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周馥與陳季同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錢 征</b></p><p class="ql-block"> 林怡編著的《陳季同: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2019年10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分為十章。其中第九章“效力兩江,魂逝金陵”,重點介紹陳季同在南京協助兩江總督周馥主持南洋官報局和江楚編譯局的故事。具體內容,摘錄如下:</p> <p class="ql-block"> 1901年9月,經過一年多的艱難談判,病榻上的李鴻章,指揮下屬,將列強從一開始提出的中國賠償列強軍費10億兩白銀,降到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命若游絲的李鴻章,萬般無奈之下,接受了這個屈辱的結果,于1901年9月7日,和奕劻一起,同11國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兩個月后,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含憤病逝。</p><p class="ql-block"> 沒有了李鴻章的清廷,還在茍延殘喘。沒有了老上司李鴻章的陳季同,生活還得繼續。</p><p class="ql-block"> 在國勢艱危中,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依然上奏清廷,請求變法,設立新式學堂。他們在自己的轄區,聯合創建了江楚編譯局。柳詒徵在《國學書局本末》一文中說:“江楚編譯局者,光緒辛丑,劉坤一、張之洞會奏變法,議興學堂,先行設局,編譯教科書。設局江寧,初名江鄂,后改江楚。以劉坤一自遜無學,編譯之事,取裁之洞,寧任費而鄂居名,非合數省之財力為之也。”可見,江楚編譯局,是由湘軍老將劉坤一出錢,地點設在南京,由劉坤一認為比自己有學問的張之洞掛名,而創設的機構。11月,幾乎于李鴻章病逝的同時,陳季同應劉坤一的邀請,到設于南京鐘山書院的江楚編譯局(又名江鄂書局)主持翻譯西方典籍工作。這或許,算得上陳季同繼承李鴻章遺志的一種努力吧。</p><p class="ql-block"> 1902年,劉坤一認為,興辦新學“應從師范學堂入手”,籌劃在南京興辦新式師范學堂。遺憾的是,劉坤一于1902年10月病逝。張之洞暫時署理兩江總督。因為有了近一年合作江楚編譯局事務的基礎,張之洞繼續劉坤一的未竟事業,開始創建三江師范學堂。</p><p class="ql-block"> 不久,清廷又先后任命湘軍老將魏光燾、李興銳出任兩江總督。但是,這兩個人,任期都不長。1904年10月,陳季同的老朋友、任李鴻章文案出身的周馥,出任兩江總督。至1906年9月離任,這為陳季同的生活帶來了轉機。</p><p class="ql-block"> 周馥,是李鴻章最親近的屬僚。李鴻章臨死前,因憂慮國事,而不肯瞑目。是周馥趕到,搓揉其眼睛,并發誓繼續辦好其未了之事,李鴻章才合眼離世的。</p><p class="ql-block"> 周馥出任兩江總督后,立即加大力度,興辦李鴻章、劉坤一等人洋務維新未競之業。</p><p class="ql-block"> 周馥和陳季同,原來都是李鴻章在北洋時倚重的部下。李鴻章是他們倆的“恩主”。二人交情,李來就不一般。</p><p class="ql-block"> 周馥到南京主事,自然重用陳季同打理推進維新事務。這對陳季同而言,是重大利好。所以,陳季同讓原本打算到河南謀職的弟弟陳壽彭,也舉家遷入南京,幫助周馥編纂《南洋官報》。</p><p class="ql-block"> 在南京,陳季同與江楚編譯局總纂繆荃孫共事,二人交往密切。繆荃孫,字炎之,又字筱珊,晚號藝風老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藏書家、教育家、史學家、金石家。在他的《藝風老人日記》里,頻頻記載與陳季同商談公事,及談文論藝的文字。1905年4月9日,陳季同代表周馥,出席上海日本人創辦的東亞同文書院第二屆學生畢業典禮,并發表祝詞。陳季同在周馥的講話辭后,加按語道:</p><p class="ql-block"> “日本與我同文固已久矣。……日人好學之志誠大可嘉。近年意國羅馬、法國巴黎、德國柏林各都城均有中國學塾。此外,若英美,若俄,莫不于東方學校中設漢文專課,是則漢文之大同固已久播于列強。顧諸國所習,究不若日本之精且速,何也?蓋以日本與我比鄰,且系同種之一家兄弟也者。所望同心同力共保亞洲,講輔車唇齒之義,日益親睦,豈僅于同文乎哉?此則中國政府學人之所愿,抑亦日本政府學人之所愿也。”</p><p class="ql-block"> 周馥主政兩江,并兼任南洋大臣,陳季同兄弟成了他維新變革的重要助手。他授權陳季同負責《南洋官報》和編譯兩局事務。周馥蒞臨兩江才一年多,就推進了不少事務。</p><p class="ql-block"> 1906年,在周馥及其夫人共慶七十壽辰之際,陳季同的弟媳薛紹徽,有《代擬南洋周制軍暨配吳夫人七十壽序》一文。此文,應該是薛紹徽替作為周馥左膀右臂的陳季同、陳壽彭倆兄弟草擬的。文章鋪敘了周馥治理兩江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公于是自三江師范學堂以下,增廣學室學額,又保存上海復旦公學”;“公于是整頓銀元局,添建新廠”;“公于是修江寧府城,開籌捐局”;“公于是裁善后局,設官銀號”;“公于是請撤江北巡撫,以提督代之”;“公于是廣下關,通商場,設迎賓館,議開海州商埠”;“公于是設督練公所,改舊營制,行征兵之令”;“公于是以南洋師船并滬上制造船塢,合北洋海軍”;“公于是興商務陳列所、驗礦公所、派員至印度考查種茶制茶諸法;又漁業公司,創繪漁界海圖”;“公于是為《南洋官報》加增日報;并為江楚編譯局廣聘譯員;更設官書局,售出版諸書。”</p><p class="ql-block"> 薛紹徽鋪述周馥治理兩江一年的功績里,自然也有陳季同、陳壽彭兄弟勞心勞力協助周馥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但是,兩江及南洋,長期是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領袖們和張之洞的地盤。所以,有些人對周馥在兩江推行的一些新舉措心存不同看法。</p><p class="ql-block"> 1906年8月8日,鄭孝胥日記記載他聽到沈瑜慶誦讀《南京白字詩》:“‘昔日一科房,今朝督部堂。親家袁世凱,恩主李鴻章。瞎子兼聾子,南洋屬北洋。金陵舊游處,瓦石響丁當。’吳人嘲周馥之作也。”</p> <p class="ql-block"> 沈瑜慶的父親沈葆楨,1879年卒于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任上。沈葆楨與李鴻章同年進士,是同僚,又是朋友,生前與李鴻章共同致力于推進中國的維新變革事業,二人在維新圖強事務方面配合較為默契,所以沈瑜慶頗為關注兩江和南洋事務。</p><p class="ql-block"> 而鄭孝胥長期是張之洞的幕僚,他在日記里專門記下這首詩,顯然是對周馥主持兩江事務的揶揄。</p><p class="ql-block"> 張之洞及其幕僚,雖然也努力“維新圖強”,但他們在立身處世上,與李鴻章及其幕僚,還是很不一樣的。即便長期任事于張之洞幕府的辜鴻銘,在張之洞逝世后,也對“亟力為國圖強”卻“學之不化”的張之洞評論道:“文襄帥天下以富強,而富強未見,天下幾成餓殍,此蓋其知有國而不知有身,知有國而不知有民也。即此可見其學之不化處。”</p><p class="ql-block"> 梁啟超則對比張之洞與李鴻章道:“張何足以望李之肩背。李鴻章實踐之人也,張之洞浮華之人也。李鴻章最不好名,張之洞最好名,不好名故肯任勞怨,好名故常趨巧利。之洞于交涉事件,著著與鴻章為難,要其所畫之策,無一非能言不能行。鴻章嘗語人曰:‘不圖香濤做官數十年,仍是書生之見。’此一語可以盡其平生矣。至其虛驕狹隘、殘忍苛察,較之李鴻章之有常識、有大量,尤相去霄壤也。”</p><p class="ql-block"> 陳季同,字敬如,又作鏡如,號三乘槎客。據李華川博士考證,陳季同生于清咸豐二年(1852)正月二十二(公歷3月12日),卒于1907年1月22日。</p><p class="ql-block"> 陳季同,是福州人。他和嚴復是同學,都是福建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同為一代精英人杰。</p><p class="ql-block"> 陳季同,累計長住歐洲長達15年,是晚清對歐洲極具影響力的外交官。他精通法語、德語、俄語、意大利語,法國人、德國人、俄國人對他禮敬有加。羅曼·羅蘭稱他“非常法國化,但更有中國味”;他用法文發表《中國人自畫像》和《中國人的快樂》;他用法文把《聊齋志異》翻譯到歐洲;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授予他“一級國民教育勛章”,他是獲此殊榮的第一個中國人。德皇弗雷德里希三世、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都是他的故交。與他談判激辯的俄國將軍,稱他是“最有頭腦的中國人”。他自稱是“莫里哀的弟子”。他在歐洲不遺余力地宣揚中華文明。他是“中國文人中以西方語言介紹中國文化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陳季同在華北,協助李鴻章疏浚永定河和黃河。他在上海,創辦《求是報》,譯介西學。他參與創建新式女學堂和創辦《女學報》,提倡中國女性接受現代教育,促進中國男女平權。尤其是他在南京,協助兩江總督周馥主持南洋官報局和江楚編譯局,大力宣揚西方現代文明,推動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1907年1月,他以56歲的盛年,猝死南京任上。</p><p class="ql-block"> 周馥,是安徽省東至縣人;與我同鄉。</p><p class="ql-block"> 陳季同生于公元1852年,我生于公元1952年;我們相隔時間整整100周年。百年對話,是有意義的。尤其是1953年,屈原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p><p class="ql-block"> 世界文學這個概念,是1827年德國大文豪歌德,在一種詩性的文學理想中所提出的:“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每個人都應該出力促使它早日來臨”。(《歌德談話錄》,〔德〕歌德著,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13頁。) </p><p class="ql-block"> 在預測翻譯研究的未來走向時,斯奈爾·霍恩比在《翻譯研究的諸種轉向》一書中,再次討論了歌德致托馬斯·卡萊爾的一封信。在這封寫于1827年7月20日信中,歌德高度評價了翻譯(者)在人類文明中的作用,以及德國對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所做出的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 林則徐,就是晚清翻譯活動的重要贊助人。他被派往廣州禁煙后,為了“知夷”進而“制夷”,開始組織人翻譯西方的報紙。他一到廣州,就設立譯館,招聘懂外文的翻譯。當時懂外語的人才不多,大多是為外商工作的,社會地位低下,受同胞的排斥。林則徐把這些人招入譯館,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而他被撤職后,還向繼任者推薦他的譯者。在翻譯內容上,林則徐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翻譯外國人對中國的言論,了解他們如何理解中國問題,從而找出應對之策,林則徐還組織翻譯了一部《萬國律例》,這是第一部被翻譯到中國的國際法,其比人們熟知的《萬國公法》還早了25年。</p><p class="ql-block"> 1862年,左宗棠升任閩浙總督。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上疏清廷,請求設置船政局監造輪船;1866年7月14日,清廷以罕見的高效率,批準左宗棠的奏請;1866年8月19日,左宗棠前往福州馬尾,選定船政局地址。時逢新疆叛亂,左宗棠調任陜甘總督,他向清廷推薦了在家丁憂的江西巡撫沈葆楨,出任總理船政大臣。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女婿。福州船政局(亦稱馬尾船政局)在沈葆楨的主持下,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p><p class="ql-block"> 1873年,清廷打算向歐洲各國派駐使節,決定先派員赴歐洲考察。沈葆楨保薦陳季同以都司銜隨船政洋監督日意格赴歐,陳季同和同學魏瀚、陳北翱、劉步蟾、林泰曾一起跟隨日意格前往歐洲,他們先后考察了英國、法國、德國和奧地利。第二年回國后,沈葆楨再次保舉陳季同升為參將加副將銜。沈葆楨道德事功,堪稱是林則徐的傳人。</p><p class="ql-block"> 周馥與陳季同的故事,介紹到此,已經屬于尾聲了。在全球化時代,為具有變化性的世界文學尋找家族相似性,是達姆羅什下定義的三種認識。</p><p class="ql-block"> 第一,達姆羅什認為,作為具有世界文學性質的作品,一定是處在語際傳播的流動過程中,世界文學即是民族文學走出本土在語際傳播以產生影響的橢圓折射。</p><p class="ql-block"> 第二,達姆羅什認為,翻譯在民族文學于語際傳播中,走向世界文學,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如莫言的作品《紅高梁家族》《豐乳肥臀》《酒國》與《蛙》等,被翻譯為英語、法語與俄語等多種語言,其跨越了語際成為被多種語言讀者閱讀的世界文學作品,也從而有機會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嚴格地講,倘若莫言的作品沒有被瑞典文翻譯家陳安娜、英文翻譯家葛浩文與意大利文翻譯家李莎等給予成功的翻譯,莫言是很難有機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需要說明的是,翻譯是改寫。可以說,許多非英語及非瑞典語的民族文學作品,其之所以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與翻譯有著密切的邏輯關系。2012年12月10日,莫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領受諾貝爾文學獎證書、獎章及獎金時,他邀請一批優秀的翻譯家共同參加,說明莫言也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并表現出文學家對翻譯家應有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第三,達姆羅什認為,世界文學不再是一套固定不變的經典,如我們經常提及的那些大師性經典。包括,我今天所撰寫的《周馥與陳季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 錢征(1952年4月一一 ),安徽省東至縣大渡口鎮人。祖籍為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共黨員。池州市退休干部。曾任浙江大學樹人學院兼職教授、江蘇教育學院兼職教授、池州學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屈原學會的理事、常務理事。現任安徽省池州市屈原學會的會員、研究院的研究員和創會會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口县|
安国市|
孝昌县|
沈阳市|
湖州市|
福鼎市|
岳普湖县|
嘉鱼县|
华坪县|
开远市|
克东县|
罗甸县|
二连浩特市|
博客|
浦县|
吕梁市|
嘉祥县|
三原县|
东港市|
应城市|
甘德县|
扎鲁特旗|
阳东县|
若羌县|
惠东县|
峨山|
湖口县|
洪雅县|
潼关县|
紫金县|
长垣县|
巴东县|
云和县|
沾化县|
枝江市|
梧州市|
浮梁县|
襄樊市|
磴口县|
泸水县|
德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