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伊朗,具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位于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人類歷史進程中,文明進步的脈絡無不匯聚于此,融合于此,蛻變于此,又向四方傳播而去。她宛如璀璨的星空,閃爍著歷史的文明之光。伊朗的藝術文化以雅利安一項羅亞斯德教文明為根基,廣納各家之長,留下了厚重而多元的物質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今天透過《群星點亮的夜空》波斯文化藝術瑰寶展展示的文物,再次沉醉于波斯文化的風情中。</p> <p class="ql-block">最早在里海東西兩岸干旱嚴寒地區游牧的雅利安人,對火、陽光等帶來溫暖的物質有特殊偏好,并敬畏大自然中水、風、土等對牧民至關重要的元素。公元前二千紀的雅利安人南遷,將這些文化和信仰帶入伊朗高原。古波斯藝術家們善于捕捉和利用光芒的力量,將其融入各種藝術品和日常生活中。</p><p class="ql-block">黃金獅首授權環</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伊朗文化中,環形因形似太陽﹣﹣古代密特拉信仰主神的象征﹣﹣而被賦予存在、原初、創世與永恒等含義,曾被廣代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開始使用,主要用于統治階層上級對下泛制造與使用,具體形式有手環、臂環、指環等等。授權環自古級合法性授予的儀式上,代表著雙方對彼此的忠誠誓言。</p> <p class="ql-block">在瑣羅亞斯德信仰成為正統的波斯帝王文化中,獅子是王權的象征,獅子持劍背后的光芒四射的太陽是歷代伊朗王室的標志。</p><p class="ql-block">青銅獅形御座腿</p><p class="ql-block">御座腿塑造的是一只張著嘴巴的獅子的前半身。獅子在古伊朗文化中象征勇敢和壯麗,也代表太陽和密特拉。</p> <p class="ql-block">古代波斯的兩大信仰:密特拉與瑣羅亞斯德教</p><p class="ql-block">最早進入伊朗高原的伊朗語人群崇拜密特拉。一般認為瑣羅亞斯德繼承了早期伊朗信仰體系的同時,改革了密特拉信仰中過度祭祀牲畜的行為,并鼓勵民眾從事農業種植生產,在阿契美尼德時期(公元前550﹣公元前330年),阿胡拉·馬茲達成為唯一的、最高的、創造萬物的主神光明神,完成了帶有一神論性質的轉變。</p><p class="ql-block">授權環象征權力的交接</p><p class="ql-block">青銅授權環</p><p class="ql-block">這枚授權環可能是由兩部分單獨鑄造后再連接起來。授權環,也被稱為"權力之環",它由上級賜予下屬。據考證,這種權力之環從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公元前330年)到薩珊王朝(公元224-651年)時期就已經為人所知,并且在當時的浮雕上有所描繪。總的來說,這枚權力之環是伊朗古代文化的重要遺物,它不僅代表了當時的等級制度,還反映了青銅工藝的發展狀況。</p> <p class="ql-block">蝎紋石罐</p><p class="ql-block">器皿材質為皂石或綠泥石,屬于吉羅夫特文明。吉羅夫特文明誕生于公元前3000年青銅時代早期,主要分布于伊朗高原東南部。該器皿上的圖案是一些風格自然寫實的蝎子形象,蝎子象征力量,它在古代伊朗人的信仰中有根源,同樣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以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中也能看到這種形象。綠泥石制品在吉羅夫特文明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大多來自墓葬,有專家猜測它們很可能是某種用于喪葬等儀式性活動的特殊器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物魚鳥紋陶碗</span></p><p class="ql-block">這件陶器上,黑色、紅色和綠色的動物和幾何圖案環繞著中心圖案﹣﹣一個男性形象正托舉著一個長頸瓶。該男性四周有四只鳥,腳下有一條魚。從這件陶器紋樣可以看出,即使波斯帝國已不復存在,瑣羅亞斯德宗教的符號乃至信仰依然以各種形式保存了下來,比如這件陶碗上的長著翅膀的人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鎮宅咒語陶盤</span></p><p class="ql-block">薩珊時期的胡澤斯坦地區流行一種將施洗者約翰視為最后先知的神秘主義信仰,信眾多居住在河邊,將祈愿寫在盤子上,埋在家門口的土地里作辟邪之用。盤內禱文是用阿拉米字母拼寫、曼達安語寫成的,主要內容是祈求將饑餓和嫉妒的惡靈從房子和居所的主人身體里驅逐,讓她盡快痊愈。</p> <p class="ql-block">蓮花紋銀盤</p><p class="ql-block">這是一件背面刻有蓮花圖案的銀盤,以錘碟和雕刻工藝裝飾而成。雕刻是伊朗金屬制品的常見工藝,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工匠先制作器物的主體部分,再在內部涂抹瀝青,輕輕地使用工具雕刻,然后加熱去除瀝青,最后用特殊洗滌劑清洗器物。</p> <p class="ql-block">獅紋銀盤</p><p class="ql-block">盤中央描繪了一只獅子,六個小圓形框內裝飾不同的動物圖案,包括鹿與公羊等。盤內部裝飾采用火法鍍金工藝,即將金汞混合物均勻地涂抹在干凈的器皿上,然后加熱器皿,使汞揮發,剩下的金附著在金屬表面,形成鍍金層。</p><p class="ql-block">特點:火法鍍金工藝一直持續到7世紀,是薩珊王朝時期金屬加工常用的技術。</p> <p class="ql-block">銅碗</p><p class="ql-block">碗身內外飾年輕女子、情侶及動物圖案。碗內中央描繪了一位戴著愷伽王朝風格帽子的年輕騎馬人。這一設計是對薩珊王朝金屬器皿上帝王狩獵圖范式的繼承。碗底中央獅子撲牛的神話圖案可以追溯到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一公元前330年)時期的建筑以及陶器、金屬器上流行的裝飾圖案。</p> <p class="ql-block">光明</p><p class="ql-block">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經在伊朗占據重要地位的瑣羅亞斯德教在新的宗教進入后的幾個世紀逐漸式微,但這片土地上所孕育出的對光明的尊崇之情,卻以另一種堅韌的姿態延續著。無論是日常用品還是建筑裝飾,都能深切感受到這份對光明的執著情懷。</p><p class="ql-block">四頭長柄鏤空銅油燈</p><p class="ql-block">油燈有四個燃燒口,以及一個用于移動燈具的垂直手柄。燈上裝飾了兩只前視的鳥類,形似戴勝鳥。油燈是照明設施,通常由黏土或金屬制成,偶爾也會用石頭制作。</p> <p class="ql-block">古伊朗人的早期陶器</p><p class="ql-block">伊朗高原最早的藝術作品就是用泥土制作的陶器。伊朗彩陶帶有明顯農耕文化的印痕,其紋樣以動物以及幾何圖案為主線,充滿了田園牧歌式的和諧。在古代伊朗人眼里,世界萬物都是由點、線、圓以及三角等幾何圖形所構成,因此在他們的筆下,自然界的生靈們都以抽象的幾何圖形來表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鳥喙形長流灰陶壺</span></p><p class="ql-block">伊朗語族人群南遷到伊朗高原,不僅推動了灰陶的發展,而且給當地文明帶來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帶有鳥喙形長流的陶壺。</p><p class="ql-block">特點:在伊朗高原地區,這種陶罐只見于墓葬而不見于城市和村落等居住遺址,學者由此判斷其功能可能與宗教活動有關,比如用于承載喪葬儀式中使用的液體。</p> <p class="ql-block">盤羊形陶來通杯</p><p class="ql-block">盤羊形陶來通杯背部有杯口,嘴里有一個出水口。</p> <p class="ql-block">鳥形陶來通杯</p><p class="ql-block">鳥形陶來通杯形似鴿子,背上設有一口。其制作方法和裝飾風格可追溯到公元9-13世紀。</p> <p class="ql-block">弗高瓶</p><p class="ql-block">瓶呈球錐狀,外部雕刻有幾何和植物圖案。弗高瓶專門用于裝氣泡飲料,方便隨身攜帶。</p><p class="ql-block">特點:弗高瓶自公元7世紀便開始在伊朗生產,于公元11世紀至14世紀末達到了巔峰,在伊朗各地分布廣泛。</p> <p class="ql-block">內沙布爾風格陶器</p><p class="ql-block">公元7-8世紀,大量中國白瓷進入伊朗市場并廣受好評,伊朗陶工開始仿制中國白瓷。伊朗的這種陶器制作技法在9-11世紀伊朗東部的內沙布爾十分流行,因而被稱為"內沙布爾風格"。</p><p class="ql-block">庫法體銘文陶碗</p><p class="ql-block">碗以白地黑花裝飾,屬于典型的內沙布爾風格陶器。碗內有一段庫法體銘文,意為:"善謔者位卑"。</p> <p class="ql-block">鳥紋陶碗</p><p class="ql-block">碗心圖案似鳥,但其翅膀呈現了阿拉伯花草紋樣風格,這就使得鳥失去了自然現實屬性,從而十分巧妙地迎合了伊斯蘭教所規定的禁止膜拜以及禁止呈現動物偶像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波斯藍釉</p><p class="ql-block">波斯藍釉陶歷史悠久,其起源與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費昂斯工藝有關,早在公元前16世紀就已出現。從古埃及的藍色費昂斯、藍色玻璃到大流士宮墻的彩色釉磚都使用了藍色主基調,伊斯蘭藝術也延續了這種風格。</p><p class="ql-block">綠松石色釉陶盞</p><p class="ql-block">盞施以綠松石色釉,一側有一個小巧的把手,這種器形在伊朗并不常見。</p> <p class="ql-block">綠松石色釉</p><p class="ql-block">碗呈浮雕裝飾效果,碗身銘文意為"榮耀、力量、幸福、祝福和安康賜予其所有者"。其工藝流程為:將初始成型的器物放置在模具中,使其外表面形成突出的圖案,隨后上釉燒制。</p> <p class="ql-block">獸首長頸陶壺</p> <p class="ql-block">綠松石色釉</p><p class="ql-block">奏樂者形陶花瓶</p><p class="ql-block">演奏者華麗的服飾上裝飾花朵和灌木圖案。演奏者面部特征用黑彩勾勒,臉頰上可見兩個酒窩。</p> <p class="ql-block">綠松石色釉奏樂場景模型</p> <p class="ql-block">米納伊彩陶</p><p class="ql-block">12世紀,伊朗不僅在陶胎制作而且在施釉工藝上取得技術突破,發明出米納伊彩砂玻陶。該工藝從12世紀末塞爾柱王朝末期時出現,后逐漸失傳,存在時間不超過五十年。米納伊彩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了解伊朗7-13世紀蒙古進入前繪畫風格的唯一途徑,而同時代書畫或壁畫作品由于蒙古人進入遭到毀滅,至今無存。</p><p class="ql-block">米納伊彩</p><p class="ql-block">波斯愛情故事陶碗</p><p class="ql-block">碗中央是伊朗常見的藝術插圖﹣-﹣對戀人。人物展現出東亞人面孔特征,顯示了東方對伊朗藝術的影響。這些人物周圍環繞著平行和扭曲的阿拉伯式花紋。碗口一圈鉆藍色裝飾帶內寫有裝飾性的金色庫法體銘文。</p> <p class="ql-block">米納伊彩人物幾何紋陶碗</p><p class="ql-block">碗采用了"米納伊"工藝燒造。碗心繪幾何圖案,內壁為多組戀人形象,并輔以銘文和幾何圖案裝飾。</p> <p class="ql-block">米納伊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物故事銘文陶盤</span></p><p class="ql-block">此盤描繪了薩珊王朝的國王巴赫拉姆及其妻子阿扎德的浪漫故事場景。阿扎德騎著馬,巴赫拉姆站在她身后。 內容為:</p><p class="ql-block">愿您的生命充滿榮光與喜樂,永恒的恩典與財富。您是我疲憊心靈中的生命,宛如率軍征服世界的蘇丹。復活吧我的主人,不要讓您的奴仆耗盡淚水。</p> <p class="ql-block">釉下彩繪植物紋陶碗</p><p class="ql-block">這件陶碗有裝飾性的阿拉伯式紋飾和草本植物圖案。碗內條帶上的銘文重復了六次。</p> <p class="ql-block">虹彩釉陶</p><p class="ql-block">虹彩陶器在公元9世紀兩河流域的阿拔斯王朝出現,其技術在10-12世紀的埃及法蒂瑪王 進一步發展。法蒂瑪王朝衰落后,掌握虹彩陶瓷技藝的工匠來到伊朗高原,除了生產以金色為主的虹彩砂玻陶,還衍生出了與青金石色搭配的蘇丹阿巴德風格。</p><p class="ql-block">虹彩技術</p><p class="ql-block">虹彩技術是在陶器表面施以錫鉛釉,燒成后在釉面繪以銀、銅、鋅等金屬氧化物裝飾層,并在還原氣氛下進行二次燒制,形成具有金屬光澤的釉上彩器物。這一工藝復雜,燒成率低,因而主要特供王公貴族使用。</p><p class="ql-block">虹彩奏樂者圖陶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虹彩人物銘文陶碗</span></p><p class="ql-block">碗內心有兩個人物形象,并飾以阿拉伯式花紋<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銘文。銘文為魯米的四行詩,意為"內心豐富的</span>人渴望接近你;堅強勇敢的人因你的離去而感到害怕和顫抖。與你的美麗相比,瞪羚的美麗變得微不足道。你的秀發捕獲了最堅強的人。"四行詩之后跟著一句"愿其所有者蒙福"。</p> <p class="ql-block">虹彩雞首陶壺</p><p class="ql-block">壺頂形似公雞的頭部,裝飾有金色伊斯蘭圖案,公元9-13世紀被廣泛生產。</p> <p class="ql-block">虹彩人物銘文陶盤</p><p class="ql-block">陶盤上的人物具有東亞人的面貌特征,顯示了東方對當時伊朗藝術的影響。人物周圍裝飾有幾何和風格化的花卉設計。盤子邊緣有兩圈塔里克體書寫的銘文,銘文包括宗教主題和波斯語詩歌,為器皿增添了特別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蘇丹阿巴德風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虹彩花草紋銘文陶碗</span></p><p class="ql-block">這件陶碗在蘇丹阿巴德城制作。器物的主體采用了虹彩彩繪,向上翻卷的邊緣則以波斯藍色釉裝飾。碗內部繪有花葉紋圖案,內腹有納斯赫體書寫的四行詩,碗沿有圖魯特體書寫的銘文。外壁裝飾有模仿庫法體銘文的圖案。</p> <p class="ql-block">蘇丹阿巴德風格飛鳥紋陶碗</p><p class="ql-block">此為蘇丹阿巴德風格陶碗,碗內卉和植物的重復圖案。裝飾了一只鳥,其周緣裝飾有各種花卉和植物的重復圖案。</p><p class="ql-block">特點:在動物身體上點涂圖案是伊爾汗國時期的一種獨特風格,尤其是在蘇丹阿巴德器皿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虹彩正方形錫釉磚</span></p><p class="ql-block">該磚使用釉上彩工藝。中央圖案為宗教詞語,印模壓制成型后上青金色彩,呈半浮雕狀。</p><p class="ql-block">特點:此類釉磚多用于墓葬或清真寺講經臺。德黑蘭南部瓦拉明建于14世紀的圣墓墻壁上可見類似紋飾的磚。</p> <p class="ql-block">八芒星形動物紋錫釉磚</p><p class="ql-block">該錫釉磚以釉上彩裝飾,磚的中央描繪一只充滿斑點的動物。這種圖案是伊爾汗國時期的流行范式。磚邊緣紋飾為經文,但內容難以釋讀。</p><p class="ql-block">特點:這種風格的釉陶(磚)自13世紀起在伊朗出現,產地集中在卡尚,但產品全部用于裝飾伊爾汗國的宮殿,而不見外銷。</p> <p class="ql-block">八芒星形人物銘文錫釉磚</p> <p class="ql-block">彩虹人物紋細頸陶瓶</p> <p class="ql-block">虹彩花鳥銘文陶盤</p><p class="ql-block">盤主題紋飾為一棵象征著生命的柏樹及伊爾汗國時期某些器皿特有的 T 形邊緣,并裝飾有重復的花卉圖案。盤上的木哈蓋格體銘文,意為"愿賦予其所有者永恒的榮耀、日益增長的財富、至高無上的地位、有效的意見、勝利、財富、繁榮、安全和永久的贊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國進口人物紋瓷花瓶</span></p><p class="ql-block">這是一件小巧精致的法國花瓶,兩側飾有龍形耳。瓶腹所繪或為愷伽王朝統治者,或為蓄長須的貴族。據資料記載,此花瓶原是從法國進口,為貴族或統治階級的奢華定制品。</p><p class="ql-block">特點:此類器物多在其他國家生產,或是作為贈給伊朗人的禮物,或是按伊朗人的訂單制作,然后送往伊朗。</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容器</p><p class="ql-block">此為盛放液體的容器。其身上刻著的象形文字阿拉米語的銘文,表明其使用者或為統治階層。</p><p class="ql-block">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波斯帝國境內多種文化井存,語言文字各異,溝通問題逐漸凸顯,因此,把使用相對廣泛的阿拉米語作為帝國通用語,而紀念性銘文通常使用埃蘭語、阿卡德語和古波斯語三種文字。</p> <p class="ql-block">群星匯聚</p><p class="ql-block">伊朗金屬器藝術</p><p class="ql-block">伊朗金屬器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200前后,因有大量銅礦裸露于地表便于開采使用,先民很快發現銅礦石并掌握了冶煉技術,獲得銅料,并用錘鍛技術做出各種造型。公元前3000年起,伊朗已經開始生產青銅。公元7世紀后,從開羅和巴格達進入伊朗的精雕細琢的黃銅藝術,成為伊朗與周邊文明互相影響融合的見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黃銅七件套星盤</span></p><p class="ql-block">星盤在古代是一種占星術工具,用于測量太陽、月亮、星星的高度位置,預測日食、月食,也可以用來指示麥加的方向。星盤由不同的部件組成,每個部件都有自的功能。一些部件上會標明行星與地平線的位置關系。對于穆斯林來說,星盤通過確定太陽和月亮的位置來確定禱告以及齋月起始的時間。星盤中最精美的一部分被稱為"蜘蛛盤",其繁復紋飾與北半球的天穹和星座契合。星盤最早見于公元10世紀,到19世紀愷伽王朝一直都有生產,主要產地是內沙布爾和伊斯法罕。根據紋飾風格判斷,本星盤應制作于12-13世紀,產地很可能是內沙布爾。</p> <p class="ql-block">銀圣杯</p> <p class="ql-block">薩珊銀盤</p><p class="ql-block">銀盤內部裝飾采用了火法鍍金工藝。中心描繪了一只形似孔雀的鳥,在八個小圓形框內,繪制了各種葉狀草本植物圖案。</p> <p class="ql-block">青金石人首獅首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黃金項圈</span></p><p class="ql-block">這是一件非常漂亮、奢華的金項圈。項圈呈環狀結構,中間裝飾著三顆大青金石。青金石經過拋光,非常光滑,中間的青金石雕刻有薩珊國王的形象。從其奢華程度可以看出,它一定是貴族或社會統治階級使用的豪華精致首飾。</p><p class="ql-block">特點:項圈的產地應該是薩珊王朝的主要城市,如阿爾達希爾﹣花拉或比沙普爾。項圈的青金石產自東部地區;黃金可能是從皇家金庫,位于如今阿富汗的金礦或一些伊朗金礦(如:穆提)開采提煉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花草紋木盒裝</p><p class="ql-block">黃銅天平一套</p><p class="ql-block">天平盒呈長方形,表面裝飾花卉、灌木等紋飾。天平座由黃銅制成,天平桿為鐵質,砝碼同樣為黃銅打造。鑒于其尺寸、重量以及奢華精美的構造,此天平在過去很可能為金匠和珠寶商所用,也不排除是香水制造商的稱量工具。</p><p class="ql-block">特點:愷伽王朝(1789-1925年)或贊德時期(1750-1794年),伊朗大部分消費品,尤其是珍貴、精美的物品,都是從其他國家進口,這套天平應該也是進口品。</p><p class="ql-block">信伽工朝(公元10-19世紀)。</p> <p class="ql-block">異獸形青銅馬鑣</p><p class="ql-block">這件完整且罕見的青銅馬鑣,主體部分是一個雙臂高舉的男子,兩旁是鷹首有翼四足神獸。</p><p class="ql-block">特點:有研究者認為該形象與蘇美爾人公元前2500年創作的《吉爾伽美什史詩》有關。該史詩描述了吉爾伽美什對永恒的追求以及遭受的挫敗,并且他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的生命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青銅人像</p><p class="ql-block">該器屬于盧里斯坦地區的青銅文明,其形象可能是當時某一部落的族徽。使用時插在一木棍頂端,或作為部落長老權力的象征,或用來標識部族領地范圍,亦可能有圖騰之用。類似器物經常與馬具一同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發簪</p><p class="ql-block">青銅發簪尾部是形似山羊的小動物形象。發簪最初用來編織女性的長發,被認為是一種豪華的發飾,可能被中產或富裕階層使用。</p><p class="ql-block">特點:類似的器物主要是在這一時期的墓葬中發現,在住宅空間中很少發現。這些器物主要被認為是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幾個世紀且一直與亞述人交戰的卡西特人所制作。</p> <p class="ql-block">異獸形青銅馬鑣</p><p class="ql-block">馬鑣上設計有山羊角,羊角呈環狀,兩邊裝飾小獅子。野山羊是伊朗西部或扎格羅斯地區最常見的野生動物。</p> <p class="ql-block">人物圖青銅杯</p><p class="ql-block">青銅杯通過鑄造和錘碟加工制成,然后采用金屬雕刻工藝進行裝飾。主題為人物圖,口沿兩排幾何繩索狀條紋,錐形底部有蓮花圖案。這件青銅杯可能是飲酒器或圣杯。</p> <p class="ql-block">鎏金鐵盾</p> <p class="ql-block">嵌金鎏金鋼劍</p><p class="ql-block">劍鞘木質,劍身鋼質,劍柄鐵質。</p><p class="ql-block">劍鞘由木頭制成,覆蓋精致且珍貴的錦緞和鎏金裝飾。劍身由鋼制成,多處運用了嵌金、鎏金等裝飾。整把劍紋飾豐富,包括各種植物、幾何和銘文圖案。</p> <p class="ql-block">貼金鋼甲片</p><p class="ql-block">愷伽王朝時期的" Chahar Ainah "或" Char Ainah "(四鏡甲),是由四塊護甲組成的防護裝備。四鏡甲這種戰斗服裝通常由鐵或鋼制成,內部使用天鵝絨面料,以防止對戰士身體造成傷害。根據現有研究,從公元9-13世紀開始,軍事作戰就開始使用這種盔甲。一些研究者認為,自伊爾汗國時期起,伊朗開始生產四鏡甲,是模仿中國生產的類似裝備。這套甲片由鋼制成,上面裝飾有金色圖案。這些裝飾主要包括宗教銘文,如以不同字體書寫的真主之名。這件作品上精美的貼金裝飾表明其原主人應是高級軍事指揮官、貴族或社會統治階級的一員。</p> <p class="ql-block">鎏金鋼盔</p> <p class="ql-block">流光溢彩</p><p class="ql-block">伊朗玻璃器藝術</p><p class="ql-block">伊朗的玻璃制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公元前330年)玻璃器生產迎來繁榮,廣泛用于各式杯、碗、瓶的制作。到了薩珊時期(公元224-651年),玻璃器的形狀更加多樣。公元10世紀后,伊朗的玻璃器多為單色,裝飾主要采用貼花、印花或雕花。進入愷伽王朝(公元1789-1925年)后,伊朗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來自歐洲國家的玻璃器,導致本國的玻璃生產衰落。</p><p class="ql-block">花卉紋玻璃壺</p><p class="ql-block">這件玻璃壺出自設拉子,用于盛放玫瑰水。在吹制成瓶身后,再裝配把手和壺嘴。瓶身以各種幾何形狀的玻璃貼花裝飾,包括花卉圖案以及棲息有鳥類的灌木。</p> <p class="ql-block">琥珀色玻璃瓶</p><p class="ql-block">這種扁平形狀的瓶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稱為"書本形",由</span></p><p class="ql-block">適中的琥珀色玻璃制成。先<span style="font-size:18px;">把玻璃瓶吹制成球形,后再借助工具壓平塑形。</span></p> <p class="ql-block">綠色玻璃</p><p class="ql-block">雙體眼影液瓶</p><p class="ql-block">眼影液瓶使用"有模吹制法"燒制。玻璃兩側的波浪紋飾是在主體制成后,再用多余玻璃液勾勒添加而成。14世紀以后,眼影液瓶的材質逐漸由玻璃變成金屬。</p> <p class="ql-block">紡織品是一種極易在歷史長河中消損的物品,因而很難確定伊朗紡織品最早出現的年代。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陶紡輪是當時伊朗居民掌握紡織技藝的證明。伊朗紡織品的考古學痕跡從距今3000年起大幅增加,一些是織品殘片,一些則是對當時存在紡織品的證明,比如印泥上穿著衣服的人像、穿著紡織衣物的雕像等。</p><p class="ql-block">薩珊人物紋羊毛亞麻織品殘片</p><p class="ql-block">織物描繪了兩個人像,右邊是一名貴族女性,身著華麗的有褶絲袍,織物左邊人像破損嚴重,似為一衣著華麗的貴族男性。</p> <p class="ql-block">斯芬克斯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絲織</span>品殘片</p><p class="ql-block">絲織品以白絲、黑絲織成紋飾。從其紋飾判斷,該織品延續了薩珊風格。紋飾的主要結構是一個圓圈,圓圈上繡著白色塔里克體文字,圓圈四周的紋飾有伊斯蘭風格。圓圈中的圖案被分割成彼此對稱的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里都有一類似斯芬克斯人首獸身有翼的異獸形象。其源頭可追溯到亞述時期,并貫穿伊朗的整個歷史時期,甚至在19世紀愷伽王朝亦有流傳。</p> <p class="ql-block">印染羊毛織品</p> <p class="ql-block">印染絲織品殘片</p><p class="ql-block">該織品紋樣為重復的佩茲利紋及阿拉伯風格草木紋飾。</p> <p class="ql-block">印染羊毛織品殘片</p><p class="ql-block">此羊毛織品圖案為佩茲利紋,含有紅、黑、黃、綠四種顏色。</p> <p class="ql-block">印染羊毛織品</p><p class="ql-block">此為薩非末期(1501-1736年)至愷伽初期(1789-1925年)的印染羊毛織品,圖案包括佩茲利紋以及幾何圖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模</span></p><p class="ql-block">印模上的圖案以浮雕形式呈現,描繪了霍斯魯與希琳的浪漫故事。這種印模常用于織物上,也就是世人所熟知的"格拉姆卡工藝( Ghalamkar )"。</p><p class="ql-block">"霍斯魯和希琳"是薩珊王國的國王霍斯魯和希琳的愛情悲劇,其故事原型能在波斯歷史敘事長詩《列王記》中找到。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小說《我的名字叫紅》就多次提到這個著名的愛情悲劇。</p> <p class="ql-block">印模</p><p class="ql-block">印模圖案以浮雕形式呈現,描繪了城堡周圍的戰斗場景。這種印模常用于織物上,也就是世人所熟知的"格拉姆卡工藝( Ghalamkar )"。</p> <p class="ql-block">織金技術</p><p class="ql-block">伊朗不僅是中國蠶絲輸往西方的中轉站,而且很早就成為蠶絲重要的自主生產國。伊朗蠶絲業歷史悠久,早在薩珊王朝時代(公元224-651年)業已存在,至薩非王朝已歷時千年之久。薩非王朝(公元1501-1736年)是伊朗歷史上蠶絲業最繁榮、利潤收益最豐厚的時代。</p><p class="ql-block">織金是薩非王朝時期紡織業的頂尖工藝。織工用金線或金箔包裹的絲線在布或絲綢上繡圖案,以顯雍容華貴。大部分工匠和作坊集中在伊斯法罕、卡尚、亞茲德、大不里士等城市。</p><p class="ql-block">阿巴斯花朵紋織金錦</p><p class="ql-block">此件織金錦圖案為兩種阿巴斯花朵紋飾交替重復。鑒于其昂貴的材質,應為宮廷統治階層定制,用于制作華麗衣物。織金是薩非王朝(1501-1736年)時期紡織業的頂尖技藝,本織品產地應為大不里士</p> <p class="ql-block">人物紋織金錦</p><p class="ql-block">織金錦四周均有花蕾紋圍邊、中央的圖案分為九列,每列底色為四色交替,多為各類帕,產地判定為伊斯法罕,因為薩非王朝坐臥人像。該織金錦用途不明,但很可能是手(1501-1736年)中期以后該城的織品上經常出現人物、動物與花草紋相結合的圖案。</p> <p class="ql-block">精美致用</p><p class="ql-block">波斯毯</p><p class="ql-block">波斯地毯以其獨特的圖案和精湛的工藝聞名,堪稱古代波斯文明的瑰寶。公元前4世紀,波斯工匠用羊毛等材料創造出許多令人驚嘆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克爾曼"地毯以華麗的圖案和豐富的色彩著稱。16世紀薩非王朝時期,波斯地毯編織技藝達到頂峰。這些地毯不僅是古代波斯王室的珍品,還受到絲綢之路商人的青睞。</p><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產羊毛毯</p><p class="ql-block">這塊地毯由十二星座符號和名稱組成,這些符號和名稱用波斯語、土耳其語和阿拉伯語書寫,并由一位匿名但極具創造力的設計師以圓形獎章風格呈現。</p><p class="ql-block">根據一種古老的伊朗信仰,每年的每個月都是以一個星座命名的,每個月都具有相關動物或物體的特征。除了天文上的十二星座符號,設計師還特別強調了水星、金星、火星和木星,將這些星球的形象在地毯的四個角落圖案中描繪出來。邊緣上裝飾有銘文的開花枝條,以及令人驚嘆的"赫什蒂德·哈努姆"(太陽的想象描繪,女性的面孔)圖案,進一步增強了這塊獨特地毯的迷人魅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不里士產絲毯</span></p><p class="ql-block">這塊地毯屬于樹形設計中比較獨特的一類。在中央的柏樹內部有一個類似于一個帶有各種吊墜的大號火盆,被伊斯利米飾帶環繞。柏樹兩側是另外兩棵樹,它們的枝丫在地毯頂部相交,形成了一個看似巨大的拱頂。這塊精致地毯的邊框是獨特的創新,地毯有三組邊框,每組邊框兩側各有兩條簡單的、狹窄的、鷹嘴豆色的條紋。在地毯的底部,樹下是一排開花的灌木和小樹,可見"薩夫"設計是這塊地毯的靈感來源,但只做了有限的使用。</p> <p class="ql-block">克爾曼產</p><p class="ql-block">羊毛毯</p><p class="ql-block">乍一看,這塊地毯的設計似乎是米哈拉布( mehrabi ,即清真寺祈禱壁龕)風格。然而,米哈拉布地毯的主要元素,即兩側主區域的兩根柱子在這件作品中是缺失的。地毯頂部的結構由歐洲葉圖案構成,讓人聯想到米哈拉布圖案上方的拱頂。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塊地毯的設計試圖傳達一個想法,即通過一個開放的窗戶望向一個美麗的花園,或是一個充滿花朵的果園。根據其銘文,這是1886年由克爾曼頂級地毯織工的奧斯塔德·侯賽因·克爾曼尼創作的。他的一些其他作品至今仍然存在,其中一些被認為是克爾曼地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克爾曼產</p><p class="ql-block">絲毛混織毯</p><p class="ql-block">這塊設計精美、編織細膩的地毯屬于樹形設計。多年來,它一直在伊朗地毯博物館展出,被譽為巴赫蒂亞里地毯中無與倫比的典范。地毯頂部的銘文寫道:"阿卜杜斯﹣薩馬德·伊斯法罕尼工廠的產品"</p><p class="ql-block">在這塊地毯上,一些花朵是用少量的絲線編織而成的。絲線占整塊地毯內容的不到10%。在地毯兩側的兩棵樹上,有石榴、梨和蘋果等水果,讓人想起《古蘭經》中描述的天堂之樹﹣﹣圖巴樹。地毯頂部的拱形部分帶有耀眼的橙色伊斯利米飾帶,給觀賞者一種仿佛正透過窗戶眺望果園的感覺。由于地毯已經被縫在一塊布上進行保存,因此無法準確計算每平方分米的結數。</p> <p class="ql-block">紙上和弦</p><p class="ql-block">波斯細密畫</p><p class="ql-block">波斯細密畫是伊朗乃至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波斯細密畫始于《古蘭經》的邊飾圖案,早期畫風受希臘、敘利亞等藝術的影響,色彩美麗,富于裝飾性。13世紀吸收中國繪畫的一些方法,開始注意運筆和山水畫的方法運用。波斯細密畫多描繪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細節性強,極具裝飾性,運用散點透視,常見阿拉伯幾何和植物紋飾。從19世紀開始,伊朗繪畫創作進入高度活躍的時代,波斯藝術家掌握了新的繪畫技術,并迅速將大量來自國外的繪畫材料融入到他們的傳統藝術形式中。</p><p class="ql-block">圓形彩繪人物細密畫</p><p class="ql-block">這幅細密畫共描繪了56個人物.主要場景描繪了坐在埃及王座上的波提乏,對面是一位被神圣光環環繞的人物,周圍則是衣著華麗的大臣們。在背景中,可以見到獵食者狩獵有蹄類動物的復雜圖案。金色的天空令人陶醉,而背景上裝飾著星星和幾何圖案,更加彰顯了其宏偉壯觀。主要彩繪圖案包括阿拉伯式花紋、阿巴斯風格花卉圖案和卡特蘭風格花卉。</p> <p class="ql-block">宮廷人物細密畫</p><p class="ql-block">此畫主要描繪了坐在王位上的巴赫拉姆國王(薩珊王朝的國王)的宮廷。皇家寶座鑲嵌精美,上方有半個拱門裝飾和五個獎章,下方可以辨認出樂師、仆人,奴隸和少女,左側可見一個庭院和花園,園內有園丁。門上刻有"陛下…偉大的…蘇丹"字樣。作品的扉頁裝飾著哈菲茲的著名對句。</p><p class="ql-block">特點:此為作者美術學院入學考試作品,爾后獲得第一名,作品基于尼扎米.甘賈維的詩篇《七美人》創作,模仿了著名的薩非王朝(1501-1736年)時期大師米爾克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寓言細密畫</p><p class="ql-block">畫中間的文字為:</p><p class="ql-block">三個國王來到(薩珊波斯王)霍斯勞面前,霍斯勞說我們太久沒有聚會,每人要發表最美的演講,免得各自散后無法在歷史上留下任何印記。</p> <p class="ql-block">畫面描繪古列斯坦宮的內景,為薩巴于1900年創作的一幅水彩畫。薩巴是愷伽時期的一位杰出的伊朗畫家,以其自由和創新的手法,成為了伊朗繪畫中新鮮、現代運動的先驅。</p><p class="ql-block">特點:宮里布滿了鏡子與枝形吊燈,可見伊朗人日常生活中對光明的向往。畫家對色彩的卓越掌握和對光線的深刻理解,使得畫面引人入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彩庭院風景畫</span></p><p class="ql-block">這幅水彩畫描繪了庭院風景,可見古老的門廊和水池等景觀。畫作由薩巴于伊斯蘭歷1284年(公元1905年)創作。</p><p class="ql-block">這幅畫作的創新之處在于,當時愷伽繪畫主要傾向于模仿歐洲古典畫家的風格,描繪愷伽國王的雄偉肖像。這幅精美的作品中,藝術家特別關注伊朗建筑,以獨特的視角展現其力量與造詣。</p> <p class="ql-block">我與波斯文化初識于2018年11月的伊朗游中,從在費恩庭院聽伊朗電視大咖講波斯歷史中的“商鞅”故事、被伊瑪目清真寺的藍所感染、著迷于伊斯法罕殘壁的精美到面對黃昏落日中殘缺波斯波利斯的感慨不已、喜悅于粉紅清真寺突然而來的五彩繽紛、在小張帶領下在伊朗詩圣哈菲茲墓前朗讀哈菲茲的詩篇、認識伊朗人的天堂花園、被伊朗國家博物館里的文物瑰寶所震撼,一路的賞心悅目、感觸至深。對我而言,波斯文化是一見鐘情的迷醉。</p><p class="ql-block">今日展覽的文物瑰寶與當年在伊朗所見無論從歷史意義、商業價值或歲月滄桑感都無法比擬,但賦予我的是一次與心之喜愛的重逢,記憶依然清晰,美好深刻于心。</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鸡泽县|
白银市|
武平县|
朝阳区|
平和县|
瓦房店市|
乌鲁木齐市|
光泽县|
红河县|
穆棱市|
无棣县|
古浪县|
宜良县|
聂荣县|
孝义市|
平顺县|
晋城|
栾城县|
乐亭县|
吉隆县|
丹寨县|
南部县|
中江县|
浠水县|
仙游县|
友谊县|
安国市|
工布江达县|
古丈县|
洛宁县|
巨鹿县|
青川县|
肇州县|
潞西市|
射洪县|
交口县|
石屏县|
松原市|
高雄市|
凤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