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從廁所名稱的變遷就可以看出一斑。<div> 還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老家的農戶家里的廁所是稱作“東司”的。</div> 舊時農村的廁所 “東司”是個古語詞,最早是唐代設于東都洛陽官署的總稱,這一解釋與都司的原意大致相同。將廁所稱為東司,是從寺院里開始的。唐宋時期,寺院里的廁所一般建于東側,稱東司。后來,這種稱呼開始影響世俗對廁所的稱呼,以至于至今中國東南部好些地方方言仍將廁所稱為東司,如潮州話、客家話、贛方言(部分)、吳方言(部分)、閩語(部分)等,這也是古漢語的一些遺留。 豬圈旁邊的糞坑 我的老家是贛方言區,所以將廁所稱作“東司”是不奇怪的。在同一時期,還有將廁所稱作“灰舍”的。灰舍者,裝草木灰的舍圈也。舊時的廁所,往往跟豬圈連在一起,更是跟跟裝草木灰的灰圈連在一起。豬圈里豬拉的屎尿是上好的農家肥,是不能浪費的,所以,豬圈旁邊就會挖一個較大的糞坑,糞坑上方放兩塊木板,中間留出一條三四寸寬的縫隙,人就可以蹲在其上解手了。可能是因為其時農村都燒柴灶,草木灰較多,同時草木灰可以吸附一些糞便的臭氣,也是上好的農家肥,所以就在豬圈的另一端用磚頭或石塊砌一個可以倒灰的灰舍。有人不了解“東司”的來歷,慢慢的把廁所叫做“灰舍”就越來越多了,而且這也是一個雅稱。<div><br></div> 黃永玉的國畫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農村的面貌日益更新,不少農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蓋起了新屋,且將廁所與豬圈和住房分離了,有了獨立的衛生間,其稱呼也適應時代的發展,不再叫東司或灰舍,而是跟城里一樣稱為衛生間或洗手間了。 農村新屋里的衛生間 有少數富裕戶建了樓房,衛生間里還安裝了淋浴和抽水馬桶,跟城里是一樣的了。 農村樓房里的衛生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桓台县|
孟津县|
晋州市|
禹州市|
昌乐县|
时尚|
杭锦后旗|
敖汉旗|
卢龙县|
邵阳县|
左云县|
柘荣县|
阆中市|
紫金县|
忻城县|
茶陵县|
昌乐县|
三穗县|
松桃|
洮南市|
麻江县|
中山市|
临邑县|
合肥市|
巴楚县|
连江县|
营山县|
天峻县|
酒泉市|
塔河县|
涡阳县|
中西区|
镇安县|
英吉沙县|
满城县|
扎鲁特旗|
柳河县|
邯郸市|
纳雍县|
库尔勒市|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