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桂林伏波山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疊彩區,坐落在漓江之濱,是一座依水傍水的孤峰,海拔213米,相對高度63米。這座山的名字來源于漢代的伏波將軍馬援,他曾在此地南征,故得名伏波山。</p> <p class="ql-block"> 景區的正前方,有一尊高大的青銅雕像,他就是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的開國功臣馬伏波將軍,正名叫馬援。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馬援被派往出兵交趾國,也就是今天的越南,途徑桂林時,他幫助當地修理城池,挖渠灌溉,晚年時還鎮守桂林,保桂林一方平安,深受老百姓的愛戴,所以,人們為了紀念他,此山取名為伏波山,現在是桂林漓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p> <p class="ql-block"> 往前走就到了售票口。</p> <p class="ql-block"> 我們從伏波山入口處進去。</p> <p class="ql-block"> 進入大門后,映入眼簾的就是很大很大的一棵榕樹,叫做平安榕。榕樹、香樟樹與桂花樹是桂林的三大樹種,桂林以前也被稱為榕城,榕樹上面懸掛著像鳥巢一樣的蕨類植物,被稱為鳥巢蕨。桂林有一怪,叫做樹上鳥窩長蔬菜。它下方中空,能儲存鳥糞、雨水與樹葉,轉化為養份,榕樹也代表著吉祥如意與長壽。</p> <p class="ql-block"> 走進大門,來到山腳處的臺階,正打算登山,忽然看到旁邊有個山洞,上方刻著“還珠洞”三字,于是,先進洞瞧瞧。桂林的山真的很有特色,有山必有洞。還珠洞的洞口很小,里面的空間卻很大,而且是個穿山洞,一直通往另一側的漓江。靠近漓江一側,受江水的沖擊,形成了好幾個洞口。還珠洞位于伏波山的山腹,古時只有臨江的一面有洞口,要坐船方能進入,后來人們在西面和南面開了兩個口,這才可以從陸地步行入洞。該洞名為“還珠”源于幾個傳說,說法不一。</p> <p class="ql-block"> 傳說1:還珠洞內石壁有石紋如紫白二蛟蜿蜒相向,中間有圓暈似珠,如二龍戲珠,故舊名 “玩珠洞”,宋代張維易名為“還珠洞”,張孝祥題刻于洞口。傳說當年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回朝,用船運載買來的薏苡回中原作為藥用,路過這里時,有人誣告他運的是從合浦搜刮來的珍珠,他為表明心跡,將“珍珠”倒入漓江,讓珍珠流回合浦去,故名還珠洞。</p> <p class="ql-block"> 傳說2:相傳有一位漁人進入此洞,見到有一條形狀如狗,正瞑目而睡的神秘動物前,有顆瑩光四射的寶珠,他取珠而歸。官府知道后,命他歸還寶珠。當漁人返洞還珠時,那如犬的動物乃酣睡未醒,于是后人便稱此洞為還珠洞。</p> <p class="ql-block"> 這就到另一端的出口了,來到了漓江邊。</p> <p class="ql-block"> 站在這里能看夠看到洞口有一些磨崖石刻,這些石刻大多雕刻于唐代。</p> <p class="ql-block"> 據文獻推斷,為宋范成大建堂址疑在伏波山西麓。伏波山還珠洞臨水處,有睢陽杜易書、吳郡范成大立的“正夏堂“三個隸書大字的摩崖石刻,是宋刻精品之一。杜易與范交好,精書藝。范成大《鹿鳴宴詩》跋有“種桂正夏,進德二堂”句。范建正夏堂,杜書匾額其上,圍刻洞壁以水,足見其珍。今堂廢碑存,佐考古建筑之證。八桂堂在疊彩區伏波山西北八角塘一帶。</p> <p class="ql-block"> 這座坐像佛臨漓江邊,據說從下方小洞伸手摸到佛像的左手有福,游客們興趣盎然,紛紛鉆到洞里伸手嘗試摸到佛手,高個子手長還能摸到手腕,否則夠不著,只能摸佛腳了。而能摸到佛腳的游客也非常開心,笑稱臨時抱佛腳,所以佛像的左手,左腳都被人摸得如此光滑。</p> <p class="ql-block"> 從這里盤桓而上,可以到達千佛洞,內有唐代摩崖造像二百多尊。</p> <p class="ql-block"> 榕洞分上下兩層這里是千佛巖,上面有好多磨崖造像。</p> <p class="ql-block"> 試劍石在伏波山巖洞的東面,非常的寬敞明亮、臨于江潭。在近水之處,有一石柱下垂,上粗下細,底端有一寸多的空隙,不與地面相接,傳說是被伏波將軍用利劍砍斷,故稱試劍石。關于伏波山還珠洞內的試劍石,還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傳說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與作亂犯境者在還珠洞中談判,談至僵局,馬將軍拔劍而起,劍光一閃,竟將巨大的石柱貼地削去寸余,對方為之色變,立刻答應退兵。</p> <p class="ql-block"> 當然,這只是傳說,其實是石灰巖經過長期江水的沖刷,被融蝕后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臨江閣:站在這里可以欣賞到閣旁江面的景色,到了夏日,臨江閣下面的江中便成了桂林最大的天然游泳池。閣周圍翠竹成片,棕櫚花卉點綴其間,顯得特別優雅、清凈。在一張張石凳石椅上,常有棋友們在此休閑下棋娛樂。</p> <p class="ql-block"> 在進入伏波山門時,還可看見公主亭里的一口5000多斤的鑄鐵大鐘,和一個能煮三擔米的千人鍋。這是仿古石牌坊,上方寫有“伏波晚棹”四個大字,它是我國當代名人楚圖南先生于1984年題寫的,棹字指的是船槳,古時候漓江水位很高,人們來到伏波山游玩,必須得劃一個小船過來,傍晚時分,站在岸邊,能夠欣賞到桂林的美景,青山綠水,魚鷹竹排,還能聽到遠處傳來寺廟的鐘聲。所以,明代的廣西布政使彭而述有詩提到:伏波山下系江船,畫角鐘聲破曉煙,無數青山浮水出,中流夜雨帶帆懸。</p> <p class="ql-block"> 千人鍋以前是放在疊彩山下定粵寺里的,原是定粵寺僧眾用的鍋。這口鍋很大,口徑5尺,深2尺,據說能夠煮三擔大米,供1000人食用,故得名“千人鍋”。它鑄于清康熙五年(1663年),是在廣東佛山鑄造的。眾人相傳游客用手去摸一摸鍋邊就能給自己帶來財運,但必須用不殺生的那一只手,也就是用左手去摸,據說“摸摸鍋頭轉一圈,一年賺上一千萬”呢!各位友友們,如果您到了桂林伏波山,千萬別忘了去摸一摸那神奇的千人鍋,粘一粘財氣哦!</p> <p class="ql-block"> 山壁上方伏波山三個大字是我國著名的書畫家劉海粟先生1986年在90歲的高齡時題寫的。</p> <p class="ql-block"> 這里還有個公主鐘亭:關于公主鐘亭鐵鐘的來歷,據伏波山景區介紹,一九九七年,瓊瑤在游覽北京公主墳時聽說了孔四貞的故事,不禁為這個女子一生曲折的經歷潸然淚下,因此以她為原型寫下了《還珠格格》的故事。據介紹,還珠格格的原型就是桂林靖江王府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兒一一孔四貞,而這個桂林女子的傳奇故事就發生在王城、伏波山和疊彩山。</p> <p class="ql-block"> 從旁邊的登山石階開始上山。半山處建有一座涼亭,名為癸水亭。癸水是漓江的古稱,取當地諺語“癸水繞東城,永不見刀兵”之意。歷史上的癸水亭是南宋范大成所建,原址位于伏波山北,當時還作有《癸水亭記》。</p> <p class="ql-block"> 癸水亭</p> <p class="ql-block"> 一鼓作氣,登上山頂,上面的風景極佳,四方的名山盡收眼底。疊彩山、獨秀峰、七星巖、象山、穿山等,像是一副美麗的畫卷徐徐展開。</p> <p class="ql-block"> 漓江上的解放橋和漓江劇院。</p> <p class="ql-block"> 晉江王府景區。</p> <p class="ql-block"> 獨秀峰</p> <p class="ql-block"> 老人山</p> <p class="ql-block"> 登上伏波山山頂,將桂林市的景色一覽無余。</p> <p class="ql-block">青青草編輯</p><p class="ql-block">攝影于2025年4月4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德县|
定边县|
彭山县|
金沙县|
无锡市|
嘉定区|
海伦市|
沭阳县|
阿拉尔市|
盐津县|
贞丰县|
湘潭市|
衢州市|
吴旗县|
兴城市|
乌什县|
乌鲁木齐县|
屯留县|
寿光市|
乌兰察布市|
喀喇沁旗|
五河县|
九江县|
武平县|
萨嘎县|
商丘市|
东兴市|
呼玛县|
滁州市|
临颍县|
洪泽县|
南昌县|
奉化市|
石阡县|
龙泉市|
连南|
阳朔县|
万年县|
吕梁市|
贵南县|
汉川市|