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摩洛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從多彩的菲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到白色的卡薩布蘭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從藍色的舍夫沙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到金色的撒哈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色彩交織而成的摩洛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可以領略到太多的風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是地中海國家的真實寫照,</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我們搭乘阿聯酋航空,在迪拜轉機,從多彩的摩洛哥,再到萬花筒般的突尼斯,進行了15天的探秘之旅,興致盎然地觀賞了不一樣的北非風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伊芙蘭Ifrane</b></p><p class="ql-block"> 是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脈中部的一座小鎮,以其獨特的歐洲風情和自然景觀聞名,被稱為“非洲小瑞士”。小鎮由法國殖民者于1929年建造,最初作為歐洲人的度假勝地,建筑風格融合阿爾卑斯山式斜頂木屋、北歐尖頂別墅和法式園林,街道規劃整潔,綠樹成蔭,宛如歐洲莊園。</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前往菲斯的路上經過這里,坐下喝了杯咖啡,四處看看,領略了小鎮的風采。</p> <p class="ql-block">來到小鎮邊上的停車場,甫一下車,瑞士阿爾卑斯山式斜頂建筑就映入了眼簾。</p> <p class="ql-block">來到小鎮,先進入這家Café Restaurant LA PAIX咖啡館去品嘗一杯卡普基諾咖啡。</p> <p class="ql-block">咖啡館里三三兩兩的顧客,品著咖啡聊著天,悠哉游哉。</p> <p class="ql-block">咖啡館里的裝飾也挺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外面街心小花園里大媽坐長椅上曬太陽,小孩子在邊上開心地玩耍。</p> <p class="ql-block">長椅上的大媽在逆光中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轉角一棟樓的街面房開著餐廳咖啡館,屋面也是尖頂式樣。</p> <p class="ql-block">街上人來人往。</p> <p class="ql-block">也有不少游客在此觀賞街景。</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一家餐廳門前外擺位的小圓桌上放了個塔吉鍋。</p> <p class="ql-block">抬頭看見一幢樓屋頂煙囪上織了個鳥巢,一只羽毛未豐的雛鳥在上面低頭覓食。</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閑適的氛圍里,一家銀行的保安站在門口也沒事看看手機。</p> <p class="ql-block">這輛雷諾微型車停在門口的小斜坡上正正好。</p> <p class="ql-block">ATM機旁的小伙子在打電話和人聊著什么,是商量取多少錢嗎?</p> <p class="ql-block">小鎮上的這間會堂大門緊閉,一位行人正大步流星地從門前走過。</p> <p class="ql-block">藍天里向上拉出一道白煙,很好看。</p> <p class="ql-block">花園小廣場上散放著一群鴿子,這位矮矮的老者似乎是養鴿人。</p> <p class="ql-block">手里抓著鴿食在喂鴿。</p> <p class="ql-block">前面的這位清潔工坐廣場邊長椅上在休息。</p> <p class="ql-block">這位摩洛哥大媽坐那兒似乎在等人。</p> <p class="ql-block">花園里不但是老人們休閑的場所,還是孩子們娛樂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在我們行將結束在伊芙蘭小鎮的游覽,在停車場上車時看見那邊駛過來一輛殘疾人的電動輪椅車,速度還不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沃魯比利斯Volubilis</b></p><p class="ql-block"> 是摩洛哥北部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城市遺址,位于梅克內斯以北約30公里處,被稱為“法老的宮殿”。這是一個完全可以媲美于土耳其的以弗所Ephesus、約旦的杰拉什Jerash和敘利亞的帕爾米拉Palmyra的又一座羅馬古城遺址。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該城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并以擁有許多精美的建筑物而驕傲。公元前40年就成了埃及艷后和凱撒的女婿茹巴二世的兩個首都之一,城市主體就是在那時建造的,因此在遺跡上能見到埃及、羅馬和希臘多種風格。</p> <p class="ql-block">從菲斯過來,上午10時許來到景區外,停車場上已停了不少車輛了。</p> <p class="ql-block">沃魯比利斯坐落于一片平緩的坡地之上,遺址周邊環繞著廣闊的農業平原,得益于肥沃的土壤和適宜的氣候條件,該地區自古以來便是橄欖種植的重要產區,這也為古代城市的繁榮提供了經濟基礎。</p> <p class="ql-block">沃魯比利斯位于山脈與平原的過渡區,這種地形特征既為城市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又確保了與周邊地區的交通可達性。</p> <p class="ql-block">進入園區后,老遠就看到了這座古羅馬時期的巴西利卡Basillque,它是該遺址的核心公共建筑之一。其標志性的多拱門、高聳石柱和對稱布局展現了典型的羅馬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巴西利卡是古羅馬時期一種重要的公共建筑形式,其平面布局呈長方形,通常由兩列或四列柱廊將內部空間劃分為中廳和側廊。這座遺址一側通往凱旋門廣場。</p> <p class="ql-block">巴西利卡在古羅馬時期最初設計為多功能大廳,用于法庭審判、商業交易、公共集會及政治活動,通常作為城市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巴西利卡的結構特點體現了古羅馬對大型空間處理的創新。</p> <p class="ql-block">陽光穿過這一排拱門,有點“金光穿洞”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離巴西利卡不遠,便是古城遺址標志性的建筑卡拉卡拉凱旋門Arc de Caracalla。據說建于公元217年,那還是羅馬人在沃魯比利斯的鼎盛時期,但是等到它建好后,羅馬人反而開始走下坡了,直到逐漸淡出地中海南岸。</p> <p class="ql-block">凱旋門外側,可以看到遺址基本保存完好,雖經歷了大地震而依然不倒,卡拉卡拉大帝時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其結構和設計顯示出典型的古典羅馬風格。</p> <p class="ql-block">巴西利卡與凱旋門廣場的全景圖(22張接片)。</p> <p class="ql-block">緊挨著巴西利卡南面的是一座位于高臺上的神殿Capitol遺址,幾根大羅馬柱,像是修復過的,很是壯觀。一位游客站在羅馬柱下,似乎在回顧歷史風云的變遷。</p> <p class="ql-block">換個角度看神殿。</p> <p class="ql-block">神殿就在巴西利卡的邊上。</p> <p class="ql-block">在殘垣中眺望巴西利卡和神殿。</p> <p class="ql-block">一個柱廳大殿Colonnes的遺跡。很難想象這些是1800多年前的原本建筑遺址,位于遺址東西向主要街道Decumanus maximus的邊上。</p> <p class="ql-block">遠眺這座柱廳大殿前東西向的“羅馬大道”,左側(西)端是凱旋門,而右側(東)端則是遺址的城門。</p> <p class="ql-block">柱廳大殿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這條羅馬大道從凱旋門一直通往城門,路中還遺存了當時鋪設的大石板,大道兩側則是一片片昔日的住宅區。</p> <p class="ql-block">在遺址的斷壁殘垣間的荒草中瞭望柱廳大殿。</p> <p class="ql-block">羅馬大道東端的城門遺址。</p> <p class="ql-block">遠眺城門。</p> <p class="ql-block">羅馬大道北側有一排7根完整的和幾截半根的大圓柱,是當年羅馬行政長官的戈爾迪安宮殿Palais de Gordien遺址。</p> <p class="ql-block">宮殿就僅存這十來根殘缺的羅馬柱了。</p> <p class="ql-block">遠望這排羅馬柱,還是能感受到它幾千年前所在建筑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園區里布滿了斷壁殘垣的遺址。</p> <p class="ql-block">游客們在斷壁殘垣中興趣盎然地游覽著。</p> <p class="ql-block">這位游客獨自認真地在拍攝遺址。</p> <p class="ql-block">大叔用相機對焦拍攝,他們拍攝的都是馬賽克拼圖。</p> <p class="ql-block">確實,遺跡中除了那些具有典型羅馬風格的石柱和宮殿的殘墻斷壁外,另一個令人注目的就是大量建筑物地面上的馬賽克拼圖。</p> <p class="ql-block">這些馬賽克拼圖大多分布在生活區民宅的斷壁殘垣之間,內容往往講述一些羅馬神話故事,通過不同的故事,可以推測出一些房屋主人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要理解這么多的馬賽克拼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知道畫的是什么,是什么建筑物中的拼畫。</p> <p class="ql-block">這些馬賽克顆粒很小,但是顏色鮮艷,在近2千多年的今天,稍作擦拭,依舊光彩奪目。</p> <p class="ql-block">倒過來看:是騎士之家(Maison au Cavaller)的馬賽克拼畫。羅馬人似乎把日常生活的很多場景都融入到了畫中。</p> <p class="ql-block">當時使沃魯比利斯遭受毀滅性打擊的是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眾多建筑在大地震中倒塌,沃魯比利斯逐漸淡出世人的視線。</p> <p class="ql-block">直到1874年,考古學家發現了沃魯比利斯遺址。1915年,這里開始大規模的發掘。1997年沃魯比利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沃魯比利斯古城最早是公元前3世紀的菲尼斯/迦太基王國的一個居民點,公元45年,羅馬人吞并了該地區,使沃魯比利斯開始得到迅速發展。</p> <p class="ql-block">788年,阿拉伯的伊德里斯王朝,將都城定在了沃魯比利斯。但20年后,就把都城遷到了非斯,隨之沃魯比斯利的地位開始迅速下降。</p> <p class="ql-block">但真正使沃魯比利斯古城遭到破壞的據說是到17世紀中葉,阿拉維王朝將沃魯比利斯古城的一些建筑部件拆除,移到梅內克斯用以建造都城宮殿。</p> <p class="ql-block">凱旋門廣場前的一間“豪宅”,4根羅馬柱挺立。</p> <p class="ql-block">從“房屋”里面看凱旋門。</p> <p class="ql-block">一些房間殘存的門廊。</p> <p class="ql-block">看上去似乎修復過的一排殘柱。</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座公共浴池的遺址吧。</p> <p class="ql-block">站在廊柱外屋角處觀賞公共浴池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古羅馬遺址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遺址的斷壁殘垣間長著一些藍刺頭花Echinops,以其獨特的圓形、紫色的花朵而聞名,在陽光下顯得非常鮮艷奪目,給這座千年遺址增添了勃勃生機。</p> <p class="ql-block">游覽結束回到遺址入口處,那里有一間咖啡廳茶室,兩位游客在那兒喝茶休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得土安Tétouan</b></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摩洛哥西北部,得土安省首府。距地中海岸10千米。是一座具有豐富遺產和文化意義的歷史名城,其手工業可以追溯到 15 世紀,并在 199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p> <p class="ql-block">近中午時分,來到了得土安城區。</p> <p class="ql-block">由于得土安城區丘陵和平原相交織,因此在道路的盡頭,可以看見依山而建的得土安城居住區。</p> <p class="ql-block">車行在平坦的新城中。</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得土安新城的市中心的穆萊·邁赫迪廣場Moulay El Mehdi yard,一個有街心花園的六岔路口邊下車,開始了得土安的游覽。</p> <p class="ql-block">廣場周邊都是白色的安達盧西亞風格的建筑,只是綠色的門窗體現了阿拉伯穆斯林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廣場邊,在一片潔白的房屋中矗立著一座亮黃色的我們的維多利亞女王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of Victories。它建于1926年西班牙殖民時期,不過時過境遷,作為伊斯蘭教城市,教堂現在失去了殖民時期的用途,已經變成文化與移民社區服務中心了。</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面。</p> <p class="ql-block">街邊是西班牙領事館Consulat espagnol à Tétouan,許多人在里面排隊,這位婦女在外面等候時,一位行人匆匆走過。</p> <p class="ql-block">街邊樹下坐著幾位婦女,好像在等候去邊上領事館辦事的親人。</p> <p class="ql-block">從邁赫迪廣場領事館邊上的這條步行街過去,前面就是哈桑二世皇宮廣場了,看得見皇宮外高高的照明燈塔。</p> <p class="ql-block">街邊的一家文具書店。</p> <p class="ql-block">書店過去的一個十字路口,這一帶的建筑都展現了西班牙殖民時期留下的建筑風格,并結合了安達盧西亞和摩爾元素。</p> <p class="ql-block">這座建筑物外觀裝飾華麗,具有明顯的西班牙古典主義特征,給人一種優雅而莊重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街邊二樓的一個窗戶內有一具身著一套西裝的模特架,頭頂還有射燈對著,看來是一家服裝店的櫥窗廣告。</p> <p class="ql-block">三位老者坐在路邊酒店外擺的椅子上休閑。</p> <p class="ql-block">街上人來人往,步履匆匆。</p> <p class="ql-block">從這條街走到頭,我們來到了哈桑二世皇宮廣場。廣場邊這兩幢政府機構大樓的墻上,在摩洛哥的國徽下裝飾了法蒂瑪之手 khamsah的圖案,右邊那個在維修。</p> <p class="ql-block">右邊那幢樓的外墻上有工人在維修墻面。</p> <p class="ql-block">兩位姑娘大概是走得累了,坐廣場上的花壇沿上休息。</p> <p class="ql-block">廣場東面就是得土安皇宮Royal Palace,四周被鐵柵欄圍著,不對外開放,門口有守衛看護著。</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座典型的白色安達盧西亞風格的建筑,始建于17世紀,在20世紀整修過。</p> <p class="ql-block">皇宮外廣場上兩側各有2支照明燈塔,是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師高迪的學生設計,燈塔有典型的高迪特色。</p> <p class="ql-block">據說每年秋天國王來此一次,絕大多數時間皇宮內是無人居住的。</p> <p class="ql-block">一輛皮卡正從皇宮內駛出,警衛在和司機說著什么。</p> <p class="ql-block">皇宮警衛下班了。</p> <p class="ql-block">我們去往得土安老城時,要從皇宮南邊走過,與皇宮隔著一片綠化叢。</p> <p class="ql-block">遠看皇宮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b>得土安老城Medina of Tétouan</b></p><p class="ql-block"> 興建于公元670年,公元800年~909年,阿格拉比德王朝在此定都。老城內街巷曲折、店鋪林立。與舍夫沙萬截然不同,這里的建筑是以純白色為主調,得土安老城內白色的房屋密密麻麻簇擁在一起,就像一座巨大的白色迷宮。</p> <p class="ql-block">老城入口。</p> <p class="ql-block">進入老城后,里面是長長的一條被木制格柵遮蓋的人行街道,是老城市集,為行人提供陰涼并保護他們免受陽光直射,不影響購物。</p> <p class="ql-block">這條通道上的木制格柵是透空的,行人在下面行走絲毫沒有壓抑感。</p> <p class="ql-block">這段街道上的頂棚很漂亮,小方格的木柵和綠色透明的邊緣。</p> <p class="ql-block">這段人頭攢動的走道蜿蜒,透下一道亮光。</p> <p class="ql-block">兩側店面在白色的建筑上都是綠色的門面和綠色的招牌表明了這個地方的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通道地上的鋪路地磚花紋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前面要穿過得土安老城的城墻,城墻底部厚1.2米,地基以上厚0.6米,長達5000米,有3面城墻、7座城門,城內有36座清真寺和禮拜堂。</p> <p class="ql-block">老城內的房屋都是白色的外墻和綠色的門窗,所以有“白城得土安”之稱。</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老城內,可以見到隨處都是素拱門,一個套一個。</p> <p class="ql-block">老城內的道路曲折復雜,乍到此地的我們,在里面幾乎辨認不出東南西北了。</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門棟。</p> <p class="ql-block">這些房屋已經很陳舊了,但弄堂墻上歐洲風格的路燈依然還在,不知夜里是否會點亮。</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路燈,精美的“噴泉”(給水池),沉淀了千年老城的底蘊。</p> <p class="ql-block">現在穿行在老城里的都是游客。</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午餐就安排在老城里的這家Restaurant Palace Bouhlal餐館里。</p> <p class="ql-block">老城里的一處公共機構,門里門外幾位老者在那兒。</p> <p class="ql-block">老城狹窄的巷子里,有人走得累了就坐邊上休息。</p> <p class="ql-block">老城的這個入口人來人往,川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離開老城時,看到兩位老者在路邊侃侃而談。</p> <p class="ql-block">按原路離開得土安老城后,在城外看到的一處舊炮臺遺址。</p> <p class="ql-block">從來時的步行街南邊的另一條街道向穆萊·邁赫迪廣場方向走去,這條路很漂亮,路面的鋪路磚擺出了好看的紋路。</p> <p class="ql-block">低機位拍一張。</p> <p class="ql-block">路邊咖啡館坐滿了游客。</p> <p class="ql-block">邊上這間從門上的招牌來看,是摩洛哥旅游部得土安辦事處所在地,一位門衛坐在門口。</p> <p class="ql-block">餐館門外坐下的客人不多,大多數客人還是入內用餐。</p> <p class="ql-block">走到一半就從這里轉向去費丹公園Feddan Park。拍時沒注意,轉角處有一家華為手機門店,但沒有營業,墻上還有蘋果、三星、小米等手機商標。</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老城區的擴展區,城墻一直延伸到這兒。</p> <p class="ql-block">從城墻的兩邊敵樓中間穿過去就是費丹公園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現代感十足的公園,確切的說應該叫廣場。</p> <p class="ql-block">廣場中間一座像中國亭子似的建筑,有點兒宗教風格。</p> <p class="ql-block">廣場里有一對摩洛哥小姐妹倆正玩得開心。</p> <p class="ql-block">費丹公園(廣場)周邊是一堵圍墻,后面都是住宅。</p> <p class="ql-block">小山坡上建有石砌的公共建筑。</p> <p class="ql-block">由于得土安坐落于里夫山山脈的達拉薩山和格拉吉茲山之間,費丹公園后面一脈山坡,白色的房子依山而建,層層疊疊,疊加上去,非常獨特。</p> <p class="ql-block">具有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和摩爾風格的白色房子在藍天白云下清新脫俗。</p> <p class="ql-block"> 這是《探秘歐洲后花園 摩洛哥+突尼斯采風游記》的第五部分,謝謝觀閱,敬請期待后續部分。</p> <p class="ql-block">請點擊鏈接觀閱:</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bss1hns" target="_blank">探秘歐洲后花園 摩洛哥+突尼斯采風游記(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btcfbs9" target="_blank">探秘歐洲后花園 摩洛哥+突尼斯采風游記(二)</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bu4uac4" target="_blank">探秘歐洲后花園 摩洛哥+突尼斯采風游記(三)</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buxur1d" target="_blank">探秘歐洲后花園 摩洛哥+突尼斯采風游記(四)</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湾县|
定远县|
岚皋县|
汉川市|
高尔夫|
吉林省|
湘乡市|
玉林市|
吉首市|
龙井市|
那坡县|
新密市|
顺昌县|
兰坪|
乐业县|
江城|
嘉善县|
岐山县|
友谊县|
石棉县|
老河口市|
盐津县|
霍林郭勒市|
平谷区|
龙南县|
西安市|
龙井市|
青岛市|
荥经县|
达州市|
阿克陶县|
张掖市|
井陉县|
闽清县|
咸宁市|
达州市|
巴南区|
民乐县|
曲靖市|
阿鲁科尔沁旗|
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