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詩隅雜言】</p><p class="ql-block"> “一字詩”雜談補正</p><p class="ql-block"> 徐同/文</p><p class="ql-block"> 【 前言 】 </p><p class="ql-block"> 去年夏天,我在朋友圈發了一篇《詩隅雜言—— 一字詩》后,有詩友不吝賜教,對最初的“一字詩”作者是紀曉嵐的表述提出質疑,認為“一字詩”的出現應該更早,至遲應在格律詩發展的高峰盛唐時期 。我以為詩友提出的質疑有道理,于是再次從多個平臺搜索相關數據與信息,還咨詢了Deep seek和ki mi ,果然有了新發現 。我深感自己去年的行文過于匆忙草率,淺嘗輒止,而未能在明顯存疑處深究細求,尋幽探微 ,以至將錯誤的信息鏈傳遞給讀者,內心甚為不安 。故今將舊作重新改寫 ,發布美篇 ,以就教方家指瑕糾偏。</p><p class="ql-block"> 今天談的古人的“一字詩”,是指每句第一個字都是“一”字,共四句的一種特殊形式的詩 。雖也是七言絕句,但卻是一種近似游戲趣味的詼諧詩體 ;雖也要求押韻 ,但在平仄上卻不甚嚴格。坊間傳說第一首“一字詩”產生于清代嘉慶二十四年科舉狀元陳沆之手 。當年會試途中,陳沆錯過渡河泊船,急中生智,以一首無題“一字詩”將已離岸的艄公喚回的故事 。其詩為 :</p><p class="ql-block"> 一帆一槳一漁舟,</p><p class="ql-block"> 一個漁翁一釣鉤。</p><p class="ql-block"> 一俯一仰一場笑,</p><p class="ql-block"> 一江明月一江秋。</p><p class="ql-block">短短二十八個字中卻用了十個“一”字 ,而把小舟、帆槳、漁翁、垂釣、歡笑、明月、倒影、江水、秋色等十個事物、場景與動態皆納入其中,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由于此詩用字巧妙,又朗朗上口,故而廣泛流傳民間,至今不衰。</p><p class="ql-block"> 我曾著文指出 :第一個寫“一字詩”的并非陳沆 ,而是比他早生六十一年( 1724年 ),乾隆年間的大學士紀曉嵐。</p><p class="ql-block"> 傳說,乾隆皇帝南巡過江,在江畔一座酒樓飲酒,見窗外江面一小船蕩波而來,艄公撐篙于船頭,引頸高歌 ,逍遙自在 。乾隆便命紀曉嵐以此景為題,詠詩一首,并須含十個“一”字。紀曉嵐未作思索,即立成一首七絕,詩云: </p><p class="ql-block"> 一篙一櫓一漁舟 ,</p><p class="ql-block"> 一個梢頭一釣鉤 ;</p><p class="ql-block"> 一拍一呼還一笑 ,</p><p class="ql-block"> 一人獨占一江秋 。</p><p class="ql-block">七言四句十個“一”,便把把江船景物和艄公笑歌動作融為一詩,且節律鏗鏘,韻味悠長。</p><p class="ql-block"> 乾隆曾六下江南 ,不知道紀曉嵐作此“一字詩 ”是在陪乾隆第幾次下江南的路上,就算是乾隆最后一次下江南,那是1784年,即乾隆四十九年 。而陳沆在1785年才出生。可見,“Al問小白”顯示“ 歷史上第一首' 一字詩‘ 是陳沆所寫,清代的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的一字詩和紀曉嵐奉命寫下的一字詩,均晚于陳沆 ”的信息是錯誤的 。誰能保證少年陳沆在發奮讀書時沒讀過紀曉嵐的那首“一字詩”呢 ?陳沆于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參加殿試后中了狀元,這時紀曉嵐已經去世十四年了 。再者,陳沆“一字詩”四句的四個尾字( 舟、鉤、笑、秋 )與紀曉嵐“一字詩”四句的四個尾字完全相同 ,這是“ 歷史的巧合 ”呢?還是陳沆唱和紀曉嵐詩作的結果呢?這段公案,而今似乎已很難理清判斷。因為紀曉嵐和陳沆的“一字詩”故事,均來自軼事傳聞,且許多版本所載二詩,于文字上也略有出入,這雖屬傳抄之誤 ,但也不排除有故意張冠李戴之人 。</p><p class="ql-block"> 其實 ,我在去年撰文中肯定始作這類“ 一字詩 ”的作者是紀曉嵐,也不正確。就清代詩壇而言,早于紀曉嵐出生九十年的王士禎( 1634 — 1711年 )為南宋宮廷畫家馬和之畫的《秋江獨釣圖》題的詩就是“ 一字詩 ”,如下 :</p><p class="ql-block"> 一蓑一笠一扁舟,</p><p class="ql-block"> 一丈絲綸一寸鉤。</p><p class="ql-block"> 一曲高歌一樽酒,</p><p class="ql-block"> 一人獨釣一江秋。</p><p class="ql-block">令人驚異的是紀曉嵐的一字詩,竟然與王士禎的這首一字詩在用詞、押韻和意境上有很大的相似處 ,且韻腳用字也完全一致 。令人又不得不懷疑 :難道紀大學士也有抄襲之嫌嗎?! 沒想到,上一懸疑未解,我在Deep seek上又查詢到北宋蘇東坡也有一首《回船一字詩》,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帆一漿一漁舟,</p><p class="ql-block"> 一個漁翁一釣鉤。</p><p class="ql-block"> 一俯一仰一場笑,</p><p class="ql-block"> 一江明月一江秋。</p><p class="ql-block">令人驚詫且值得推敲的是:這首詩竟然同清人陳沆的“一字詩”完全相同,而且蘇軾“回船”的故事也同陳沆用“一字詩”喚回離岸渡船的故事一模一樣 !這就讓二百年來不知有多少讀者費解了:這首廣為流傳的“一字詩”作者究竟是誰?蘇東坡?紀曉嵐?陳沆?至今沒有一位研究學者對這一“疑案”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 </p><p class="ql-block"> 這首詩的作者究竟何人?孰先孰后?到底誰抄襲了誰的詩 ? 我雖然沒有從大數據中搜索到足以正確判斷的依據 ,但僅從現有的資料分析,也可用一一否定的方法,探求一下可能的真象。</p><p class="ql-block"> 首先,蘇軾和陳沆的“一字詩”都與寫詩的環境和要求不符。第一,既然要乘的是剛離岸的渡船,船上一定已有不少渡河的人,怎么可能會有“漁翁”和“釣鉤”呢?第二,渡船一般用裝在船尾的櫓左右撥動河水,推動船前行,而不可能用槳和帆。第三,船夫一般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識字 ,怎么可能聽了蘇軾或陳沆的四句詩,就把離岸的船又搖回來接他上船呢? 可見,這兩人的“一字詩”故事,純粹是后代幫閑文人的杜撰 。</p><p class="ql-block"> 其次,紀曉嵐的“一字詩”也與其描述的情景和乾隆的要求不符 。第一,當時的情景是:“酒樓窗外江面一小船蕩波而來,艄公撐篙于船頭,引頸高歌,逍遙自在 ”。乾隆命題就是上述這一景象和意境 ,而紀曉嵐的詩句中除了“一篙”之外,還出現了較大船只使用的“一櫓”。第二,船上只有艄公邊撐竹篙邊唱歌,紀曉嵐怎么知道他就是“漁舟”而且還有“釣鉤”呢?第三,酒樓雖在江畔,但從窗口望去,離江面還很遠。紀曉嵐可能聽到艄公唱歌(“一呼” ),但不可能看到“一拍”和“一笑”這類微小的動作與表情。可見,紀曉嵐這首“一字詩”故事,也是后人偽托之作 。</p><p class="ql-block"> 既然將蘇、紀、陳三人的“一字詩” 一一否定,那么這一意境的真實的“一字詩”是什么內容,作者是誰呢?</p><p class="ql-block"> 我以為,后人假托名人篡改的那首“一字詩”,就是前文介紹過的清初文學家王士禎為南宋畫家馬和之畫的《秋江獨釣圖》所題的那首詩 。我們再細讀品味 :</p><p class="ql-block"> 一蓑一笠一扁舟 ,</p><p class="ql-block"> 一丈絲綸一寸鉤 。</p><p class="ql-block"> 一曲高歌一樽酒 ,</p><p class="ql-block"> 一人獨釣一江秋 。</p><p class="ql-block">我在多家平臺搜索馬和之的《秋江獨釣圖》,結果在“中華珍寶舘”中發現,但畫面似乎是局部,且模糊不清(見文后圖片) 。據Deep seek搜索的結果顯示:該畫已流傳到國外,但尚不清楚在哪國博物舘。根據Deep seek對《秋江獨釣圖》構圖與內容的文字描述 ,王士禎的這首題詩中的蓑衣 、斗笠 、扁舟 、絲綸 、寸鉤 、樽酒 、一人、獨釣、江水、秋色等十個元素 ,《秋江獨釣圖》中都有,而正是這漁翁和九種景物組成了一曲融入自然,悠然自得的生活“高歌”,點化出漁隱自由率性、超然物外的詩情畫意 。我們在擴展想像中欣賞這幅《秋江獨釣圖》的同時 ,吟誦著這首萃取畫義的題詩 ,再回過頭去看看那三首偽托名人而作的“一字詩”,自會得出后者與“題詩”難以比肩,更難并論的認知 。</p><p class="ql-block"> 談論完關于蘇東坡、紀曉嵐、陳沆那首“一字詩”的懸疑公案后,再回到前文提到的“歷史上第一首一字詩的作者是誰”的探討 。</p><p class="ql-block"> 在現有可查尋的文獻資料里,創作如上格式的第一首“一字詩”的是唐代詩人王建,其詩題為《古謠》,如下 :</p><p class="ql-block"> 一東一西壟頭水 ,</p><p class="ql-block"> 一聚一散天邊路 。</p><p class="ql-block"> 一去一來道上客 ,</p><p class="ql-block"> 一顛一倒池中樹 。</p><p class="ql-block">史上有影響的一字詩,還有</p><p class="ql-block">?清代女詩人何佩玉的一字詩。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花一柳一魚磯 ,</p><p class="ql-block"> 一抹斜陽一鳥飛 。</p><p class="ql-block"> 一山一水一禪寺 ,</p><p class="ql-block"> 一林黃葉一僧歸? 。</p><p class="ql-block">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寧靜而深遠的山水畫卷,詩意中充滿了禪意。</p><p class="ql-block"> 在搜索文獻中,還發現了一首如今還在山東嶗山一塊刻石上的一字詩《釣魚臺》,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蓑一笠一髯叟 ,</p><p class="ql-block"> 一丈長竿一寸鉤 。</p><p class="ql-block"> 一山一水一明月 ,</p><p class="ql-block"> 一人獨釣一海秋 。 </p><p class="ql-block">該詩作者是元朝山東萊陽的一位道士宋績臣 。細讀之下,突然覺得清人王士禎的那首“一字詩”,與宋績臣這首詩何其相似耳!難道著作等身的大文學家王士禎的那首“一字詩”也是借鑒了前賢之筆么?!</p><p class="ql-block"> 一個是有案可查的《題秋江獨釣圖》,一個是現在還能看見的石刻《釣魚臺》;一個寫江釣,一個寫海釣 ,環境相似 ,意境相同,感同身受的一致情懷自然會流淌在相隔五百年的兩支筆管下,倒也不足為奇,也未超出 “ 天下文章一大抄 ” 的模仿與創新的辨證關系的范疇 。</p><p class="ql-block"> 如上所述,我們可以將“一字詩”視為一種含有文字游戲成分的詩歌 。“一”字筆畫最少,可是經詩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為神奇 ,可以將含有"一個"、“單獨”、“全部”、“充滿”等多種意思的“一”字,排列得錯落有致,無論是寫人狀物,還是繪景敘事 ,每一個“一”字都繪聲繪色地塑造了鮮明的形象,充滿了詩情畫意。雖然多至八至十二個“一”字,但讀起來并不感覺重復啰嗦,反而朗朗上口,韻味十足 。我以為,這就是既趣味橫生,又含義深邃,還可多角度理解的“一字詩”深受大眾喜愛,代代傳誦不息的主要原因 。</p><p class="ql-block"> 近日,余于網間發現一幀配上陳沆“一字詩”的《月夜漁行圖》( 我起的題目 )視頻(見文后),江天廖廓,月色朦朧 ,碧波蕩漾,漁翁孤寂 ,似動非動的畫面,動亦不動的定格,令人神飛思涌,遐想聯翩 。不由得余詩興萌動,次韻陳沆原詩,捕捉自己對畫面不同角度的契入與想像 ,仿作了十余首“一字詩” 。這里選編幾首,就教方家 :</p><p class="ql-block">寫意版 :</p><p class="ql-block"> 一山一水一葉舟,</p><p class="ql-block"> 一漁一撒一網收;</p><p class="ql-block"> 一竿一綸一垂釣,</p><p class="ql-block"> 一人一篙一江游。</p><p class="ql-block">意境版 :</p><p class="ql-block"> 一云一霧一小舟 ,</p><p class="ql-block"> 一曲漁調一歌謳。</p><p class="ql-block"> 一樹一月一倒影 ,</p><p class="ql-block"> 一眼朦朧一畫軸 。</p><p class="ql-block">悲秋版 :</p><p class="ql-block"> 一翁一竿一扁舟,</p><p class="ql-block"> 一彎殘月一銀鉤。</p><p class="ql-block"> 一生一世一場夢,</p><p class="ql-block"> 一江春水一懷秋。</p><p class="ql-block">憫漁版 :</p><p class="ql-block"> 一山一霧一沙洲 ,</p><p class="ql-block"> 一籠漁火一對愁 。</p><p class="ql-block"> 一簑一竿一斗笠 ,</p><p class="ql-block"> 一日飯漿一難求 。</p><p class="ql-block">情景版 :</p><p class="ql-block"> 一舟一楫一江流 ,</p><p class="ql-block"> 一眼煙波一深幽 。</p><p class="ql-block"> 一燈一翁一夜釣 ,</p><p class="ql-block"> 一輩凄苦一籌謀 。</p><p class="ql-block">漁苦版:</p><p class="ql-block"> 一冬一夏一春秋 ,</p><p class="ql-block"> 一根舊竿一小鉤 。</p><p class="ql-block"> 一日一夕一空簍 ,</p><p class="ql-block"> 一夜悲鳥一啁啾 。</p><p class="ql-block">漁殤版 :</p><p class="ql-block"> 一滄一海一蜉蝣 ,</p><p class="ql-block"> 一朝一暮一樂憂 。</p><p class="ql-block"> 一竿一鉤一破網 ,</p><p class="ql-block"> 一粥一飯一生求 。</p><p class="ql-block">悟界版 :</p><p class="ql-block"> 一楫一燈一般若,</p><p class="ql-block"> 一水一岸一渡舟。</p><p class="ql-block"> 一魚一蝦一性命 ,</p><p class="ql-block"> 一釣一放一恩仇 。</p><p class="ql-block">選編了拙作八首,乍看視角多歧,詠嘆各有 ,細品之下 ,卻又覺大同小異 ,未見奇峰,自省已是不滿。惆悵之余,忽聯想到佛門偈語“一花一樹一菩提”句,腦洞頓開,遂變其韻 ,又撰偈詩一首 :</p><p class="ql-block"> 一草一木一世界 ,</p><p class="ql-block"> 一花一樹一菩提 。</p><p class="ql-block"> 一云一煙一過眼 ,</p><p class="ql-block"> 一南一北一東西 。</p><p class="ql-block">不知各位看官可曾從下面那幾幀視頻畫面里,領會到這四句詩未見的意境 。</p><p class="ql-block"> 芻蕘之見耳 ,權作同仁一笑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城北徐公落筆二不齋</p><p class="ql-block"> 乙巳暮春十八日</p><p class="ql-block"> 歲次公歷2025年4月15日</p> <p class="ql-block">【注疏 】</p><p class="ql-block"> (1)幫閑文人 :是指那些被權貴豢養,專門陪其消遣玩樂或標榜風雅的文人。他們通過陪玩、陪聊、出主意等方式獲取利益 。古代稱這類文人為“清客”,老北京稱他們為“傍爺” 。</p><p class="ql-block"> (2) 萃取 :集中取出精華部分 。</p><p class="ql-block"> (3) 次韻 :次韻是和詩的一種嚴格形式,要求完全按照原詩的韻腳字及其順序進行創作,也稱為步韻 。</p><p class="ql-block"> (4) 般若 ( bo一聲,re三聲) :?“般若?”是佛教術語,梵語Prajna的音譯,意思為“終極智慧”或“辨識智慧”,專指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它不同于世俗的聰明才智,而是一種超越二元對立、洞察真理的大智慧。這首詩里的“般若”指的是“般若船”,即用佛門大智慧制成的船。</p><p class="ql-block"> (5) 一水一岸一渡舟 :一水,佛門說的苦海 ;一岸,即苦海盡頭的光明之岸;渡舟,即將人從無邊苦海中渡到光明彼岸的般若船。</p><p class="ql-block"> (6) 偈( ji 四聲 )語 :偈語,梵語“偈佗”的別稱,是佛經中的唱頌詞,通常以四句為一偈,每句字數不等。它不僅是佛經的一部分,也是僧人修行實踐中的體悟或讀后感的表達。</p><p class="ql-block"> (7) 菩提 :?原指菩提樹,由于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菩提便代表了修行者斷除煩惱,開悟真理的大智慧 。</p><p class="ql-block"> (8) 芻蕘 :(芻,Ch u二聲;蕘,rao二聲 )割草打柴,引申為割草打柴的人,意同樵夫。是自己對他人的謙詞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鞍山市|
林西县|
广元市|
漳浦县|
嘉禾县|
杂多县|
大渡口区|
精河县|
商都县|
宁国市|
苍山县|
中山市|
曲水县|
且末县|
尖扎县|
秀山|
巴林右旗|
营口市|
桦南县|
扶余县|
鞍山市|
延庆县|
麻阳|
瑞丽市|
府谷县|
曲靖市|
北碚区|
颍上县|
呼和浩特市|
瑞安市|
舒兰市|
利津县|
铁力市|
宁远县|
来安县|
三亚市|
长岛县|
卢龙县|
富宁县|
冕宁县|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