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海是火燕怡然八桂之約的第一站,我們在北海的十幾天,是北海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接著就是“回南天”,又潮又冷的北海,日子并不舒服,好在有老同學相伴,十幾天中我們聚會了6次,真是不亦樂乎!</p><p class="ql-block">在北海看海,綿延24公里的銀灘東西夠你看的,還有金海灘、海枯石爛、紅樹林……但北海并不只有海,這座位于北部灣畔的城市,歷史的脈絡如同城市的海岸線一般蜿蜒而綿長。漫步在北海,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歲月的故事,尤其是老街和各國使領館舊址,宛如一部部無言的史書,靜靜訴說著往昔的風云變幻。</p> <p class="ql-block">——老街,歲月沉淀的煙火畫卷</p><p class="ql-block">逛北海老街的那一天,怡然、火燕、沫兒、毛毛,還有關關寶貝。</p> <p class="ql-block">北海老街始建于1883年,它的存在,是北海歷史的鮮活見證。老街長1.44千米,寬9米 ,沿街是獨具特色的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筑,大多為二至三層。</p> <p class="ql-block">這些建筑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精美的雕飾線,臨街墻面由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構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 。</p> <p class="ql-block">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帶有古羅馬建筑的風格,同時又巧妙地融合了嶺南建筑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地域風貌。它不僅是道路向兩側的擴展,也是鋪面向外部的延伸,既能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p> <p class="ql-block">最初,珠海路曾是北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區,店鋪鱗次櫛比。中段的店鋪主要經營來自蘇杭的綢緞,東段的店鋪主要售賣魷魚、沙蟲、蝦米、魚干等干海貨,西段接近外沙港口,所有店鋪全部經營纜繩、漁網、魚鉤、漁燈、風帆布、船釘等漁民用品。</p> <p class="ql-block">接龍橋雙水井:是北海的老井之一,至今有近200年歷史。清末民初,從此井打上來的水,通過井旁一水槽流往海邊一方形大水池,供停泊在北海港的中外貨輪購買。因曾用兩個形似“吊秤”的杠桿裝置打水,故又稱“接龍橋雙吊秤井”。此井為北海早期的開發和對外開放作出過貢獻。</p> <p class="ql-block">雖說經過時代的變遷,北海老街的風格有了很大變化,但仍然保留著歷史的記憶,滿滿的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糖水鋪是北海的一大特色。“北海的糖水真不錯,各種風味的”,玉兒說。</p> <p class="ql-block">繼續行走,街邊的一系列雕像,繼續講著北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先睹為快:1895年12月世界第一部黑白無聲電影問世,1902年英籍醫生李慧萊到北海普仁醫院工作,帶來電影機和影片,這是廣西最早的電影放映活動,北海成為中國最早能看到西洋無聲電影的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搖水井,絕對是當時的一大特色。這個撅著屁股在水井邊洗頭的雕像把關關小朋友逗得哈哈大笑!</p> <p class="ql-block">咸水歌:一種自娛自樂的疍家漁歌文化,豐富漁民們枯燥的海上生活。三個疍家女表情生動,姿態優美,惟妙惟肖地表達出她們的喜悅心情。</p> <p class="ql-block">照相機在當時也是西洋景!</p> <p class="ql-block">這里還有基督教禮拜堂舊址。</p> <p class="ql-block">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北海的百年老街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商業輝煌,但它依然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歷史風貌,被歷史學家和建筑學家們譽為“近現代建筑年鑒” 。</p> <p class="ql-block">如今走在老街上,腳下是斑駁的石板路,身旁是歷經風雨的騎樓建筑,街邊的小店飄來蝦餅、糖水的香氣,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繁華的年代。在這里,歷史與現實交織,傳統與現代交融,每一處角落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覺到了老街的盡頭,亦或是起點吧,看你從哪里出發了!這條街應該叫“升平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象·1876</span></p><p class="ql-block">走讀北海,“<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象·1876</span>”是一定要看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象·1876</span>是北海歷史文化景區,景區位于北海老城區,東起迎賓館,西至文化大院;南起英國領事館舊址,北至濱海路,由解放路、中山路銜接英國領事館舊址、德國領事館舊址、德國森寶洋行舊址、法國領事館舊址、大清郵局舊址、北海海關大樓舊址等文物古跡組成。這些建筑群見證了中國近代開埠文化的重要歷史,被譽為“近代建筑年鑒”。</p> <p class="ql-block">北海關大樓舊址——關稅主權外喪的物證</p><p class="ql-block">北海關大樓舊址位于北海市海關大院內,始建于1883年,是一座邊長約十八米的三層方形西洋建筑。現改為“海關博物館”,但今天不開館,我們只參觀外觀。</p> <p class="ql-block">北海海關于1877年設立之初稱北海關,此大樓建于1883年,是廣西最早建立的海關。</p> <p class="ql-block">北海關雖然是清政府所設,但該關所有的正副稅各司及海關幫辦、監察長、港務總巡等要職全由洋人擔任,救俗稱“北海洋關”。該舊址是舊中國關稅主權外喪的物證。</p> <p class="ql-block">各國使領館,歷史風云的無聲見證——</p><p class="ql-block">清光緒二年(1876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煙臺條約》,辟北海為對外通商口岸和領事官駐扎處所。次年,英國在北海設立領事館,成為近代第一個在北海設立領事館的國家。隨后,法國、奧匈帝國、德國、意大利、葡萄牙、美國和比利時等7個西方國家相繼進入北海設立領事館 。在這些國家中,英、法、德修建的領事館樓保存至今,成為了那段歷史的重要見證。</p> <p class="ql-block">英國領事館舊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北海市第一中學北京路校區旁邊,1884 - 1885年由英國領事館第二任領事阿林格專門聘請英國建筑師設計及施工,當時被譽為“英國在中國建造的最堅固的外國建筑” 。它是一座二層、長方形的西方券廊式建筑,長27.29米,寬12.14米,占地面積300多平米。英國領事館作為西方國家在北海設立的第一個領事館,見證了北海近代被迫開放的歷史 。</p> <p class="ql-block">1999年10月2 - 3日,北海市將英國領事館舊址往東北方向成功平移55.8米。2004 - 2005年,北海市第一中學籌款對其進行了全面維修。2001年6月25日,以英國領事館舊址為代表的北海近代西洋建筑群獲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英國領事館舊址被開辟為北海近代外國領事機構歷史陳列館,通過豐富的歷史文物和資料,向人們展示著那段復雜而特殊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也是在這里,與同學沫兒夫婦邂逅,我們昨天晚上共過晚餐并已經作別,13天中,我們聚餐6次,火燕與老黃白酒喝了6斤,離情別緒也說得差不多了,我們在北海最后的一兩天不見面了。但是,在英國使領館舊址我們卻來了一次真正的邂逅,這緣分呀,來了擋都擋不住!</p> <p class="ql-block">法國領事館舊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北海市北部灣中路、和平路和解放路合圍的三角地帶的迎賓館內。</p> <p class="ql-block">法國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在北海建立領事館,兼管東興領事業務并葡萄牙商務等事務 。</p> <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不承認舊中國的領事官員具有合法地位,1950年4月,前領事館人員撤離北海 。</p> <p class="ql-block">德國領事館舊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北海市北部灣中路南珠賓館內。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德國在北海設立領事機構,起初領事業務由英國駐北海領事代理,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德國才委派本國人法時敏擔任代理領事 。</p> <p class="ql-block">由于航運和商務活動頻繁,德國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新館。民國6年(1917年)3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斷交,德國領事撤離 。現主體建筑保存完好,它見證了德國在北海的外事活動以及當時北海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給沫兒夫婦來一張合影!相約再來個不期而遇!</p> <p class="ql-block">這些使領館的建立,是中國近代屈辱歷史的縮影,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在北海獲取了諸多特權,進行經濟掠奪和文化滲透。但同時,它們也在客觀上促進了北海與世界的交流,帶來了西方的建筑風格、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北海的城市發展和社會變遷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今,這些使領館舊址靜靜地矗立在北海的土地上,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激勵人們銘記歷史、奮發圖強的精神象征。 </p> <p class="ql-block">德國森寶洋行舊址——</p><p class="ql-block">德國森寶洋行舊址在這座文化大院內。</p> <p class="ql-block">德國森寶洋行舊址與德國領事館舊址咫尺之遙,是德國人森寶駐北海的商務機構,專辦煤油貿易及代理招收華工出洋等業務。之后涉獵工礦、金融以及政治、軍事滲透;是當時英、德、葡等國設在北海的最大的洋行之一。</p> <p class="ql-block">這里也有一個陳列館,但今天周一,我們還是不能參觀。</p> <p class="ql-block">請問這個雕像人物扛的是什么?是錢?鴉片?不是,扛的是煤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清郵局北海分局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大清郵局北海分局舊址也是</span>北海近代郵電歷史陳列館,建成于1883年。該舊址是目前廣西尚存歷史較長、建設較早、保存較完整的郵政局|日址,是不可多得的郵電文物。</p> <p class="ql-block">北海近代郵電歷史陳列館主要展示近代中國與外國、官方與民間在北海開辦的郵電通信業務發展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梅園——</p><p class="ql-block">緊挨著大清郵局北海分局舊址有一座別致的小洋樓。這座梅園建于1912年,是北海最早的一座中國人擁有的洋樓:其中一棟主體建筑長19米,寬11米。原房主梅南勝,廣東臺山人,曾為英國皇家海軍服設,清未民初歷任寶文號,伏波號、寶鐾號、廣金號四任管帶或艦長,為打擊海盜,維護北海社會治安做出貢獻。梅南勝定居北海后,建造了這座西洋風格的花園別墅。</p> <p class="ql-block">鄧世增公館——</p><p class="ql-block">鄧公館舊址建于20世紀30至40年代,解放前的鄧世增的私人住宅。該舊址占地南北長60米,東西充15米,建筑面積750平方米。鄧世增為著名愛國將領,國民黨中將,曾任19路軍副總指揮。</p> <p class="ql-block">在鄧世增公館前還有一組老街燈的雕塑。1927年秋,外沙人周國升出資從香港德國謙信洋行購回由愛迪生發明的汽燈30盞,從此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夜生活變得熱鬧和繁榮,治安安全性也得到了提升。這組雕塑就是表現夜幕降臨之前,周記汽燈的工人穿街走巷掛燈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潿洲島</p><p class="ql-block">“潿洲島不錯,得去看看”,常住北海的同學二泉說。我們這次來北海,他恰好離開,很遺憾地打了個時間差。</p><p class="ql-block">潿洲島是位于廣西北海北部灣海域中部,由火山噴發堆凝而成的廣西最大、中國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在距今3億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在第三紀早更新世期間,即大約距今200萬年~100萬年期間,潿洲島地區總共發生了4次地幔熱柱上升事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現在的潿洲島擁有豐富的火山及海蝕地貌、宜人氣候、多樣生態,還有特色人文景觀,是旅游度假勝地。</span></p> <p class="ql-block">怡然,火燕、毛毛帶著關關小朋友一起去潿洲島。來回輪渡410塊錢,我們到了潿洲島,坐上景區電瓶車,司機兼導游小趙介紹了潿洲島的大致景觀,我們發現到哪個景點都要買票的——去景點哪有不買票的呢?但是這錢花的稀里糊涂,沒有到售票點買票,門票錢都給了小趙。中午在島上吃了午餐,也很貴呢!難怪有些導游說:潿洲島的水很深。</p><p class="ql-block">我們走了四個景點:大教堂、五彩灘、石螺口、鱷魚山火山口,一天的行程滿滿的……潿洲島,不虛此行,但一生只此一次!</p> <p class="ql-block">圣堂景區——</p><p class="ql-block">圣堂景區位于潿洲島盛塘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這座天主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由法國傳教士于1853年開始修建,耗時20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據介紹:清?同治六年(1850年),法籍神父帶領一千多人,租用帆船從雷州來到潿洲,到島上居住。圣教堂由法籍建筑工程師范蘭神父(AugusteFerrand)設計,籌建。在極艱苦的條件下;神父組織教友們一起開鑿海邊的火山石,將海珊瑚燒制成石灰,就地取材建成了這座雄偉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教堂高23米,長56米、寬17米,建筑面積為1500平方米,教堂內可容納教徒1200人。</p> <p class="ql-block">1938年日寇入侵,教堂成為村民的避難所,不久日寇逼迫住堂的兩位神父把所有人交出來,兩位神父誓死不從,被日寇殺于放哨所。和平后,骨骸遷葬教會圣地。1946年古右道神父接任本堂,重整教務,恢復宗教活動,繼辦小學,開設診所……周恩來總理夫人鄧穎超女士曾到本教堂參觀,捐助人民幣一萬元,購置跪凳、臺椅,鋪砌地板。</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部保存著許多精美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教堂主體建筑保存較為完好,是中西文化融合共生的歷史見證。整座建筑主要取材于海底珊瑚沉積巖,運用周密的力學設計建成,是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哥特式教堂,外表高聳的羅馬式尖塔有著“向天一擊”的動勢,造成一種“天國神秘”的幻覺,堪稱別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五彩灘——</p><p class="ql-block">五彩灘,“最適合看朝陽,但得趕上退潮才好”。我們很幸運,正好趕上退潮!</p><p class="ql-block">五彩灘,真是令人震撼的景觀!這是一幅氣勢恢宏的海蝕地貌畫卷。海蝕崖高高聳立,崖面的疊層巖色彩斑斕,層次分明,仿佛是大自然用歲月的筆觸精心描繪的畫作。那一道道紋理,記錄著火山噴發與海水侵蝕的漫長歷史,每一層都訴說著古老而神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五彩灘,自然是以其斑斕的色彩而聞名。火山巖是這場色彩盛宴的主角,紅的熱烈奔放,如燃燒的火焰;黑的深沉厚重,似神秘的夜空;黃的明亮溫暖,像初升的朝陽。這些色彩相互交織、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仿佛是被大自然打翻了調色盤,美得讓人窒息。</p> <p class="ql-block">退潮后的海蝕平臺,像是一片被歲月打磨的奇異世界。寬闊平坦的平臺上,布滿了錯綜復雜的海蝕溝,猶如大地的脈絡,延伸向遠方。</p> <p class="ql-block">輕輕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腳下的火山巖粗糙而堅實,仿佛能感受到它在億萬年時光里承受的風雨洗禮。沿著海蝕溝漫步,只見溝中的海水清澈見底,小小的魚蝦在其中自在游弋,為這片寂靜的世界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生機。</p> <p class="ql-block">而海灘邊的古代采石場遺址,更是為五彩灘增添了一抹人文的色彩。那些光滑平整的石墻,是潿洲島先民智慧與勤勞的見證。在歲月的長河中,它們靜靜矗立,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讓人不禁對這片土地的歷史充滿了敬畏與遐想。</p> <p class="ql-block">潿洲島作為火山噴發堆凝而成的島嶼,所有景點的特點都有海蝕、海積及溶巖等景觀。</p> <p class="ql-block">這片景觀神奇的的是有一大片神秘的海灘,黑色的火山巖礁石上密密麻麻附著無數貝類,仿若給礁石披上粗糙的鎧甲。淺淺水洼中,細碎珊瑚石與沙礫清晰可見,在微光下閃爍。</p> <p class="ql-block">沙灘上布滿了黑色的火山石,他們靜止于沙灘上,在海水的潮起潮落間若隱若現!</p> <p class="ql-block">“荻洲素浩渺,碕岸凘碐磳”,很有點<span style="font-size:18px;">孟郊的《寒江吟》的意境。</span>雖然火山石突兀<span style="font-size:18px;">碐磳,但6歲的關關小朋友玩得很開心!</span></p> <p class="ql-block">這里也有火山巖層層疊疊的巖石,只是它的色彩要比五彩灘單調得多,黑色、赭黃色與灰白色的巖層交錯,這似乎是一種更為原始的狀態!</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山巖洞,正是海蝕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這處景觀還有更險要更震撼的取景地,我們只是走過路過吧!</p> <p class="ql-block">潿洲島鱷魚山火山口——</p><p class="ql-block">這個景點是鱷魚島的標志性景觀,位于潿洲島南灣西側鱷魚嶺,在潿洲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內,是潿洲島旅游核心 ,也是中國最大最年輕的海島火山口。</p> <p class="ql-block">這是矗立在鱷魚山頂端的燈塔,格外清新醒目。潿洲島燈塔,塔高18米,射程18海里,并配置雷達應答器。潿洲島燈塔(原為燈樁)1956年由海車部隊設立,原為鐵架結構,1969年改建為石塔,1982年,移交湛江航標區管理,1989年進行過改造,1994年晉級為燈塔。2002年,原址重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同年移交交通運輸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北海航標處管理。</p> <p class="ql-block">潿洲島上的大炮,潿洲島具有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守衛著我國的北部灣和南海安全。此炮臺產于清嘉慶年間,是當時扼守海島的重要工具。2004年在潿洲島西南沙灘發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湯翁臺,為紀念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而建,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到過潿洲島。明萬歷十九年間,湯顯祖被貶謫赴任徐聞縣典史,游覽潿洲島時所作詩歌。明代對潿洲島進行了有效管理,當時島上駐有“游擊”將軍,其品秩通常為從三品。</p><p class="ql-block">湯顯祖寫給潿洲島的詩是《陽江避熱入海,至潿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詩文如下:春縣城猶熱,高州海似涼。地傾雷轉側,天入斗微茫。薄暮游空影,浮生出太荒。烏艚藏黑鬼,竹節向龍王。日射潿洲郭,風斜別島洋。交池懸寶藏,長夜發珠光。閃閃星河白,盈盈煙霧黃。氣如虹玉迥,影似燭銀長。為映吳梅福,回看漢孟嘗。弄綃殊有泣,盤露滴君裳。</p> <p class="ql-block">鱷魚島為象形而名,從這個角度來看,形狀酷似一只“綠色巨鱷”,仿佛隨時準備撲向海岸,捕食過往的漁船。但別被它的名字嚇到,這里有著絕美的海景,湛藍的海水與郁郁蔥蔥的森林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鱷魚山火山口海蝕洞,是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天然洞穴。洞內巖壁布滿蜂窩狀孔洞,展示出獨特的火山地質特征,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創造力。</p> <p class="ql-block">鱷魚島上的通天洞。除有一個海水進出的近水平洞口外,還有一個直通高海蝕平臺面的豎直洞口,稱為通天洞。通天洞發育在高海蝕平臺上,為海水沿構造節理沖蝕,形成蜿蜒曲折的海蝕洞,受到巖石層的阻擋,潮汐水流向上沖蝕,久而久之,造成頂部垮塌,形成的底部與海水相貫通的豎井和天窗。通天洞的形成條件往往是潮汐與構造的結合。</p> <p class="ql-block">此處景點稱為藏龜洞,有一狀如龜頭的巖塊伏于洞口2m處,其身體隱藏在洞壁肉,海龜頭朝洞口、窺視大海,猶如活動的海龜,栩栩如生。這是海蝕洞的一種特殊情況,形似海龜的火山巖在潮汐侵蝕過程中垮塌下來,在海浪長期沖刷下,形成現在的形態,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潿洲島鱷魚山火山口很有看頭,可以沿著木棧道環繞鱷魚山,仔細欣賞火山巖奇觀,感嘆大自然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品味潿洲島這一神奇的世界地理奇觀,只是我們時間匆匆,只是走過路過吧,但一切美好將用永遠留在心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江县|
诸城市|
德保县|
兰溪市|
鲜城|
巴彦县|
虹口区|
新邵县|
昌江|
垣曲县|
揭阳市|
馆陶县|
贵港市|
滁州市|
峨眉山市|
开化县|
泗洪县|
丽江市|
湖南省|
普洱|
同江市|
望城县|
巩义市|
囊谦县|
安泽县|
杭州市|
巴彦县|
深州市|
扬州市|
泰顺县|
沭阳县|
南投市|
乌拉特中旗|
鄂尔多斯市|
福泉市|
贵州省|
南昌县|
普陀区|
伊宁市|
萨嘎县|
普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