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做個杭州人確乎令人羨慕,外地人不管你住在什么樣曲里拐彎的弄堂旮旯,只要認定你是家在杭州的西湖主人,就總會有心無心地嘖嘖稱羨幾句。然而在我看來,杭州的美中不足之處是,缺一點引以為自豪的過去。發了黃的杭州史冊上,多了點大觀園中的脂粉氣,少了點梁山泊中的英武氣。這種看法,也可能是由于我的感情因素影響而導致的偏見,因為我畢竟不是杭州人。<br> 南宋時期,民族英雄岳飛冤死西湖,令沉迷于靡靡之音中的兩峰三竺、白堤六橋,為之震驚,為之愕然。一位普通的杭州獄卒,冒萬死而不畏,將岳元帥的遺體偷出背走,薄禮安葬,留住了一位曠世精英。不過,對于杭州來說,岳飛還不是親生兒子,只能稱做義子,他的親緣關系在河南湯陰。西湖的千年醉夢既然已被一位英雄喚醒,其靈秀之氣難道還不能孕育出一兩個棟梁、砥柱和正人?于是在歷史的期盼和民眾的等待之中,一位英才來到了杭州。</h1> <h1>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謙在錢塘出生。據說,于謙出生時,杭州桃李三年不開花,其父在生他當年得了吉夢,在其母臨產那天,又是罕見的疾風暴雨、雷電交加。生下來時,于謙儀容魁偉,嗓音宏亮。總之,種種跡象都預示著這是一個貴子。其實,這種意在望子成龍、或虛或實的吉利征兆之說,我們在小時候也聽父母講過,不過準確性如何,那就要看事在人為、人在機遇了。<br> 于謙(1398~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祖籍考城(今河南民權縣)。因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時離家到杭州做官,其家遷至錢塘太平里,于謙就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誕生于此。兒時于謙聰明異常,讀書過目成誦,出口皆成對句,而且造句鏗鏘,寓意深遠。他在六七歲時,清明節隨合族掃墓,偶過鳳凰臺,其叔攜他的手,問道:“我有一對,你可對得出么?”于是吟出上聯:<br> 今朝同上鳳凰臺;<br> 于謙聽了,不假思索,隨口應對下聯:<br> 他年獨占麒麟閣。<br> 眾多族人聽了都深為驚異,都贊其為于家千里駒。勤奮好學的于謙自幼熟讀四書五經,而且早早顯露出文學才華,被人稱為“神童”,十五歲時通過歲考,被錄取為錢塘縣儒學生員(秀才)。小小年紀的他就被大家寄予“他日救時宰相”的厚望。 <br> 難得到是,于謙在學習詩詞、制策以外,更留心古人的行事大節。他十分仰慕文天祥的忠義,將祖父收藏的文天祥畫像懸掛在自己的座位旁,并撰寫贊詞道:“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國忘身,舍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坐臥小閣,困于羈系。正色直辭,久而愈歷。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茍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萬古攸傳。載瞻遺像,清風凜然。”由此足見于謙少年時代的志愿和抱負。</h1> <h1> 十六歲起于謙就讀于吳山三茅觀,一次他漫步到石灰窯前觀看燒灰,目睹經過千錘萬擊從山上開采出來的石頭,把烈火燒身視如等閑,毫不在意,對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毫不懼怕,只為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有感而發,托物言志,遂吟下一首著名的《石灰吟》: <br>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br>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br> 于謙在青年時代寫下的這首滿懷豪情、直抒胸臆的小詩,以石灰自喻,表達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和不平凡抱負,而這首詩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銘,也成了他忠貞品質和崇高人格的真實預言和生動寫照。<br> 在以后險象環生的人生生涯中,于謙始終堅持自己的志向,在其《詠煤炭》詩中,他又以物喻人,以煤炭自喻,進一步抒發了為國為民癡心不改、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情懷,成為與《石灰吟》具有異曲同工之美的言志佳作: <br>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br>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br>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br>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br> 煤炭燃燒著自己,以巨大的熱力,如同火炬般地照暖大地,照亮夜空。詩人在詩中以堅硬的鐵石自喻,愿以一顆為國為民效力之心為人類造福,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也癡心不改,不畏艱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br> 另一首詠物詩是于謙在杭州江干慧安寺讀書時所作。一次他與朋友到西湖上飲酒,路過一片桑林,見人無情地剪伐桑枝,頓生感觸,吟下了一首題為《桑》的詩:<br> 一年兩度伐枝柯,萬木叢中苦最多。<br> 為國為民都是汝,卻教桃李聽笙歌。<br> 桑樹經濟價值很高,但卻屢遭砍伐,一年之中就有兩次被人們砍伐枝條,在萬木叢中所受的苦難最多。作者以擬人手法贊美桑樹“為國為民”不辭遭受砍伐之苦,并以桃李與之對比反襯:為國為民造福的事都是由你來做,卻讓桃李逍遙自在地整日欣賞笙歌。詠物的背后,寓含著對“為國為民”而不懼“苦最多”的人的贊美,對人間不公平不公正現象的諷喻。<br> 從小就立志為國為民的于謙,為官后能真正做到清明廉正,受到人民深深的愛戴。不用說在無官不貪、無富不霸的封建王朝中,能有幾個于謙這樣的正人君子,即使在今天,于謙何嘗不是民眾殷切期盼的清官形象呢?</h1> <h1>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二十四歲的于謙中了進士,宣德初年,在他二十九歲時,授為御史。于謙學富五車,剛正不阿,人品端莊,才思敏捷,聲音洪亮,語言流暢,很受皇帝賞識;連一向目中無人的都御史顧佐,也認為惟于謙的才能超過自己。<br> 不久,于謙出朝巡按江西,為數百個被冤屈的囚犯平反昭雪,并將貪官污吏緝拿歸案。他上疏奏報陜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明宣宗親書其名越級提拔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任后,輕騎簡裝,訪問父老,開倉賑災,興修水利。他任職九年中,使所管之地家家樂業,戶戶安生,以一個廉官的形象而深得人心。在他四十多歲的一次生日“初度”時,門庭無一賀客,床頭一枕清風。正因為行不由徑,問心無愧,使他可心安理得地閑臥看書: <br> 碌碌庸庸四十余,因逢初度轉躊躇。<br> 腰黃久負金為帶,頭白驚看雪滿梳。<br> 剩喜門庭無賀客,絕勝廚傳有懸魚。<br> 清風一枕南窗臥,閑閱床頭幾卷書。<br> (于謙·《初度》)<br> 宣宗宴駕之后,九歲的英宗在張太后扶持下登基。帝皇制是封建體制的怪胎,一個九歲的孩子,說不定夜里還要尿炕,居然做起一國之君,左右國家命運!現在看起來,當然感到荒誕、荒唐而荒謬,但是這種歷史的悖謬,竟在我們這個文明大國延續了三千年之久,而且竟然無法反抗;即使反抗者取得了勝利,上臺后就又毫不猶豫地延續和維系著這一體制,大明王朝就是一個例證。當我們看到今天在一些落后小國仍沿襲這種可笑的帝皇體制時,不禁會嗤之以鼻,然而想想我們自己老祖宗祭了漫長歲月的法寶,我們是否是在“以九十步笑百步”呢?<br> 還在英宗為太子時,一個潦倒失落的教書匠王振自閹進宮,侍于東宮。張太后死后,在小皇帝的寵幸下,這個無德無能的宦官在朝廷內外作威作福,無所不為。他結黨營私,大力提拔那些溜須拍馬、諂媚逢迎之徒;他黨同伐異,無情誅殺正直官員,殘酷鎮壓反對自己專權和對自己不恭之人;他遍受賄賂,肆意貪污,白花花的銀子源源不斷地流進他天不滿的欲壑;他大興土木,在皇城建造豪華府第。王振成為明王朝第一個專權亂政的宦官,也開啟了明朝宦官專權序幕。群臣不僅對他敢怒而不敢言,而且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h1> <h1> 反腐倡廉的話題,是一個古今中外道不完也說不清的話題。“無官不貪”的一句老話,似乎把全部官僚都推入了無底深淵。明朝的于謙,顯為巡撫,后來又貴為太子少保,高官勛爵,已到了無以復加的頂尖地位,然而其清廉的程度,竟令人難以置信。<br> 據載有一天,于謙路遇強盜劫舟,遍搜行囊,并沒有什么物品比系在腰間的金帶更貴重,連強盜也不忍拿走。后來于謙被殺抄家時,竟發現“家無余資”,惟有正室門上的鐍鎖十分堅固,人們都以為屋內貯有金銀珠寶,打開一看,原來珍藏著皇帝賜予的蟒衣、劍器等物,在場的人莫不發出了無聲的贊嘆。但是,不要說過去就只有這么一兩個于謙,就是在現在,于謙的清廉品行仍令今人贊頌。<br> 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的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面見王振也不例外地奉送以兩手空空。有人問于謙:“大人既沒有手下金銀等實惠,難道連一點送人的土產都沒有嗎?”于謙舉起兩袖,笑著說:“我只有清風兩袖而已!”并賦《入京》詩以明志:<br> 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br>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br> 為官之道的本質,不外乎兩種:一是看上面眼色行事,跟線跟派,聽話為本;二是見了矛盾繞道走,不亮心跡,中庸之道。兩者中,后一種辦法似乎更加安全保險。因此,于謙的一身正氣,不僅不能喚起這些官員的正義感,而且與王振這位當朝第一寵臣和貪官的沖突也就難于幸免了。正統十一年(1446年),于謙入京奏事,遭到視其為眼中釘的王振陷害,被判死罪而投入監牢。一時間群民共憤,聯名上書。懾于眾怒,王振不得不被迫免了于謙之罪。 <br> 但是于謙仍然被降官二級,當大理寺少卿。河南、山西兩省官民聞訊,紛紛入京,“吏門伏闕上書,請求留任者以千數”,身在兩省的宗室周王、晉王也提出相同的請求,于是于謙再次去巡撫晉、豫兩省。外派出京,顯然有遭排斥的含意,但于謙仍本著為民辦事的愿望,走馬上任,毫不懈怠。他風塵仆仆地視察山西,策馬奔騰在太行山上,在秋風落日、暮色蒼茫中,望見飛鳥獨歸巢,想到身為千里客,不禁激起一片歸思。然而國事在身,民生在心,他又斷然切斷鄉情親情,馬蹄得得,繼續奔忙。在《上太行》一詩中,詩人以爽朗豪健的情調,表達了一種深沉、豪放的氣魄:<br> 西風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鳥獨還。<br> 兩鬢霜華千里客,馬蹄又上太行山。</h1> <h1>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因王振實施的綏靖政策遭致引狼入室,蒙古瓦剌部落分兵四路,對明國土大舉入侵。根本不懂軍事而又企圖在英宗和家鄉父老面前炫耀一番的王振,認為歷史上幾次對外的戰爭,只要皇帝下詔親征,即可無往而不勝。因此他不顧于謙等人的強烈反對,挾持英宗率軍親征,結果被圍于河北懷來附近的土木堡,英宗成了俘虜,五十萬軍士盡做沙場之鬼。被嚇得魂飛魄散的王振企圖逃跑,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宗憤怒地掄起鐵錘,狠狠地砸向他的腦袋,這個禍國殃民的惡宦終于得到報應。這就是震驚朝野的“土木堡之變”。<br>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兵敗城破、皇帝被俘的不光彩事件。如果說越王勾踐被俘為奴、南唐后主李煜被虜幽禁,還只是帝王爭霸、政權更迭的家門之丑,那么北宋的靖康之恥和明朝的土木之變,則不僅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而且釀成了民族的奇恥大辱。盡管宋朝的徽、欽二帝和明朝的英宗,都不過是不齒于人民的歷史罪人,然而他們的頭上畢竟穿戴著象征國家最高權力的龍袍和皇冠,淪為敵軍的階下之囚,不能不說是民族之辱,國家之恥。</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汀县|
孟津县|
万荣县|
同江市|
香河县|
芦山县|
阿拉善左旗|
军事|
襄城县|
遵化市|
阳江市|
和林格尔县|
偃师市|
广安市|
密云县|
讷河市|
措美县|
颍上县|
于都县|
江永县|
黄陵县|
乐东|
驻马店市|
秭归县|
罗江县|
泾阳县|
保山市|
乌拉特中旗|
宣化县|
蓬莱市|
新田县|
六枝特区|
沅江市|
闸北区|
佛学|
敖汉旗|
鄯善县|
扬州市|
廊坊市|
遵义县|
大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