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br>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br> 這是晚清詩人高鼎寫的一首有名的放風箏詩,詩中的紙鳶就是風箏。此詩把兒童放學歸來扔下書包放風箏的急迫心情寫的活靈活現,盡管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詩作。<br> 我小的時候也特別愛放風箏,并且還自己動手制做,現在想想,覺著糊風箏的樂趣一點也不次于放風箏。 制做風箏首先要選好紙,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住平房的人家幾乎家家要糊窗戶,而窗戶紙就是糊風箏最好的紙,不僅分量輕還特結實。只不過那時侯我家窮的連窩頭都吃不飽,就算有幾張好窗戶紙也舍不得讓我用,因此糊風箏基本上都用撿來的舊報紙或者寫完作業沒用的作業本。<br> 紙選好就該削竹劈兒了,這是風箏的骨架。那個年代的春夏之季很多住戶家里都掛竹門簾子,就是由三四毫米見方六七十公分長的細竹條一根一根編成的門簾,掛在門口。我們小孩便趁大人不備的時候從底部或者不顯眼的地方抽出幾根,如果沒有門簾子就得自己找竹竿用刀一下一下的劈成細竹棍,然后再削成更細的竹劈兒(細竹條)。等兩樣找齊了就要打糨子,趁老娘午睡的時候偷偷抓一把面粉放湯勺里加水活勻了放火爐子上熬,等冒泡攪拌粘了拿下來放涼,糨子就算成了。<br> 糊風箏第一步是裁紙,就是把要做的風箏頭裁剪出來。<br> 第二步做骨架,把竹劈兒按照所扎風箏樣式需要的骨架制作出來。<br> 第三步把骨架粘貼在風箏頭紙上。<br> 第四步粘貼尾巴(飄帶)。<br> 第五步連接風箏線。 我們那時糊的風箏大概有三種,最簡單糊的最多的是一種叫做蛤蟆咕嘟(蝌蚪)的風箏。它的頭部是菱形的,下面有兩條根部粘在一起很長的飄帶,樣子很像蝌蚪。這種風箏骨架有兩根,粘綁成上短下長的十字形,其中橫著的這根兩端要用線聯結拽綁成扁弓形,為的是飛上天后減少風阻,飛的更快更高更穩當。 常做的第二種叫屁簾兒,它的樣子特像我們小時候穿開襠褲時系在屁股后面的屁簾,它的頭是長方形的,飄帶粘在下面兩邊,一邊一根。它的骨架記不太清楚了,好像是三根,下面是X型,頂部橫著一根,但也要用線拉扯成扁弓形。 第三種最復雜不好做,所以平常時候一般不做,它的名字叫紗燕兒,飛起來像個燕子很好看。做紗燕兒需要很好的手藝,對材質要求也高,因為骨架多,所以要削的很薄,這樣才能減輕重量,紙也要最輕薄的,最好用真正的窗戶紙。<br> 骨架用糨子粘在風箏頭紙上,在等著晾干的時候,剪一些寸把寬的紙做飄帶,通常要一段一段的粘成一長根,大概有一米五到兩米長,一般用兩根。<br> 風箏頭和飄帶干透了還要和線連結起來才能放,其中線和風箏頭根部的連接是有講究和技術含量的。我記得蛤蟆咕嘟是用兩根線連接的,系在豎著的骨架上,兩根線搭在一起系牢,拉直了成人字形,這兩根線的長短一定要掌握好,因為它牽扯到風箏在空中飄飛的姿勢和狀態,有時甚至能決定風箏壽命的長短。<br> 屁簾兒好像是用三根線連接,紗燕兒大概用四根。<br> 根部線連好后再和風箏線接上,整個風箏制作才大功告成。 風箏線那時有兩種,一種手針用的棉線,因為容易斷不太適合放風箏,另一種縫紉機線,不僅結實還細,所以我們都愛用。把線纏繞在線框子上,和風箏連結好后興高采烈的拿著往外跑,嘴里喊著:“放風箏去嘍”。<br> 春天湛藍的天空下白云朵朵微風習習,空曠的大街上拿著風箏放長一段線,后面最好有人幫忙舉著,我起跑他撒手,風箏慢慢升高我也慢慢放線,越升越高就持續的放長線,直到升到幾十米高空,之后便在空中舞動飛翔。<br> 在地面看著挺大的風箏,到了高空變成一小點,用手拽拽線,很有勁道,我收放自如的操控著風箏,一會低些近點一會高些遠點,高處的氣流時常變化,風箏也不時變換著姿勢,兩根飄帶優雅的搖擺舞動,有時風大還會翻幾個跟頭。此時我環顧四周眼睛放光心里那叫一個開心,如果身邊再有幾個小伙伴指指點點就更加得意,自己糊的風箏在天上飄動漫舞還有人圍觀,真牛! (圖片來自網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海县|
常州市|
逊克县|
百色市|
宣城市|
台湾省|
黄大仙区|
县级市|
房产|
金乡县|
新泰市|
东安县|
乌恰县|
通州市|
芜湖县|
东乌珠穆沁旗|
石河子市|
淳安县|
大足县|
延川县|
偏关县|
且末县|
安塞县|
商南县|
望江县|
长沙市|
水城县|
谢通门县|
绵竹市|
且末县|
瑞丽市|
教育|
永德县|
凤山市|
油尖旺区|
精河县|
自治县|
崇仁县|
崇义县|
兰溪市|
晋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