而從魯桓公的角度,分別以種麻須耕田、劈柴當備斧起興,表明婚姻之事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文姜是魯桓公的妻子,而魯桓公竟然不能約束其繼續與兄長私通,這是對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踐踏,從而諷刺了魯桓公的懦弱無能。</p><p class="ql-block">從“南山崔崔,雄狐綏綏”可知,這首詩應該是寫齊襄公在文姜初嫁后的藕斷絲連。下一首《敝笱》是對這一首的接續。</p><p class="ql-block">敝笱(gǒu,竹制魚簍)</p><p class="ql-block">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從如云。</p><p class="ql-block">敝笱在梁,其魚魴鱮。齊子歸止,其從如雨。</p><p class="ql-block">敝笱在梁,其魚唯唯。齊子歸止,其從如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一首寫文姜歸齊。三章都以“敝笱在梁”起興,就非常有寓意,用現在的網絡用語說,這是在內涵齊襄公兄妹。魚簍是為捕魚而設的。而破魚簍(敝茍)卻讓魚兒自由進出,形同虛設。而被踐踏的禮義廉恥在文姜面前,也是形同虛設。</p><p class="ql-block">文姜回齊國,不合禮制。在當時,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的正當理由,一是新婚回門,二是被夫家休棄,并且都要有娘家兄弟迎接,不可自行歸省。而文姜此次歸齊,是因魯桓公畏懼齊國強大,前往修好,文姜要求隨同回齊國。大臣們也勸魯桓公不可答應,因此前就有齊襄公兄妹不倫的傳聞,于國無光,且此舉不合禮法。但文姜最終還是成行了。所以“敝笱在梁,其魚魴鰥”“其魚魴鱮”“其魚唯唯”意在說明禮法對于文姜而言,猶如破魚簍,起不到任何約束的作用,他們依舊我行我素,為所欲為。</p><p class="ql-block">而事實是,文姜此次回來,果然又與兄長齊襄公私通,被魯桓公發現,責備了文姜。文姜又告知了齊襄公。于是齊襄公在酒宴后派人于回程中把魯桓公害死在車上。</p><p class="ql-block">詩中“其從如云”“其從如雨”“其從如水”都是寫文姜歸齊時隨從眾多,不禮之事被她做得無比張揚,可見其兄妹的不知廉恥。作者以浩蕩跋扈的回國隊伍來諷刺其恬不知恥,招搖過世,深刻批判了其丑惡的靈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敝笱》一詩可知,文姜嫁給魯桓公后,還一直與兄長齊襄公保持著不正當關系。</p> <p class="ql-block">魯桓公死后,他和文姜的兒子姬同即位,為魯莊公。據《春秋》記載,文姜在魯莊公二年(前692年)、魯莊公四年(前690年)、魯莊公五年(前689年)、魯莊公七年(前687年)屢次與齊襄公相會。說明文姜在其夫魯桓公死后仍不顧其子魯莊公的顏面而與自己哥哥齊襄公保持不正當的關系,其無恥程度令人咋舌。而魯莊公竟也無力加以制止,因此人們賦此詩予以譏刺。</p> <p class="ql-block">《毛詩序》說,齊襄公“無禮義,故盛其車服,疾驅于通道大都,與文姜淫,播其惡于萬民焉”。她乘坐著車子跑起來,車聲隆隆地響個不停,給路人看到的情景是車子的外觀:竹簾子遮蔽著車窗,紅漆皮革做的車棚子。這車子非常豪華。</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第一章是從車聲隆隆來體現文姜盼望私會的急切心情,那么這第二章就從“四驪濟濟”之盛來體現文姜無恥私會的大肆張揚。第三章寫車行路過汶水旁,只見汶水流淌,水勢浩大,路上行人如織,但四馬的華車跑動起來穿行自如。再加上魯國的路況良好,文姜坐在車里疾行如飛般享受,十分自得。第四章換了幾個字,反復強化著文姜的得意和無恥。</p><p class="ql-block">此詩的藝術手法也很突出:一是用許多疊音形容詞寫出車飾的豪華、車行的張揚、行人的眾多,從而渲染了女主人公的膽大妄為;二是采用賦的手法直敘其事,婉而多諷,韻味濃厚。</p><p class="ql-block">這三首詩如同一部連續劇,用文姜初婚、婚后、夫死之后三個階段一直與其兄亂倫的故事,為我們描述了春秋時期貴族們荒淫無恥的生活,讓我們再次認識到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窮奢極欲與寡廉鮮恥,更認識到社會的進步與文明是多么的可貴和重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齊風”里最短小明快的詩是《盧令》。</p> <p class="ql-block">《盧令》是“齊風”中篇幅最短的一首詩,也是整個《詩經》里最短的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詩共三章,每章兩句,全篇二十四字。描寫打獵人的本領和美德。其人帶著獵犬出獵,品德仁慈,卷發美髯,具有長者之相。一至三章由犬及人,回環往復,一層加重一層。勾勒出一個壯美、仁愛、勇武、多才的年青獵人帶著心愛的獵犬打獵的情景,文字簡練,形象生動。</p><p class="ql-block">讓我們用這首單純爽朗的贊美詩沖淡前面三首的污穢之氣吧!</p><p class="ql-block">“齊風”里的其他詩歌也很有特色,推薦大家閑時賞讀。尤其是《東方未明》和《東方之日》兩首,題目雖近,但內容大不相同,可為我們呈現迥然不同的齊地生活樣態。</p> <p class="ql-block">二、魏風</p><p class="ql-block">商朝時,陜西大荔縣和山西芮城縣一帶是芮國屬地。周武王滅商后不久辭世。周成王于公元前1035年完成諸侯分封。當時把原芮國這一帶改為魏,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古魏國。后來西周滅亡,到了東周末年,晉獻公“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于周惠王十七年即公元前661年,滅掉了古魏國。</p><p class="ql-block">又過了幾百年,公元前445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列卿瓜分。三家分晉是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的分水嶺。在這次事件中,魏氏自立為諸侯,建立魏國,這是戰國七雄中的魏國。</p><p class="ql-block">《詩經》里“魏風”所在的魏國,指的是古魏國,存國于西周及東周時期,亡國于周惠王十七年。</p><p class="ql-block">這里要提醒一下老師們,如果你在百度里查詩經“魏風”,很多介紹會告訴你是指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周威烈王所封,于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如下面這條:</p> <p class="ql-block">這很明顯是有問題的。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如果“魏風”是戰國時的詩歌,那詩歌的產生年代比孔子生活的年代要晚好幾百年,孔子又是如何編訂的呢?這不就是妥妥的關公戰秦瓊嗎?因此這也提醒我們,網絡資料一定要慎用,否則會鬧笑話。</p> <p class="ql-block">“魏風”共有7首詩,分別是《葛屨》《汾沮洳》《園有桃》《陟岵》《十畝之間》《伐檀》《碩鼠》。有沒有發現,有兩首我們非常熟悉,對,就是《伐檀》《碩鼠》。我們就先簡單復習一下這兩首。</p><p class="ql-block">這兩首我們可以過快一點~~~</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首反對剝削的詩歌,表達了古代勞動者對奴隸主貴族不勞而獲的抨擊。</p><p class="ql-block">三章意思大致相同,每章都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寫伐檀造車的艱苦勞動,直敘其事,并有景物描寫,清新美好;第二層便從眼下伐木造車想到還要替剝削者種莊稼和打獵,而這些收獲物卻全被占去,自己一無所有,忍不住提出了嚴厲責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第三層進一步揭露剝削者不勞而獲的寄生蟲本質,巧妙地運用反語作結:“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通過對剝削者冷嘲熱諷,點明了主題,抒發了蘊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p><p class="ql-block">劃重點:”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反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重章疊句,還用了“賦”的手法,直抒胸臆,充滿了真實感與力量感。另外,與詩經其他詩歌四言句為主不同,該詩的句式靈活多變,從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縱橫錯落,或直陳,或反諷,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發,可以看作是最早的雜言詩。</p><p class="ql-block">而《碩鼠》則是典型的四言詩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伐檀》在詰問剝削者時用的是直呼其名的方式,那么《碩鼠》則是用比喻以刺其政。但《碩鼠》比《伐檀》的斗爭性更強。《伐檀》只有憤怒,沒有反抗,而《碩鼠》則不但有憤怒,且立意在于反抗。</p><p class="ql-block">《碩鼠》以大老鼠比喻貪得無厭的奴隸主,全詩表達對奴隸主剝削和壓迫的強烈憤恨和反抗,表達了建立“樂土” “樂國”的美好理想。</p><p class="ql-block">這兩首詩是“魏風”里大家最為熟悉的,我們不細說了。還記得嗎?“齊風”的《南山》里有“葛屨五兩,冠緌雙止”的句子,意思是“葛線麻鞋成雙對,冠帽結帶也成雙。”“葛屨”就是葛繩編制的麻鞋,夏天穿的。麻鞋就是涼鞋。“魏風”里有一首也提到葛制麻鞋的詩,就是《葛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詩中的“好人”是“美人”之意,指自己所服務的富家女主人。</p> <p class="ql-block">詩中有很多細節描寫。第一章先寫縫衣人的鞋,麻做的涼鞋,卻要履霜,既描寫了季節,又表現了縫衣人的窮困;纖纖之手,瘦弱之極卻不得不勞作,為女主人縫衣;衣服縫好了再配上腰帶,把領子提起來打開,再為女主人穿上。一個貧困瘦弱不得不一直勞作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轉而寫女主人的試衣。“提提”寫她慵懶自洽的樣子。心安理得地穿上縫衣人為她縫制的新衣,看都沒有看“我”一眼。“左辟”,向左轉身不是看我,而是換個角度看衣服,其動作和傲慢神態栩栩如生。穿好新衣再戴上貴重的首飾。</p><p class="ql-block">大家注意,在寫女主人試衣時,兩個人沒有任何交流,就連眼神也都是繞過縫衣人直接審視新衣服,這個辛苦為她縫制新衣的人在她眼里如同不存在。難怪作者要說“維是褊心”。“褊”本指衣服小,這里把它和“心”合成一個詞語,塑造的是女主人心意狹窄、自私刻薄、高高在上的形象。所以作者要“刺”之。</p><p class="ql-block">詩用短短44個字,寫了一個縫衣女奴為主人縫制衣服所體現出的貧富不均和地位懸殊。除了細節描寫外,這首詩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卒章顯志。前36個字分別描繪了主仆二人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現,對比明顯,最后點明主旨“維是褊心,是以為刺”。原來她把自己平時受到的虐待和奴役的不滿情緒積攢到了現在,終于出言刺之。</p> <p class="ql-block">“魏風”里還有一首被清代陳繼揆評為“雅淡似陶”的詩,我們一起讀一下。</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幅清朗歡快的畫面:夕陽斜照,牛羊緩歸,一群年輕的姑娘從桑園采桑回來。她們輕松地嬉笑著,呼朋喚友,快樂的聲音灑滿了田間小路,沖上鋪滿晚霞的天空。</p><p class="ql-block">魏國地處北方,“其地陋隘而民貧俗儉”(朱熹語)。然而,華夏先民是勤勞而樂觀的,姑娘們采桑歸來的歡樂,只有從事過勞動的人才能體會得到。</p> <p class="ql-block">我們就以這首詩結束今天的學習,也祝詩友們天天快樂!</p><p class="ql-block">感謝大家的陪伴!我們下一期4月30日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林县|
大同县|
诸暨市|
大安市|
贵州省|
福安市|
余江县|
敦煌市|
宜昌市|
府谷县|
邯郸县|
山东省|
洪江市|
大关县|
甘德县|
黄冈市|
灌阳县|
济南市|
临泉县|
枞阳县|
竹溪县|
内黄县|
定安县|
那曲县|
昌平区|
顺平县|
逊克县|
岢岚县|
阳原县|
平塘县|
房产|
中宁县|
留坝县|
泾阳县|
申扎县|
鄢陵县|
弋阳县|
新闻|
满洲里市|
徐汇区|
马尔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