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認知里,但凡一個識字人要去江南游大概率會到紹興,到了紹興想必會去魯迅故居,去了魯迅故居那就不能不看“三味書屋”了。剛剛結束的江南游行程讓我不僅仍陶醉于旅途中那些河流縱橫、煙波浩渺的自然景觀中,也時常會因沉浸在江南人文風情里而使心靈有所觸動、有所感悟,甚至會蕩起陣陣漣漪......</p> <p class="ql-block"> 現在回想起來第一次讀到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已經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正值初中階段的我當在語文課本里讀到這篇文章時,深深地被作者筆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吸引住了,作者兒時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率直的心性躍然紙上,給同樣兒時的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當然,學生時代的我對何謂“三味書屋”可能沒有做過多考究,也就沒有留下太多印象,在我的理解中無非就是給書屋冠以名字罷了。但當幾天前我真的站在這間書屋里看了掛在墻上關于“三味書屋”的注解時,我才明白了這個書屋名字的真正含義。“三味”源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的典故,后由魯迅的老師壽鏡吾家族傳承,具體指:經書之味如稻梁、詩書之味如肴饌、諸子百家之味如醯醢。看到這里我在想,這些解釋除了體現出傳統讀書人對知識體系的分類與重視外,恐怕也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吧。不管哪種解釋,“三味書屋”都寓意著讀書的重要性,以及給人帶來不同層次的滋味和感悟,強調了讀書對個人成長和智慧積累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以這樣認為,就讀書而言,從某種程度上說,想要讀書的“胃口”(即讀書的愿望)甚至比書的“味道”(即書的內容)更重要,因為人只有在有強烈的饑餓感時才能真正感知食物的味道并迫不及待地進食,人們常說的有胃口才有味道、“饑餓”最好吃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在饑餓的時候,粗茶淡飯尚能吃得有滋有味,況“稻梁、肴饌、醯醢”乎?看來,一頓飯是否能吃得盡興,起決定因素的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你的胃口,胃口好才能吃嘛嘛香。所以,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方可發揮作用。因此,要使讀書達到如饑似渴的程度,內生動力才是關鍵啊!</p> <p class="ql-block"> 我想,讀書如是,做其他事情亦如是。作家汪曾祺曾寫道:寫字作畫首先得有激情、要有情緒,為一人、一事、一朵花、一片色彩感動,有一種意向、一團興致,勃勃然郁積于胸,勢欲噴吐而出。其實,不僅是寫字作畫,做任何事情都得有激情、有興致、有熱望、有渴盼、有“胃口”,當你“胃口”大開時,要做的事情便成了一道美味,做事情就成了一種享受,快樂地做事,帶著強烈的享受感做事,又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做不美呢?</p> <p class="ql-block"> 再來看看“胃口”一詞,它的本意是指食欲,其實“胃口”一詞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食物本身的“味”,另一個是我們的“口”感知食物本味的能力。食物的本味再好,但若我們的感知能力差,吃起來也是索然無味的。“胃口”的引申義可解釋為對事物的愛好。同樣,我們對事物的愛好,除了事物本身具備足夠美好外,我們的內心還需要具備感知事物美好的能力,否則,哪怕是眼前鮮花盛開,也將被我們視為一片凋零敗落,哪怕是周身陽光普照,內心也終將是至暗無光。所以,人貴有自知之明,面對食物、面對這個世界,我們得多拷問拷問自己,是食物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感知出了問題?</p> <p class="ql-block"> 有胃口才有味道。泰戈爾說,不要因為你自己沒有胃口,而去責備你的食物。</p><p class="ql-block"> 還別說,在“三味書屋”里品味道,品出了真味道。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5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岗市|
怀集县|
鹤岗市|
炉霍县|
佳木斯市|
枣庄市|
襄汾县|
上杭县|
乐昌市|
左贡县|
铜山县|
泰州市|
汶上县|
长岛县|
镇江市|
英超|
沽源县|
五寨县|
陵水|
乌拉特后旗|
大方县|
梧州市|
陆丰市|
大余县|
牡丹江市|
湘乡市|
上高县|
唐山市|
陇西县|
贵定县|
舟山市|
固原市|
大荔县|
大悟县|
乌拉特后旗|
旬邑县|
连平县|
乌海市|
遵义县|
屏南县|
张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